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

  • “西周分封制”成形過程

還好,周公旦這個人謀略過人不說,還殺伐果斷,親率大軍東征,在耗費三年的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國,也就是今商丘一帶,史稱“宋國”。

不過這次周公旦學聰明瞭,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此“東征”一役,他深知武王當初的想法著實是勢在必行,故而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洛陽為東都,切身實地的對周朝疆域進行管理。

至於分封諸侯,也是腦洞大開,結合此時夷狄對西周重重包圍的局勢,將殷商遺民、三監遺民、以及夷狄遺民論功勞大小分封給了那些有功的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開疆拓土作為封地。

也就是說,我給你們人,給你們諸侯王的身份和權利,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能從虎視眈眈的“夷狄”手裡打下多少土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給你們錢,你們自己去創業。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來。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

  • “西周分封制”成形過程

還好,周公旦這個人謀略過人不說,還殺伐果斷,親率大軍東征,在耗費三年的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國,也就是今商丘一帶,史稱“宋國”。

不過這次周公旦學聰明瞭,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此“東征”一役,他深知武王當初的想法著實是勢在必行,故而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洛陽為東都,切身實地的對周朝疆域進行管理。

至於分封諸侯,也是腦洞大開,結合此時夷狄對西周重重包圍的局勢,將殷商遺民、三監遺民、以及夷狄遺民論功勞大小分封給了那些有功的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開疆拓土作為封地。

也就是說,我給你們人,給你們諸侯王的身份和權利,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能從虎視眈眈的“夷狄”手裡打下多少土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給你們錢,你們自己去創業。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來。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漢高祖劉邦塑像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與後世的“分封制”還不盡相同,後世諸如西漢時期劉邦所推行的“分封制”,只是給諸侯提供權利身份以及封地,卻不提供人力,是讓諸侯自己去拉攏徵召人力資源,意思就是直接給你們一個空殼公司,然後諸侯自己去尋找投資。

也正是憑藉這個舉措,周公旦一方面解決了如何賞賜這些功臣以及宗族勢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間接的拆解了這些遺民,將他們化整為零,逐漸融入到了西周的政治體系當中,成了諸侯國的國民,最後更是讓這些諸侯國成了守護西周政權的天然屏障。

就好比殷商武丁時期,還是殷商諸侯國的周朝統治者“公亶父”,就按照商朝分封的套路,在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三兒子“季歷”之後,又給了長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一批族人,讓他們帶著這些族人前往虞地開拓新的疆土。

而後泰伯和虞仲也是真的爭氣,就那麼硬生生的在一眾“夷狄”之中站穩了腳跟,還建立了周的同盟國“虞國”。

殷商對此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他也樂得周朝跟“夷狄”斗的熱火朝天,自己安然享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周公旦之所以這次會選擇承襲殷商的這種分封制,而不是武王建立西周初期的那種“給封地”的分封制度,也多是因為有了這個“成功先例”的緣故,才給了他一個系統的方向。

但是,此時的周公旦還沒有想到的是,“西周分封制”雖然對西周的發展擴張很是有利,也加強了西周政權內部的穩固,卻忽略了這種分封制所帶來的弊端,或者說他已經洞悉了弊端,但卻不得不暫時忽略這種弊端。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

  • “西周分封制”成形過程

還好,周公旦這個人謀略過人不說,還殺伐果斷,親率大軍東征,在耗費三年的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國,也就是今商丘一帶,史稱“宋國”。

不過這次周公旦學聰明瞭,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此“東征”一役,他深知武王當初的想法著實是勢在必行,故而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洛陽為東都,切身實地的對周朝疆域進行管理。

至於分封諸侯,也是腦洞大開,結合此時夷狄對西周重重包圍的局勢,將殷商遺民、三監遺民、以及夷狄遺民論功勞大小分封給了那些有功的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開疆拓土作為封地。

也就是說,我給你們人,給你們諸侯王的身份和權利,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能從虎視眈眈的“夷狄”手裡打下多少土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給你們錢,你們自己去創業。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來。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漢高祖劉邦塑像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與後世的“分封制”還不盡相同,後世諸如西漢時期劉邦所推行的“分封制”,只是給諸侯提供權利身份以及封地,卻不提供人力,是讓諸侯自己去拉攏徵召人力資源,意思就是直接給你們一個空殼公司,然後諸侯自己去尋找投資。

也正是憑藉這個舉措,周公旦一方面解決了如何賞賜這些功臣以及宗族勢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間接的拆解了這些遺民,將他們化整為零,逐漸融入到了西周的政治體系當中,成了諸侯國的國民,最後更是讓這些諸侯國成了守護西周政權的天然屏障。

就好比殷商武丁時期,還是殷商諸侯國的周朝統治者“公亶父”,就按照商朝分封的套路,在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三兒子“季歷”之後,又給了長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一批族人,讓他們帶著這些族人前往虞地開拓新的疆土。

而後泰伯和虞仲也是真的爭氣,就那麼硬生生的在一眾“夷狄”之中站穩了腳跟,還建立了周的同盟國“虞國”。

殷商對此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他也樂得周朝跟“夷狄”斗的熱火朝天,自己安然享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周公旦之所以這次會選擇承襲殷商的這種分封制,而不是武王建立西周初期的那種“給封地”的分封制度,也多是因為有了這個“成功先例”的緣故,才給了他一個系統的方向。

但是,此時的周公旦還沒有想到的是,“西周分封制”雖然對西周的發展擴張很是有利,也加強了西周政權內部的穩固,卻忽略了這種分封制所帶來的弊端,或者說他已經洞悉了弊端,但卻不得不暫時忽略這種弊端。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早期分封形勢圖

面對被“夷狄”重重包圍的大局,政權尚未穩固的西周著實沒有任何辦法去同時面對四方“夷狄”的侵擾,更別提還有殷商的奴隸主還未被完全剷除了,沿襲商朝的分封制,實屬無奈之舉。

再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在西周早期,這種分封制所分封出來的諸侯國還沒有完全的成長起來,雖然西周賦予了他們很大的權利,讓他們完全可以以一個單獨的“小國”來自居,但畢竟還不夠強大,怎麼著也是脫離不了西周政權的掌控的。

可分封制天生就攜帶的弊端也就註定了一旦這些諸侯國成長起來,其疆域或者是實力超越了西周以後,還會乖乖俯首稱臣嗎?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

  • “西周分封制”成形過程

還好,周公旦這個人謀略過人不說,還殺伐果斷,親率大軍東征,在耗費三年的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國,也就是今商丘一帶,史稱“宋國”。

不過這次周公旦學聰明瞭,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此“東征”一役,他深知武王當初的想法著實是勢在必行,故而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洛陽為東都,切身實地的對周朝疆域進行管理。

至於分封諸侯,也是腦洞大開,結合此時夷狄對西周重重包圍的局勢,將殷商遺民、三監遺民、以及夷狄遺民論功勞大小分封給了那些有功的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開疆拓土作為封地。

也就是說,我給你們人,給你們諸侯王的身份和權利,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能從虎視眈眈的“夷狄”手裡打下多少土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給你們錢,你們自己去創業。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來。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漢高祖劉邦塑像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與後世的“分封制”還不盡相同,後世諸如西漢時期劉邦所推行的“分封制”,只是給諸侯提供權利身份以及封地,卻不提供人力,是讓諸侯自己去拉攏徵召人力資源,意思就是直接給你們一個空殼公司,然後諸侯自己去尋找投資。

也正是憑藉這個舉措,周公旦一方面解決了如何賞賜這些功臣以及宗族勢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間接的拆解了這些遺民,將他們化整為零,逐漸融入到了西周的政治體系當中,成了諸侯國的國民,最後更是讓這些諸侯國成了守護西周政權的天然屏障。

就好比殷商武丁時期,還是殷商諸侯國的周朝統治者“公亶父”,就按照商朝分封的套路,在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三兒子“季歷”之後,又給了長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一批族人,讓他們帶著這些族人前往虞地開拓新的疆土。

而後泰伯和虞仲也是真的爭氣,就那麼硬生生的在一眾“夷狄”之中站穩了腳跟,還建立了周的同盟國“虞國”。

殷商對此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他也樂得周朝跟“夷狄”斗的熱火朝天,自己安然享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周公旦之所以這次會選擇承襲殷商的這種分封制,而不是武王建立西周初期的那種“給封地”的分封制度,也多是因為有了這個“成功先例”的緣故,才給了他一個系統的方向。

但是,此時的周公旦還沒有想到的是,“西周分封制”雖然對西周的發展擴張很是有利,也加強了西周政權內部的穩固,卻忽略了這種分封制所帶來的弊端,或者說他已經洞悉了弊端,但卻不得不暫時忽略這種弊端。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早期分封形勢圖

面對被“夷狄”重重包圍的大局,政權尚未穩固的西周著實沒有任何辦法去同時面對四方“夷狄”的侵擾,更別提還有殷商的奴隸主還未被完全剷除了,沿襲商朝的分封制,實屬無奈之舉。

再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在西周早期,這種分封制所分封出來的諸侯國還沒有完全的成長起來,雖然西周賦予了他們很大的權利,讓他們完全可以以一個單獨的“小國”來自居,但畢竟還不夠強大,怎麼著也是脫離不了西周政權的掌控的。

可分封制天生就攜帶的弊端也就註定了一旦這些諸侯國成長起來,其疆域或者是實力超越了西周以後,還會乖乖俯首稱臣嗎?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後期分封勢力分佈

  • “西周分封制”初現“崩潰”跡象

果不其然,隨著時間的變遷,到了西周後期,這些諸侯國已經成長了起來,由當初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孩成長成了一個青壯年,反觀西周,一直享受各路諸侯朝貢的西周政權雖然政治制度更加嚴密了,但是在軍事實力上卻完全被諸侯國給甩開了兩條街,王權日益式微。

但西周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也在暗中悄咪咪的下了一盤大棋,只不過如意算盤落空了而已。

就好比公元前655年,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太聽使喚,想要廢掉太子鄭,重立“王子帶”為太子,但是卻被齊桓公所阻撓,聯合各路諸侯國在“葵丘”召開了一場支持“太子鄭”的會盟。

周惠王知道後,想要阻撓卻發現自己已經打不過“齊桓公”了,所以便暗中通知了諸侯國“鄭國”不要去參加,鄭國也確實聽了周惠王的話,沒有去。

但是回過神的“齊國”卻不樂意了,不惜與西周撕破臉皮,又派兵去打了“鄭國”,強勢要求鄭國必須參與共同締結“輔佐太子鄭”的盟約,鄭國無奈只能答應。

也正是這場“葵丘會盟”徹底確立了“齊桓公”春秋五霸的地位,西周的分封制也在這個時候有了“崩潰”的跡象。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

  • “西周分封制”成形過程

還好,周公旦這個人謀略過人不說,還殺伐果斷,親率大軍東征,在耗費三年的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國,也就是今商丘一帶,史稱“宋國”。

不過這次周公旦學聰明瞭,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此“東征”一役,他深知武王當初的想法著實是勢在必行,故而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洛陽為東都,切身實地的對周朝疆域進行管理。

至於分封諸侯,也是腦洞大開,結合此時夷狄對西周重重包圍的局勢,將殷商遺民、三監遺民、以及夷狄遺民論功勞大小分封給了那些有功的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開疆拓土作為封地。

也就是說,我給你們人,給你們諸侯王的身份和權利,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能從虎視眈眈的“夷狄”手裡打下多少土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給你們錢,你們自己去創業。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來。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漢高祖劉邦塑像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與後世的“分封制”還不盡相同,後世諸如西漢時期劉邦所推行的“分封制”,只是給諸侯提供權利身份以及封地,卻不提供人力,是讓諸侯自己去拉攏徵召人力資源,意思就是直接給你們一個空殼公司,然後諸侯自己去尋找投資。

也正是憑藉這個舉措,周公旦一方面解決了如何賞賜這些功臣以及宗族勢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間接的拆解了這些遺民,將他們化整為零,逐漸融入到了西周的政治體系當中,成了諸侯國的國民,最後更是讓這些諸侯國成了守護西周政權的天然屏障。

就好比殷商武丁時期,還是殷商諸侯國的周朝統治者“公亶父”,就按照商朝分封的套路,在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三兒子“季歷”之後,又給了長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一批族人,讓他們帶著這些族人前往虞地開拓新的疆土。

而後泰伯和虞仲也是真的爭氣,就那麼硬生生的在一眾“夷狄”之中站穩了腳跟,還建立了周的同盟國“虞國”。

殷商對此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他也樂得周朝跟“夷狄”斗的熱火朝天,自己安然享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周公旦之所以這次會選擇承襲殷商的這種分封制,而不是武王建立西周初期的那種“給封地”的分封制度,也多是因為有了這個“成功先例”的緣故,才給了他一個系統的方向。

但是,此時的周公旦還沒有想到的是,“西周分封制”雖然對西周的發展擴張很是有利,也加強了西周政權內部的穩固,卻忽略了這種分封制所帶來的弊端,或者說他已經洞悉了弊端,但卻不得不暫時忽略這種弊端。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早期分封形勢圖

面對被“夷狄”重重包圍的大局,政權尚未穩固的西周著實沒有任何辦法去同時面對四方“夷狄”的侵擾,更別提還有殷商的奴隸主還未被完全剷除了,沿襲商朝的分封制,實屬無奈之舉。

再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在西周早期,這種分封制所分封出來的諸侯國還沒有完全的成長起來,雖然西周賦予了他們很大的權利,讓他們完全可以以一個單獨的“小國”來自居,但畢竟還不夠強大,怎麼著也是脫離不了西周政權的掌控的。

可分封制天生就攜帶的弊端也就註定了一旦這些諸侯國成長起來,其疆域或者是實力超越了西周以後,還會乖乖俯首稱臣嗎?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後期分封勢力分佈

  • “西周分封制”初現“崩潰”跡象

果不其然,隨著時間的變遷,到了西周後期,這些諸侯國已經成長了起來,由當初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孩成長成了一個青壯年,反觀西周,一直享受各路諸侯朝貢的西周政權雖然政治制度更加嚴密了,但是在軍事實力上卻完全被諸侯國給甩開了兩條街,王權日益式微。

但西周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也在暗中悄咪咪的下了一盤大棋,只不過如意算盤落空了而已。

就好比公元前655年,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太聽使喚,想要廢掉太子鄭,重立“王子帶”為太子,但是卻被齊桓公所阻撓,聯合各路諸侯國在“葵丘”召開了一場支持“太子鄭”的會盟。

周惠王知道後,想要阻撓卻發現自己已經打不過“齊桓公”了,所以便暗中通知了諸侯國“鄭國”不要去參加,鄭國也確實聽了周惠王的話,沒有去。

但是回過神的“齊國”卻不樂意了,不惜與西周撕破臉皮,又派兵去打了“鄭國”,強勢要求鄭國必須參與共同締結“輔佐太子鄭”的盟約,鄭國無奈只能答應。

也正是這場“葵丘會盟”徹底確立了“齊桓公”春秋五霸的地位,西周的分封制也在這個時候有了“崩潰”的跡象。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晉楚城濮之戰示意圖

  • “西周分封制”徹底崩潰

接下來便又是新一輪的諸侯國兼併戰爭,直到公元前638年,一直在暗中順應“西周”,悄咪咪兼併各個小國的楚國最終還是忍不住了,發動了對宋國的攻伐,宋襄公中箭身亡,宋國自此一蹶不振。

而後於公元前633年,楚國徹底發動了他的戰爭機器,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兼併之旅,想要徹底兼併“宋國”,但是宋國雖然不行了,卻有“晉國”在旁扶持。

晉楚兩國也就於此時爆發了“城濮之戰”,此戰楚國戰敗,晉文公以少勝多,成就了“晉文公”春秋霸主的地位,但楚國卻並未傷及根本,多年的養精蓄銳讓楚國的後續力量儲備依舊十分充裕。仍然在不斷的兼併一些小的“諸侯國”,勢力範圍迅速擴大。

據《戰國策·楚策一》記載:“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

"

序言:

“武王伐紂”的故事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奇怪的是,西周在建立之後,並沒有直接接管殷商,卻採用了一種“以殷治殷”的手段,讓殷商遺民來治理西周的版圖,只是額外的分封“三監”,起到監管之意;但僅到第二年,就爆發了“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牧野之戰

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帶兵伐紂,決戰於牧野,在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鏖戰之後,最終以紂王帝辛自焚於朝歌而結束,西周正式建立。

但與此同時,卻面臨一個問題,商朝雖然覆滅,但自始至終,都是武王跟紂王兩個人在打,殷商的奴隸主階級實力依舊很強悍,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鎬京”,也就是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一帶,又離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陽”路途遙遠,無法實現直接的掌控。

於是,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就好比北宋時期,金國在中原扶持的“偽齊政權”一樣,以殷商來治理殷商遺民,換句話來說,就是為了安撫那些依舊強悍的商朝遺民“奴隸主”。

同時,又將“安陽”周圍千里的地區分為三份,由武王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霍叔處等三個“姬”姓人去統治,用來監視“武庚”,以此來穩固“西周”尚未穩定的政權。史稱“三監”。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三監之亂

  • “三監之亂”爆發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商朝覆滅後第二年,武王謀劃遷都“洛陽”,居“天下正中”的大計還沒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周成王”繼位稱帝,後因成王年齡尚幼,暫由“周公旦”攝政輔佐。

據《尚書·金縢》中記載:"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但是成王繼位的舉措卻遭到了“三監”的不滿,他們認為是“周公旦”篡改了遺詔,畢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本該是他們繼承王位才對,

於是,“三監”一邊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周公旦意圖謀反,對諸侯國不利,一邊卻暗中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準備聯合起來反抗西周,自立為王。

恰好這紂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復興商朝的心思,兩者一拍即合,當即就決定起兵謀反,史稱“三監之亂”。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周公旦東征平定“三監之亂”

  • “西周分封制”成形過程

還好,周公旦這個人謀略過人不說,還殺伐果斷,親率大軍東征,在耗費三年的時間平定了“三監之亂”之後,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國,也就是今商丘一帶,史稱“宋國”。

不過這次周公旦學聰明瞭,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此“東征”一役,他深知武王當初的想法著實是勢在必行,故而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定洛陽為東都,切身實地的對周朝疆域進行管理。

至於分封諸侯,也是腦洞大開,結合此時夷狄對西周重重包圍的局勢,將殷商遺民、三監遺民、以及夷狄遺民論功勞大小分封給了那些有功的大臣,讓他們自己去開疆拓土作為封地。

也就是說,我給你們人,給你們諸侯王的身份和權利,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能從虎視眈眈的“夷狄”手裡打下多少土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給你們錢,你們自己去創業。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來。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漢高祖劉邦塑像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與後世的“分封制”還不盡相同,後世諸如西漢時期劉邦所推行的“分封制”,只是給諸侯提供權利身份以及封地,卻不提供人力,是讓諸侯自己去拉攏徵召人力資源,意思就是直接給你們一個空殼公司,然後諸侯自己去尋找投資。

也正是憑藉這個舉措,周公旦一方面解決了如何賞賜這些功臣以及宗族勢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間接的拆解了這些遺民,將他們化整為零,逐漸融入到了西周的政治體系當中,成了諸侯國的國民,最後更是讓這些諸侯國成了守護西周政權的天然屏障。

就好比殷商武丁時期,還是殷商諸侯國的周朝統治者“公亶父”,就按照商朝分封的套路,在把自己的位子傳給了三兒子“季歷”之後,又給了長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一批族人,讓他們帶著這些族人前往虞地開拓新的疆土。

而後泰伯和虞仲也是真的爭氣,就那麼硬生生的在一眾“夷狄”之中站穩了腳跟,還建立了周的同盟國“虞國”。

殷商對此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他也樂得周朝跟“夷狄”斗的熱火朝天,自己安然享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周公旦之所以這次會選擇承襲殷商的這種分封制,而不是武王建立西周初期的那種“給封地”的分封制度,也多是因為有了這個“成功先例”的緣故,才給了他一個系統的方向。

但是,此時的周公旦還沒有想到的是,“西周分封制”雖然對西周的發展擴張很是有利,也加強了西周政權內部的穩固,卻忽略了這種分封制所帶來的弊端,或者說他已經洞悉了弊端,但卻不得不暫時忽略這種弊端。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早期分封形勢圖

面對被“夷狄”重重包圍的大局,政權尚未穩固的西周著實沒有任何辦法去同時面對四方“夷狄”的侵擾,更別提還有殷商的奴隸主還未被完全剷除了,沿襲商朝的分封制,實屬無奈之舉。

再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在西周早期,這種分封制所分封出來的諸侯國還沒有完全的成長起來,雖然西周賦予了他們很大的權利,讓他們完全可以以一個單獨的“小國”來自居,但畢竟還不夠強大,怎麼著也是脫離不了西周政權的掌控的。

可分封制天生就攜帶的弊端也就註定了一旦這些諸侯國成長起來,其疆域或者是實力超越了西周以後,還會乖乖俯首稱臣嗎?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後期分封勢力分佈

  • “西周分封制”初現“崩潰”跡象

果不其然,隨著時間的變遷,到了西周後期,這些諸侯國已經成長了起來,由當初那個嗷嗷待哺的小孩成長成了一個青壯年,反觀西周,一直享受各路諸侯朝貢的西周政權雖然政治制度更加嚴密了,但是在軍事實力上卻完全被諸侯國給甩開了兩條街,王權日益式微。

但西周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也在暗中悄咪咪的下了一盤大棋,只不過如意算盤落空了而已。

就好比公元前655年,周惠王覺得“太子鄭”不太聽使喚,想要廢掉太子鄭,重立“王子帶”為太子,但是卻被齊桓公所阻撓,聯合各路諸侯國在“葵丘”召開了一場支持“太子鄭”的會盟。

周惠王知道後,想要阻撓卻發現自己已經打不過“齊桓公”了,所以便暗中通知了諸侯國“鄭國”不要去參加,鄭國也確實聽了周惠王的話,沒有去。

但是回過神的“齊國”卻不樂意了,不惜與西周撕破臉皮,又派兵去打了“鄭國”,強勢要求鄭國必須參與共同締結“輔佐太子鄭”的盟約,鄭國無奈只能答應。

也正是這場“葵丘會盟”徹底確立了“齊桓公”春秋五霸的地位,西周的分封制也在這個時候有了“崩潰”的跡象。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晉楚城濮之戰示意圖

  • “西周分封制”徹底崩潰

接下來便又是新一輪的諸侯國兼併戰爭,直到公元前638年,一直在暗中順應“西周”,悄咪咪兼併各個小國的楚國最終還是忍不住了,發動了對宋國的攻伐,宋襄公中箭身亡,宋國自此一蹶不振。

而後於公元前633年,楚國徹底發動了他的戰爭機器,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兼併之旅,想要徹底兼併“宋國”,但是宋國雖然不行了,卻有“晉國”在旁扶持。

晉楚兩國也就於此時爆發了“城濮之戰”,此戰楚國戰敗,晉文公以少勝多,成就了“晉文公”春秋霸主的地位,但楚國卻並未傷及根本,多年的養精蓄銳讓楚國的後續力量儲備依舊十分充裕。仍然在不斷的兼併一些小的“諸侯國”,勢力範圍迅速擴大。

據《戰國策·楚策一》記載:“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

從“三監之亂”入手,來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潰的

西周銅鼎

  • “楚王問鼎”威脅西周政權

於是,就有了公元前606年,日漸膨脹的楚莊王北伐陸渾戎,到洛陽境內閱兵,發生“楚王問鼎”的典故,這也是西周諸侯國第一次打開天窗說亮話,公開對西周分封制度開始了挑釁,“西周分封制”宣告徹底崩潰。

據《公羊傳》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在西周時期,向來都是以“鼎”的數量大小輕重來劃分貴族等級,就好比夏朝亡國後,九鼎被成湯所得,建立了商朝,商朝滅亡後,這九鼎又跑到了姬發的手上,建立了西周。

而《史記》中所記載的:“(楚莊王)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楚莊王這種舉動,無疑就是有著意圖自造“九鼎”,篡權奪位之意。但是卻被“王孫滿”一句“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給憋得啞口無言,只能退走,但西周的頹勢也已經徹底暴露在了各路諸侯的眼中,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此時的西周,早已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再無回天之力,被周公旦所忽略或者說是受局勢所迫刻意忽略掉的“西周分封制”弊端,到最後反而成了壓倒西周的最後一根稻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