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明朝 朝鮮半島 李成桂 韓國 高山流水品歷史 2017-07-16

倭寇侵擾朝鮮古已有之,歷史上,日本只要有機會,就會入侵朝鮮, 朝鮮半島最嚴重的倭寇問題是約從1350年開始到1420年左右為止,前後達七八十年。,“倭寇”一詞其實是朝鮮半島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稱呼,最早見於公元404年的高句麗好太王碑文, 此碑現在吉林省集安縣,上面載有倭寇潰敗,斬殺無數的字樣。

早期的倭寇是日本九州的三島漁民和農民,這些流民聚集在肥前藩的豪族松浦氏麾下,也被稱為“松浦黨”。在14世紀之前,倭寇對朝鮮半島的襲擾大都是零散的,日本古代戰亂多和平少,每當日本國內陷入戰亂或者遭遇大規模農業歉收之時,戰敗的武士以及西南部九州等地的破產農民、漁民便組成搶米敢死隊”,結隊乘船去對面的朝鮮半島搶米。後來,這些敗兵流民聚集在地方豪族麾下,愈發頻繁地搶劫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了後期,肆意妄為的倭寇還直接掠走朝鮮居民回日本,成了強盜兼人口販子。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據《高麗史》所說,倭寇侵朝鮮,所至“婦女嬰孩,屠殺無遺”;“擄我人民,焚蕩我府庫,千里肅然。”倭寇不僅蹂躪了半島南部沿海各地,且深入內地,成為高麗王朝的心腹大患。日方《太平記》亦載:“四十餘年間,本朝大亂,外國亦不安寧。盜賊備置數舟,擁向元朝、高麗之港口,劫掠明州、福州之財寶,焚燬官衙、寺院。元朝、三韓之吏民,為防此寇而內遷,各國瀕海之郡縣,已荒蕪人煙。”

到了高麗恭愍王時,三南(忠清道、全羅道和慶尚道)等沿海地區簡直成了倭寇的菜園子,幾乎一日一警。高麗王朝因為倭寇無窮無盡的侵襲,財政極度困難,以至於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無法支付,士兵也是軍心渙散,毫無鬥志。“諸島荒蕪,王京震動。”高麗政府無奈之下只得將全羅道等沿海地區的倉庫遷移到內陸,沿海幾十裡之內幾乎沒有人煙。辛禑王時期(1375—1388),得隴望蜀的倭寇已經在朝鮮沿海佔據島嶼常住。據高麗史記載,高麗王辛禑曾經對大臣發火:(你們)只是佔田土,佔奴婢,享富貴快活,也合尋思教百姓安寧,至至誠誠的做些好勾當,密匝匝的似兀那羅州一帶築起城子,多造些軍船,教倭子害不得便好。你卻沿海每三五十里家無人煙耕種。又說倭子在恁那一個甚麼海島子裡經年家住,也不回去,恁卻近不得他。這的有甚難處?著軍船圍了,困也困殺那廝!”對倭寇的惱怒和怨恨自己屬下無能之情躍然紙上。

不堪其擾的情況直到出了一個朝鮮大英雄才暫告一個段落,這個大英雄就是朝鮮李氏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李成桂出生名門望族,少年時期就有武勇之名,很快飛黃騰達,掌握了高麗王朝的實權。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1380年,李成桂率高麗軍隊在北全羅道的南原與倭寇主力進行了一場決戰。戰鬥陷入膠著狀態,倭寇一個年輕首領阿只拔都(高麗人對其的稱呼,具體姓名不詳。阿只是朝鮮語,意為幼兒拔都是蒙古語,意為勇敢無敵的武士)驍勇無比,乘白馬舞槊馳突,所向披靡莫敢當,我軍爭避之。

李成桂惜其勇,命令心腹愛將李之蘭把他生過來,李之蘭不願為擒獲一個窮凶極惡之徒付出更大的犧牲,遂一箭將其射殺。在朝鮮歷史上是個值得一題的人物。不過他開始也不叫李之蘭,而是叫佟豆蘭,在是高麗王朝末期來投李成桂的。韓國學者徐炳國依據《青海李氏世譜》一書,斷定李之蘭的先祖為岳飛,岳飛有五個兒子:岳雲、嶽雷、嶽霖、嶽震、嶽霆,據其考證,李之蘭的先祖是岳飛的小兒子嶽霆,嶽霆在岳飛死後潛往金朝接受官職並娶妻生子。李之蘭的家門從此開始依照女真風俗,在女真族社會生活。加入朝鮮國籍後,李之蘭便成為現在韓國青海李氏的始祖,據說韓國現有岳飛後裔1200餘戶。徐炳國還有部鉅著《《高句麗帝國史》,宣揚高句麗的民族獨立性,這個好理解,可說岳飛的兒子跑到金國當官,也太雷人了點,姑且聽之。根據朝鮮傳說,李之蘭年輕的時候和太祖李成桂相遇,兩個神箭手同時拉弓相射,結果兩支箭中途相撞而落,兩人認為這是老天安排,就地結為兄弟。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阿只拔都的死徹底挫傷了倭寇的鬥志,高麗軍隊則趁勢取得大勝,據載該役俘獲倭寇600多人,殺敵無數,史稱荒山大捷。據說當地的河流都被倭寇鮮血染紅了,過了六七天後顏色都沒有褪乾淨。此戰使倭寇元氣大傷,確實安靜了好長一段時間。

1388年,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兵變,廢高麗王辛禑,嚮明朝稱臣,改國號為朝鮮,奠定了五百餘年李氏王朝的基礎。高麗王辛禑的外交政策是親元,與新興的明朝敵對而臣服於已經退居大漠的元朝,實在缺乏政治眼光。李氏王朝建立之後,李成桂一方面向日本派遣使者要求取締倭寇,並送還朝鮮俘虜。另一方面,李成桂呼籲倭寇的首領們投降歸順,對歸順的倭寇給予田地家財等,更讓他們娶妻定居,而這些人則被稱為投化倭”——曾有一個名叫平道全的日本人歸化朝鮮,官位做到上護軍

朝鮮的地理位置非常尷尬,置身於中日俄三大強國之間,民族存亡的危機永遠如劍高懸。對大明俯首稱臣,對倭寇懷柔分化,應該說,李成桂的外交智慧已經足夠超凡。但是,對於貪得無厭的倭寇還不夠。

展開世界地圖,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北部之間的海域被標註為對馬海峽”,這是因為距離朝鮮半島僅有50公里的地方,橫亙著一個面積700平方公里的小島——對馬島。它好比日本和朝鮮之間的一塊跳板,元朝軍隊攻打日本就是從屠殺這個島居民開始的,豐臣秀吉侵朝戰爭十五萬大軍的戰略物資是從這個島源源不斷輸送到朝鮮的,而後來日俄戰爭中日本艦隊摧毀俄國艦隊的大海戰,也是在這個島附近進行的。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對馬島從12世紀以來一直是宗氏的家族封地,一方面,宗氏是日本的對馬守護,世襲的島主。根據《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記載,高麗王朝曾於13892月入侵對馬島。高麗王朝以樸為司令官,金宗衍、崔七夕、朴子安副之,率戰船300艘襲擊對馬島。高麗軍燒燬了日本船隻300艘以及沿岸的建築物,救出被俘虜的100餘名高麗人。樸葳等人是以清剿倭寇為名義出兵對馬的,但是他們不曾俘虜一名倭寇,只是了破壞日本船隻和沿岸建築。

在日本方面的史料《宗氏家譜》(1719年)中記載,218日驅逐了高麗軍隊。這次侵略被稱為康應外寇。 這次軍事行動被韓國稱為“第一次對馬島征伐”。關於這次軍事行動的史料記載很少,現代韓國學者認為在一次激烈的戰鬥後,高麗軍獲得大勝,倭寇投降,此後倭寇受到巨大打擊,活動驟減,但是沒有史料證明倭寇曾向高麗投降。日本學者則持不同意見,認為倭寇的減少是1392年南北朝統一後足利義滿對倭寇進行取締的結果。

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139612月,朝鮮太祖李成桂下令討伐壹岐島和對馬島。朝鮮以門下右政丞金士衡為統帥,南在、辛克恭、李茂副之。李成桂親自到南大門送行。實錄中在這段時期內對倭寇的記載是:13971月,倭寇首領相田於中率倭寇進入慶尚道的蔚州浦,知州事李殷發給糧食厚待他們。相田於中懷疑是圈套,綁架了李殷以及伴人樸青、記官李藝等人逃回國去。210日,朝鮮朝廷授予倭寇首領羅可溫的兒子都時老為司正,昆時羅、望沙門為副司正。13982月,授予倭寇首領六、羅可溫、望沙門官職,分別改名為藤六、林溫和池門。金士衡於翌年130日回國,受到朝鮮朝廷的歡迎。這次軍事行動被韓國稱作第二次對馬島征伐。然而在同一時期的日本史料則沒有朝鮮軍隊攻打對馬島的相關記載。此後,朝鮮王朝對倭寇實行招撫政策,直到對馬島主宗貞茂逝世之後。 朝鮮史取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三地之名,稱為三島倭寇(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1419五月,宗貞盛繼位的第二年,對馬島島內發生饑饉,島上倭寇準備大舉進犯明朝海岸,途經朝鮮忠清道與黃海道時,要求當地官員提供糧米物資被拒,惱羞成怒的倭寇便縱兵劫掠了這兩個地方。

警報傳到首都漢城,當時的世宗李祹很保守,主張在陸地防守。反而是已經將皇位禪讓給兒子的太宗上王李芳遠怒不可遏,立即主張武力討伐對馬的老巢,徹底消滅倭寇。“予亦患此久矣......蕞爾島夷,一舉可殲,特重動民而隱忍耳!

李芳遠是太祖李成桂之子,李朝的第3代君主,是個青出於藍的狠角色,類似李世民和朱棣的結合體。他為父親篡位時出力最大,曾主持策劃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後來逼老父讓位給次子定宗,然後取而代之。骨肉相殘、囚禁老父一節,頗似唐朝李世民的事蹟。洪武年間,李芳遠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朱棣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而明成祖靖難成功登極之後,同為奪位成帝的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明成祖欣然賜金印、誥命、冕服等物。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有強硬的太宗上王,自然有強硬的軍隊。619日,大小軍船227艘,官兵17285人從巨濟島浩浩蕩蕩出發,李從茂為三軍都體察使,柳廷顯為都統使。軍船、兵力、將領,這支軍隊從士兵到將軍、從兵器到戰船都是當時朝鮮的絕對主力, 也是李朝能拿得出手的最強陣容了。艦隊第二天就抵達了對馬島的淺茅灣,島上的日本居民以為是倭寇滿載而歸,手舞足蹈出來迎接,等靠近了一看是遮海而來的朝鮮船隊, 才一鬨而散。

宗貞盛倉卒之間只能組織幾十人進行零星的對抗,朝鮮官兵憋了很久的氣全撒在對馬島上,殺死抵抗的日本人,焚燒房屋和稻田,還找到並釋放了131名中國俘虜。接下來,李從茂和來援的日軍經過幾次小型的遭遇戰,朝鮮方一共俘虜了600人,殺死了200人,自己也傷亡數百人。

勢單力孤的宗貞盛最終奉書乞和,稱七月間有颱風,勸朝鮮軍撤離對馬島。朝鮮軍隊不為己甚,於73日退回巨濟島。以傾國之力攻打倭寇老巢的對馬島戰役就此結束,李從茂將軍也憑此役名垂朝鮮史冊。

之後宗氏和朝鮮達成協定:宗氏承認朝鮮王朝的宗主權,朝鮮方面則給與對馬島貿易優先權,並答應每年給對馬200石米豆的糧食援助。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朝鮮東征,至今仍為韓國人津津樂道

對於朝鮮的這次閃電突襲的軍事行動,日本幕府聞訊大為震驚,而隨之傳來“朝鮮、明朝聯軍要入侵日本”的消息。當時,足利義持任徵夷大將軍,他剛剛斷絕了對明朝的朝貢,當然對這種傳言憂心忡忡,為了探明虛實,義持趕緊派遣外交僧亮倪出使朝鮮。後來,朝鮮的回禮使者宋希璟前往日本,明確表示朝鮮對對馬沒有領土要求,並且朝鮮不會被明朝派遣攻打日本。雙方和解。

關於對馬島征伐的意義,韓國《慵齋叢話》評價:“雖不得大捷,而倭亦畏威,不敢肆。”此後,和平貿易成了朝日外交的主題,雖然中途爆發過“三浦倭亂”和“蛇樑倭變”等倭寇暴亂,導致朝鮮與日本的貿易因此而數次中斷,但每次都在對馬島主宗氏的請求下重訂商約。

憑藉這一仗的老本,朝鮮大大的鬆了口氣,一直到170年後,終於迎來了史上最大的倭寇來襲:豐臣秀吉大軍登陸釜山,打響了侵朝戰爭的第一槍。這以後的朝鮮歷史,就盡是屈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