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了紀念在扶眉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需要製作一批紀念碑,特派人在眉縣及周圍縣區搜尋散落在村野的石料較好的古碑作原料,尋碑人在蔡馬村找到了蔡於天老先生的紀念碑,認為這通碑子高大,石質非常好,是製作紀念碑的好原料,就跟蔡家後人商議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通碑子,(因尋碑人和當時蔡家後人文化程度較低或沒有文化,不能正確認識這通碑子價值)。這通石碑被運至扶眉烈士紀念館內。當時正值陝西省文化廳一行人在此檢查工作,其中一位有識之士,看到這通碑子後,立即委派眉縣文化館保護起來,並叮嚀不能破壞。近年來,眉縣文化館將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碑連同蔡先生的紀念碑一同搬遷到張載祠內加以保護。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了紀念在扶眉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需要製作一批紀念碑,特派人在眉縣及周圍縣區搜尋散落在村野的石料較好的古碑作原料,尋碑人在蔡馬村找到了蔡於天老先生的紀念碑,認為這通碑子高大,石質非常好,是製作紀念碑的好原料,就跟蔡家後人商議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通碑子,(因尋碑人和當時蔡家後人文化程度較低或沒有文化,不能正確認識這通碑子價值)。這通石碑被運至扶眉烈士紀念館內。當時正值陝西省文化廳一行人在此檢查工作,其中一位有識之士,看到這通碑子後,立即委派眉縣文化館保護起來,並叮嚀不能破壞。近年來,眉縣文化館將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碑連同蔡先生的紀念碑一同搬遷到張載祠內加以保護。

拜 謁 張 載 祠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了紀念在扶眉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需要製作一批紀念碑,特派人在眉縣及周圍縣區搜尋散落在村野的石料較好的古碑作原料,尋碑人在蔡馬村找到了蔡於天老先生的紀念碑,認為這通碑子高大,石質非常好,是製作紀念碑的好原料,就跟蔡家後人商議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通碑子,(因尋碑人和當時蔡家後人文化程度較低或沒有文化,不能正確認識這通碑子價值)。這通石碑被運至扶眉烈士紀念館內。當時正值陝西省文化廳一行人在此檢查工作,其中一位有識之士,看到這通碑子後,立即委派眉縣文化館保護起來,並叮嚀不能破壞。近年來,眉縣文化館將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碑連同蔡先生的紀念碑一同搬遷到張載祠內加以保護。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今天,我同我們扶風縣知名書法家,縣文化館高級工藝美術師魏東明老師同赴張載祠,將蔡先生紀念碑製作拓片,以保存作為校史資料。

張載祠位於秦嶺北麓,南山腳下,距眉縣縣城東30多裡處的橫渠鎮,後人為紀念張載(字橫渠),特將他的故鄉命名為“橫渠鎮”。

進入橫渠鎮,遠遠就望見張載祠一派古色古香之氣。門口兩棵柏樹老態龍鍾,常年累月守護著張載祠,也見證了張載祠歷經的滄桑歲月。旁邊數通石碑,有的文字已脫落,顯得古樸蒼涼。大門上方懸掛著由中華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張德萍題寫的“張載祠”匾額。進入祠內,古柏參天,石階綠草,青磚藍瓦,給人以古老肅穆之感,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直接到後殿拜謁了張載像。然後一一參觀了其他幾座館舍。在院落的東側,陳列著二十多通石碑,這些石碑銘刻著張載的學說和貢獻,有的直書張載的教育思想體系,如宋代文學家範仲俺的讚譽之文,清代學者劉九經的紀念文章,民國大書法家於佑仁書寫的張載名言“四為論”,還有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張載思想的解讀和褒揚等。數通石碑,通通為寶,無論從文學角度,史料角度,還是從書法角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文化魂寶。雖然天氣炎熱,樹木紋絲不動,但我們對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內涵的興趣倍增不減,我們一邊欣賞,一邊拍照,一邊記錄,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感染著我們,張載的哲學思想陶冶著我們。參觀了張載祠,我們對張載和他的學說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了紀念在扶眉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需要製作一批紀念碑,特派人在眉縣及周圍縣區搜尋散落在村野的石料較好的古碑作原料,尋碑人在蔡馬村找到了蔡於天老先生的紀念碑,認為這通碑子高大,石質非常好,是製作紀念碑的好原料,就跟蔡家後人商議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通碑子,(因尋碑人和當時蔡家後人文化程度較低或沒有文化,不能正確認識這通碑子價值)。這通石碑被運至扶眉烈士紀念館內。當時正值陝西省文化廳一行人在此檢查工作,其中一位有識之士,看到這通碑子後,立即委派眉縣文化館保護起來,並叮嚀不能破壞。近年來,眉縣文化館將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碑連同蔡先生的紀念碑一同搬遷到張載祠內加以保護。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今天,我同我們扶風縣知名書法家,縣文化館高級工藝美術師魏東明老師同赴張載祠,將蔡先生紀念碑製作拓片,以保存作為校史資料。

張載祠位於秦嶺北麓,南山腳下,距眉縣縣城東30多裡處的橫渠鎮,後人為紀念張載(字橫渠),特將他的故鄉命名為“橫渠鎮”。

進入橫渠鎮,遠遠就望見張載祠一派古色古香之氣。門口兩棵柏樹老態龍鍾,常年累月守護著張載祠,也見證了張載祠歷經的滄桑歲月。旁邊數通石碑,有的文字已脫落,顯得古樸蒼涼。大門上方懸掛著由中華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張德萍題寫的“張載祠”匾額。進入祠內,古柏參天,石階綠草,青磚藍瓦,給人以古老肅穆之感,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直接到後殿拜謁了張載像。然後一一參觀了其他幾座館舍。在院落的東側,陳列著二十多通石碑,這些石碑銘刻著張載的學說和貢獻,有的直書張載的教育思想體系,如宋代文學家範仲俺的讚譽之文,清代學者劉九經的紀念文章,民國大書法家於佑仁書寫的張載名言“四為論”,還有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張載思想的解讀和褒揚等。數通石碑,通通為寶,無論從文學角度,史料角度,還是從書法角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文化魂寶。雖然天氣炎熱,樹木紋絲不動,但我們對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內涵的興趣倍增不減,我們一邊欣賞,一邊拍照,一邊記錄,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感染著我們,張載的哲學思想陶冶著我們。參觀了張載祠,我們對張載和他的學說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

拜 謁 張 載 祠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了紀念在扶眉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需要製作一批紀念碑,特派人在眉縣及周圍縣區搜尋散落在村野的石料較好的古碑作原料,尋碑人在蔡馬村找到了蔡於天老先生的紀念碑,認為這通碑子高大,石質非常好,是製作紀念碑的好原料,就跟蔡家後人商議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通碑子,(因尋碑人和當時蔡家後人文化程度較低或沒有文化,不能正確認識這通碑子價值)。這通石碑被運至扶眉烈士紀念館內。當時正值陝西省文化廳一行人在此檢查工作,其中一位有識之士,看到這通碑子後,立即委派眉縣文化館保護起來,並叮嚀不能破壞。近年來,眉縣文化館將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碑連同蔡先生的紀念碑一同搬遷到張載祠內加以保護。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今天,我同我們扶風縣知名書法家,縣文化館高級工藝美術師魏東明老師同赴張載祠,將蔡先生紀念碑製作拓片,以保存作為校史資料。

張載祠位於秦嶺北麓,南山腳下,距眉縣縣城東30多裡處的橫渠鎮,後人為紀念張載(字橫渠),特將他的故鄉命名為“橫渠鎮”。

進入橫渠鎮,遠遠就望見張載祠一派古色古香之氣。門口兩棵柏樹老態龍鍾,常年累月守護著張載祠,也見證了張載祠歷經的滄桑歲月。旁邊數通石碑,有的文字已脫落,顯得古樸蒼涼。大門上方懸掛著由中華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張德萍題寫的“張載祠”匾額。進入祠內,古柏參天,石階綠草,青磚藍瓦,給人以古老肅穆之感,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直接到後殿拜謁了張載像。然後一一參觀了其他幾座館舍。在院落的東側,陳列著二十多通石碑,這些石碑銘刻著張載的學說和貢獻,有的直書張載的教育思想體系,如宋代文學家範仲俺的讚譽之文,清代學者劉九經的紀念文章,民國大書法家於佑仁書寫的張載名言“四為論”,還有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張載思想的解讀和褒揚等。數通石碑,通通為寶,無論從文學角度,史料角度,還是從書法角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文化魂寶。雖然天氣炎熱,樹木紋絲不動,但我們對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內涵的興趣倍增不減,我們一邊欣賞,一邊拍照,一邊記錄,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感染著我們,張載的哲學思想陶冶著我們。參觀了張載祠,我們對張載和他的學說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漢族,原籍大梁,又稱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他的代表著作有《正蒙》《易說》等,人稱橫渠先生。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不久被派往浙東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審理苗振貪汙案,案件辦畢回朝。此時張載之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至公安縣(今湖北江陵),張載估計自己要受到株連,於是辭官回到橫渠。張載和二程都是道學的奠基人,但他們卻分別代表道學中的三個主要派別,程灝代表道學中心學的一派,程頤代表道學中理學的一派,張載的一派是氣學。心學和理學都是道學中的唯心主義,氣學是道學中的唯物主義。張載創立的以"氣本"、"變化氣質"論為核心,以"體用不二"為特點的唯物辨證主義哲學體系,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學範疇和命題,開拓了宋儒經學哲學的路子,以"獨立不懼,精一自信"的理論勇氣和學術氣魄,為宋明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礎。

溫家寶總理2007年4月在京都立命館大學孔子學院和中文學生對話時說:宋朝的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生民立命就是要把自己貢獻給天下人,為天下開太平,就是要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和諧的世界。

張載提出的這"四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境界標準,既不是"長生",也不是"超生",而是"樂生",這才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蔡於天老先生紀念碑位於張載祠北側非常顯眼的地位,座北朝南,碑身高大,碑蓋上兩條浮雕巨龍尤如翻山倒海一般,氣勢非凡,碑正中是于右任先生書丹:“故扶風高等學堂校長、陝西省政府諮議蔡公於天紀念碑”二十三個大字,右側為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撰文並書蔡公生平事略。碑子四周為“文武官員”雕像,栩栩如生。此碑保存完好,十分珍貴。

夕陽西下,氣溫稍降,我們在張載祠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立即動手,小心翼翼完成拓片工作。

"

今夏,因為扶風高中校史館蒐集史料,我準備去眉縣拜謁張載祠。扶風高中校史館與張載祠有何淵源呢?

拜 謁 張 載 祠

事情是這樣的。扶風高中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堂,小學堂時期第二位校長是蔡於天,蔡校長在任期間,四處籌措經費,聘任名師教課,資助積極上進的貧困學生上學,德教雙馨,桃李滿園,學識和思想在當時影響深遠,也是扶風高中歷史上值得驕傲和尊重的人物。他去逝後,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為其撰寫了碑文,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為其紀念碑書丹.家人勒石刻銘,立碑紀念,此碑當時樹立於蔡於天老先生的家鄉---扶風縣天度鎮蔡馬村內。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為了紀念在扶眉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們,需要製作一批紀念碑,特派人在眉縣及周圍縣區搜尋散落在村野的石料較好的古碑作原料,尋碑人在蔡馬村找到了蔡於天老先生的紀念碑,認為這通碑子高大,石質非常好,是製作紀念碑的好原料,就跟蔡家後人商議以200元的價格收購了這通碑子,(因尋碑人和當時蔡家後人文化程度較低或沒有文化,不能正確認識這通碑子價值)。這通石碑被運至扶眉烈士紀念館內。當時正值陝西省文化廳一行人在此檢查工作,其中一位有識之士,看到這通碑子後,立即委派眉縣文化館保護起來,並叮嚀不能破壞。近年來,眉縣文化館將一批價值較高的古碑連同蔡先生的紀念碑一同搬遷到張載祠內加以保護。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今天,我同我們扶風縣知名書法家,縣文化館高級工藝美術師魏東明老師同赴張載祠,將蔡先生紀念碑製作拓片,以保存作為校史資料。

張載祠位於秦嶺北麓,南山腳下,距眉縣縣城東30多裡處的橫渠鎮,後人為紀念張載(字橫渠),特將他的故鄉命名為“橫渠鎮”。

進入橫渠鎮,遠遠就望見張載祠一派古色古香之氣。門口兩棵柏樹老態龍鍾,常年累月守護著張載祠,也見證了張載祠歷經的滄桑歲月。旁邊數通石碑,有的文字已脫落,顯得古樸蒼涼。大門上方懸掛著由中華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張德萍題寫的“張載祠”匾額。進入祠內,古柏參天,石階綠草,青磚藍瓦,給人以古老肅穆之感,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直接到後殿拜謁了張載像。然後一一參觀了其他幾座館舍。在院落的東側,陳列著二十多通石碑,這些石碑銘刻著張載的學說和貢獻,有的直書張載的教育思想體系,如宋代文學家範仲俺的讚譽之文,清代學者劉九經的紀念文章,民國大書法家於佑仁書寫的張載名言“四為論”,還有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張載思想的解讀和褒揚等。數通石碑,通通為寶,無論從文學角度,史料角度,還是從書法角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文化魂寶。雖然天氣炎熱,樹木紋絲不動,但我們對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內涵的興趣倍增不減,我們一邊欣賞,一邊拍照,一邊記錄,張載祠內的文化藝術感染著我們,張載的哲學思想陶冶著我們。參觀了張載祠,我們對張載和他的學說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

拜 謁 張 載 祠
拜 謁 張 載 祠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漢族,原籍大梁,又稱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他的代表著作有《正蒙》《易說》等,人稱橫渠先生。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不久被派往浙東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審理苗振貪汙案,案件辦畢回朝。此時張載之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至公安縣(今湖北江陵),張載估計自己要受到株連,於是辭官回到橫渠。張載和二程都是道學的奠基人,但他們卻分別代表道學中的三個主要派別,程灝代表道學中心學的一派,程頤代表道學中理學的一派,張載的一派是氣學。心學和理學都是道學中的唯心主義,氣學是道學中的唯物主義。張載創立的以"氣本"、"變化氣質"論為核心,以"體用不二"為特點的唯物辨證主義哲學體系,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學範疇和命題,開拓了宋儒經學哲學的路子,以"獨立不懼,精一自信"的理論勇氣和學術氣魄,為宋明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礎。

溫家寶總理2007年4月在京都立命館大學孔子學院和中文學生對話時說:宋朝的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生民立命就是要把自己貢獻給天下人,為天下開太平,就是要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和諧的世界。

張載提出的這"四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境界標準,既不是"長生",也不是"超生",而是"樂生",這才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蔡於天老先生紀念碑位於張載祠北側非常顯眼的地位,座北朝南,碑身高大,碑蓋上兩條浮雕巨龍尤如翻山倒海一般,氣勢非凡,碑正中是于右任先生書丹:“故扶風高等學堂校長、陝西省政府諮議蔡公於天紀念碑”二十三個大字,右側為國民黨陸軍少將黎明撰文並書蔡公生平事略。碑子四周為“文武官員”雕像,栩栩如生。此碑保存完好,十分珍貴。

夕陽西下,氣溫稍降,我們在張載祠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立即動手,小心翼翼完成拓片工作。

拜 謁 張 載 祠

步出張載祠,夕陽在天,晚霞如錦,一如幾位先賢壯麗的人生,讓人感嘆,令人深思,使人嚮往,催人奮進!車漸行漸遠,我的靈魂卻與幾位先賢越來越近。

【文:任九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