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的君王——清朝統治蒙古的策略

蒙古是一個馬上民族,其在元代征戰歐亞的舊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明代蒙古更是與明朝政府爆發多次衝突,並在明朝中期製造了土木堡之變,幾乎將北京城攻陷。到了明末,蒙古草原最強大的部落當數林丹汗部,不過在中國東北,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也開始崛起了。當時,建州女真在東北攻城掠地,相繼征服了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部,與明朝中央政府也不斷髮生衝突,並摧毀了明朝中央在東北的行政設置,而當時的蒙古,尤其是林丹汗部與明朝結盟,因此,出於這層關係,明朝中央邀請林丹汗對建州女真進行夾擊。在這種情況下,建州女真的後繼者滿洲和蒙古部落的衝突爆發了。

1.蒙古與後金的衝突

若想了解建州女真的後繼者滿洲當時對蒙古的策略,必須首先了解當時的東北的大勢。在東北,滿洲基本上完成了對東北的控制,在其東面是明朝的盟友朝鮮,在西面,則是明朝的盟友林丹汗,南部則是明朝。若要保持滿洲的存在,必須打破這種包圍的態勢。努爾哈赤及其後繼者皇太極確定了先蒙古、後朝鮮的策略,對蒙古則是確立了先漠南蒙古後漠北蒙古的策略,這為滿洲打破明朝的包圍圈和經略蒙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多重的君王——清朝統治蒙古的策略

林丹汗的軍隊

滿洲在等待機會,沒想到林丹汗首先發難,率先襲殺滿洲一部,皇太極遂以此為機會,開始了與蒙古各個部落的戰爭。戰爭雖然慘烈但很順利,憑藉八旗的戰力,林丹汗敗逃青海,而留在故地的蒙古部落望風歸附,從此滿洲實現了對蒙古的控制,也由此確立滿蒙一體的國策。稍後又通過幾次戰爭的方式,相繼征服了漠北、漠西蒙古,後來更是憑藉康雍乾三朝之力征服噶爾丹部,徹底征服了蒙古。我想談談滿洲或者清朝在經略蒙古時所採取的策略,如何使得蒙古這樣一個軍事性強的民族,逐漸順服歸附。

2.清朝對蒙古的經略——盟旗制度與藏傳佛教

清朝的對蒙古的統治,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為宗教的,一個為行政上的。行政上的,一個非常重要政策就是實施扎薩克制度,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是盟旗制度,這項制度一直到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還在使用。扎薩克制度主要推行區域是漠北、漠南蒙古,但是又有區分,漠南蒙古的直接管理單位是清朝的六部,比於內地的行省制度,而漠北蒙古的直接管理單位則是理藩院,專門負責處理民族和外交事務的機構。

多重的君王——清朝統治蒙古的策略

扎薩克制度至今仍在內蒙古存在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統治深入程度上,漠南蒙古要較漠北蒙古要深入。總體上來說,盟則相當於內地的府一級設置,旗則相當於縣一級設置,但是其軍事色彩更為濃厚,兼管理民政。實際上,通過實施扎薩克制度,各個盟長、旗長對上的冊封、承襲權力收歸清朝中央政府,在用人權上面清朝中央有著絕對的權力;對下,盟長和旗長可以自行處理內部事務,但要定時參與會盟。在汗位上清朝皇帝已經取得了各個蒙古部落的承認,這時候參與會盟便是以蒙古大汗的身份,因此中原王朝的皇帝身份在此是不出現的,下面的各個盟長、旗長要效忠於大汗,並承擔一部分義務,比如提供兵員、進貢。

此外,上文提到的清朝確立的滿蒙一體的策略已經上升到國策的地步。從皇太極開始,與蒙古部落聯姻已經成為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尤其是蒙古科爾沁部已經成為了清朝皇后妃嬪的出產地。這些政策的實施,本質上都是籠絡蒙古,有效控制蒙古。但是對漠北、漠南的蒙古的統治便沒有那麼有效了,傳統上的漠北蒙古分為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賽音諾顏部,清朝中央政府一方面廢除其原有的稱號,並加之於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滿洲爵位,另外就是實施扎薩克制度了。但是,在對漠北、漠西蒙古部落的統治,雖然設立有烏里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承化寺等機構外,但更多是作為清朝皇帝的特別代表駐紮於此,更類似於唐宋的羈縻制度。所以在近代,外蒙古的離心力遠較內蒙古要大,這也是中國失去這片領土的原因,當然原有的清朝大汗的地位不復存在,也是一個原因。

多重的君王——清朝統治蒙古的策略

外蒙

上面我們提到了行政上的配套政策,下面我再談談清朝對蒙古的宗教政策。從皇太極開始,藏傳佛教在滿洲社會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而蒙古社會,尤其是厄魯特蒙古因地近西藏的原因,也信奉藏傳佛教。清朝皇帝因勢利導,將藏傳佛教作為一種“統戰工具”,同時化身為藏傳佛教的宗教領袖。康熙曾講過一句話“興黃教、柔蒙藏”,很符合清朝中央對蒙古的策略,利用藏傳佛教或者黃教來柔弱蒙古,使其不再反抗。在京師、熱河承德等地,清朝皇帝還大量修建喇嘛寺,尤其是以乾隆時規模最為浩大,賴惠敏教授曾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尤其是乾隆時期如何利用藏傳佛教來籠絡蒙古貴族,並將清朝的統治力滲透進蒙古社會。

多重的君王——清朝統治蒙古的策略

藏傳佛教

3.清朝因俗而治的簡要分析

我認為,這符合清朝的統治策略,即利用宗教在世俗社會的強大影響力,達成鞏固統治的目的,這點比之於前代,確實靈活許多。清朝皇帝沒有通過修建長城的方式,來維繫邊疆的穩定,當然也與靈活的邊疆策略有關。

那就是在面對不同族群的時候,以不同的面貌示人,對蒙古來說,即是蒙古各個部落的大汗,也是蒙古的宗教領袖,這種兩面的形象並行不悖,實際上是經略蒙古的正反面,通過行政上的設立機構、分封爵位、聯姻實現事實上的控制,再通過宗教的手段加以強化,達到雙保險,這種靈活的統治策略,自然不需要修建長城等手段來實現邊疆的穩定。我覺得,對於我們今日的民族政策來說,清朝對各個民族的經略,尤其是蒙古方面,確實有著很大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清)趙爾巽:《清史稿》;

2.徐曉楠:《清朝統治者的三重身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