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清朝的皇帝們自然個個形象鮮明,有風流天子,也有深沉的野心之徒,但相比起明朝來說也必須甘拜下風。各個朝代的皇帝們由於功過有別,有的表現平庸的皇帝在我們心中可能就是一張白紙,對他沒什麼印象,唯有明朝皇帝們,幾乎每個人的事蹟都不相同,有勤政愛民的,有憊懶貪玩的,甚至還有喜歡幹木匠活的。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當然,要評價一個皇帝,首先還是得看政績。和大多數朝代一樣,明朝皇帝的風評度基本上一條斜線,前面的兩位功勳最大,後來的子孫越發丟人。作為“得位最正”的皇帝,以布衣開創輝煌基業的朱元璋,固然是最受尊重的皇帝,而朱棣也不逞多讓,雖然篡位的行為有些受人詬病,但文治武功方面都頗有建樹。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朱元璋本來的繼承者是沒有人可以動搖的,太子朱標是嫡長子,不僅師從宋濂這種當世名儒,學問精深,而且很早的時候就在父親的要求下處理朝政,雖然生活安穩,但並沒有養成驕縱的習性。然而,朱標卻早早就逝世了。他的死不僅讓父親變得越發殘暴,也讓皇位繼承人的選擇開始有些模糊。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朱棣雖然自稱是馬皇后所生,是嫡子,但後世學者們似乎並不認同,覺得他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他也沒有受到父親的多少專寵,出生時父親還要急著去前線指揮作戰,直到7歲時才得到了正式名字。朱元璋希望兒子們也能感受自己未發跡前的生活,朱棣在就任藩王前曾經在老家農村中過了幾年平民生活,因此很能吃苦忍耐。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朱元璋知道這個兒子的軍事天賦,因此將他封到燕地。這裡物產並不如南方豐富,但因為要抵禦外族入侵,防止蒙古人捲土重來,所以軍事實力很雄厚,算是勢力最強的實權藩王。尤其是朱元璋晚年時代,將那些善於征戰的將領們幾乎殺戮殆盡,這些藩王們就成了手握兵權的強大集團。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按照傳統禮儀和朱元璋本人的願望,皇位落到了朱標的兒子頭上,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然而在朱棣看來,自己才是父親還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更有資格繼位。原本,這僅是陰謀,朱棣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行叛亂事。然而,政治手段急躁的建文帝一意孤行,將藩王們從嚴發落,絲毫不顧惜親情,這也激起了朱棣的警惕和反抗。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長期在北方的戰功,讓朱棣在北方將士中的威望很高,各地紛紛向他臣服。在接連從朝廷討伐軍中取得勝利後,他轉手又去偷襲兄弟寧王,從他手中奪取了一支極其精銳的騎兵。他又以奇兵偷襲空虛的首都南京,侄子建文帝失蹤後,無可置疑地篡奪了皇位。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朱棣以造反起家,當上皇帝后自然是嚴防同類。建文帝夢寐以求的削藩,就是在這個最大的藩王手中完成的。同時,他還以錦衣衛等手段,讓朝中大臣們人人自危,建文帝的死忠們更是結局悲慘。可以說,朱棣是最像他父親的兒子,手段一樣的狠辣,朱標和他兒子才像是例外。

朱棣威風一世,對內嚴苛,對外一樣的強硬。我們熟知的那位下西洋的偉大開拓者,便是在朱棣的時代開始書寫他的傳奇。他提出“天子守國門”的觀點,將首都從安穩的南京遷到邊防的北京,自己多次親率大軍北伐,基本解除了蒙古等部落對中原的危機。但他畢竟不是明朝的開國之君,為什麼能獲得“成祖”的諡號呢?而且這樣偉大的君主,死後靈位還差點被丟出太廟,可謂是一場好戲了。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武宗無嗣而終,皇位落到旁系的嘉靖身上,而這種情況下,往往會爆發一場“議禮”爭論。大臣們出於禮儀,而嘉靖出於孝道,雙方堅決在“嘉靖的親生父親有沒有資格入太廟”的問題上爭論。最終,新皇帝獲得勝利,但他也必須接受一項規矩。

朱棣非開國之君,也能稱“成祖”,死後靈位差點被丟出太廟

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開國之君是不能動的,除此之外,血緣最遠的就會被清除出去。既然嘉靖的生父要進來,那明朝第二位皇帝就得出去。可在大臣們的抗議下,由於自己這一支都是朱棣的後代,朱棣篡位相當於是更改了皇室支系,因此他的諡號從“太宗”變成“成祖”,得以保留太廟中,而只當了一年皇帝的仁宗靈位,就被無辜地清除出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