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縱觀歷朝歷代,明朝的藩王制度可以說是相當與眾不同的,也是為很多人所詬病的。不只是成為明朝龐大的財政負擔,加速了土地兼併,更是在南明時爛泥扶不上牆,大敵當前,自己卻內亂為先。

那麼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首先大家可能誤解了明太祖朱元璋,忽略了明成祖朱棣對這一制度的關鍵改變。

藩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大問題,屬於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起到輔佐皇室的作用,供衛中央朝廷。用不好了,西漢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可是歷歷在目,使人觸目驚心。

正因為藩王是一個不好把握的存在,所以漢晉之後,歷朝歷代對於藩王是能不給兵權就不給兵權,免得其犯上作亂,釀成諸如西晉八王之亂的那般亡國之危。

但天下之大,皇帝不相信自己的血脈兄弟,總是需要有人輔佐自己治理國家的,於是就要重用其他諸如宦官文臣武將了,但這樣效果也不好,像唐朝中後期內有宦官翻身農奴把歌唱,欺辱主子是隨心所欲的,外有武將作亂藩鎮林立。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經過一番思索,同時出於防禦當時元朝殘餘勢力北元的打算,重新拾起藩王這把雙刃劍,開始給予藩王很大的權力。

籠統來說,大家說起明朝的藩王制度,都聚集於明太祖朱元璋想讓後代子孫“世受皇恩”上面,卻忽略了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既然讓這些藩王享受,那麼肯定要讓他們擔起責任。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四月分封秦、晉、燕、吳、楚等十王時說道:“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為久安長治之計”。

大家可以看看,這些藩王不只是享受,還要肩負起供衛中央朝廷的責任,他們的封地大抵都在衝要之地。尤其是北方邊境的九個藩王,還要肩負抵禦北元的責任,被人稱之為九大塞王。

既然有責任,肯定要有兵權了,這些塞王中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比較大。寧王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晉、燕二王則是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甚至是“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其中燕王朱棣權力更大,因為功勞赫赫,所以朱元璋就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

即使是內地的藩王,也擁有不小的兵權,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府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說到這裡大家想必也大概清楚了,明太祖朱元璋構造心中的理想國度,是以藩王來供衛中央朝廷,然後再給予世受皇恩的待遇,可以說兩全其美,當然弊端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藩王有兵權了,難道不會釀成諸如七王之亂嗎?

朱元璋也清楚這個弊端,所以晚年也對藩王進行了一系列的限制,但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已經成型的藩王制度,就這樣在猶豫之間,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

建文帝朱允炆很明白藩王制度的弊端,所以上位以後就急匆匆的削藩,都不能說是削藩了,可以說是廢藩了。幾個月之內連削五王,或廢為庶人或軟禁,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可以看出建文帝是想一步到位的將藩王制度徹底廢除。

最後燕王朱棣直接起了靖難,奪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使他的廢藩計劃徹底失敗。

朱棣登基以後,本來可以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基礎上再次削藩,或者推出類似於推恩令這種殺人不見血的軟性政策來削藩,但朱棣並沒有。

朱棣為什麼沒有繼續實施削藩呢,因為畢竟他是篡位得來的皇位,急需要人支持,所以反而恢復了朱允炆削的這些藩王。而且這樣可以凸顯自己的正統性,你朱允炆廢除太祖留下的制度,而我朱棣是堅決維護。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當然聰明的朱棣也進行了另類削藩,那就是剝奪藩王的三護衛兵權,還是通過各種正當理由各個擊破。使藩王沒了兵權,成為沒了爪牙的老虎,最後更是限制了藩王的行動自由。

朱棣這種削藩方式的確很聰明,但長遠來看,無疑是很錯誤的方式。首先這些藩王沒有兵權,明庭對於邊境的控制力是大不如從前,哪怕後來遷都到北京亦是如此,像寧王朱權被徒遷內地,其封地大寧一帶的控制力大不如從前,說的比較遠點,正因為東北那帶沒有藩王坐鎮,控制力不強,所以才有了後來努爾哈赤的崛起。

也就是說朱棣將藩王兵權剝奪,只讓其“世受皇恩”,同時限制自由,成為被圈禁的高級動物。

大家想想這些藩王和那些長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的皇帝能有什麼區別呢,甚至還不如他們,在這種圈養環境之下,多是培養出一群目光短淺還志大才疏的狂妄之輩。

到了明朝滅亡,南明建立以後,朱棣一手改造的藩王制度,培養之下的藩王們開始了群魔亂舞,上演了一幕幕鬧劇。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不只是由藩王選出的四帝一監國鬧劇多多,諸如隆武帝政權與魯監國政權互殺來使,差點兵戎相見,使清軍趁虛而入。還有紹武政權與永曆政權的兵戎相見,再次使清軍趁虛而入,不只是紹武政權覆滅,廣東一省更是拱手相讓。

其他藩王也是開始各種拆臺,國難當頭,不想著如何團結在一起共同抵禦清軍南下,而是以自己的利益當先,甚至不惜自己人打自己人。

像被東林黨稱之為“賢王”的潞王朱常淓,在弘光政權覆滅以後,大臣擁戴他為監國也沒什麼用,第一時間在杭州投降於清軍。

更有甚者,像靖江王一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後代,是當年朱元璋大封諸王時的唯一特例,不是朱元璋的子嗣,也被封為郡王。

而且靖江王雖然屬於郡王,但朝廷對其相當厚道,地位一直高於郡王,低於親王。

即使如此,當時的靖江王朱亨嘉,在隆武政權與魯監國政權爭立之時,他這個最沒資格競選皇位的藩王,在廣西桂林是不甘寂寞,妄想趁亂黃袍加身。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朱亨嘉面對當時的亂局,對親信孫金鼎等人說道:“方今天下無主,予祖向於分封之日以粵西煙瘴不願就封,馬皇后慰之使行,於是以東宮儀衛賜之。目今東宮無人,予不儼然東宮乎,太子監國自是祖宗成憲,有何不可?

於是朱亨嘉開始了鬧劇,在廣西總兵楊國威等人支持下,1645年八月初三日,朱亨嘉公然身穿黃袍,南面而坐,自稱監國,紀年用洪武二百287年,是直接不承認明太祖朱元璋以後的所有皇帝,所以將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一直加到287年。

朱亨嘉的朝廷雖小,但力求五臟俱全,又改廣西省會桂林為西京。支持他的官員楊國威被委任為大將軍,封興業伯。孫金鼎為東閣大學士。顧奕為吏科給事中等等。

朱亨嘉自立以後,這位被圈養的藩王,自以為天下唾手可得,並沒有想著向北方清軍佔領之地發展,而是想要先拿下廣東,捅隆武政權一刀,先對自己人下手,自己要“御駕親征”打天下。

結果朱亨嘉還沒有出廣西,就被當時南明的兩廣總督丁魁楚用計打的落花流水,自己狼狽不堪的逃回桂林,不久被活捉,最後朱亨嘉先被隆武帝廢為庶人,後為錦衣衛王之臣殺死。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靖江王朱亨嘉的這場鬧劇,雖然並沒有使南明元氣大傷,但卻是當時南明諸位藩王的一個縮影,那便是大敵當前,不是降清。便是紛紛自立,不想著抵抗清軍,而是對自己人下手,內鬥為先,結果南明在這一次次的藩王內亂之中損耗不少,更是人心盡失,還便宜了清軍,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

由此可見,明成祖朱棣當年對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藩王制度改動,是相當錯誤的,是相當不徹底的。這些被圈養的藩王,從小便被限制了自由,更是無事可做,這種環境之下,培養出來的都是自私自利還志大才疏無國無家之輩,結果在南明風雨飄搖之際,不見那個藩王出來力挽狂瀾,而是上有隆武政權與魯監國政權內鬥,紹武政權與永曆政權兵戎相見,下有諸如靖江王朱亨嘉這種膽大妄為的搞自立,還內鬥為先的目光短淺之輩。

在這種內鬥為先的環境之下,哪怕南明的隆武帝與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同為出自南陽,也沒有力挽狂瀾,沒有使南明成為下一個光復西漢江山的東漢那般,最後只能草草落幕。

不得不說,明朝的藩王制度還真是失敗,本來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制度弊端就明顯,經過明成祖朱棣那麼一改,更是無藥可解了,到了南明時期開始了一幕幕的小丑行為,不只是成為笑話,更是使南明徹底折騰到亡國。

從南明的紀元洪武287年,來看看明朝藩王制度有多麼失敗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喜歡說說那些不一樣的歷史,喜歡的朋友記得點個贊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