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在煤山自縊的故事世人皆知,可是您知道嗎?崇禎皇帝其實並不想死,臨死前他甚至還拿起了“祕密武器”準備出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崇禎的祕密武器又是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祕。

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644年4月25日,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此時的他已經萬念俱灰。望著城下李自成的大軍重重圍困,而自己所能做的,卻只能是坐在金鑾殿的龍椅上痛哭失聲。

幾個太監跑進來報信,起義軍已經兵臨城下,再不走可真的走不脫了。聽到這裡,崇禎皇帝這才帶著太監們出逃。當然,此時崇禎的身邊已再無士兵保護,跟隨自己的幾個太監哪有戰鬥力?為了能夠讓自己逃出生天,崇禎皇帝特意給幾個太監發配了“祕密武器”,這種武器便是三眼火銃。

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三眼火銃,是明朝槍械的一種,三眼火銃有三支槍管,一旦擊發扳機就可以點燃火繩,將三支槍管中的彈藥同時發射出去,其威力巨大,甚至可以在百步之外穿透鐵製鎧甲。有了這樣的好傢伙,崇禎皇帝和太監們,也算是一支臨時組建起來的“特種部隊”了。

關於崇禎的武器問題,我們在這裡有必要進行一下討論。火藥早在唐代時期,就已經被人們發明了出來,只是當時的火藥還是多用於燃燒而非爆炸。直到南宋時期,火藥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後,歐洲人才開始製造最初的槍械,這種槍械被稱為“火門槍”。

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明朝末年,明王朝與葡萄牙人多次進行過軍火交易,故此,諸如弗朗機大炮和紅衣大炮等都是由葡萄牙進口後,再依據樣式仿造而成的,這也是明軍相比於農民軍和清軍的優勢所在。

明朝精銳部隊中,火器比重佔百分之六十以上,單兵手中大部分裝備的都是火門槍,相比之下,崇禎皇帝手裡的火繩槍,是火門槍的升級版本,屬於當時的“大殺器”。

崇禎皇帝與太監們慌不擇路,來到城門前想打開一個出口,可是城門被關得緊緊的,農民軍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著,城內的士兵正在與其激戰。出於面子,崇禎皇帝並未表露身份,只是想將城門打開逃生,可此時打開城門就意味著放起義軍入城,故此在城內守軍的根本就不會開門,崇禎皇帝和太監們那就衝不出去。

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崇禎皇帝只好換另一座城門試探,接連換了幾座城門,結果沒有一座守城的軍官和士兵,肯於開門放行。當時,守城的明軍士兵,不知道這群手提著三眼火銃的人到底是什麼來頭?反正他們知道,此時城門若是被這群人打開,必然城破人亡,故此守城士兵紛紛張弓搭箭對準崇禎及眾太監,進行遠距離防禦並警告其立刻退走。

三眼火銃的威力十分巨大,可相比於現代槍械來說,其射擊頻率要低得多,以至於每一次發射後都要重新裝填彈藥,即使是在原始的弓箭面前,也會被壓制的抬不起頭來,這一點崇禎十分清楚。左右權衡之下,崇禎沒有選擇對著明軍開槍,他一是不想削弱守城力量,二是不想死在自己士兵的利箭之下。

崇禎出逃時,手下太監曾攜帶“祕密武器”,可這種武器他卻沒敢用

崇禎眼見著逃生無望,他只得帶著幾個太監被迫撤了回來,羞惱交加的他仰天長嘆,最後只好登上煤山,找了一棵歪脖子樹吊死其上,

三眼火銃雖然威力巨大,也沒能救得了崇禎皇帝的性命,其實,崇禎的失敗與武器優劣關係並不大。即使給崇禎送去一百挺機關槍,他也沒錢去買子彈,他的命運依然還是去煤山自縊,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此時的大明已如風中殘燭了,人心浮動之下,明王朝即將壽終正寢,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正應了那句古話——人心向背才是最好的武器!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