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依舊是龍鳳政權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甚至能夠利用龍鳳政權的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而且在當時的龍鳳政權內部,且不說還有劉福通坐鎮,由毛貴領導的東路軍不僅佔據山東咽喉之地,更曾率二十萬大軍逼進京師百里,名聲大噪,因此不管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在朱元璋之上。更別說朱元璋之上還有郭子興的親兒子郭天敘以及妻弟張天佑,地位均在其之上。

也就是說截止1358年年末的情況就是,朱元璋充其量不過是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場元末風雲中,他幾近弱小、可憐,連爭奪天下的資格都沒有。好在,朱元璋的運氣實在太好,好的就是其佔據的浙西、贛東一帶,正是中國自古以來謀士輩出之地。身為龍鳳政權的老大劉福通已經是元廷之下第一人,此刻卻沒一個謀士能幫其規劃政治體系。而不過佔據區區浙西的朱元璋,卻已經有人幫其謀劃爭奪天下。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依舊是龍鳳政權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甚至能夠利用龍鳳政權的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而且在當時的龍鳳政權內部,且不說還有劉福通坐鎮,由毛貴領導的東路軍不僅佔據山東咽喉之地,更曾率二十萬大軍逼進京師百里,名聲大噪,因此不管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在朱元璋之上。更別說朱元璋之上還有郭子興的親兒子郭天敘以及妻弟張天佑,地位均在其之上。

也就是說截止1358年年末的情況就是,朱元璋充其量不過是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場元末風雲中,他幾近弱小、可憐,連爭奪天下的資格都沒有。好在,朱元璋的運氣實在太好,好的就是其佔據的浙西、贛東一帶,正是中國自古以來謀士輩出之地。身為龍鳳政權的老大劉福通已經是元廷之下第一人,此刻卻沒一個謀士能幫其規劃政治體系。而不過佔據區區浙西的朱元璋,卻已經有人幫其謀劃爭奪天下。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面對這種情況,剛剛投靠朱元璋的朱升一見面就送了朱元璋一個超級大禮包,既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說人話就是“不要裝逼,裝逼招雷劈,槍打出頭鳥。”當然這裡並不是朱元璋不想稱王,從他後來心狠手辣除孃舅(郭天敘)、暗殺主子(韓林兒)來看,朱元璋心理有一萬個皇帝夢,只是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做縮頭烏龜。

最後的事實證明朱升這九字勸誡(實際上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妙計,因為它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確實幫朱元璋即躲過了元軍的正面攻擊,又可以藉助龍鳳政權的名義大肆攬權。既所謂:

元之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者,以有(韓)宋(龍鳳政權)為捍蔽也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依舊是龍鳳政權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甚至能夠利用龍鳳政權的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而且在當時的龍鳳政權內部,且不說還有劉福通坐鎮,由毛貴領導的東路軍不僅佔據山東咽喉之地,更曾率二十萬大軍逼進京師百里,名聲大噪,因此不管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在朱元璋之上。更別說朱元璋之上還有郭子興的親兒子郭天敘以及妻弟張天佑,地位均在其之上。

也就是說截止1358年年末的情況就是,朱元璋充其量不過是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場元末風雲中,他幾近弱小、可憐,連爭奪天下的資格都沒有。好在,朱元璋的運氣實在太好,好的就是其佔據的浙西、贛東一帶,正是中國自古以來謀士輩出之地。身為龍鳳政權的老大劉福通已經是元廷之下第一人,此刻卻沒一個謀士能幫其規劃政治體系。而不過佔據區區浙西的朱元璋,卻已經有人幫其謀劃爭奪天下。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面對這種情況,剛剛投靠朱元璋的朱升一見面就送了朱元璋一個超級大禮包,既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說人話就是“不要裝逼,裝逼招雷劈,槍打出頭鳥。”當然這裡並不是朱元璋不想稱王,從他後來心狠手辣除孃舅(郭天敘)、暗殺主子(韓林兒)來看,朱元璋心理有一萬個皇帝夢,只是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做縮頭烏龜。

最後的事實證明朱升這九字勸誡(實際上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妙計,因為它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確實幫朱元璋即躲過了元軍的正面攻擊,又可以藉助龍鳳政權的名義大肆攬權。既所謂:

元之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者,以有(韓)宋(龍鳳政權)為捍蔽也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故事到這裡,那朱元璋的蛇鼠兩端,和元將王保保結盟又是怎麼回事呢?

果不其然,公元1359年察罕帖木兒向北方的龍鳳政權發起總攻,在和已經被元廷招降的張士誠兩面夾擊之下,劉福通在北方的據點以及北伐三路大軍隨即土崩瓦解,全軍覆沒,整個北方重回元廷之手。這導致了此時的朱元璋直面元廷大軍,那怎麼辦呢?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依舊是龍鳳政權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甚至能夠利用龍鳳政權的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而且在當時的龍鳳政權內部,且不說還有劉福通坐鎮,由毛貴領導的東路軍不僅佔據山東咽喉之地,更曾率二十萬大軍逼進京師百里,名聲大噪,因此不管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在朱元璋之上。更別說朱元璋之上還有郭子興的親兒子郭天敘以及妻弟張天佑,地位均在其之上。

也就是說截止1358年年末的情況就是,朱元璋充其量不過是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場元末風雲中,他幾近弱小、可憐,連爭奪天下的資格都沒有。好在,朱元璋的運氣實在太好,好的就是其佔據的浙西、贛東一帶,正是中國自古以來謀士輩出之地。身為龍鳳政權的老大劉福通已經是元廷之下第一人,此刻卻沒一個謀士能幫其規劃政治體系。而不過佔據區區浙西的朱元璋,卻已經有人幫其謀劃爭奪天下。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面對這種情況,剛剛投靠朱元璋的朱升一見面就送了朱元璋一個超級大禮包,既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說人話就是“不要裝逼,裝逼招雷劈,槍打出頭鳥。”當然這裡並不是朱元璋不想稱王,從他後來心狠手辣除孃舅(郭天敘)、暗殺主子(韓林兒)來看,朱元璋心理有一萬個皇帝夢,只是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做縮頭烏龜。

最後的事實證明朱升這九字勸誡(實際上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妙計,因為它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確實幫朱元璋即躲過了元軍的正面攻擊,又可以藉助龍鳳政權的名義大肆攬權。既所謂:

元之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者,以有(韓)宋(龍鳳政權)為捍蔽也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故事到這裡,那朱元璋的蛇鼠兩端,和元將王保保結盟又是怎麼回事呢?

果不其然,公元1359年察罕帖木兒向北方的龍鳳政權發起總攻,在和已經被元廷招降的張士誠兩面夾擊之下,劉福通在北方的據點以及北伐三路大軍隨即土崩瓦解,全軍覆沒,整個北方重回元廷之手。這導致了此時的朱元璋直面元廷大軍,那怎麼辦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謀士牛逼的好處在這裡就體現的淋漓盡致了!早在1359年劉福通在蒙古大軍的碾壓性節節敗退的時候,朱元璋一邊派遣胡興隆到汴梁探劉福通屬實,另一邊讓劉彬去河南府,混入王保保軍中。等到1361年當察罕帖木兒向當時龍鳳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佔據山東的東路軍發動總攻的時候,朱元璋幾近毫不猶豫便立即派遣使者向前者表示“通好”、“結盟“。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依舊是龍鳳政權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甚至能夠利用龍鳳政權的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而且在當時的龍鳳政權內部,且不說還有劉福通坐鎮,由毛貴領導的東路軍不僅佔據山東咽喉之地,更曾率二十萬大軍逼進京師百里,名聲大噪,因此不管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在朱元璋之上。更別說朱元璋之上還有郭子興的親兒子郭天敘以及妻弟張天佑,地位均在其之上。

也就是說截止1358年年末的情況就是,朱元璋充其量不過是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場元末風雲中,他幾近弱小、可憐,連爭奪天下的資格都沒有。好在,朱元璋的運氣實在太好,好的就是其佔據的浙西、贛東一帶,正是中國自古以來謀士輩出之地。身為龍鳳政權的老大劉福通已經是元廷之下第一人,此刻卻沒一個謀士能幫其規劃政治體系。而不過佔據區區浙西的朱元璋,卻已經有人幫其謀劃爭奪天下。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面對這種情況,剛剛投靠朱元璋的朱升一見面就送了朱元璋一個超級大禮包,既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說人話就是“不要裝逼,裝逼招雷劈,槍打出頭鳥。”當然這裡並不是朱元璋不想稱王,從他後來心狠手辣除孃舅(郭天敘)、暗殺主子(韓林兒)來看,朱元璋心理有一萬個皇帝夢,只是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做縮頭烏龜。

最後的事實證明朱升這九字勸誡(實際上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妙計,因為它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確實幫朱元璋即躲過了元軍的正面攻擊,又可以藉助龍鳳政權的名義大肆攬權。既所謂:

元之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者,以有(韓)宋(龍鳳政權)為捍蔽也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故事到這裡,那朱元璋的蛇鼠兩端,和元將王保保結盟又是怎麼回事呢?

果不其然,公元1359年察罕帖木兒向北方的龍鳳政權發起總攻,在和已經被元廷招降的張士誠兩面夾擊之下,劉福通在北方的據點以及北伐三路大軍隨即土崩瓦解,全軍覆沒,整個北方重回元廷之手。這導致了此時的朱元璋直面元廷大軍,那怎麼辦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謀士牛逼的好處在這裡就體現的淋漓盡致了!早在1359年劉福通在蒙古大軍的碾壓性節節敗退的時候,朱元璋一邊派遣胡興隆到汴梁探劉福通屬實,另一邊讓劉彬去河南府,混入王保保軍中。等到1361年當察罕帖木兒向當時龍鳳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佔據山東的東路軍發動總攻的時候,朱元璋幾近毫不猶豫便立即派遣使者向前者表示“通好”、“結盟“。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另一邊,當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安豐被張士誠以及王保保(察罕帖木兒已被刺殺)被圍困的時候,朱元璋力派部將眾議,搶先把韓林兒以及劉福通接到自己帳下,就此替代了劉福通在龍鳳政權中的地位,攜明王號令紅巾軍。

也正是這一手和元廷曖昧,以避開此刻由於龍鳳政權在北方全面崩潰而直面蒙古大軍的窘境;另一手在奪取龍鳳政權實際領導後加緊同陳友諒和張士誠在南方的爭鬥,使得其成為這場影響整個東亞的風雲中最後的王者。

"

新《倚天屠龍記》在被許多人不好看的情況下幾近完美收官,除去陳鈺琪在有黎美嫻、張敏、賈靜雯、安以軒等人飾演趙敏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次演活了趙敏以外,更重要的是同時也說明了這版倚天的改編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例如當時的明教面對軍事重鎮被元軍拔掉之後準備和汝陽王(察罕帖木兒)議和,正非常符合真實歷史中朱元璋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即劇中趙敏哥哥的結盟。這實際就牽扯出來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懸案,公元1358,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開國功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什麼說這麼是懸案呢?

眾所周知,在許多說法裡面朱元璋之所以勝過陳友諒(1359年稱帝,國號漢)和張士誠(1353年稱帝,國號周)朱升的這九個字最為關鍵,是奠定大明基礎中的基礎,為此朱元璋更賜予朱升免死金牌一塊。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以為朱升是在朱元璋大優勢或者其他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的,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個方案使得朱元璋可以“蛇鼠兩端”,周璇於元朝和起義農民軍之間,最終坐收漁翁之力,稱帝建明。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與很多人印象中元末朝廷大軍不堪一擊,早就沒有當年黃金家族帶領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雄風不同,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即使到了元末朝廷內部鬥爭激烈的時候,當時包括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張士誠的大周政權以及韓林兒(實際控制為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合在一起,也還根本不是四分五裂的元廷對手。只是礙於起義多發生在江南崇山峻嶺之處,蒙古騎兵無法深入,導致一時之間各大割據政權迅速壯大,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個情況,當時的各大起義軍首領都各自心裡打著算盤。比如徐壽輝在打下湖北、湖南、江西一帶以後,便不再北上;張士誠盤踞在蘇南細心經營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嘲笑“張士誠無大志”,實際上卻是心知肚明此時的起義軍根本不是元廷的對手。

但是螃蟹總要有第一個人吃,畢竟自古華夏政權多在北方,誰能拿下誰就可以號令天下,可同時這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賭不賭?既然張士誠和徐壽輝都不敢,此時實力最為強大的劉福通義不容辭,率先把勢力範圍深入北方,可他的這一次豪賭,在元廷蒙古大軍面前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公元1355年十一月,紅巾軍的實際控制人劉福通率領紅巾軍北渡孟津(河南洛陽),並順利攻下懷慶(河南泌陽),正在慶功之際卻被元末名將察罕帖木兒(即倚天中的汝陽王)一擊潰敗,後者甚至還順手剿滅了當時滎陽苗軍的叛亂。結果不甘失敗的劉福通又令30萬淮西紅巾軍偷襲察罕帖木兒大營,只是起義軍和蒙古大軍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在這場大戰中整整30萬紅巾大軍,居然被察罕帖木兒打的丟盔棄甲,追殺十餘里。不過對劉福通來說萬幸的是,由於地方武裝出生的察罕帖木兒對元廷也不是忠心實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實力,以致於從1355年到1357年之間雙方互有勝負,察罕帖木兒就是一邊放水,一邊又打幾頓。特別是張士誠利用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特點,在水系縱橫的揚州打贏“高郵之戰”,使得元廷生力軍銳減,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劉福通在北方的龍鳳政權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但是高潮的開始,同時也是雄獅衰老的起點。

雖然到1358年年中為止,劉福通已經遷都汴梁這個華夏文明發源地,紅巾軍從山東開始到甘肅連成一片,離自己的最終夢想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劉福通忽略了雖然自己實權在握,可上頭還有個傀儡皇帝韓林兒,這就導致了當時三支北伐軍將領心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不配合。更為離譜的是已經整整建立三年的龍鳳政權連個像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都沒有,還停留在“明王出世”這種最初階的口號上面。正所謂:

兵雖盛,威令不行……福通不能制。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更為至關重要的是此時盤踞在蘇南的張士誠由於南下浙江被元軍打的大敗,自己在蘇南的地盤又遭到朱元璋的掠奪,無奈之下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在朱元璋的西面,陳友諒順利掠奪了原本屬於徐壽輝的地盤,其勢力甚至已經延伸到了福建。

所以到這裡,只要眼界清晰的人,基本上可以看清整個局勢了。劉福通的龍鳳政權實力最為強大,由於其深入北方,也成為了元廷首當其衝要剿滅的對象,更在實際層面上為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以及陳友諒支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這裡陳友諒根本不急著北上,只在長江以南細心耕耘著自己的陳漢實力。當然,也有陳友諒剛剛篡位,軍心不穩的緣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依舊是龍鳳政權的名義屬下,在其庇護之下不僅可以高枕無憂,甚至能夠利用龍鳳政權的勢力跟已經投靠元廷的張士誠搶奪地盤。而且在當時的龍鳳政權內部,且不說還有劉福通坐鎮,由毛貴領導的東路軍不僅佔據山東咽喉之地,更曾率二十萬大軍逼進京師百里,名聲大噪,因此不管是實力還是聲望都遠在朱元璋之上。更別說朱元璋之上還有郭子興的親兒子郭天敘以及妻弟張天佑,地位均在其之上。

也就是說截止1358年年末的情況就是,朱元璋充其量不過是龍鳳政權的“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在這場元末風雲中,他幾近弱小、可憐,連爭奪天下的資格都沒有。好在,朱元璋的運氣實在太好,好的就是其佔據的浙西、贛東一帶,正是中國自古以來謀士輩出之地。身為龍鳳政權的老大劉福通已經是元廷之下第一人,此刻卻沒一個謀士能幫其規劃政治體系。而不過佔據區區浙西的朱元璋,卻已經有人幫其謀劃爭奪天下。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面對這種情況,剛剛投靠朱元璋的朱升一見面就送了朱元璋一個超級大禮包,既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說人話就是“不要裝逼,裝逼招雷劈,槍打出頭鳥。”當然這裡並不是朱元璋不想稱王,從他後來心狠手辣除孃舅(郭天敘)、暗殺主子(韓林兒)來看,朱元璋心理有一萬個皇帝夢,只是礙於現實,他不得不做縮頭烏龜。

最後的事實證明朱升這九字勸誡(實際上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妙計,因為它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確實幫朱元璋即躲過了元軍的正面攻擊,又可以藉助龍鳳政權的名義大肆攬權。既所謂:

元之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者,以有(韓)宋(龍鳳政權)為捍蔽也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故事到這裡,那朱元璋的蛇鼠兩端,和元將王保保結盟又是怎麼回事呢?

果不其然,公元1359年察罕帖木兒向北方的龍鳳政權發起總攻,在和已經被元廷招降的張士誠兩面夾擊之下,劉福通在北方的據點以及北伐三路大軍隨即土崩瓦解,全軍覆沒,整個北方重回元廷之手。這導致了此時的朱元璋直面元廷大軍,那怎麼辦呢?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謀士牛逼的好處在這裡就體現的淋漓盡致了!早在1359年劉福通在蒙古大軍的碾壓性節節敗退的時候,朱元璋一邊派遣胡興隆到汴梁探劉福通屬實,另一邊讓劉彬去河南府,混入王保保軍中。等到1361年當察罕帖木兒向當時龍鳳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佔據山東的東路軍發動總攻的時候,朱元璋幾近毫不猶豫便立即派遣使者向前者表示“通好”、“結盟“。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而另一邊,當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安豐被張士誠以及王保保(察罕帖木兒已被刺殺)被圍困的時候,朱元璋力派部將眾議,搶先把韓林兒以及劉福通接到自己帳下,就此替代了劉福通在龍鳳政權中的地位,攜明王號令紅巾軍。

也正是這一手和元廷曖昧,以避開此刻由於龍鳳政權在北方全面崩潰而直面蒙古大軍的窘境;另一手在奪取龍鳳政權實際領導後加緊同陳友諒和張士誠在南方的爭鬥,使得其成為這場影響整個東亞的風雲中最後的王者。

朱元璋緩稱王是因為他低調麼,方國珍借其名義投降元廷說明了一切

朱元璋運氣確實好,更好的是他知道如何漁翁得利。當然,這一切的背後,還是拜朱元璋強大的謀士團所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