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大軍壓境下,剛完成日本統一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連忙保證一定杜絕倭寇,防止他們滋擾天朝,並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天下郡國利書》:【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皇明經世實用編》:【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

永樂三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入京,求冊封其山。朱棣遂封該國西山為“鎮國山”。御製碑文,賜以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四年,因為足利義滿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絕,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更賜以長詩,建碑銘文,以為對倭人的告誡。

【永樂四年,又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海船二支,封其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上親制碑文,賜以銘詩曰】: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大軍壓境下,剛完成日本統一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連忙保證一定杜絕倭寇,防止他們滋擾天朝,並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天下郡國利書》:【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皇明經世實用編》:【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

永樂三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入京,求冊封其山。朱棣遂封該國西山為“鎮國山”。御製碑文,賜以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四年,因為足利義滿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絕,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更賜以長詩,建碑銘文,以為對倭人的告誡。

【永樂四年,又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海船二支,封其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上親制碑文,賜以銘詩曰】: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日本壽安鎮國山詩: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衝,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什什伍伍禽姦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諮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鄭和下西洋後,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即今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朝見,甘為大明藩屬,並請求將其國後山封為大明的鎮國之山,朱棣遂封其為“長寧鎮國山”,御製碑文,並親筆贈詩:

泥長寧鎮國山詩: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忤。漤樓賢王,惟化之慕。道以象譯,遁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閼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其禮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趟。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壹誠,金石其堅。西南番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錘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朱棣的這三首長詩,被權威詩詞評論,認為是「詩體凝鍊,選字典雅,韻律和諧,莊嚴高古,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文明上國之君的才學氣度。」

事實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從他們遺存至今的詩詞文章,都能看出他們的學識水準是十分淵博的,而且比起那些“尋章摘句老鵰蟲”型的學者,他們的學問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讓知識真正轉化為力量,用以治國安邦。

在皇室家庭注重學問的氣氛薰陶下,朱棣的三個弟弟,朱橚、朱椿、朱權都是明初有名的學者。

蜀王朱椿博覽典籍,喜好讀書,常與文人雅士為伴,有“蜀秀才”之稱。

周王朱橚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組織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醫書,是頗有水準的戲劇家和醫學理論家。

寧王朱權更是博學多才,著作等身,他著有文史著作《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古琴曲集《神奇祕譜》,音樂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還編寫了《大羅天》、《私奔相如》等雜劇十二種,是明初傑出的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大軍壓境下,剛完成日本統一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連忙保證一定杜絕倭寇,防止他們滋擾天朝,並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天下郡國利書》:【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皇明經世實用編》:【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

永樂三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入京,求冊封其山。朱棣遂封該國西山為“鎮國山”。御製碑文,賜以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四年,因為足利義滿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絕,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更賜以長詩,建碑銘文,以為對倭人的告誡。

【永樂四年,又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海船二支,封其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上親制碑文,賜以銘詩曰】: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日本壽安鎮國山詩: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衝,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什什伍伍禽姦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諮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鄭和下西洋後,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即今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朝見,甘為大明藩屬,並請求將其國後山封為大明的鎮國之山,朱棣遂封其為“長寧鎮國山”,御製碑文,並親筆贈詩:

泥長寧鎮國山詩: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忤。漤樓賢王,惟化之慕。道以象譯,遁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閼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其禮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趟。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壹誠,金石其堅。西南番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錘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朱棣的這三首長詩,被權威詩詞評論,認為是「詩體凝鍊,選字典雅,韻律和諧,莊嚴高古,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文明上國之君的才學氣度。」

事實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從他們遺存至今的詩詞文章,都能看出他們的學識水準是十分淵博的,而且比起那些“尋章摘句老鵰蟲”型的學者,他們的學問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讓知識真正轉化為力量,用以治國安邦。

在皇室家庭注重學問的氣氛薰陶下,朱棣的三個弟弟,朱橚、朱椿、朱權都是明初有名的學者。

蜀王朱椿博覽典籍,喜好讀書,常與文人雅士為伴,有“蜀秀才”之稱。

周王朱橚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組織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醫書,是頗有水準的戲劇家和醫學理論家。

寧王朱權更是博學多才,著作等身,他著有文史著作《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古琴曲集《神奇祕譜》,音樂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還編寫了《大羅天》、《私奔相如》等雜劇十二種,是明初傑出的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當然,很大程度上,朱權這位朱元璋諸子中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也是拜他的四哥朱棣所賜,才不得不棄武從文。

朱權初封於長城之北的大寧府,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皆驍勇善戰,是公認的北地強藩,朱權本人也多次和眾兄弟受命出塞,攻擊蒙元殘餘勢力,年紀輕輕便以善於策謀著稱。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將朱權這個十七弟視為心腹之患,便假稱求援,派所部精銳士卒埋伏在大寧城外,以自己親身為餌,引誘朱權出城相送,趁機將他劫持。從此,不止是寧藩兵馬,更連“朵顏三衛”也收入麾下,為此後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立下大功。

朱棣為了安撫朱權,曾許諾將來事成,和他平分天下。朱權也在燕軍營中,時時為四哥草擬聲討建文帝、安撫軍心、鼓舞士氣的檄文。然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登上皇位後,理所當然地變了嘴臉。

朱權求封蘇州,朱棣以畿內重地不許;求封杭州,又被否決。此等江南財賦重地,歷代明朝朝廷視為王朝根基,斷然不可能讓藩王染指。

朱棣更稱「福建建寧府、四川重慶府、湖北荊州府、山東東昌府皆善地,惟弟擇焉」,朱權無奈,最後選了南昌府,雖說江西地域貧瘠,姑且也算是了結他從風沙彌漫的塞外,移封到江南水鄉之地的心願。

從此,朱權整日韜光養晦,交往文人雅士,以學術、詩文、戲曲為樂,才有了許多相關著述。

然而,朱權作為一個也曾有過雄心壯志、麾下鐵騎馳騁沙場的皇子, 對朱棣的算計, 內心深處終究“意不能平”。朱棣一死,他便上書稱“南昌非其封國”,請求移封,被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冷淡駁回。宣德年間,朱權又上書乞賜田地,議論宗室事務,被明宣宗朱瞻基下旨詰責,沒給這個長了兩倍的叔祖留半點顏面。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這位壯志難酬的藩王,經歷六任帝王,活到七十一歲,抱憾而終, 被諡為“寧獻王”。這個諡號,或許也包含著對朱權“獻出朵顏三衛”,助朱棣成就帝業,為人作嫁落得一場空的諷喻。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大軍壓境下,剛完成日本統一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連忙保證一定杜絕倭寇,防止他們滋擾天朝,並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天下郡國利書》:【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皇明經世實用編》:【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

永樂三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入京,求冊封其山。朱棣遂封該國西山為“鎮國山”。御製碑文,賜以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四年,因為足利義滿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絕,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更賜以長詩,建碑銘文,以為對倭人的告誡。

【永樂四年,又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海船二支,封其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上親制碑文,賜以銘詩曰】: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日本壽安鎮國山詩: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衝,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什什伍伍禽姦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諮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鄭和下西洋後,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即今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朝見,甘為大明藩屬,並請求將其國後山封為大明的鎮國之山,朱棣遂封其為“長寧鎮國山”,御製碑文,並親筆贈詩:

泥長寧鎮國山詩: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忤。漤樓賢王,惟化之慕。道以象譯,遁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閼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其禮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趟。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壹誠,金石其堅。西南番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錘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朱棣的這三首長詩,被權威詩詞評論,認為是「詩體凝鍊,選字典雅,韻律和諧,莊嚴高古,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文明上國之君的才學氣度。」

事實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從他們遺存至今的詩詞文章,都能看出他們的學識水準是十分淵博的,而且比起那些“尋章摘句老鵰蟲”型的學者,他們的學問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讓知識真正轉化為力量,用以治國安邦。

在皇室家庭注重學問的氣氛薰陶下,朱棣的三個弟弟,朱橚、朱椿、朱權都是明初有名的學者。

蜀王朱椿博覽典籍,喜好讀書,常與文人雅士為伴,有“蜀秀才”之稱。

周王朱橚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組織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醫書,是頗有水準的戲劇家和醫學理論家。

寧王朱權更是博學多才,著作等身,他著有文史著作《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古琴曲集《神奇祕譜》,音樂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還編寫了《大羅天》、《私奔相如》等雜劇十二種,是明初傑出的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當然,很大程度上,朱權這位朱元璋諸子中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也是拜他的四哥朱棣所賜,才不得不棄武從文。

朱權初封於長城之北的大寧府,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皆驍勇善戰,是公認的北地強藩,朱權本人也多次和眾兄弟受命出塞,攻擊蒙元殘餘勢力,年紀輕輕便以善於策謀著稱。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將朱權這個十七弟視為心腹之患,便假稱求援,派所部精銳士卒埋伏在大寧城外,以自己親身為餌,引誘朱權出城相送,趁機將他劫持。從此,不止是寧藩兵馬,更連“朵顏三衛”也收入麾下,為此後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立下大功。

朱棣為了安撫朱權,曾許諾將來事成,和他平分天下。朱權也在燕軍營中,時時為四哥草擬聲討建文帝、安撫軍心、鼓舞士氣的檄文。然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登上皇位後,理所當然地變了嘴臉。

朱權求封蘇州,朱棣以畿內重地不許;求封杭州,又被否決。此等江南財賦重地,歷代明朝朝廷視為王朝根基,斷然不可能讓藩王染指。

朱棣更稱「福建建寧府、四川重慶府、湖北荊州府、山東東昌府皆善地,惟弟擇焉」,朱權無奈,最後選了南昌府,雖說江西地域貧瘠,姑且也算是了結他從風沙彌漫的塞外,移封到江南水鄉之地的心願。

從此,朱權整日韜光養晦,交往文人雅士,以學術、詩文、戲曲為樂,才有了許多相關著述。

然而,朱權作為一個也曾有過雄心壯志、麾下鐵騎馳騁沙場的皇子, 對朱棣的算計, 內心深處終究“意不能平”。朱棣一死,他便上書稱“南昌非其封國”,請求移封,被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冷淡駁回。宣德年間,朱權又上書乞賜田地,議論宗室事務,被明宣宗朱瞻基下旨詰責,沒給這個長了兩倍的叔祖留半點顏面。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這位壯志難酬的藩王,經歷六任帝王,活到七十一歲,抱憾而終, 被諡為“寧獻王”。這個諡號,或許也包含著對朱權“獻出朵顏三衛”,助朱棣成就帝業,為人作嫁落得一場空的諷喻。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朱權這位寧蕃之祖的不甘,傳到他的玄孫,第四代寧王朱宸濠,終於釀成了一場十餘萬人參與的兵禍,並最終導致了寧蕃的終結,距離他去世已經過了整整七十年。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大軍壓境下,剛完成日本統一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連忙保證一定杜絕倭寇,防止他們滋擾天朝,並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天下郡國利書》:【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皇明經世實用編》:【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

永樂三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入京,求冊封其山。朱棣遂封該國西山為“鎮國山”。御製碑文,賜以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四年,因為足利義滿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絕,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更賜以長詩,建碑銘文,以為對倭人的告誡。

【永樂四年,又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海船二支,封其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上親制碑文,賜以銘詩曰】: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日本壽安鎮國山詩: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衝,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什什伍伍禽姦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諮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鄭和下西洋後,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即今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朝見,甘為大明藩屬,並請求將其國後山封為大明的鎮國之山,朱棣遂封其為“長寧鎮國山”,御製碑文,並親筆贈詩:

泥長寧鎮國山詩: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忤。漤樓賢王,惟化之慕。道以象譯,遁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閼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其禮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趟。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壹誠,金石其堅。西南番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錘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朱棣的這三首長詩,被權威詩詞評論,認為是「詩體凝鍊,選字典雅,韻律和諧,莊嚴高古,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文明上國之君的才學氣度。」

事實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從他們遺存至今的詩詞文章,都能看出他們的學識水準是十分淵博的,而且比起那些“尋章摘句老鵰蟲”型的學者,他們的學問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讓知識真正轉化為力量,用以治國安邦。

在皇室家庭注重學問的氣氛薰陶下,朱棣的三個弟弟,朱橚、朱椿、朱權都是明初有名的學者。

蜀王朱椿博覽典籍,喜好讀書,常與文人雅士為伴,有“蜀秀才”之稱。

周王朱橚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組織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醫書,是頗有水準的戲劇家和醫學理論家。

寧王朱權更是博學多才,著作等身,他著有文史著作《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古琴曲集《神奇祕譜》,音樂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還編寫了《大羅天》、《私奔相如》等雜劇十二種,是明初傑出的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當然,很大程度上,朱權這位朱元璋諸子中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也是拜他的四哥朱棣所賜,才不得不棄武從文。

朱權初封於長城之北的大寧府,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皆驍勇善戰,是公認的北地強藩,朱權本人也多次和眾兄弟受命出塞,攻擊蒙元殘餘勢力,年紀輕輕便以善於策謀著稱。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將朱權這個十七弟視為心腹之患,便假稱求援,派所部精銳士卒埋伏在大寧城外,以自己親身為餌,引誘朱權出城相送,趁機將他劫持。從此,不止是寧藩兵馬,更連“朵顏三衛”也收入麾下,為此後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立下大功。

朱棣為了安撫朱權,曾許諾將來事成,和他平分天下。朱權也在燕軍營中,時時為四哥草擬聲討建文帝、安撫軍心、鼓舞士氣的檄文。然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登上皇位後,理所當然地變了嘴臉。

朱權求封蘇州,朱棣以畿內重地不許;求封杭州,又被否決。此等江南財賦重地,歷代明朝朝廷視為王朝根基,斷然不可能讓藩王染指。

朱棣更稱「福建建寧府、四川重慶府、湖北荊州府、山東東昌府皆善地,惟弟擇焉」,朱權無奈,最後選了南昌府,雖說江西地域貧瘠,姑且也算是了結他從風沙彌漫的塞外,移封到江南水鄉之地的心願。

從此,朱權整日韜光養晦,交往文人雅士,以學術、詩文、戲曲為樂,才有了許多相關著述。

然而,朱權作為一個也曾有過雄心壯志、麾下鐵騎馳騁沙場的皇子, 對朱棣的算計, 內心深處終究“意不能平”。朱棣一死,他便上書稱“南昌非其封國”,請求移封,被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冷淡駁回。宣德年間,朱權又上書乞賜田地,議論宗室事務,被明宣宗朱瞻基下旨詰責,沒給這個長了兩倍的叔祖留半點顏面。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這位壯志難酬的藩王,經歷六任帝王,活到七十一歲,抱憾而終, 被諡為“寧獻王”。這個諡號,或許也包含著對朱權“獻出朵顏三衛”,助朱棣成就帝業,為人作嫁落得一場空的諷喻。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朱權這位寧蕃之祖的不甘,傳到他的玄孫,第四代寧王朱宸濠,終於釀成了一場十餘萬人參與的兵禍,並最終導致了寧蕃的終結,距離他去世已經過了整整七十年。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而當明朝滅亡,朱棣的子孫丟失皇位、慘遭農民軍與滿清王朝屠戮之時,朱權的九世孫朱耷,將亡國之思寄託于山水畫中,竟成國畫一代宗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朱耷:

"

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代,基於現實環境所迫,沒有正常的學習環境。等他獨領一軍,建立一方基業後,不止是自己手不釋卷,勤學不綴,對自己眾多兒子的教育更是異常重視。

就以明成祖朱棣為例,他出生時朱元璋已經當了四年的吳國公,四歲時朱元璋已經稱吳王,八歲時朱元璋登基為帝,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更遠非朱元璋可比,那可是包括劉基、宋濂在內的全國最優秀的一群學術大家們,從小集體教養出來的文武全才。

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時至現代,還頗有些人人云亦云,不止以為朱元璋是到死還不識字的文盲,甚至只因朱棣戎馬生涯,征戰半生,竟以為他也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則是徹頭徹尾的對武人的偏見了。

朱棣本人雖不以詩文著述見長,和朱元璋那般留下數十首氣勢磅礴、用詞工整的詩句傳至今日。但他的學識和文化水平,同樣毫無疑問處於當時社會的頂尖水準。在戎馬之餘,他鋪張文治,著有《御製集》一部,可惜至今已然散佚,但看朱棣賜給藩屬國王的三首長詩的水準:

永樂二年,朱棣命令親信太監鄭和,率明軍水師十萬東征日本。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大軍壓境下,剛完成日本統一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連忙保證一定杜絕倭寇,防止他們滋擾天朝,並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大明帝國的日本國王“源道義”。

《天下郡國利書》:【文皇帝永樂二年,上命太監鄭和統督樓船水軍十萬詔諭海外諸番,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禮邊倭賊二十餘人。】

《皇明經世實用編》:【永樂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監鄭和諭其國王源道義。源道義出師獲渠魁以獻,我於是有什物紋繡之賜,封為日本國王。】

永樂三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入京,求冊封其山。朱棣遂封該國西山為“鎮國山”。御製碑文,賜以銘詩:

滿剌加西山鎮國山詩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沐日浴月光景融,兩崖露日草木濃。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樂雍谷。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天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四年,因為足利義滿抓捕倭寇得力,海患基本杜絕,日本富士山也被朱棣正式封為明帝國的“壽安鎮國山”,更賜以長詩,建碑銘文,以為對倭人的告誡。

【永樂四年,又以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銀盆四,及綺繡紗帳衾褥枕蓆諸物,海船二支,封其國山曰壽安鎮國之山。上親制碑文,賜以銘詩曰】: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日本壽安鎮國山詩: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鍾。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衝,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什什伍伍禽姦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諮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鄭和下西洋後,永樂六年八月,浡泥(即今文萊)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朝見,甘為大明藩屬,並請求將其國後山封為大明的鎮國之山,朱棣遂封其為“長寧鎮國山”,御製碑文,並親筆贈詩:

泥長寧鎮國山詩:

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忤。漤樓賢王,惟化之慕。道以象譯,遁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閼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其禮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趟。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壹誠,金石其堅。西南番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錘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朱棣的這三首長詩,被權威詩詞評論,認為是「詩體凝鍊,選字典雅,韻律和諧,莊嚴高古,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文明上國之君的才學氣度。」

事實上,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從他們遺存至今的詩詞文章,都能看出他們的學識水準是十分淵博的,而且比起那些“尋章摘句老鵰蟲”型的學者,他們的學問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學問,才能讓知識真正轉化為力量,用以治國安邦。

在皇室家庭注重學問的氣氛薰陶下,朱棣的三個弟弟,朱橚、朱椿、朱權都是明初有名的學者。

蜀王朱椿博覽典籍,喜好讀書,常與文人雅士為伴,有“蜀秀才”之稱。

周王朱橚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組織編寫了《保生餘錄》、《袖珍方》、《普濟方》、《救荒本草》等醫書,是頗有水準的戲劇家和醫學理論家。

寧王朱權更是博學多才,著作等身,他著有文史著作《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古琴曲集《神奇祕譜》,音樂評論專著《太和正音譜》,還編寫了《大羅天》、《私奔相如》等雜劇十二種,是明初傑出的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當然,很大程度上,朱權這位朱元璋諸子中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也是拜他的四哥朱棣所賜,才不得不棄武從文。

朱權初封於長城之北的大寧府,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皆驍勇善戰,是公認的北地強藩,朱權本人也多次和眾兄弟受命出塞,攻擊蒙元殘餘勢力,年紀輕輕便以善於策謀著稱。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將朱權這個十七弟視為心腹之患,便假稱求援,派所部精銳士卒埋伏在大寧城外,以自己親身為餌,引誘朱權出城相送,趁機將他劫持。從此,不止是寧藩兵馬,更連“朵顏三衛”也收入麾下,為此後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立下大功。

朱棣為了安撫朱權,曾許諾將來事成,和他平分天下。朱權也在燕軍營中,時時為四哥草擬聲討建文帝、安撫軍心、鼓舞士氣的檄文。然而,等到朱棣打下南京,登上皇位後,理所當然地變了嘴臉。

朱權求封蘇州,朱棣以畿內重地不許;求封杭州,又被否決。此等江南財賦重地,歷代明朝朝廷視為王朝根基,斷然不可能讓藩王染指。

朱棣更稱「福建建寧府、四川重慶府、湖北荊州府、山東東昌府皆善地,惟弟擇焉」,朱權無奈,最後選了南昌府,雖說江西地域貧瘠,姑且也算是了結他從風沙彌漫的塞外,移封到江南水鄉之地的心願。

從此,朱權整日韜光養晦,交往文人雅士,以學術、詩文、戲曲為樂,才有了許多相關著述。

然而,朱權作為一個也曾有過雄心壯志、麾下鐵騎馳騁沙場的皇子, 對朱棣的算計, 內心深處終究“意不能平”。朱棣一死,他便上書稱“南昌非其封國”,請求移封,被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冷淡駁回。宣德年間,朱權又上書乞賜田地,議論宗室事務,被明宣宗朱瞻基下旨詰責,沒給這個長了兩倍的叔祖留半點顏面。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這位壯志難酬的藩王,經歷六任帝王,活到七十一歲,抱憾而終, 被諡為“寧獻王”。這個諡號,或許也包含著對朱權“獻出朵顏三衛”,助朱棣成就帝業,為人作嫁落得一場空的諷喻。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朱權這位寧蕃之祖的不甘,傳到他的玄孫,第四代寧王朱宸濠,終於釀成了一場十餘萬人參與的兵禍,並最終導致了寧蕃的終結,距離他去世已經過了整整七十年。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而當明朝滅亡,朱棣的子孫丟失皇位、慘遭農民軍與滿清王朝屠戮之時,朱權的九世孫朱耷,將亡國之思寄託于山水畫中,竟成國畫一代宗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朱耷:

十萬明軍東征日本,朱棣冊封富士山為大明鎮國山,此歷史鮮為人知

【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