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分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置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朱由檢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分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置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朱由檢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元璋

只能說“做人要低調”,這句古訓永遠是對的。權力是柄雙刃劍,即便權傾天下、尊至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制度這個東西,拿捏得不好,也會傷及自身、傾至覆巢。朱元璋當然是不可多得、天縱英武的制度設計家。他何曾知道,自己設置的“宗王供養制度”,會埋葬了他親手創立的王朝。明朝最天才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面對這個“宗王供養制度”的祖制,也是一籌莫展,沮喪之餘,怒而指斥此製為大明的先天弊病。下文將詳細地分析一下,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為何會成為大明王朝不可承受之重?

一,明朝王爺的待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朱元璋凌步丹墀之時、君臨天下之際,想必心中一定志得意滿,一定要讓子子孫孫,永無貧厄困頓之虞。於是“宗王供養制度”出爐了。親王(兒子)年俸萬石,郡王(孫子)年俸2千擔,鎮國將軍(曾孫)年俸千石,輔國將軍(玄孫)年俸800石,奉國將軍(五世孫)600石,鎮國中尉(六世孫)400石,輔國中尉(七世孫)300石,奉國中尉(八世孫及以下)200石。

諸君如果對上列之數還是無感,就按當今經濟狀況折算一下。親王年俸約為今日400萬元左右,而且是到了10歲就可領。這個起點,是全國九成九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終點。知道大明官員年俸多少麼?二品尚書732石,七品知縣90石。不僅如此,各路藩王均有大大小小的肥沃豐腴的封地,不納稅不繳糧,還可收取封地上的諸多稅費。

明朝對官員的苛刻,和與對王爺們的關懷,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而且這種關懷,是從貫穿於王爺們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國家全包之中,來體現它的無微不至、雨露均沾的。“宗王供養制度”,代表著王爺們的經濟待遇,也是反噬權力自身,最主要的經濟因素。

"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分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置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朱由檢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元璋

只能說“做人要低調”,這句古訓永遠是對的。權力是柄雙刃劍,即便權傾天下、尊至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制度這個東西,拿捏得不好,也會傷及自身、傾至覆巢。朱元璋當然是不可多得、天縱英武的制度設計家。他何曾知道,自己設置的“宗王供養制度”,會埋葬了他親手創立的王朝。明朝最天才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面對這個“宗王供養制度”的祖制,也是一籌莫展,沮喪之餘,怒而指斥此製為大明的先天弊病。下文將詳細地分析一下,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為何會成為大明王朝不可承受之重?

一,明朝王爺的待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朱元璋凌步丹墀之時、君臨天下之際,想必心中一定志得意滿,一定要讓子子孫孫,永無貧厄困頓之虞。於是“宗王供養制度”出爐了。親王(兒子)年俸萬石,郡王(孫子)年俸2千擔,鎮國將軍(曾孫)年俸千石,輔國將軍(玄孫)年俸800石,奉國將軍(五世孫)600石,鎮國中尉(六世孫)400石,輔國中尉(七世孫)300石,奉國中尉(八世孫及以下)200石。

諸君如果對上列之數還是無感,就按當今經濟狀況折算一下。親王年俸約為今日400萬元左右,而且是到了10歲就可領。這個起點,是全國九成九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終點。知道大明官員年俸多少麼?二品尚書732石,七品知縣90石。不僅如此,各路藩王均有大大小小的肥沃豐腴的封地,不納稅不繳糧,還可收取封地上的諸多稅費。

明朝對官員的苛刻,和與對王爺們的關懷,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而且這種關懷,是從貫穿於王爺們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國家全包之中,來體現它的無微不至、雨露均沾的。“宗王供養制度”,代表著王爺們的經濟待遇,也是反噬權力自身,最主要的經濟因素。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與經濟上的優待王爺相匹配,在人權上,王爺們有超越法度的雍容,地方官和刑部是不能處置王爺們的肆意妄為、欺男霸女的。在架空法度尊嚴的同時,也耗光了帝國存在的基礎——百姓對皇權的服從和信任,即便縱有千百年來儒家禮制等級制度的不斷灌輸,也無法消弭惡政對帝國無聲無息的蛀空。

至明中晚期,由於皇權對藩鎮自立替國,恐懼的歷史記憶,王爺們的自由受到了變態的限制,不僅有“兩王永不見面”的規定,而且連王爺到外地旅遊,也要上達天聽、御核方成。換句話說,這些王爺們,只是被皇權關在銀籠子裡,跳來跳去的金絲雀,好吃好喝、卻不得逾籠半步,形同軟禁於封地。

在軍事上,太祖當政時,出於父母天性和轉移軍權的需要,還對藩王們、兒子們抱有尋常農家的幻想。認為皇帝治國,皇弟兄戍邊,一旦內外間或受敵,群起而滅之。一派互敬互愛、助人為樂、其樂融融、鄉村裡寨的場景。藩王不僅封地廣袤、率軍雄健,而且還賦有節制地方三司(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的巨大權力。

自建文帝朱允炆貿然削藩開始,限制藩王軍權的政冶行為,已經悄然上路。及永樂帝朱棣清君側之後,由於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也就對限制藩王的軍權和自由,不太好意思大搞,但這種對藩王恐懼的政治記憶,無疑會留存下來。而且,朱棣通過重啟太祖廢棄的錦衣衛、創辦東廠,來彌補因停止削藩,導致皇權防範藩王力量的減弱。至明朝中晚期,基本上,藩王做為一支足以左右帝國的政冶力量,已不復存在。

"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分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置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朱由檢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元璋

只能說“做人要低調”,這句古訓永遠是對的。權力是柄雙刃劍,即便權傾天下、尊至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制度這個東西,拿捏得不好,也會傷及自身、傾至覆巢。朱元璋當然是不可多得、天縱英武的制度設計家。他何曾知道,自己設置的“宗王供養制度”,會埋葬了他親手創立的王朝。明朝最天才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面對這個“宗王供養制度”的祖制,也是一籌莫展,沮喪之餘,怒而指斥此製為大明的先天弊病。下文將詳細地分析一下,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為何會成為大明王朝不可承受之重?

一,明朝王爺的待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朱元璋凌步丹墀之時、君臨天下之際,想必心中一定志得意滿,一定要讓子子孫孫,永無貧厄困頓之虞。於是“宗王供養制度”出爐了。親王(兒子)年俸萬石,郡王(孫子)年俸2千擔,鎮國將軍(曾孫)年俸千石,輔國將軍(玄孫)年俸800石,奉國將軍(五世孫)600石,鎮國中尉(六世孫)400石,輔國中尉(七世孫)300石,奉國中尉(八世孫及以下)200石。

諸君如果對上列之數還是無感,就按當今經濟狀況折算一下。親王年俸約為今日400萬元左右,而且是到了10歲就可領。這個起點,是全國九成九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終點。知道大明官員年俸多少麼?二品尚書732石,七品知縣90石。不僅如此,各路藩王均有大大小小的肥沃豐腴的封地,不納稅不繳糧,還可收取封地上的諸多稅費。

明朝對官員的苛刻,和與對王爺們的關懷,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而且這種關懷,是從貫穿於王爺們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國家全包之中,來體現它的無微不至、雨露均沾的。“宗王供養制度”,代表著王爺們的經濟待遇,也是反噬權力自身,最主要的經濟因素。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與經濟上的優待王爺相匹配,在人權上,王爺們有超越法度的雍容,地方官和刑部是不能處置王爺們的肆意妄為、欺男霸女的。在架空法度尊嚴的同時,也耗光了帝國存在的基礎——百姓對皇權的服從和信任,即便縱有千百年來儒家禮制等級制度的不斷灌輸,也無法消弭惡政對帝國無聲無息的蛀空。

至明中晚期,由於皇權對藩鎮自立替國,恐懼的歷史記憶,王爺們的自由受到了變態的限制,不僅有“兩王永不見面”的規定,而且連王爺到外地旅遊,也要上達天聽、御核方成。換句話說,這些王爺們,只是被皇權關在銀籠子裡,跳來跳去的金絲雀,好吃好喝、卻不得逾籠半步,形同軟禁於封地。

在軍事上,太祖當政時,出於父母天性和轉移軍權的需要,還對藩王們、兒子們抱有尋常農家的幻想。認為皇帝治國,皇弟兄戍邊,一旦內外間或受敵,群起而滅之。一派互敬互愛、助人為樂、其樂融融、鄉村裡寨的場景。藩王不僅封地廣袤、率軍雄健,而且還賦有節制地方三司(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的巨大權力。

自建文帝朱允炆貿然削藩開始,限制藩王軍權的政冶行為,已經悄然上路。及永樂帝朱棣清君側之後,由於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也就對限制藩王的軍權和自由,不太好意思大搞,但這種對藩王恐懼的政治記憶,無疑會留存下來。而且,朱棣通過重啟太祖廢棄的錦衣衛、創辦東廠,來彌補因停止削藩,導致皇權防範藩王力量的減弱。至明朝中晚期,基本上,藩王做為一支足以左右帝國的政冶力量,已不復存在。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棣

二,明王爺們如何滅了大明朝

好吃好喝好封地、限軍限動限權力。這政策的夾子兩邊一夾,是個人,全會跑去生孩子了,更別說這些好逸惡勞的王爺們了。在這裡,不得不服封建社會政策的厲害。說到底,政策就是通過挑動人類自私、自保的隱祕本性,引導人們去做,皇權希望你去做的事情。皇權希望王爺們做什麼呢?不許謀反自立!只要不違反這一點,皇權對王爺們來說,還是充滿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意蘊,不信看看上文所述的王爺們優裕的待遇。

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撫楊澄籌,向朱祐樘上奏,山西慶成王朱鍾鎰,勇奪朱元璋家族的生育冠軍。其育子94人,且其子女的生育能力也師承慶成王的優異基因。如長子所誕兒女達70多人。孫輩的人數已達163人,曾孫輩更多達510人。再加上眾多的妻妾女眷,慶成王府之人肯定無法認全和理清這團亂麻, 甚至還鬧出兄弟對面不相認,父子擦肩無所知的笑話。

正德初年,慶成王府不無憂慮、貽笑大方地上奏朝庭,“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查報。” 皇族人口凶狠的上漲,自然是明朝人口爆炸的縮影。據各種專家的數據,明朝人口峰值,從6千萬至2億不等,這裡取中值約1億3千萬,人口大幅增長,對幾千年來,屢歷戰火的封建農業社會顯然是好事一樁。

"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分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置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朱由檢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元璋

只能說“做人要低調”,這句古訓永遠是對的。權力是柄雙刃劍,即便權傾天下、尊至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制度這個東西,拿捏得不好,也會傷及自身、傾至覆巢。朱元璋當然是不可多得、天縱英武的制度設計家。他何曾知道,自己設置的“宗王供養制度”,會埋葬了他親手創立的王朝。明朝最天才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面對這個“宗王供養制度”的祖制,也是一籌莫展,沮喪之餘,怒而指斥此製為大明的先天弊病。下文將詳細地分析一下,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為何會成為大明王朝不可承受之重?

一,明朝王爺的待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朱元璋凌步丹墀之時、君臨天下之際,想必心中一定志得意滿,一定要讓子子孫孫,永無貧厄困頓之虞。於是“宗王供養制度”出爐了。親王(兒子)年俸萬石,郡王(孫子)年俸2千擔,鎮國將軍(曾孫)年俸千石,輔國將軍(玄孫)年俸800石,奉國將軍(五世孫)600石,鎮國中尉(六世孫)400石,輔國中尉(七世孫)300石,奉國中尉(八世孫及以下)200石。

諸君如果對上列之數還是無感,就按當今經濟狀況折算一下。親王年俸約為今日400萬元左右,而且是到了10歲就可領。這個起點,是全國九成九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終點。知道大明官員年俸多少麼?二品尚書732石,七品知縣90石。不僅如此,各路藩王均有大大小小的肥沃豐腴的封地,不納稅不繳糧,還可收取封地上的諸多稅費。

明朝對官員的苛刻,和與對王爺們的關懷,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而且這種關懷,是從貫穿於王爺們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國家全包之中,來體現它的無微不至、雨露均沾的。“宗王供養制度”,代表著王爺們的經濟待遇,也是反噬權力自身,最主要的經濟因素。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與經濟上的優待王爺相匹配,在人權上,王爺們有超越法度的雍容,地方官和刑部是不能處置王爺們的肆意妄為、欺男霸女的。在架空法度尊嚴的同時,也耗光了帝國存在的基礎——百姓對皇權的服從和信任,即便縱有千百年來儒家禮制等級制度的不斷灌輸,也無法消弭惡政對帝國無聲無息的蛀空。

至明中晚期,由於皇權對藩鎮自立替國,恐懼的歷史記憶,王爺們的自由受到了變態的限制,不僅有“兩王永不見面”的規定,而且連王爺到外地旅遊,也要上達天聽、御核方成。換句話說,這些王爺們,只是被皇權關在銀籠子裡,跳來跳去的金絲雀,好吃好喝、卻不得逾籠半步,形同軟禁於封地。

在軍事上,太祖當政時,出於父母天性和轉移軍權的需要,還對藩王們、兒子們抱有尋常農家的幻想。認為皇帝治國,皇弟兄戍邊,一旦內外間或受敵,群起而滅之。一派互敬互愛、助人為樂、其樂融融、鄉村裡寨的場景。藩王不僅封地廣袤、率軍雄健,而且還賦有節制地方三司(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的巨大權力。

自建文帝朱允炆貿然削藩開始,限制藩王軍權的政冶行為,已經悄然上路。及永樂帝朱棣清君側之後,由於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也就對限制藩王的軍權和自由,不太好意思大搞,但這種對藩王恐懼的政治記憶,無疑會留存下來。而且,朱棣通過重啟太祖廢棄的錦衣衛、創辦東廠,來彌補因停止削藩,導致皇權防範藩王力量的減弱。至明朝中晚期,基本上,藩王做為一支足以左右帝國的政冶力量,已不復存在。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棣

二,明王爺們如何滅了大明朝

好吃好喝好封地、限軍限動限權力。這政策的夾子兩邊一夾,是個人,全會跑去生孩子了,更別說這些好逸惡勞的王爺們了。在這裡,不得不服封建社會政策的厲害。說到底,政策就是通過挑動人類自私、自保的隱祕本性,引導人們去做,皇權希望你去做的事情。皇權希望王爺們做什麼呢?不許謀反自立!只要不違反這一點,皇權對王爺們來說,還是充滿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意蘊,不信看看上文所述的王爺們優裕的待遇。

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撫楊澄籌,向朱祐樘上奏,山西慶成王朱鍾鎰,勇奪朱元璋家族的生育冠軍。其育子94人,且其子女的生育能力也師承慶成王的優異基因。如長子所誕兒女達70多人。孫輩的人數已達163人,曾孫輩更多達510人。再加上眾多的妻妾女眷,慶成王府之人肯定無法認全和理清這團亂麻, 甚至還鬧出兄弟對面不相認,父子擦肩無所知的笑話。

正德初年,慶成王府不無憂慮、貽笑大方地上奏朝庭,“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查報。” 皇族人口凶狠的上漲,自然是明朝人口爆炸的縮影。據各種專家的數據,明朝人口峰值,從6千萬至2億不等,這裡取中值約1億3千萬,人口大幅增長,對幾千年來,屢歷戰火的封建農業社會顯然是好事一樁。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可以說,人口在哪個朝代爆炸,說明哪個朝代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也反映了有明以來政制、國制的完美優秀和卓爾不群。可是,誰又能知道,大明王爺們,在嚴酷和甜蜜的朝制監控之下,旌旗雲集的造反,沒擊倒堅若磐石的大明王朝;皇室不斷的增長,竟讓帝國彈指間灰飛煙滅,讓區區30萬人口的後金,進關檢了漏。讓涕泗橫流、勤勉寡斷的朱由檢買不起單。

明之建國初,“初封親郡王、將軍才49位”。據明末徐光啟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據人口史專家推算,至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暴漲至百萬之眾。各地布政使陸續驚恐地發現,本省的財政收入,已經不足以供養本省的皇族。 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這種爭先恐後的生兒育女,很快壓垮了看起來各方面制度,都犄倚互補、完美無隙的大明帝國。太祖死也不會想到,區區皇族人口的一生二、二生四、四還會變成無窮,壓垮了近一億三子民奮力撐起的王朝;也許不能說,太祖在設計制度之時毫無預見。從親王只傳嫡長子,到王室越傳越低級,俸祿越傳越低的設置,足以反映了他當初的預見和防禦。

"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分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置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朱由檢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元璋

只能說“做人要低調”,這句古訓永遠是對的。權力是柄雙刃劍,即便權傾天下、尊至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制度這個東西,拿捏得不好,也會傷及自身、傾至覆巢。朱元璋當然是不可多得、天縱英武的制度設計家。他何曾知道,自己設置的“宗王供養制度”,會埋葬了他親手創立的王朝。明朝最天才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面對這個“宗王供養制度”的祖制,也是一籌莫展,沮喪之餘,怒而指斥此製為大明的先天弊病。下文將詳細地分析一下,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為何會成為大明王朝不可承受之重?

一,明朝王爺的待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朱元璋凌步丹墀之時、君臨天下之際,想必心中一定志得意滿,一定要讓子子孫孫,永無貧厄困頓之虞。於是“宗王供養制度”出爐了。親王(兒子)年俸萬石,郡王(孫子)年俸2千擔,鎮國將軍(曾孫)年俸千石,輔國將軍(玄孫)年俸800石,奉國將軍(五世孫)600石,鎮國中尉(六世孫)400石,輔國中尉(七世孫)300石,奉國中尉(八世孫及以下)200石。

諸君如果對上列之數還是無感,就按當今經濟狀況折算一下。親王年俸約為今日400萬元左右,而且是到了10歲就可領。這個起點,是全國九成九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終點。知道大明官員年俸多少麼?二品尚書732石,七品知縣90石。不僅如此,各路藩王均有大大小小的肥沃豐腴的封地,不納稅不繳糧,還可收取封地上的諸多稅費。

明朝對官員的苛刻,和與對王爺們的關懷,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而且這種關懷,是從貫穿於王爺們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國家全包之中,來體現它的無微不至、雨露均沾的。“宗王供養制度”,代表著王爺們的經濟待遇,也是反噬權力自身,最主要的經濟因素。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與經濟上的優待王爺相匹配,在人權上,王爺們有超越法度的雍容,地方官和刑部是不能處置王爺們的肆意妄為、欺男霸女的。在架空法度尊嚴的同時,也耗光了帝國存在的基礎——百姓對皇權的服從和信任,即便縱有千百年來儒家禮制等級制度的不斷灌輸,也無法消弭惡政對帝國無聲無息的蛀空。

至明中晚期,由於皇權對藩鎮自立替國,恐懼的歷史記憶,王爺們的自由受到了變態的限制,不僅有“兩王永不見面”的規定,而且連王爺到外地旅遊,也要上達天聽、御核方成。換句話說,這些王爺們,只是被皇權關在銀籠子裡,跳來跳去的金絲雀,好吃好喝、卻不得逾籠半步,形同軟禁於封地。

在軍事上,太祖當政時,出於父母天性和轉移軍權的需要,還對藩王們、兒子們抱有尋常農家的幻想。認為皇帝治國,皇弟兄戍邊,一旦內外間或受敵,群起而滅之。一派互敬互愛、助人為樂、其樂融融、鄉村裡寨的場景。藩王不僅封地廣袤、率軍雄健,而且還賦有節制地方三司(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的巨大權力。

自建文帝朱允炆貿然削藩開始,限制藩王軍權的政冶行為,已經悄然上路。及永樂帝朱棣清君側之後,由於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也就對限制藩王的軍權和自由,不太好意思大搞,但這種對藩王恐懼的政治記憶,無疑會留存下來。而且,朱棣通過重啟太祖廢棄的錦衣衛、創辦東廠,來彌補因停止削藩,導致皇權防範藩王力量的減弱。至明朝中晚期,基本上,藩王做為一支足以左右帝國的政冶力量,已不復存在。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朱棣

二,明王爺們如何滅了大明朝

好吃好喝好封地、限軍限動限權力。這政策的夾子兩邊一夾,是個人,全會跑去生孩子了,更別說這些好逸惡勞的王爺們了。在這裡,不得不服封建社會政策的厲害。說到底,政策就是通過挑動人類自私、自保的隱祕本性,引導人們去做,皇權希望你去做的事情。皇權希望王爺們做什麼呢?不許謀反自立!只要不違反這一點,皇權對王爺們來說,還是充滿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意蘊,不信看看上文所述的王爺們優裕的待遇。

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撫楊澄籌,向朱祐樘上奏,山西慶成王朱鍾鎰,勇奪朱元璋家族的生育冠軍。其育子94人,且其子女的生育能力也師承慶成王的優異基因。如長子所誕兒女達70多人。孫輩的人數已達163人,曾孫輩更多達510人。再加上眾多的妻妾女眷,慶成王府之人肯定無法認全和理清這團亂麻, 甚至還鬧出兄弟對面不相認,父子擦肩無所知的笑話。

正德初年,慶成王府不無憂慮、貽笑大方地上奏朝庭,“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查報。” 皇族人口凶狠的上漲,自然是明朝人口爆炸的縮影。據各種專家的數據,明朝人口峰值,從6千萬至2億不等,這裡取中值約1億3千萬,人口大幅增長,對幾千年來,屢歷戰火的封建農業社會顯然是好事一樁。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可以說,人口在哪個朝代爆炸,說明哪個朝代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也反映了有明以來政制、國制的完美優秀和卓爾不群。可是,誰又能知道,大明王爺們,在嚴酷和甜蜜的朝制監控之下,旌旗雲集的造反,沒擊倒堅若磐石的大明王朝;皇室不斷的增長,竟讓帝國彈指間灰飛煙滅,讓區區30萬人口的後金,進關檢了漏。讓涕泗橫流、勤勉寡斷的朱由檢買不起單。

明之建國初,“初封親郡王、將軍才49位”。據明末徐光啟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據人口史專家推算,至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暴漲至百萬之眾。各地布政使陸續驚恐地發現,本省的財政收入,已經不足以供養本省的皇族。 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這種爭先恐後的生兒育女,很快壓垮了看起來各方面制度,都犄倚互補、完美無隙的大明帝國。太祖死也不會想到,區區皇族人口的一生二、二生四、四還會變成無窮,壓垮了近一億三子民奮力撐起的王朝;也許不能說,太祖在設計制度之時毫無預見。從親王只傳嫡長子,到王室越傳越低級,俸祿越傳越低的設置,足以反映了他當初的預見和防禦。

明朝王爺吃壞了大明王朝:“宗王供養制度”最終讓皇帝買不起單

但他能預見到縱貫明清兩朝的小冰河時期的早澇相存、寒暑交加,所導致的顆粒無收、地赤千里麼?他知道,歷代明帝一揮筆欽準的每個不斷繁衍的王族,要匹配多少的資源嗎?不斷膨脹的封地、年俸、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繁禮雜費、這還僅是經濟上的匹配;人權上資源的寬縱,所導致朝庭政治信用的浪費乃至破產,這筆筆政治資源的只付不收,縱使太祖英明神武、心細如髮,能考慮到這種奇葩的結局麼?

這種十分不合理王室制度,對大明工商業、農業、國家壟斷的鹽鐵銅業的漸次摧殘,這種福利制度的梯次的代數級降幅,最終匹配不了王室狂產的指數級增幅,最終在各種因素壓制下,成為大明王朝最終不可承受之重,結賬的時候到了。朱姓王族成為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所率領的流民組成的農民軍最優目標,農民軍攻城略地、推枯拉朽之處,手無縛雞之力、身無長技的王族。無不屍骨無存、玉石俱焚。被屠之慘烈、付出之宏巨,也算是把三百年來所造之孽帳,一併給軋平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