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
"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曾幾次派遣大將徐達領軍北伐,以消滅元朝殘留勢力,蒙古殘部被打得四分五裂,退出關外後形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實力最強。由於蒙古騎兵遊走飄忽不定,又因朱元璋為助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誅殺了包括徐達、藍玉等許多帶兵大將,只好放棄征討,採取與蒙古三部通和、防禦政策。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即位,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為安定天下,他繼續採取太祖遺策,先後派遣使者赴塞外加封蒙古三部酋長為王,贈予大量金銀、布帛和糧食等物品,表示與他們永修盟好。

"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曾幾次派遣大將徐達領軍北伐,以消滅元朝殘留勢力,蒙古殘部被打得四分五裂,退出關外後形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實力最強。由於蒙古騎兵遊走飄忽不定,又因朱元璋為助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誅殺了包括徐達、藍玉等許多帶兵大將,只好放棄征討,採取與蒙古三部通和、防禦政策。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即位,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為安定天下,他繼續採取太祖遺策,先後派遣使者赴塞外加封蒙古三部酋長為王,贈予大量金銀、布帛和糧食等物品,表示與他們永修盟好。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不料,就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給事中那驥出使韃靼,竟遭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所殺。消息傳到京都,朱棣憤怒,下詔命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大明鐵騎十萬前往征討,誰知丘福貪功冒進,遭遇埋伏,十萬大軍全都沒於臚朐河。敗報傳回,朱棣氣得險些吐血,震怒之下決定親率大軍出征。

永樂八年,朱棣留皇太孫朱瞻基守衛京師,帶上五十萬大軍北伐韃靼,人馬行過臚朐河遇敵先鋒部隊,一番激戰,韃靼落敗,明軍直追到斡難河邊,遭遇韃靼主力,雙方對馬橫衝,一陣廝殺,因有皇帝坐鎮,明軍越戰越勇,最後殲滅韃靼人馬,唯可汗本雅失裡帶領七名護衛逃脫,扔下全部輜重牲畜。朱棣見狀大喜,調集部隊轉攻韃靼大臣阿魯臺部,行軍渡過飛雲壑時,前方探子來報,阿魯臺因懼怕請降。

朱棣乃馬上皇帝,憑多年征戰經驗,他判斷這極有可能是阿魯臺詐降,目的要趁自己不做防備,偷襲明軍,於是在山谷兩邊預先埋伏下弓箭手,命士兵嚴陣以待。不久,前方果然傳來喊殺之聲,阿魯臺親率數千韃靼鐵騎來襲,朱棣下令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敵軍開始敗逃,明軍趁勢掩殺,追奔敵人百里,阿魯臺墜馬竄進山中,明軍盡殲韃靼殘部。成祖首次親征數月,於當年七月奏凱班師還朝。

"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曾幾次派遣大將徐達領軍北伐,以消滅元朝殘留勢力,蒙古殘部被打得四分五裂,退出關外後形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實力最強。由於蒙古騎兵遊走飄忽不定,又因朱元璋為助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誅殺了包括徐達、藍玉等許多帶兵大將,只好放棄征討,採取與蒙古三部通和、防禦政策。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即位,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為安定天下,他繼續採取太祖遺策,先後派遣使者赴塞外加封蒙古三部酋長為王,贈予大量金銀、布帛和糧食等物品,表示與他們永修盟好。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不料,就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給事中那驥出使韃靼,竟遭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所殺。消息傳到京都,朱棣憤怒,下詔命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大明鐵騎十萬前往征討,誰知丘福貪功冒進,遭遇埋伏,十萬大軍全都沒於臚朐河。敗報傳回,朱棣氣得險些吐血,震怒之下決定親率大軍出征。

永樂八年,朱棣留皇太孫朱瞻基守衛京師,帶上五十萬大軍北伐韃靼,人馬行過臚朐河遇敵先鋒部隊,一番激戰,韃靼落敗,明軍直追到斡難河邊,遭遇韃靼主力,雙方對馬橫衝,一陣廝殺,因有皇帝坐鎮,明軍越戰越勇,最後殲滅韃靼人馬,唯可汗本雅失裡帶領七名護衛逃脫,扔下全部輜重牲畜。朱棣見狀大喜,調集部隊轉攻韃靼大臣阿魯臺部,行軍渡過飛雲壑時,前方探子來報,阿魯臺因懼怕請降。

朱棣乃馬上皇帝,憑多年征戰經驗,他判斷這極有可能是阿魯臺詐降,目的要趁自己不做防備,偷襲明軍,於是在山谷兩邊預先埋伏下弓箭手,命士兵嚴陣以待。不久,前方果然傳來喊殺之聲,阿魯臺親率數千韃靼鐵騎來襲,朱棣下令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敵軍開始敗逃,明軍趁勢掩殺,追奔敵人百里,阿魯臺墜馬竄進山中,明軍盡殲韃靼殘部。成祖首次親征數月,於當年七月奏凱班師還朝。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之後,韃靼元氣大傷,只好派來使臣,表示情願歸降,每年向朝廷進貢數千良馬,朱棣好生安撫一番,也給予厚賞,加封阿魯臺為和寧王。

韃靼這邊剛剛安定,不料瓦剌部又起波瀾,其順寧王馬哈木特擁兵飲馬河,幾次襲擾韃靼部,並意欲南犯大明疆土。朱棣得報,於永樂十二年,二次起兵親征,兩軍遭遇大漠,明軍大敗瓦剌部,殺得馬哈木特落荒而逃,勝利而還。

數年後,韃靼漸漸恢復元氣,阿魯臺雄心又起,並拘留大明使臣,幾次率兵出沒塞邊,襲擾大明邊境。朱棣甚怒,開始籌備第三次親征。正當君臣商議如何北伐時,兵部尚書方賓卻以“軍興廢絀”反對成祖再次用兵,成祖心中不悅,召戶部尚書夏元吉,問詢軍需儲備。夏元吉據實稟報,上奏因連年用兵,府庫軍需早已十喪八九,外加天災人禍,軍民疲憊,請求成祖不要再親征胡虜,以防不測。成祖越發不高興,又轉問刑部尚書吳中,吳中竟與方、夏二人所見相同,這下氣惱了朱棣,下詔將夏元吉、吳中二人關進大牢,方賓回家後驚懼自盡而亡。

"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曾幾次派遣大將徐達領軍北伐,以消滅元朝殘留勢力,蒙古殘部被打得四分五裂,退出關外後形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實力最強。由於蒙古騎兵遊走飄忽不定,又因朱元璋為助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誅殺了包括徐達、藍玉等許多帶兵大將,只好放棄征討,採取與蒙古三部通和、防禦政策。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即位,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為安定天下,他繼續採取太祖遺策,先後派遣使者赴塞外加封蒙古三部酋長為王,贈予大量金銀、布帛和糧食等物品,表示與他們永修盟好。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不料,就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給事中那驥出使韃靼,竟遭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所殺。消息傳到京都,朱棣憤怒,下詔命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大明鐵騎十萬前往征討,誰知丘福貪功冒進,遭遇埋伏,十萬大軍全都沒於臚朐河。敗報傳回,朱棣氣得險些吐血,震怒之下決定親率大軍出征。

永樂八年,朱棣留皇太孫朱瞻基守衛京師,帶上五十萬大軍北伐韃靼,人馬行過臚朐河遇敵先鋒部隊,一番激戰,韃靼落敗,明軍直追到斡難河邊,遭遇韃靼主力,雙方對馬橫衝,一陣廝殺,因有皇帝坐鎮,明軍越戰越勇,最後殲滅韃靼人馬,唯可汗本雅失裡帶領七名護衛逃脫,扔下全部輜重牲畜。朱棣見狀大喜,調集部隊轉攻韃靼大臣阿魯臺部,行軍渡過飛雲壑時,前方探子來報,阿魯臺因懼怕請降。

朱棣乃馬上皇帝,憑多年征戰經驗,他判斷這極有可能是阿魯臺詐降,目的要趁自己不做防備,偷襲明軍,於是在山谷兩邊預先埋伏下弓箭手,命士兵嚴陣以待。不久,前方果然傳來喊殺之聲,阿魯臺親率數千韃靼鐵騎來襲,朱棣下令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敵軍開始敗逃,明軍趁勢掩殺,追奔敵人百里,阿魯臺墜馬竄進山中,明軍盡殲韃靼殘部。成祖首次親征數月,於當年七月奏凱班師還朝。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之後,韃靼元氣大傷,只好派來使臣,表示情願歸降,每年向朝廷進貢數千良馬,朱棣好生安撫一番,也給予厚賞,加封阿魯臺為和寧王。

韃靼這邊剛剛安定,不料瓦剌部又起波瀾,其順寧王馬哈木特擁兵飲馬河,幾次襲擾韃靼部,並意欲南犯大明疆土。朱棣得報,於永樂十二年,二次起兵親征,兩軍遭遇大漠,明軍大敗瓦剌部,殺得馬哈木特落荒而逃,勝利而還。

數年後,韃靼漸漸恢復元氣,阿魯臺雄心又起,並拘留大明使臣,幾次率兵出沒塞邊,襲擾大明邊境。朱棣甚怒,開始籌備第三次親征。正當君臣商議如何北伐時,兵部尚書方賓卻以“軍興廢絀”反對成祖再次用兵,成祖心中不悅,召戶部尚書夏元吉,問詢軍需儲備。夏元吉據實稟報,上奏因連年用兵,府庫軍需早已十喪八九,外加天災人禍,軍民疲憊,請求成祖不要再親征胡虜,以防不測。成祖越發不高興,又轉問刑部尚書吳中,吳中竟與方、夏二人所見相同,這下氣惱了朱棣,下詔將夏元吉、吳中二人關進大牢,方賓回家後驚懼自盡而亡。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餘下官員見天子發威,不敢反對,成祖因此下旨,大力征發丁夫,命人赴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督造糧車,籌集軍備,準備第三次出征。

永樂二十年,成祖又率大軍兵出塞北,阿魯臺聽聞懼怕,匆忙攜帶家眷向北奔逃,明軍徘徊大漠幾個月,未見韃靼一兵一卒,只好悻悻班師南返,朱棣心有不甘,便分兵討伐兀良哈部,取得大捷回京。

之後,朱棣又於永樂二十一年發起第四次北伐阿魯臺,無果而終。

成祖朱棣六十五歲那年,不顧群臣勸阻,開始第五次北征,人馬行至開平(內蒙古多倫西北)時,前鋒抓獲數名韃靼哨探,得悉阿魯臺已然逃往沙漠,成祖下令尾追窮寇,大軍所過之處,朱棣望見路上到處是歷年北征士兵的累累屍骨,幾乎窮盡蔽野,哀傷之情頓時湧上心頭,老淚縱橫不禁縱橫,下詔列數阿魯臺罪狀,寬宥歸附的降兵,命軍士收斂沿路遺骸,掩埋成丘,並親自撰文祭祀,追悼隨他四次北伐的陣亡將士,當時天空細雨纏綿,草木秋瑟,眾人觸景生情,盡皆掩面而泣。

"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曾幾次派遣大將徐達領軍北伐,以消滅元朝殘留勢力,蒙古殘部被打得四分五裂,退出關外後形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實力最強。由於蒙古騎兵遊走飄忽不定,又因朱元璋為助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誅殺了包括徐達、藍玉等許多帶兵大將,只好放棄征討,採取與蒙古三部通和、防禦政策。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即位,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為安定天下,他繼續採取太祖遺策,先後派遣使者赴塞外加封蒙古三部酋長為王,贈予大量金銀、布帛和糧食等物品,表示與他們永修盟好。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不料,就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給事中那驥出使韃靼,竟遭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所殺。消息傳到京都,朱棣憤怒,下詔命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大明鐵騎十萬前往征討,誰知丘福貪功冒進,遭遇埋伏,十萬大軍全都沒於臚朐河。敗報傳回,朱棣氣得險些吐血,震怒之下決定親率大軍出征。

永樂八年,朱棣留皇太孫朱瞻基守衛京師,帶上五十萬大軍北伐韃靼,人馬行過臚朐河遇敵先鋒部隊,一番激戰,韃靼落敗,明軍直追到斡難河邊,遭遇韃靼主力,雙方對馬橫衝,一陣廝殺,因有皇帝坐鎮,明軍越戰越勇,最後殲滅韃靼人馬,唯可汗本雅失裡帶領七名護衛逃脫,扔下全部輜重牲畜。朱棣見狀大喜,調集部隊轉攻韃靼大臣阿魯臺部,行軍渡過飛雲壑時,前方探子來報,阿魯臺因懼怕請降。

朱棣乃馬上皇帝,憑多年征戰經驗,他判斷這極有可能是阿魯臺詐降,目的要趁自己不做防備,偷襲明軍,於是在山谷兩邊預先埋伏下弓箭手,命士兵嚴陣以待。不久,前方果然傳來喊殺之聲,阿魯臺親率數千韃靼鐵騎來襲,朱棣下令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敵軍開始敗逃,明軍趁勢掩殺,追奔敵人百里,阿魯臺墜馬竄進山中,明軍盡殲韃靼殘部。成祖首次親征數月,於當年七月奏凱班師還朝。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之後,韃靼元氣大傷,只好派來使臣,表示情願歸降,每年向朝廷進貢數千良馬,朱棣好生安撫一番,也給予厚賞,加封阿魯臺為和寧王。

韃靼這邊剛剛安定,不料瓦剌部又起波瀾,其順寧王馬哈木特擁兵飲馬河,幾次襲擾韃靼部,並意欲南犯大明疆土。朱棣得報,於永樂十二年,二次起兵親征,兩軍遭遇大漠,明軍大敗瓦剌部,殺得馬哈木特落荒而逃,勝利而還。

數年後,韃靼漸漸恢復元氣,阿魯臺雄心又起,並拘留大明使臣,幾次率兵出沒塞邊,襲擾大明邊境。朱棣甚怒,開始籌備第三次親征。正當君臣商議如何北伐時,兵部尚書方賓卻以“軍興廢絀”反對成祖再次用兵,成祖心中不悅,召戶部尚書夏元吉,問詢軍需儲備。夏元吉據實稟報,上奏因連年用兵,府庫軍需早已十喪八九,外加天災人禍,軍民疲憊,請求成祖不要再親征胡虜,以防不測。成祖越發不高興,又轉問刑部尚書吳中,吳中竟與方、夏二人所見相同,這下氣惱了朱棣,下詔將夏元吉、吳中二人關進大牢,方賓回家後驚懼自盡而亡。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餘下官員見天子發威,不敢反對,成祖因此下旨,大力征發丁夫,命人赴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督造糧車,籌集軍備,準備第三次出征。

永樂二十年,成祖又率大軍兵出塞北,阿魯臺聽聞懼怕,匆忙攜帶家眷向北奔逃,明軍徘徊大漠幾個月,未見韃靼一兵一卒,只好悻悻班師南返,朱棣心有不甘,便分兵討伐兀良哈部,取得大捷回京。

之後,朱棣又於永樂二十一年發起第四次北伐阿魯臺,無果而終。

成祖朱棣六十五歲那年,不顧群臣勸阻,開始第五次北征,人馬行至開平(內蒙古多倫西北)時,前鋒抓獲數名韃靼哨探,得悉阿魯臺已然逃往沙漠,成祖下令尾追窮寇,大軍所過之處,朱棣望見路上到處是歷年北征士兵的累累屍骨,幾乎窮盡蔽野,哀傷之情頓時湧上心頭,老淚縱橫不禁縱橫,下詔列數阿魯臺罪狀,寬宥歸附的降兵,命軍士收斂沿路遺骸,掩埋成丘,並親自撰文祭祀,追悼隨他四次北伐的陣亡將士,當時天空細雨纏綿,草木秋瑟,眾人觸景生情,盡皆掩面而泣。

朱棣稱帝后的第一次慘敗,五次出征蒙古,十萬明軍全軍覆沒

這次北征,大軍一直行進答蘭納木兒河,搜盡周圍山谷三百里,絲毫未見韃靼車馬痕跡。見敵人遠竄得不見蹤影,朱棣不由仰天嘆息,他終於有些疲倦了,此時軍中糧草日漸匱乏,將士已無鬥志,成祖只好下令撤軍班師。可就在班師途中,朱棣突然身染疾病,且日重一日,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有些懊悔這些年勞民遠征。驀然,忽念起夏元吉的勸言,不禁發出一聲感喟:“唉,原來夏元吉是真心體諒朕!”

車馬繼續滾滾前行,等走到榆木川時,成祖漸漸不支,當晚駕崩於鑾車內,近臣侍衛因大軍在外,恐生變故,故隱忍哀泣,祕不發喪,暗中熔錫為內棺,用龍輦裝載,平日照常進獻飲食,車馬入關後,皇太孫接訃前來馳迎大軍,這才正式發喪。京都軍民聞訊,無不跪拜哀傷。朱棣身後葬於長陵,廟號太宗,世宗嘉靖時改明成祖,諡號簡稱文皇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