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戰敗投降,崇禎設壇祭祀;孫傳庭戰死潼關,崇禎卻懷疑他投降

明朝 洪承疇 孫傳庭 清朝 同濟天下 2017-06-19

洪承疇戰敗投降,崇禎設壇祭祀;孫傳庭戰死潼關,崇禎卻懷疑他投降

洪承疇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曾參與薊遼總督,鬆錦之戰戰敗後被清軍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洪承疇戰敗投降,崇禎設壇祭祀;孫傳庭戰死潼關,崇禎卻懷疑他投降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

洪承疇和孫傳庭都是明朝末年的重要將領,都曾立下赫赫戰功。不過後來洪承疇選擇叛國投敵,遭人唾罵;而孫傳庭則戰死潼關,馬革裹屍。《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可見孫傳庭才是大明最後的脊樑。

洪承疇戰敗投降,崇禎設壇祭祀;孫傳庭戰死潼關,崇禎卻懷疑他投降

不過具有諷刺的是,當洪承疇戰敗時,崇禎以為他自殺殉國了,還專門為他設壇祭祀,修忠烈祠;而一代名將孫傳庭戰死潼關後,崇禎卻以為他投降了李自成。史書記載崇禎可是很信任和善待洪承疇的,但洪承疇最後卻選擇投降滿清,而崇禎向來不是很信任的孫傳庭卻選擇了力戰潼關而死,為國捐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