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見註釋1)

神醫華佗的故事自古便廣為流傳,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民間,讓這位神醫不但家喻戶曉,更是令無數人扼腕嘆息。這種惋惜之情不僅在於其被曹操所殺,更在於凝聚了其畢生行醫經驗的醫書被焚燬,沒有被流傳下來。

"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見註釋1)

神醫華佗的故事自古便廣為流傳,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民間,讓這位神醫不但家喻戶曉,更是令無數人扼腕嘆息。這種惋惜之情不僅在於其被曹操所殺,更在於凝聚了其畢生行醫經驗的醫書被焚燬,沒有被流傳下來。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由此可見,醫書對於一位醫學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祕籍。而在明代就有一個憑藉一本醫書成為一代名醫的故事。只可惜這部醫書的獲得方式不是那麼光彩,因為是偷來的。

故事開始前,船伕先介紹下關於中醫的歷史背景。如今被視為國粹的中醫,其實很多人對其詬病不已,甚至將中醫貶的一文不值。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古代中醫的傳承很受門戶之見所限,加之要靠醫書養家餬口,所以很多名醫都對自己的醫術祕而不傳,像華佗想將凝聚自身行醫經驗的醫書傳給獄吏,可以說是千古難有的孤立,大多時候能夠繼承這本醫書的不是醫生的子嗣血脈,便是其關門弟子。

這樣的門戶觀念,一方面導致很多中醫精妙之術,因繼承之人太少,逐漸失傳。另一方面也導致中醫之術變得很神祕,想學而不得其法的外人,動起了歪心思,進而招搖撞騙,老百姓一時間也無法辨其真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人王賓,決定做一回“盜火之人”。

"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見註釋1)

神醫華佗的故事自古便廣為流傳,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民間,讓這位神醫不但家喻戶曉,更是令無數人扼腕嘆息。這種惋惜之情不僅在於其被曹操所殺,更在於凝聚了其畢生行醫經驗的醫書被焚燬,沒有被流傳下來。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由此可見,醫書對於一位醫學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祕籍。而在明代就有一個憑藉一本醫書成為一代名醫的故事。只可惜這部醫書的獲得方式不是那麼光彩,因為是偷來的。

故事開始前,船伕先介紹下關於中醫的歷史背景。如今被視為國粹的中醫,其實很多人對其詬病不已,甚至將中醫貶的一文不值。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古代中醫的傳承很受門戶之見所限,加之要靠醫書養家餬口,所以很多名醫都對自己的醫術祕而不傳,像華佗想將凝聚自身行醫經驗的醫書傳給獄吏,可以說是千古難有的孤立,大多時候能夠繼承這本醫書的不是醫生的子嗣血脈,便是其關門弟子。

這樣的門戶觀念,一方面導致很多中醫精妙之術,因繼承之人太少,逐漸失傳。另一方面也導致中醫之術變得很神祕,想學而不得其法的外人,動起了歪心思,進而招搖撞騙,老百姓一時間也無法辨其真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人王賓,決定做一回“盜火之人”。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王賓,字仲光,是明朝時期的一位畫家,許是看穿了官場虛偽,所以無心仕途寄情于山水之間,不過除了畫畫,王賓對醫書也很感興趣,畢竟宋代范仲淹那句“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名言成為後世許多學子人生追求。

當時正逢名醫戴元禮(見註釋2)來到蘇州,立刻轟動一時,想要讓其看病的診費更是貴的嚇人,於是王賓便忍不住向戴元禮請教學醫之道。面對這樣的人,戴原禮早就見怪不怪了,但為了保持名醫的風範,就淡淡的回了一句:“就是熟讀《素問》(見註釋3)而已。”便把王賓打發了。

不成想王賓也是位秒人,對於讀書人,最不怕的就是讀書了,於是回到家中找來《素問》,一讀便是三年。當其再次拜訪戴元禮時,已經可以把《素問》倒背如流,甚至還能舉一反三。與戴對答竟然說的有鼻子有眼。戴一方面驚歎於其才華,另一方面對於王賓關於行醫實操方面的疑問,開始遮遮掩掩。

"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見註釋1)

神醫華佗的故事自古便廣為流傳,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民間,讓這位神醫不但家喻戶曉,更是令無數人扼腕嘆息。這種惋惜之情不僅在於其被曹操所殺,更在於凝聚了其畢生行醫經驗的醫書被焚燬,沒有被流傳下來。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由此可見,醫書對於一位醫學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祕籍。而在明代就有一個憑藉一本醫書成為一代名醫的故事。只可惜這部醫書的獲得方式不是那麼光彩,因為是偷來的。

故事開始前,船伕先介紹下關於中醫的歷史背景。如今被視為國粹的中醫,其實很多人對其詬病不已,甚至將中醫貶的一文不值。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古代中醫的傳承很受門戶之見所限,加之要靠醫書養家餬口,所以很多名醫都對自己的醫術祕而不傳,像華佗想將凝聚自身行醫經驗的醫書傳給獄吏,可以說是千古難有的孤立,大多時候能夠繼承這本醫書的不是醫生的子嗣血脈,便是其關門弟子。

這樣的門戶觀念,一方面導致很多中醫精妙之術,因繼承之人太少,逐漸失傳。另一方面也導致中醫之術變得很神祕,想學而不得其法的外人,動起了歪心思,進而招搖撞騙,老百姓一時間也無法辨其真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人王賓,決定做一回“盜火之人”。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王賓,字仲光,是明朝時期的一位畫家,許是看穿了官場虛偽,所以無心仕途寄情于山水之間,不過除了畫畫,王賓對醫書也很感興趣,畢竟宋代范仲淹那句“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名言成為後世許多學子人生追求。

當時正逢名醫戴元禮(見註釋2)來到蘇州,立刻轟動一時,想要讓其看病的診費更是貴的嚇人,於是王賓便忍不住向戴元禮請教學醫之道。面對這樣的人,戴原禮早就見怪不怪了,但為了保持名醫的風範,就淡淡的回了一句:“就是熟讀《素問》(見註釋3)而已。”便把王賓打發了。

不成想王賓也是位秒人,對於讀書人,最不怕的就是讀書了,於是回到家中找來《素問》,一讀便是三年。當其再次拜訪戴元禮時,已經可以把《素問》倒背如流,甚至還能舉一反三。與戴對答竟然說的有鼻子有眼。戴一方面驚歎於其才華,另一方面對於王賓關於行醫實操方面的疑問,開始遮遮掩掩。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原來按照戴元禮的意思,想要得其衣缽,就必須行拜師大禮,成為他的弟子,不然受所謂的門戶限制,即便交情再好,也不能教授醫術。但王賓此時的執拗性子也上來了,就是不答應拜師。按照常理,事情似乎就到此為止了,但王賓卻趁戴出診,偷走了他的醫書,並在臨死前傳給了他的徒弟盛寅。

盛寅從新通讀《素問》,並參考凝聚了數位名醫行醫經驗的醫書,既有理論,又有了經驗,很快便在中醫領域學有所成,並小有名氣,並機緣巧合的得到了明朝皇帝的賞識。原來在永樂初年,宮中的一位太監患了重病,御醫也束手無策,於是便被送出宮去度過“最後的歲月”。恰巧被盛寅遇到,一番問診後,幾副藥便把這個太監治好了。

太監本是明成祖朱棣的身邊侍從,一回到宮中便差點嚇到皇帝,便問道:“不是說你病死了嗎?怎麼又活了?”太監於是把盛寅如何治癒他的前後經過一一講給明成祖聽,成祖聽後非常欣賞盛寅,於是召他入宮,讓他給自己診脈。盛寅診過脈後,說從皇上的脈象看是有風溼病,並開了藥,明成祖吃後果然見效,於是封盛寅做了御醫。

"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見註釋1)

神醫華佗的故事自古便廣為流傳,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民間,讓這位神醫不但家喻戶曉,更是令無數人扼腕嘆息。這種惋惜之情不僅在於其被曹操所殺,更在於凝聚了其畢生行醫經驗的醫書被焚燬,沒有被流傳下來。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由此可見,醫書對於一位醫學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祕籍。而在明代就有一個憑藉一本醫書成為一代名醫的故事。只可惜這部醫書的獲得方式不是那麼光彩,因為是偷來的。

故事開始前,船伕先介紹下關於中醫的歷史背景。如今被視為國粹的中醫,其實很多人對其詬病不已,甚至將中醫貶的一文不值。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古代中醫的傳承很受門戶之見所限,加之要靠醫書養家餬口,所以很多名醫都對自己的醫術祕而不傳,像華佗想將凝聚自身行醫經驗的醫書傳給獄吏,可以說是千古難有的孤立,大多時候能夠繼承這本醫書的不是醫生的子嗣血脈,便是其關門弟子。

這樣的門戶觀念,一方面導致很多中醫精妙之術,因繼承之人太少,逐漸失傳。另一方面也導致中醫之術變得很神祕,想學而不得其法的外人,動起了歪心思,進而招搖撞騙,老百姓一時間也無法辨其真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人王賓,決定做一回“盜火之人”。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王賓,字仲光,是明朝時期的一位畫家,許是看穿了官場虛偽,所以無心仕途寄情于山水之間,不過除了畫畫,王賓對醫書也很感興趣,畢竟宋代范仲淹那句“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名言成為後世許多學子人生追求。

當時正逢名醫戴元禮(見註釋2)來到蘇州,立刻轟動一時,想要讓其看病的診費更是貴的嚇人,於是王賓便忍不住向戴元禮請教學醫之道。面對這樣的人,戴原禮早就見怪不怪了,但為了保持名醫的風範,就淡淡的回了一句:“就是熟讀《素問》(見註釋3)而已。”便把王賓打發了。

不成想王賓也是位秒人,對於讀書人,最不怕的就是讀書了,於是回到家中找來《素問》,一讀便是三年。當其再次拜訪戴元禮時,已經可以把《素問》倒背如流,甚至還能舉一反三。與戴對答竟然說的有鼻子有眼。戴一方面驚歎於其才華,另一方面對於王賓關於行醫實操方面的疑問,開始遮遮掩掩。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原來按照戴元禮的意思,想要得其衣缽,就必須行拜師大禮,成為他的弟子,不然受所謂的門戶限制,即便交情再好,也不能教授醫術。但王賓此時的執拗性子也上來了,就是不答應拜師。按照常理,事情似乎就到此為止了,但王賓卻趁戴出診,偷走了他的醫書,並在臨死前傳給了他的徒弟盛寅。

盛寅從新通讀《素問》,並參考凝聚了數位名醫行醫經驗的醫書,既有理論,又有了經驗,很快便在中醫領域學有所成,並小有名氣,並機緣巧合的得到了明朝皇帝的賞識。原來在永樂初年,宮中的一位太監患了重病,御醫也束手無策,於是便被送出宮去度過“最後的歲月”。恰巧被盛寅遇到,一番問診後,幾副藥便把這個太監治好了。

太監本是明成祖朱棣的身邊侍從,一回到宮中便差點嚇到皇帝,便問道:“不是說你病死了嗎?怎麼又活了?”太監於是把盛寅如何治癒他的前後經過一一講給明成祖聽,成祖聽後非常欣賞盛寅,於是召他入宮,讓他給自己診脈。盛寅診過脈後,說從皇上的脈象看是有風溼病,並開了藥,明成祖吃後果然見效,於是封盛寅做了御醫。

僅憑一本醫書,他是如何成為一代名醫的?可惜是偷的

一日京城下雪,正所謂“瑞雪兆豐年”,於是明成祖心情大好,召見包括盛寅在內的大臣共賞雪後美景。君臣想談甚歡,明成祖一高興就開始說起白溝河之戰(見註釋4)的情景,不禁聲色俱厲,作為御醫的盛寅卻說道:“這大概都是天意。”這句看似恭維的話,潛臺詞也有明成祖的軍事才能並不是取勝的關鍵的意思。於是明成祖顯得不太高興,起身去看雪,這時盛寅又吟起了唐朝詩人羅隱的《雪》中的一句: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這可嚇壞了周圍一圈人,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不小心就會掉腦袋的,但或許是盛寅醫學才能讓明成祖的容忍度大大提高,這件事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不過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盛寅敢於觸皇帝黴頭的勇氣真是不小。

盛寅其實是王賓徒弟中最為出名的一位。雖然當初的行為多少有些不光彩,但其行為無疑使得中醫寶貴的醫術得以更廣泛的散播和傳承,併為後來的吳門醫派的興盛打下了根基(見註釋5)。

這不禁讓船伕想到了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間偷偷盜火種的普羅米修斯,二者的行為同樣不光彩,但前者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後者為無數病患帶來了福音。

註釋1:這句話出自《後漢書·方術傳·華佗篇》

註釋2:原名戴思恭(1324~1405),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馬劍村人。明代著名醫學家。

註釋3:《素問》,是古代著名的醫學著作。共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

註釋4:白溝河之戰爆發於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難之役中的關鍵一戰,也是燕王軍隊從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進攻的轉折之戰。建文帝軍隊因慘敗,此戰以後再也組織不起大規模的征討活動。

註釋5:明代筆記《蘇談》這樣描述道:於是仲光之醫名吳下,吳下之醫由是盛矣。

參考資料:

《後漢書·方術傳·華佗篇》

《明史·盛寅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