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說起元朝,最所令人印象深刻的肯定是幾近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根據歷史記載,當時中亞守城斥候們遠在百里之外發現有蒙古人軍隊痕跡的時候,他們都還沒來得及回城稟報,蒙古大軍已經騎著他們的蒙古馬兵臨城下了。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在這種恐怖的機動能力和戰鬥力下,短短數年之間,成吉思汗以及其黃金家族的子孫便如同惡魔一般降臨在人類文明之上,所過之處,一片焦土。到大蒙古國第四位汗王蒙哥去世的時候,也就是13世紀中期,此時由成吉思汗第二、三代子嗣所統治的蒙古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華北地區,不含南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佔據著歐亞大陸一半上下的土地。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後來黃金家族(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了爭奪在中國的統治進行內鬥,導致四大汗國實力內耗而快速毀滅的話,那麼其毋庸置疑它就是人類文明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大帝國。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但是問題也這麼來了,實力無敵的蒙古大軍固然可以在歐洲和中亞所向匹敵,但是面對文明程度更低,實力更是弱上不知多少倍的南亞,蒙古所發動的五場戰爭,既元日之戰、元越之戰、元印之戰、元爪之戰以及元緬之戰,除了最後打緬甸打贏了,其餘四場皆輸。固然蒙印之戰我們可以把之歸為成吉思汗面對印度大象軍團所產生的畏懼,在沒有發展為大規模戰爭之前便退回阿富汗,也就無從比較二者之間孰強孰弱,但是其餘三場卻是妥妥的“一敗塗地”。

到底是蒙古軍真的不行了,還是真是因為運氣不好?當我們進行復盤的時候,或許能夠得到一點答案。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和征戰爪哇島以及日本不同,早在蒙古大軍一統中國之前,忽必烈就想要以征服越南形成對南宋的包抄而在公元1257年第一次入侵越南。只是頗為有意思的是,越南人明知抵抗不住蒙軍,當時的越南陳朝索性就連都城升龍(現河內市)都直接放棄了,整個皇族包括百姓躲到了深山老林,以致於蒙軍將領兀良哈臺得到一座空城,最後待的實在是糧草斷絕(很多史料裡講“酷暑難耐”,但蒙軍入越為12月,越南再熱也熱不到哪兒去)被迫撤軍。

那撤軍就撤軍,好歹不歹,撤軍的時候又遭到當地武裝豪族的搶劫,搞得蒙古軍甚是狼狽,一路逃回中國。而越南陳朝這種“不戰而勝之法”實際上在世界戰爭史上都堪稱經典,既然明知道打不過,那麼再打下去一定是徒勞,並且損兵折將,那還不如直接拱手相讓給你一座空城了。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當然了,有仇必報的忽必烈並不甘心,公元1282年8月,在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後,忽必烈令右丞相唆都和其第九子脫歡領兵50萬南下越南。毫無疑問,在面對數量如此巨大的軍隊面前,越南陳朝幾乎是一觸即潰,但是“翻盤”也在悄然而生。

先是元軍(蒙古國已經變成元朝,故而蒙軍改為元軍,下同)軍中爆發瘟疫,然後是元軍總管張顯向越南投降,主將唆都被殺。到了五月底的時候,被譽為越南民族英雄的陳興道又打敗元軍主力脫歡部,自此元軍再無能力戰鬥下去,只得退回中國。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但是我們的忽必烈大帝還不死心,公元1287年二月,再次令大將張文虎率領五十萬大軍,三百艘戰船南下攻取越南。只是誰都沒有料到,這次敗的更加徹底,不僅從出戰開始元軍就接連被挫敗,次年三月的白藤江之役更是一戰打的元軍水軍幾近全軍覆沒,最後只能又灰溜溜跑回中國。

那到這裡就很有意思了,我們可以看到越南陳朝不過數十萬人口,相對元朝科技文明要落後不少的國家,居然在對戰元軍的過程中愈戰愈勇,接連創造神話。在許多的歷史研究中,元朝接連失敗都是因為酷暑難耐,瘟疫橫行以致失敗。但實際問題是,除了第二次確實是8月酷暑以外,其餘兩次元軍很顯然也意識到“天氣”和“瘟疫”這個問題,特別是第三次時間跨度長達一年,說明已經做好長久打算。況且根據記載,後兩次元軍撤回中國的軍隊多達十餘萬眾,哪怕僅是這些,都不是越南兵力可比的。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那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越南對元軍的瞭解,而元軍對越南卻並沒有吸取教訓。早在第一次蒙軍攻朝期間,越南就知道自己不是蒙古大軍的對手,從不正面對其應戰,反而是去攻擊當時漢人的軍隊。

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時候,漢軍所佔元軍比例更高,這些人剛失故土,所以極度不戀戰,基本上一觸即潰,從而帶動整個隊伍的失敗。特別是白藤江一戰,當時陳興道使用暗樁大破元軍水軍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公元938年和981年,中國軍隊用幾近一模一樣的方式被越南人打的大敗而歸,這裡只要稍微有點常識的將領都會對該段水域倍加小心,卻沒想到元軍居然毫無戒備,再次上演了越南人的“白藤江神話”。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當然了,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有主有次,雖然當時由於廣東等地民亂頻繁也限制了元軍的深入,但最主要的還是越南人太“知己知彼”了,太瞭解元軍了,而在這點上日本人戰勝元軍的套路幾近一模一樣。也是早在1274年六月,忽必烈就委託高麗建造大小艦900艘,組成超過3萬人馬的海軍遠征日本,只是面對準備充足的日本幕府武士,元軍並未取得好處,又由於後援不足準備撤退,結果遇上日本近海臺風,直接損失了1.3萬人馬。

是的,第一次沒啥好說的,確實元軍運氣不行,但是第二次就令人大跌眼鏡了。忽必烈打下南宋之後,於1281年再徵日本,這次戰船三千五百艘,合計15萬大軍規模。要知道此時日本還是各令制國亂鬥期間,根本算不上統一的國家,忽必烈的這些兵馬就是把整個日本翻個底朝天估計都夠了。然而結果呢?當時的幕府為了防止元軍再襲,早在1275年就開始在海邊建造防禦工事,於是元軍這邊登陸登陸不上,那邊又遇到颱風,整整15萬人馬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可謂慘敗。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很多人把元軍兩次戰敗歸結到日本有“神風”相助,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日本人對元軍的瞭解,知道元軍水軍一向不行,只能靠南宋俘虜,所以只要將其阻擋於水上,那麼日本必勝無疑。不僅如此,後來的海底考古證明,元軍兩次水軍所使用的戰船皆為平底船,這種船隻在面對風浪的時候毫無招架能力。也就是說船隻的不行是導致元軍失敗的罪魁禍首,那麼為何接連兩次元軍都不吸取教訓呢?這和三次打越南不吸取教訓一樣,可真是耐人尋味了。

不過相對於元越之戰和元日之戰的失敗,元爪之戰更透露著一股子的神祕。先是1289年,元朝遣使者孟琪招撫爪哇國,然而爪哇島信訶沙裡國國王克爾塔納卻讓人在孟琪臉上刺字,以示不服從,忽必烈為此大怒,於1291年派遣十萬大軍前往征服爪哇島。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結果這半路爪哇國風雲突變,大將哈只葛當反叛殺死了克爾塔納,自立為王。於是老國王的女婿士罕必闍耶逐向蒙古人投誠做內應。結果蒙古人這邊剛推翻哈只葛當,士罕必闍耶就反水,不僅元軍的所有戰利品全部被奪,更是損失了大半士兵,最後灰溜溜逃回國內。

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此時的爪哇軍多數都是農民,他們上身赤裸,腰間圍塊棉布,隨手拿個劣質弓箭、竹矛、短刀就是武器,就這樣一支“史前隊伍”,居然打的元軍滿地找牙,就真的非常不可思議了,甚至至今無法解開這個謎團。但是從前文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還是爪哇軍隊元軍瞭解太多,關於他們的組成,領軍方式等,可以“打蛇七寸”,四兩撥千斤。

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不過更為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次反水的士罕必闍耶隨後建立了滿者伯夷國,並逐步統一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和馬來西亞半島,成為史上最強東南亞海上帝國,想來也是命數吧。

總之,蒙古軍是一支優點很突出,同樣缺點也很明顯的軍隊。再忽必烈統一中國,軍中大量使用被俘的南宋漢軍以後,這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缺點就更加明顯了,以致於頻繁被東南亞各國將軍所利用,那麼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