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①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牆。”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①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牆。”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l)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僅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和原因。這個觀念是樸素而又唯物的,與近代科學“元素週期表”和“物質不滅”規律極其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髮、發達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淨、收殺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①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牆。”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l)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僅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和原因。這個觀念是樸素而又唯物的,與近代科學“元素週期表”和“物質不滅”規律極其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髮、發達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淨、收殺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2)五行的規律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規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生的關係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順生、逆生兩個方面的關係。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剋制、抑制的意思。同樣,相剋的關係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順克、逆克兩個方面的關係。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規律為“順次相生,隔一相剋”。古稱“比相生,間相勝。”順時針為順生、順克;逆時針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類推;五者又間隔一個相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復始。這種生克關係是固定的,“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為什麼五行會“順次相生”呢?古人認為冰能滋潤樹木;木能燃燒產生火;火能使燃燒後的東西變成灰土;土裡面能找到金屬、礦物;寒冷的金屬表面潤澤,能產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屬遇熱溶化後變成液體狀態——這樣形成一個促進性的循環。

為什麼五行會“隔一相剋”呢?古人認為:水能夠滅火;火能夠熔化金屬;金屬製品能夠砍伐樹木;樹木的根能夠穿透土壤;土能夠吸收水份使之消失——這樣形成一個抑制性的循環。

五行相生相剋,構成一個循環鏈,周而復始。現代科學發現的元素週期規律證實了中國古代五行週期變化的合理性。五行與陰陽結合,產生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風水學,乃至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如:中醫、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等學科的總原則。有了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一切事物的正常生長、發展。變化與消亡。

"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①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牆。”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l)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僅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和原因。這個觀念是樸素而又唯物的,與近代科學“元素週期表”和“物質不滅”規律極其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髮、發達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淨、收殺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2)五行的規律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規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生的關係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順生、逆生兩個方面的關係。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剋:含有互相制約、剋制、抑制的意思。同樣,相剋的關係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順克、逆克兩個方面的關係。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規律為“順次相生,隔一相剋”。古稱“比相生,間相勝。”順時針為順生、順克;逆時針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類推;五者又間隔一個相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復始。這種生克關係是固定的,“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為什麼五行會“順次相生”呢?古人認為冰能滋潤樹木;木能燃燒產生火;火能使燃燒後的東西變成灰土;土裡面能找到金屬、礦物;寒冷的金屬表面潤澤,能產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屬遇熱溶化後變成液體狀態——這樣形成一個促進性的循環。

為什麼五行會“隔一相剋”呢?古人認為:水能夠滅火;火能夠熔化金屬;金屬製品能夠砍伐樹木;樹木的根能夠穿透土壤;土能夠吸收水份使之消失——這樣形成一個抑制性的循環。

五行相生相剋,構成一個循環鏈,周而復始。現代科學發現的元素週期規律證實了中國古代五行週期變化的合理性。五行與陰陽結合,產生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風水學,乃至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如:中醫、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等學科的總原則。有了陰陽五行的平衡與協調,才能推動和維持一切事物的正常生長、發展。變化與消亡。

人人說“五行”,那麼“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