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次兵敗是大明從全盛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給後世留下一個不小的疑問:大明以五十萬大軍何以敗給了區區二萬瓦剌軍呢?事實果真如此嗎?

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五十萬明軍水分太大

五十萬這個數字在正史上沒有記載,這也說明一點,其可信度並不高。要想弄清楚具體的人數,首先就要了解正統時期京師到底有多少駐軍?因為明英宗親征時準備匆忙,並未從外地調兵。關於京師的駐軍人數,正史上是有較為明確的記載的。

《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共有329個“衛所”;明成祖繼位時,兵員的數量又增加到493個“衛所”。按明制,一個衛所的數量在5600人上下,如此計算,在明成祖時期,全國的總兵力約為二百七十多萬人。同時期,京城共有京營72衛,其兵力總數在四十餘萬,加上京畿八府又有二十八萬,共計六十八萬人。不過需要提出的是,京營的72衛主要是預備人馬,那麼駐紮在京師地區的正規軍大致也就是京畿八府的二十八萬。

宣德時期,朝廷制定了班軍制度。何謂“班軍”呢?即從宣德元年開始,朝廷每年定期從地方上抽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陽等衛及宣府軍士到京師備操。因為分春秋兩季,每班八萬人,由此得名“班軍”。如果將“班軍”算上,那麼明英宗時期,京城能調動的數字大約在46萬人左右。

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如果按照這個賬面數字,明英宗帶五十萬軍隊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這又忽視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自明成祖以來存在的兵員嚴重缺額的問題。

從宣德朝開始,兵員缺額就已經十分離譜了。以五軍營為例,實際的兵員為十萬人,可在宣德五年便因調遣和逃亡的原因,總兵力不及原額的一半,其他營的情況同樣如此。到了正統初年,兵員缺額更加嚴重,有的營甚至連三分之一都不到。

明英宗親征的軍隊人數大約為十五萬人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前夕,五軍都督府賬面上應該有四十八萬人,實際上只有一半即二十四萬左右在崗。需要說明的是,這四十八萬人還不全是戰兵。早在洪武時期,為了彌補軍餉的開支在各衛所實行屯田耕種,也就是屯田制。一般情況下,屯兵佔七,守兵佔三,要是在相對安寧的地區,這個比例則更高。

就已三分戰七分屯來計算,這個數字是7萬多人,加上班軍8萬和錦衣衛,明英宗滿打滿算能帶上的只有二十萬人左右。剛好,這個數字與《明實錄》中記載的數字相當。

可這裡還是問題,明英宗總不至於愚蠢到將京師全部兵力調出而不留一兵一卒吧?因為在此之前,明王朝邊防形勢惡化,已經分兵在京師附近加以防守了,毫無疑問,這又會削弱整體兵力。確切地說,跟隨明英宗親征的人數最多不會超過十五萬。

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即便如此,大明以十五萬對戰瓦剌軍兩萬,居然一點便宜也沒佔到,還落了個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的下場。如果朱元璋在世肯定會認為這種情況已經算不上是慘敗了,就算是十五萬頭豬也夠瓦剌軍殺上好幾天的,此戰之敗無疑是軍人和國家的最大恥辱。這種情況的發生本身就讓人無法信服,唯一的解釋就是瓦剌軍的人數絕非兩萬。

瓦剌軍數字被縮小,真實兵力讓人驚訝

和明英宗不同,瓦剌部首領也先對南侵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的,從正統十四年七月之前就開始大規模動員。瓦剌是當時蒙古三部中實力最強的一個,據史料記載,瓦剌部共有四十四萬戶。有人不僅會問,四十四萬戶這個數字也不高嗎。其實不然,蒙古的兵制和大明不同,他們根據戰事的大小,往往採取的是“每戶抽一”或是“三四戶抽一”的方法。

也先這次南侵本意並非是要和大明決一雌雄,更不會有一統中原的想法,而是為了取得同明政府同等的政治地位,同時通過劫掠補充部落的物質儲備。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也先不會傾巢而出,就以四戶抽一的標準來看,瓦剌軍的人數該不會少於十萬人,這個數字是還是讓人十分驚訝的。

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如果以上的說法僅僅是猜測而已,那麼我們可以從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窺其究竟。瓦剌軍首領也先是在俘獲明英宗時,才有了進軍北京的想法,他想以明英宗為人質迫使大明朝廷就範。事實上,這一辦法很有效果,瓦剌軍從宣府到居庸關這一路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阻礙,直至兵臨北京城下。

也就是說,瓦剌軍在沒有退回蒙古重新整軍備戰的情況下,孤軍深入腹地,至於兵力補充的也不多,可考證的就是也先曾在紫荊關增加了兵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也先有恃無恐,手裡握著明英宗這張王牌。

瓦剌軍到達北京城下時,雙方談判破裂,於是兵分三路,一路由自己親自指揮,一路由脫脫不花率領,另一路由阿剌知院率領。這三路大軍同時進攻西直門、德勝門和彰義門,試想,如果瓦剌真是兩萬軍隊,哪來的勇氣分三路進攻固若金湯的北京城呢?

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另外,根據《明實錄》的記載,在北京保衛戰中,光是也先這一路大軍就有三萬人,戰死的不下萬餘。其他兩路大軍人數也在三萬左右。這樣算來,和上面所說的“四戶抽一”得來的十萬大軍不相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在土木堡之戰中,瓦剌得到了大量的物質,有一部分軍隊留守後方。大致估計,瓦剌進攻北京城時約為九萬人。

再說明朝這一邊,于謙主持大局後,發現城中只有數萬留守部隊,兵力捉襟見肘。於是他急調河南、兩京的備操軍以及沿海的備倭軍還有部分浙江兵,最終集結了22萬大軍,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對陣也先。顯然,瓦剌若只有兩萬軍隊,于謙不會如此興師動眾,這也從側面說明瓦剌進攻北京時人數遠超兩萬。

土木堡之戰明軍和瓦剌軍投入的兵力是多少?真是五十萬對兩萬?


土木堡一戰中,明軍準備倉促加上明英宗本人不懂兵事,王振又以邀功為主,所以明軍的戰鬥力遠遠不及瓦剌軍。況且,瓦剌部是蒙古最精銳的騎兵,以騎兵對步兵本來就有很大的優勢。從這個方面來說,明英宗以十五萬對陣九萬輸了並不丟人,之所以背上罵名,是因為他被歷史和後人給黑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