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嶅 山 記 憶
文/予之
在各地的名山中,有這樣一類,臨近城邑,雖不定風景奇特,但有一定的相對高度,每天被城中人所見,對其詩詞文學描述不少。如廣州之白雲山、南京之鐘山、河源之桂山。龍川也有一座這樣的山,那就是嶅山。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嶅 山 記 憶
文/予之
在各地的名山中,有這樣一類,臨近城邑,雖不定風景奇特,但有一定的相對高度,每天被城中人所見,對其詩詞文學描述不少。如廣州之白雲山、南京之鐘山、河源之桂山。龍川也有一座這樣的山,那就是嶅山。
雖有霍山之奇景,但畢竟遠離縣城。嶅山對於龍川城(現佗城)中的百姓而言——天天見,對其感情濃厚度恐怕要遠遠大於霍山。論高度,此山在龍川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中,排行第四。然該山奇峰秀出,氣勢雄偉,山上舊時還有龍潭瀑布和趙佗書院等景,直接寄託著縣城及周邊百姓對自然的交流與賞悅之情。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嶅 山 記 憶
文/予之
在各地的名山中,有這樣一類,臨近城邑,雖不定風景奇特,但有一定的相對高度,每天被城中人所見,對其詩詞文學描述不少。如廣州之白雲山、南京之鐘山、河源之桂山。龍川也有一座這樣的山,那就是嶅山。
雖有霍山之奇景,但畢竟遠離縣城。嶅山對於龍川城(現佗城)中的百姓而言——天天見,對其感情濃厚度恐怕要遠遠大於霍山。論高度,此山在龍川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中,排行第四。然該山奇峰秀出,氣勢雄偉,山上舊時還有龍潭瀑布和趙佗書院等景,直接寄託著縣城及周邊百姓對自然的交流與賞悅之情。
舊時的嶅山,山高林密。此山位處粵北山區,偶爾還遇見風雪,加之冷雨成冰,山頂竟也能形成白茫茫的積雪景觀。從縣城往北望,嶅山積雪自然成為城市文人和百姓津津樂道的景緻,龍川八景中又豈能少了它的分量?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嶅 山 記 憶
文/予之
在各地的名山中,有這樣一類,臨近城邑,雖不定風景奇特,但有一定的相對高度,每天被城中人所見,對其詩詞文學描述不少。如廣州之白雲山、南京之鐘山、河源之桂山。龍川也有一座這樣的山,那就是嶅山。
雖有霍山之奇景,但畢竟遠離縣城。嶅山對於龍川城(現佗城)中的百姓而言——天天見,對其感情濃厚度恐怕要遠遠大於霍山。論高度,此山在龍川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中,排行第四。然該山奇峰秀出,氣勢雄偉,山上舊時還有龍潭瀑布和趙佗書院等景,直接寄託著縣城及周邊百姓對自然的交流與賞悅之情。
舊時的嶅山,山高林密。此山位處粵北山區,偶爾還遇見風雪,加之冷雨成冰,山頂竟也能形成白茫茫的積雪景觀。從縣城往北望,嶅山積雪自然成為城市文人和百姓津津樂道的景緻,龍川八景中又豈能少了它的分量?
“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頂峰高積雪多。”山上的清泉從山頂飛洩,造就“龍潭飛瀑”奇觀;流到城邊,注入嶅湖,形成這個城市的另一景“嶅湖秋月”。一座山成就三處景,這功勞佗城人都世代記於心。
山水總牽情,佗城中的飲用水來自於嶅山,這不但是後來的引水入城,之前城中井水也源於此山。唐代龍川進士韋昌明的《越王井記》載:“(越王井)其源出自嶅山,泉極清洌,味甘而香。自秦距令八百七十餘年,其跡如斯。”這井水源自嶅山如果從地理上說的過去,那麼此山的生態優良決定了井水的品質;如果這事實從科學上考證不了,也沒有關係,這裡重點表達的是佗城人民對他們所居住的城市旁邊的山峰的熱愛和對其自然生態保護的期望。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嶅 山 記 憶
文/予之
在各地的名山中,有這樣一類,臨近城邑,雖不定風景奇特,但有一定的相對高度,每天被城中人所見,對其詩詞文學描述不少。如廣州之白雲山、南京之鐘山、河源之桂山。龍川也有一座這樣的山,那就是嶅山。
雖有霍山之奇景,但畢竟遠離縣城。嶅山對於龍川城(現佗城)中的百姓而言——天天見,對其感情濃厚度恐怕要遠遠大於霍山。論高度,此山在龍川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中,排行第四。然該山奇峰秀出,氣勢雄偉,山上舊時還有龍潭瀑布和趙佗書院等景,直接寄託著縣城及周邊百姓對自然的交流與賞悅之情。
舊時的嶅山,山高林密。此山位處粵北山區,偶爾還遇見風雪,加之冷雨成冰,山頂竟也能形成白茫茫的積雪景觀。從縣城往北望,嶅山積雪自然成為城市文人和百姓津津樂道的景緻,龍川八景中又豈能少了它的分量?
“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頂峰高積雪多。”山上的清泉從山頂飛洩,造就“龍潭飛瀑”奇觀;流到城邊,注入嶅湖,形成這個城市的另一景“嶅湖秋月”。一座山成就三處景,這功勞佗城人都世代記於心。
山水總牽情,佗城中的飲用水來自於嶅山,這不但是後來的引水入城,之前城中井水也源於此山。唐代龍川進士韋昌明的《越王井記》載:“(越王井)其源出自嶅山,泉極清洌,味甘而香。自秦距令八百七十餘年,其跡如斯。”這井水源自嶅山如果從地理上說的過去,那麼此山的生態優良決定了井水的品質;如果這事實從科學上考證不了,也沒有關係,這裡重點表達的是佗城人民對他們所居住的城市旁邊的山峰的熱愛和對其自然生態保護的期望。
蘇東坡從惠州來看望弟弟,所留下的詩句將被當地人千古傳誦。與嶅山有關的也自然與這山融合在一起,而且必將千秋萬代了。且看《嶅峰瑞雪聳嵯峨》:
嶅峰瑞雪聳嵯峨,日照神光漾玉波。
堪羨循人書八景,夜深何必問銀河。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嶅山這座在龍川既不是最高,也不是風光最美的山,因為位於城邑的邊上,又被如東坡先生這樣的名士稱道賦詩,自然成為名山。
明代龍川本地進士巫三祝也有《望嶽嶅巒千仞雄》一首:
望嶽嶅巒千仞雄,飛花六出砌瑤穹。
曉來擁起扶桑日,照耀寒光不禁紅。
巫進士對家鄉與生俱來的情感附在嶅山上,這景緻能不壯觀?
又有明代祝允明《龍川山中早行》,在登臨嶅山之時覺其高,誇張書寫如下:
朝雲山腰生,我在雲中行。
只恐雲載我,飛上白玉京。
世塵邈已隔,天雞猶未鳴。
須臾微風發,東極金烏升。
嶅山之高,其水必秀。此山還誕生了另一個龍川八景之一的“龍潭飛瀑”。這個位於山之北麓的高大瀑布已經勝景不再了。但當時春雨時分,水量巨大,水流從幾十丈的石山上飛濺而下,水霧如紗布;飛瀑入潭,捲起層層波濤,發出雷鳴之聲,震耳欲聾,蔚為壯觀。相傳蘇東坡曾到此遊玩,留下“龍潭飛瀑懸千尺”的詩句,並被人刻在潭邊石崖之上。石刻書體蒼勁有力,今依稀可見。清順治十一年,有邑人徐壯行建寺於潭邊。乾隆三年,知縣盛祚建亭潭上,亭額書“膏雨恩波”,另有石刻上書“膏雨恩波亭”。上世紀70年代,寺和亭均被毀。
雖龍潭飛瀑昔日勝景不再,然我們仍能在古詩中感受其壯觀。
如明代曾鶴齡作《龍潭飛瀑》二首:
(一)
層顛瀉瀑落龍潭,方外幽奇不易探。
倒卷海濤飛翠壁,直懸虹彩破晴嵐。
(二)
坪巖自是聲如吼,出澗誰知味更甘。
半幅生綃圖畫裡,令人注目想江南。
據此描述,瀑布壯觀不下於廬山瀑布,如李太白當年到龍川一遊,那出名的還不知是誰呢?
山,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締造了曠美的自然勝景,供我們觀賞,愉悅身心,思考生命。
在河源,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山峰值得我們關注,如桂山、東源缺牙山、連平九連山、龍川霍山等。
要說龍川的山,相信大部分人只知道霍山,而不知「嶅山」。
嶅山很少被人提及,但其風光麗景可媲美霍山!除了秀麗風光,嶅山的人文史說也值得品味。
嶅山,是龍川的名山,也是龍川八景之一。
位於佗城西北、義都之南,與河源上洞交界。距縣城13.2公里,方圓約75公里。
主峰大帽山海拔1175米,此脈還有金筆峰(又叫天柱峰)、雪霽峰、天廚峰、天台石、天硯石、白嶺(又名少祖山等)等景點。
雪霽峰,龍川老八景之一,因常年積雪不化而得名。
嶅 山 記 憶
文/予之
在各地的名山中,有這樣一類,臨近城邑,雖不定風景奇特,但有一定的相對高度,每天被城中人所見,對其詩詞文學描述不少。如廣州之白雲山、南京之鐘山、河源之桂山。龍川也有一座這樣的山,那就是嶅山。
雖有霍山之奇景,但畢竟遠離縣城。嶅山對於龍川城(現佗城)中的百姓而言——天天見,對其感情濃厚度恐怕要遠遠大於霍山。論高度,此山在龍川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中,排行第四。然該山奇峰秀出,氣勢雄偉,山上舊時還有龍潭瀑布和趙佗書院等景,直接寄託著縣城及周邊百姓對自然的交流與賞悅之情。
舊時的嶅山,山高林密。此山位處粵北山區,偶爾還遇見風雪,加之冷雨成冰,山頂竟也能形成白茫茫的積雪景觀。從縣城往北望,嶅山積雪自然成為城市文人和百姓津津樂道的景緻,龍川八景中又豈能少了它的分量?
“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頂峰高積雪多。”山上的清泉從山頂飛洩,造就“龍潭飛瀑”奇觀;流到城邊,注入嶅湖,形成這個城市的另一景“嶅湖秋月”。一座山成就三處景,這功勞佗城人都世代記於心。
山水總牽情,佗城中的飲用水來自於嶅山,這不但是後來的引水入城,之前城中井水也源於此山。唐代龍川進士韋昌明的《越王井記》載:“(越王井)其源出自嶅山,泉極清洌,味甘而香。自秦距令八百七十餘年,其跡如斯。”這井水源自嶅山如果從地理上說的過去,那麼此山的生態優良決定了井水的品質;如果這事實從科學上考證不了,也沒有關係,這裡重點表達的是佗城人民對他們所居住的城市旁邊的山峰的熱愛和對其自然生態保護的期望。
蘇東坡從惠州來看望弟弟,所留下的詩句將被當地人千古傳誦。與嶅山有關的也自然與這山融合在一起,而且必將千秋萬代了。且看《嶅峰瑞雪聳嵯峨》:
嶅峰瑞雪聳嵯峨,日照神光漾玉波。
堪羨循人書八景,夜深何必問銀河。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嶅山這座在龍川既不是最高,也不是風光最美的山,因為位於城邑的邊上,又被如東坡先生這樣的名士稱道賦詩,自然成為名山。
明代龍川本地進士巫三祝也有《望嶽嶅巒千仞雄》一首:
望嶽嶅巒千仞雄,飛花六出砌瑤穹。
曉來擁起扶桑日,照耀寒光不禁紅。
巫進士對家鄉與生俱來的情感附在嶅山上,這景緻能不壯觀?
又有明代祝允明《龍川山中早行》,在登臨嶅山之時覺其高,誇張書寫如下:
朝雲山腰生,我在雲中行。
只恐雲載我,飛上白玉京。
世塵邈已隔,天雞猶未鳴。
須臾微風發,東極金烏升。
嶅山之高,其水必秀。此山還誕生了另一個龍川八景之一的“龍潭飛瀑”。這個位於山之北麓的高大瀑布已經勝景不再了。但當時春雨時分,水量巨大,水流從幾十丈的石山上飛濺而下,水霧如紗布;飛瀑入潭,捲起層層波濤,發出雷鳴之聲,震耳欲聾,蔚為壯觀。相傳蘇東坡曾到此遊玩,留下“龍潭飛瀑懸千尺”的詩句,並被人刻在潭邊石崖之上。石刻書體蒼勁有力,今依稀可見。清順治十一年,有邑人徐壯行建寺於潭邊。乾隆三年,知縣盛祚建亭潭上,亭額書“膏雨恩波”,另有石刻上書“膏雨恩波亭”。上世紀70年代,寺和亭均被毀。
雖龍潭飛瀑昔日勝景不再,然我們仍能在古詩中感受其壯觀。
如明代曾鶴齡作《龍潭飛瀑》二首:
(一)
層顛瀉瀑落龍潭,方外幽奇不易探。
倒卷海濤飛翠壁,直懸虹彩破晴嵐。
(二)
坪巖自是聲如吼,出澗誰知味更甘。
半幅生綃圖畫裡,令人注目想江南。
據此描述,瀑布壯觀不下於廬山瀑布,如李太白當年到龍川一遊,那出名的還不知是誰呢?
今天的嶅山,雖沒有以前那種原始植被了,風景也不如前,但他仍然是佗城的綠色屏障。隨著這些年龍川綠化工作的堅持,嶅山生態逐步恢復。不管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變遷,嶅山將一直是龍川人心中的“名山”。
| End |
抖音號:搜“河源旅遊”加關注
圖文來源:客家文化學院
免責聲明
1、內容部分來源網絡,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2、此公眾號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時效因素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電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