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以字面意思來看,獷悍是指身體魁梧,孔武有力之人。但一般是意指那些不穩定分子,不務正業喜歡遊手好閒或者說好高騖遠之人,因此被招于禁兵和廂兵之中,使地方上穩定分子轉化為軍隊一員。

還有一種“失職”情況,就是遇有災年,大規模的招募災民入伍。

諸如宋仁宗天聖九年,淮南地區發生了災荒,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聚眾造反。朝廷經過商議以後,以收“失職獷悍之徒”這個傳統政策,下令到災區收納災民為兵。並且特意下詔,關於禁兵和廂兵所要求的身高什麼的都廢除,大規模的收納災民于軍隊中就好了。

還有慶曆八年,河北地區爆發水災,朝廷依舊是採取老辦法,下令“河北水災,其令州縣募饑民為軍”。

通過以上禁兵和廂兵的兵源主要招募方式,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招募禁兵和廂兵之時,通過“失職獷悍之徒”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潛在的反抗政權的力量,諸如地方上的不穩定分子還有災民等,都通過招募為兵的方式轉化為維護政權的力量。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一般來說招募的流民,質量好的自然充為禁兵,不好的都是充為廂兵。

不過禁兵的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諸如在宋仁宗時期,還將很多地方的廂兵升級為禁兵,這對於禁兵整體水平自然也所影響。

而這個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關於這個政策,宋太祖曾經評價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以字面意思來看,獷悍是指身體魁梧,孔武有力之人。但一般是意指那些不穩定分子,不務正業喜歡遊手好閒或者說好高騖遠之人,因此被招于禁兵和廂兵之中,使地方上穩定分子轉化為軍隊一員。

還有一種“失職”情況,就是遇有災年,大規模的招募災民入伍。

諸如宋仁宗天聖九年,淮南地區發生了災荒,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聚眾造反。朝廷經過商議以後,以收“失職獷悍之徒”這個傳統政策,下令到災區收納災民為兵。並且特意下詔,關於禁兵和廂兵所要求的身高什麼的都廢除,大規模的收納災民于軍隊中就好了。

還有慶曆八年,河北地區爆發水災,朝廷依舊是採取老辦法,下令“河北水災,其令州縣募饑民為軍”。

通過以上禁兵和廂兵的兵源主要招募方式,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招募禁兵和廂兵之時,通過“失職獷悍之徒”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潛在的反抗政權的力量,諸如地方上的不穩定分子還有災民等,都通過招募為兵的方式轉化為維護政權的力量。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一般來說招募的流民,質量好的自然充為禁兵,不好的都是充為廂兵。

不過禁兵的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諸如在宋仁宗時期,還將很多地方的廂兵升級為禁兵,這對於禁兵整體水平自然也所影響。

而這個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關於這個政策,宋太祖曾經評價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想要通過這種方法來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使農民起義沒有生長的土壤。

以歷史結果來看,北宋肯定當然有農民起義爆發,畢竟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杜絕一切不好的情況。但並沒有像其他朝代那般破壞力驚人,不至於釀成亡國之禍,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但弊端也很明顯,可以說招募制度也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顧頭不顧尾,挖空心思注意對內了,結果造成對外一塌糊塗的情況。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北宋募兵制度的弊端。

首先因為“養兵”制度,北宋的主力部隊禁軍越來越多,因此造成了龐大的財政負擔。而像次一等廂兵,享受的待遇遠不如禁軍,對於國家負擔自然輕了很多,但也是一種負擔,而且更要命的是禁兵的數量是北宋四大兵種中最多的一個。

在宋太祖時期禁軍19萬。宋太宗時期禁軍35萬。宋真宗時期禁軍43萬。宋仁宗時期禁軍82萬。

這還是沒有加上廂軍,如果加上廂軍,以宋仁宗時期來看,禁軍加廂軍共有125萬之多,可以說是北宋軍隊數量的巔峰了,雖然之後有所減少,但是差不多也有百萬之眾。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以字面意思來看,獷悍是指身體魁梧,孔武有力之人。但一般是意指那些不穩定分子,不務正業喜歡遊手好閒或者說好高騖遠之人,因此被招于禁兵和廂兵之中,使地方上穩定分子轉化為軍隊一員。

還有一種“失職”情況,就是遇有災年,大規模的招募災民入伍。

諸如宋仁宗天聖九年,淮南地區發生了災荒,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聚眾造反。朝廷經過商議以後,以收“失職獷悍之徒”這個傳統政策,下令到災區收納災民為兵。並且特意下詔,關於禁兵和廂兵所要求的身高什麼的都廢除,大規模的收納災民于軍隊中就好了。

還有慶曆八年,河北地區爆發水災,朝廷依舊是採取老辦法,下令“河北水災,其令州縣募饑民為軍”。

通過以上禁兵和廂兵的兵源主要招募方式,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招募禁兵和廂兵之時,通過“失職獷悍之徒”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潛在的反抗政權的力量,諸如地方上的不穩定分子還有災民等,都通過招募為兵的方式轉化為維護政權的力量。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一般來說招募的流民,質量好的自然充為禁兵,不好的都是充為廂兵。

不過禁兵的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諸如在宋仁宗時期,還將很多地方的廂兵升級為禁兵,這對於禁兵整體水平自然也所影響。

而這個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關於這個政策,宋太祖曾經評價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想要通過這種方法來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使農民起義沒有生長的土壤。

以歷史結果來看,北宋肯定當然有農民起義爆發,畢竟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杜絕一切不好的情況。但並沒有像其他朝代那般破壞力驚人,不至於釀成亡國之禍,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但弊端也很明顯,可以說招募制度也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顧頭不顧尾,挖空心思注意對內了,結果造成對外一塌糊塗的情況。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北宋募兵制度的弊端。

首先因為“養兵”制度,北宋的主力部隊禁軍越來越多,因此造成了龐大的財政負擔。而像次一等廂兵,享受的待遇遠不如禁軍,對於國家負擔自然輕了很多,但也是一種負擔,而且更要命的是禁兵的數量是北宋四大兵種中最多的一個。

在宋太祖時期禁軍19萬。宋太宗時期禁軍35萬。宋真宗時期禁軍43萬。宋仁宗時期禁軍82萬。

這還是沒有加上廂軍,如果加上廂軍,以宋仁宗時期來看,禁軍加廂軍共有125萬之多,可以說是北宋軍隊數量的巔峰了,雖然之後有所減少,但是差不多也有百萬之眾。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大家想想北宋只是大致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並非是大一統王朝,只是正統王朝。單以疆域來說比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都不如,雖然北宋農業、商業發達,還有對於南方的開發及其地方的控制,都比之一千多年前的秦朝強上太多太多了,但疆域之小是不爭的事實,以如此之小的疆域來養活百萬軍隊,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像北宋名臣蔡襄在《強兵篇》就說道: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雖然蔡襄的統計只是大概,不一定準確,但可以看出當時北宋朝廷因為養兵的費用負擔巨大,甚至很是窘迫的情況。

說完巨大的財政負擔再說說募兵制對於農業生產的破壞。

在古代科技落後,人力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通過以上兩種北宋招募禁兵和廂兵的方式可以看出,朝廷在平時招收不穩定分子,災年大規模招收災民,因此造成了農民大規模當兵的情況。

諸如這些災民,成為禁兵和廂兵以後,自然不會再回去當受苦的農民,所以這樣一來,北宋的農業生產缺乏人力,自然是大受影響了。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以字面意思來看,獷悍是指身體魁梧,孔武有力之人。但一般是意指那些不穩定分子,不務正業喜歡遊手好閒或者說好高騖遠之人,因此被招于禁兵和廂兵之中,使地方上穩定分子轉化為軍隊一員。

還有一種“失職”情況,就是遇有災年,大規模的招募災民入伍。

諸如宋仁宗天聖九年,淮南地區發生了災荒,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聚眾造反。朝廷經過商議以後,以收“失職獷悍之徒”這個傳統政策,下令到災區收納災民為兵。並且特意下詔,關於禁兵和廂兵所要求的身高什麼的都廢除,大規模的收納災民于軍隊中就好了。

還有慶曆八年,河北地區爆發水災,朝廷依舊是採取老辦法,下令“河北水災,其令州縣募饑民為軍”。

通過以上禁兵和廂兵的兵源主要招募方式,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招募禁兵和廂兵之時,通過“失職獷悍之徒”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潛在的反抗政權的力量,諸如地方上的不穩定分子還有災民等,都通過招募為兵的方式轉化為維護政權的力量。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一般來說招募的流民,質量好的自然充為禁兵,不好的都是充為廂兵。

不過禁兵的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諸如在宋仁宗時期,還將很多地方的廂兵升級為禁兵,這對於禁兵整體水平自然也所影響。

而這個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關於這個政策,宋太祖曾經評價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想要通過這種方法來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使農民起義沒有生長的土壤。

以歷史結果來看,北宋肯定當然有農民起義爆發,畢竟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杜絕一切不好的情況。但並沒有像其他朝代那般破壞力驚人,不至於釀成亡國之禍,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但弊端也很明顯,可以說招募制度也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顧頭不顧尾,挖空心思注意對內了,結果造成對外一塌糊塗的情況。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北宋募兵制度的弊端。

首先因為“養兵”制度,北宋的主力部隊禁軍越來越多,因此造成了龐大的財政負擔。而像次一等廂兵,享受的待遇遠不如禁軍,對於國家負擔自然輕了很多,但也是一種負擔,而且更要命的是禁兵的數量是北宋四大兵種中最多的一個。

在宋太祖時期禁軍19萬。宋太宗時期禁軍35萬。宋真宗時期禁軍43萬。宋仁宗時期禁軍82萬。

這還是沒有加上廂軍,如果加上廂軍,以宋仁宗時期來看,禁軍加廂軍共有125萬之多,可以說是北宋軍隊數量的巔峰了,雖然之後有所減少,但是差不多也有百萬之眾。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大家想想北宋只是大致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並非是大一統王朝,只是正統王朝。單以疆域來說比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都不如,雖然北宋農業、商業發達,還有對於南方的開發及其地方的控制,都比之一千多年前的秦朝強上太多太多了,但疆域之小是不爭的事實,以如此之小的疆域來養活百萬軍隊,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像北宋名臣蔡襄在《強兵篇》就說道: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雖然蔡襄的統計只是大概,不一定準確,但可以看出當時北宋朝廷因為養兵的費用負擔巨大,甚至很是窘迫的情況。

說完巨大的財政負擔再說說募兵制對於農業生產的破壞。

在古代科技落後,人力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通過以上兩種北宋招募禁兵和廂兵的方式可以看出,朝廷在平時招收不穩定分子,災年大規模招收災民,因此造成了農民大規模當兵的情況。

諸如這些災民,成為禁兵和廂兵以後,自然不會再回去當受苦的農民,所以這樣一來,北宋的農業生產缺乏人力,自然是大受影響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最後再說一個關鍵,那便是這種募兵制度造成了禁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

大家想想,北宋重文輕武本來就很要命了,因為五代十國的重武輕文,所以不斷造成武將作亂的情況,因此宋朝對於武將的猜忌和打壓在歷代是出了名的,這樣一來,軍隊戰鬥力肯定直線下降。

而北宋獨樹一幟的“養兵”政策更是使已經沒有多少下降空間的軍隊戰鬥力,再次下降。

因為北宋重點是“養兵”,防止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威脅統治,所以自然會從一而終的。因此這些流民之類的被招入軍隊,是仰食於官,在年老以後也不會被淘汰,相當於終身制的職業兵。

這種情況自然會造成軍隊中出現一批老弱病殘,這些人平常吃朝廷的,喝朝廷的,遇有戰事的時候,往往會臨陣退縮,乃至臨陣脫逃,這麼一帶動節奏,甚至會造成軍隊的大崩潰,使其不攻自破,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於是到了北宋末年,逃兵是很正常的情況,諸如河北、河東這些頻繁發動戰事的地方,逃亡的兵力竟達到十之八七。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以字面意思來看,獷悍是指身體魁梧,孔武有力之人。但一般是意指那些不穩定分子,不務正業喜歡遊手好閒或者說好高騖遠之人,因此被招于禁兵和廂兵之中,使地方上穩定分子轉化為軍隊一員。

還有一種“失職”情況,就是遇有災年,大規模的招募災民入伍。

諸如宋仁宗天聖九年,淮南地區發生了災荒,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聚眾造反。朝廷經過商議以後,以收“失職獷悍之徒”這個傳統政策,下令到災區收納災民為兵。並且特意下詔,關於禁兵和廂兵所要求的身高什麼的都廢除,大規模的收納災民于軍隊中就好了。

還有慶曆八年,河北地區爆發水災,朝廷依舊是採取老辦法,下令“河北水災,其令州縣募饑民為軍”。

通過以上禁兵和廂兵的兵源主要招募方式,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招募禁兵和廂兵之時,通過“失職獷悍之徒”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潛在的反抗政權的力量,諸如地方上的不穩定分子還有災民等,都通過招募為兵的方式轉化為維護政權的力量。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一般來說招募的流民,質量好的自然充為禁兵,不好的都是充為廂兵。

不過禁兵的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諸如在宋仁宗時期,還將很多地方的廂兵升級為禁兵,這對於禁兵整體水平自然也所影響。

而這個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關於這個政策,宋太祖曾經評價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想要通過這種方法來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使農民起義沒有生長的土壤。

以歷史結果來看,北宋肯定當然有農民起義爆發,畢竟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杜絕一切不好的情況。但並沒有像其他朝代那般破壞力驚人,不至於釀成亡國之禍,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但弊端也很明顯,可以說招募制度也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顧頭不顧尾,挖空心思注意對內了,結果造成對外一塌糊塗的情況。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北宋募兵制度的弊端。

首先因為“養兵”制度,北宋的主力部隊禁軍越來越多,因此造成了龐大的財政負擔。而像次一等廂兵,享受的待遇遠不如禁軍,對於國家負擔自然輕了很多,但也是一種負擔,而且更要命的是禁兵的數量是北宋四大兵種中最多的一個。

在宋太祖時期禁軍19萬。宋太宗時期禁軍35萬。宋真宗時期禁軍43萬。宋仁宗時期禁軍82萬。

這還是沒有加上廂軍,如果加上廂軍,以宋仁宗時期來看,禁軍加廂軍共有125萬之多,可以說是北宋軍隊數量的巔峰了,雖然之後有所減少,但是差不多也有百萬之眾。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大家想想北宋只是大致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並非是大一統王朝,只是正統王朝。單以疆域來說比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都不如,雖然北宋農業、商業發達,還有對於南方的開發及其地方的控制,都比之一千多年前的秦朝強上太多太多了,但疆域之小是不爭的事實,以如此之小的疆域來養活百萬軍隊,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像北宋名臣蔡襄在《強兵篇》就說道: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雖然蔡襄的統計只是大概,不一定準確,但可以看出當時北宋朝廷因為養兵的費用負擔巨大,甚至很是窘迫的情況。

說完巨大的財政負擔再說說募兵制對於農業生產的破壞。

在古代科技落後,人力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通過以上兩種北宋招募禁兵和廂兵的方式可以看出,朝廷在平時招收不穩定分子,災年大規模招收災民,因此造成了農民大規模當兵的情況。

諸如這些災民,成為禁兵和廂兵以後,自然不會再回去當受苦的農民,所以這樣一來,北宋的農業生產缺乏人力,自然是大受影響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最後再說一個關鍵,那便是這種募兵制度造成了禁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

大家想想,北宋重文輕武本來就很要命了,因為五代十國的重武輕文,所以不斷造成武將作亂的情況,因此宋朝對於武將的猜忌和打壓在歷代是出了名的,這樣一來,軍隊戰鬥力肯定直線下降。

而北宋獨樹一幟的“養兵”政策更是使已經沒有多少下降空間的軍隊戰鬥力,再次下降。

因為北宋重點是“養兵”,防止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威脅統治,所以自然會從一而終的。因此這些流民之類的被招入軍隊,是仰食於官,在年老以後也不會被淘汰,相當於終身制的職業兵。

這種情況自然會造成軍隊中出現一批老弱病殘,這些人平常吃朝廷的,喝朝廷的,遇有戰事的時候,往往會臨陣退縮,乃至臨陣脫逃,這麼一帶動節奏,甚至會造成軍隊的大崩潰,使其不攻自破,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於是到了北宋末年,逃兵是很正常的情況,諸如河北、河東這些頻繁發動戰事的地方,逃亡的兵力竟達到十之八七。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靖康之恥之際,老將种師道帶兵勤王,在陝西東湊西湊,也就是湊了一萬五千人而已。

再加上這裡面存在著歷朝歷代的弊端之吃空餉的情況,所以軍隊戰鬥力低下不說,大規模出現逃兵也是正常現象。

正因為如此,所以北宋靖康之恥之際,看似天下禁軍數量很多,並且勤王軍隊不少,但是及時到達的沒有多少。像靖康元年,開封城下看似有二十萬護國大軍,實際上恐怕連半數都不到,也就是幾萬人。

指望禁軍這種戰鬥力,還有大規模逃兵的情況,北宋會發生靖康之恥也是不難理解的。所以說禁軍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所謂以史為鑑,宋太祖以“養兵”方式試圖進行釜底抽薪,杜絕農民起義來使社會穩定雖然很聰明,使人感覺很驚豔,並且成果不錯,但對比其造成的各種弊端,就是有些得不償失了,反倒顯得有些小聰明瞭。

所以這個歷史充分證明,不論是朝廷亦或個人,都是需要平衡全面發展的,單一隻考慮一件事情,不顧及其他,往往是雖略有成果,但卻是顧頭不顧尾,會造成其他方面的嚴重失衡的。

"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在歷朝歷代可謂是屢見不鮮,諸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等等。

這些起義要麼是使所在王朝元氣大傷,釀成亡國之禍,諸如黃巢起義失敗二十三以後,唐朝滅亡。要麼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諸如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

可以說大型的農民起義雖然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但往往是拉開所在朝代滅亡的序幕。意味著這個王朝統治力下降,對於帝國控制大崩潰的開始。

這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因為農民起義的本質在於,因為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日益嚴重,老百姓實在沒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然後帝國其他有野心的人或勢力,趁機以此來進行顛覆帝國統治的活動。

但古代王朝對於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根本是無解的,因為皇權不下縣。他們統治的基礎往往在於地方的士紳,而一般進行土地兼併的就是這些士紳還有大官僚,指望朝廷對這些維護統治的人下手,是沒多少可能的,然後一年年下來,到了正常大一統王朝的後期,也就是二百多年發展之下,土地兼併嚴重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自然也就來了,而那些發展了二百多年的勢力,自然也會趁機興風作浪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但歷朝歷代對於這個矛盾問題也不能說是無解的,聰明人總是有的,那便是宋安之今天要說的募兵制之下的北宋禁兵。

關於北宋禁軍,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其實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官職看似威風凜凜,其實也就是屬於低級士官階層,在當時這種教頭還有很多的,但北宋的禁軍是真的有八十萬,甚至巔峰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北宋禁軍為什麼這麼多呢?

今天宋安之以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說禁軍數量之多的因素,畢竟北宋重文輕武的歷史大家也都知道,就不側重說重文輕武這方面了。

北宋開國以後,沿襲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度,全國軍隊分為禁兵、廂兵、鄉兵、蕃兵四種。其中禁兵為正兵,主要擔負著守衛和征戰的職責,也就是說對內可以守衛京師等重地,對外可以征戰四方,而廂兵次之一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視為禁兵的替補部隊。

在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制度之中,禁兵和廂兵主要的兵源在於“失職獷悍之徒”。

何為獷悍之徒呢?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以字面意思來看,獷悍是指身體魁梧,孔武有力之人。但一般是意指那些不穩定分子,不務正業喜歡遊手好閒或者說好高騖遠之人,因此被招于禁兵和廂兵之中,使地方上穩定分子轉化為軍隊一員。

還有一種“失職”情況,就是遇有災年,大規模的招募災民入伍。

諸如宋仁宗天聖九年,淮南地區發生了災荒,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聚眾造反。朝廷經過商議以後,以收“失職獷悍之徒”這個傳統政策,下令到災區收納災民為兵。並且特意下詔,關於禁兵和廂兵所要求的身高什麼的都廢除,大規模的收納災民于軍隊中就好了。

還有慶曆八年,河北地區爆發水災,朝廷依舊是採取老辦法,下令“河北水災,其令州縣募饑民為軍”。

通過以上禁兵和廂兵的兵源主要招募方式,可以看出北宋王朝在招募禁兵和廂兵之時,通過“失職獷悍之徒”是有意識的將一些潛在的反抗政權的力量,諸如地方上的不穩定分子還有災民等,都通過招募為兵的方式轉化為維護政權的力量。

在這裡大家注意一下,一般來說招募的流民,質量好的自然充為禁兵,不好的都是充為廂兵。

不過禁兵的質量難免會受到影響。諸如在宋仁宗時期,還將很多地方的廂兵升級為禁兵,這對於禁兵整體水平自然也所影響。

而這個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宋太祖趙匡胤了,關於這個政策,宋太祖曾經評價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想要通過這種方法來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使農民起義沒有生長的土壤。

以歷史結果來看,北宋肯定當然有農民起義爆發,畢竟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杜絕一切不好的情況。但並沒有像其他朝代那般破壞力驚人,不至於釀成亡國之禍,可以說是相當成功了。

但弊端也很明顯,可以說招募制度也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所謂的顧頭不顧尾,挖空心思注意對內了,結果造成對外一塌糊塗的情況。

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北宋募兵制度的弊端。

首先因為“養兵”制度,北宋的主力部隊禁軍越來越多,因此造成了龐大的財政負擔。而像次一等廂兵,享受的待遇遠不如禁軍,對於國家負擔自然輕了很多,但也是一種負擔,而且更要命的是禁兵的數量是北宋四大兵種中最多的一個。

在宋太祖時期禁軍19萬。宋太宗時期禁軍35萬。宋真宗時期禁軍43萬。宋仁宗時期禁軍82萬。

這還是沒有加上廂軍,如果加上廂軍,以宋仁宗時期來看,禁軍加廂軍共有125萬之多,可以說是北宋軍隊數量的巔峰了,雖然之後有所減少,但是差不多也有百萬之眾。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大家想想北宋只是大致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並非是大一統王朝,只是正統王朝。單以疆域來說比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都不如,雖然北宋農業、商業發達,還有對於南方的開發及其地方的控制,都比之一千多年前的秦朝強上太多太多了,但疆域之小是不爭的事實,以如此之小的疆域來養活百萬軍隊,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像北宋名臣蔡襄在《強兵篇》就說道: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雖然蔡襄的統計只是大概,不一定準確,但可以看出當時北宋朝廷因為養兵的費用負擔巨大,甚至很是窘迫的情況。

說完巨大的財政負擔再說說募兵制對於農業生產的破壞。

在古代科技落後,人力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通過以上兩種北宋招募禁兵和廂兵的方式可以看出,朝廷在平時招收不穩定分子,災年大規模招收災民,因此造成了農民大規模當兵的情況。

諸如這些災民,成為禁兵和廂兵以後,自然不會再回去當受苦的農民,所以這樣一來,北宋的農業生產缺乏人力,自然是大受影響了。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最後再說一個關鍵,那便是這種募兵制度造成了禁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

大家想想,北宋重文輕武本來就很要命了,因為五代十國的重武輕文,所以不斷造成武將作亂的情況,因此宋朝對於武將的猜忌和打壓在歷代是出了名的,這樣一來,軍隊戰鬥力肯定直線下降。

而北宋獨樹一幟的“養兵”政策更是使已經沒有多少下降空間的軍隊戰鬥力,再次下降。

因為北宋重點是“養兵”,防止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威脅統治,所以自然會從一而終的。因此這些流民之類的被招入軍隊,是仰食於官,在年老以後也不會被淘汰,相當於終身制的職業兵。

這種情況自然會造成軍隊中出現一批老弱病殘,這些人平常吃朝廷的,喝朝廷的,遇有戰事的時候,往往會臨陣退縮,乃至臨陣脫逃,這麼一帶動節奏,甚至會造成軍隊的大崩潰,使其不攻自破,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於是到了北宋末年,逃兵是很正常的情況,諸如河北、河東這些頻繁發動戰事的地方,逃亡的兵力竟達到十之八七。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靖康之恥之際,老將种師道帶兵勤王,在陝西東湊西湊,也就是湊了一萬五千人而已。

再加上這裡面存在著歷朝歷代的弊端之吃空餉的情況,所以軍隊戰鬥力低下不說,大規模出現逃兵也是正常現象。

正因為如此,所以北宋靖康之恥之際,看似天下禁軍數量很多,並且勤王軍隊不少,但是及時到達的沒有多少。像靖康元年,開封城下看似有二十萬護國大軍,實際上恐怕連半數都不到,也就是幾萬人。

指望禁軍這種戰鬥力,還有大規模逃兵的情況,北宋會發生靖康之恥也是不難理解的。所以說禁軍是北宋積弱乃至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所謂以史為鑑,宋太祖以“養兵”方式試圖進行釜底抽薪,杜絕農民起義來使社會穩定雖然很聰明,使人感覺很驚豔,並且成果不錯,但對比其造成的各種弊端,就是有些得不償失了,反倒顯得有些小聰明瞭。

所以這個歷史充分證明,不論是朝廷亦或個人,都是需要平衡全面發展的,單一隻考慮一件事情,不顧及其他,往往是雖略有成果,但卻是顧頭不顧尾,會造成其他方面的嚴重失衡的。

從北宋的禁軍制度入手,來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根源上避免農民起義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