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詳解

美術 山水畫 倪瓚 寫生 大美藝術 大美藝術 2017-10-18

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詳解

一、畫樹法

樹在山水畫裡也稱為林木,在傳統山水畫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畫樹,也能成為一張完整的作品。畫樹宜先觀察樹的整體特徵,再觀察樹枝,因樹木種類繁多枝的生態也不盡相同。初學者應從枯樹或冬天的落葉樹作為練習的對象,沒有葉子的樹枝結構清楚,姿態鮮明,容易瞭解各種樹的生長規律與基本結構。

1、樹枝

樹枝的結構大致可分成三大類,一為向上升長的類型,傳統的畫論中稱為鹿角枝,這種類型最常見,如柳樹、相思樹、 樟樹等。二為向下彎曲的類型,稱為蟹爪枝,如龍爪。三為平生橫出的類型,可稱為長臂枝,如鬆、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兩者或三者之間的形態。 寫生樹枝前先圍繞樹的四面,細心觀察,選擇最美的樹幹與最合適的角度。先把主幹粗枝勾好,再加細枝,畫時首先要注意樹分四歧的原則,即樹幹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 切忌如同魚骨,二二並生,缺乏錯落的風致。其次注意疏密與氣勢的安排,可略加取捨,其實小枝與樹梢可大膽的捨去,應從藝術的角度選擇與寫生。另外必須留意用筆,要挺拔,每一樹枝都要與樹幹或粗枝連接,不能凌空生長,而樹枝理愈越長愈細,不能把尾部寫粗或枝粗幹細,違反植物生態。

2、樹皮,樹根

樹的面貌,個性和特徵有時可以從樹皮的紋理分辨出來,每一種樹皮都有不同的紋理組織,如松樹皮呈鱗狀紋,柳樹皮呈斜裂人字紋,櫻急杏的樹皮呈橫紋,博樹皮呈扭曲紋,尚有許多難以用文字形容的紋理,在寫生之前需仔細觀察。畫樹幹時,除了注意樹皮的紋理之外,尚需畫出立體的感覺,皴樹皮時靠近兩側的紋理要密窄( 或墨較濃 ),靠近樹中央的紋理可疏闊 ( 或墨較淡 ),這樣就合乎透視的原理。畫完枝幹以後即畫根部,至於畫不畫樹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樹的種賴類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則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樹多露根。然而畫的時候也可以不計土石的分野,依畫面的需要而決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畫出從土中崛起, 堅韌穩固的特性,不可畫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覺。

3、樹葉

樹葉的排列法與結構亦因種類而異,不管畫哪一種樹,先要近看了解葉的形狀與排列原則,再遠看整體的姿態與感覺。 大自然的數木是最佳的畫譜 ,變化多端,讓我們畫之不盡,平時應多做觀察,勤加寫生。 古人畫樹以夾葉 ( 勾葉法 ) 首先被廣泛的使用,將每一 片葉子用兩筆以上的線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興盛後,夾葉漸少,單葉 ( 點葉法 ) 逐漸增多,簡化以一筆象徵一片或一組葉子,並依其形狀有胡椒點、字點、介字點、梅花點、鼠足點、垂藤點、松葉點、竹葉點等許多不同的符號, 然而這些符號都是前人從自然的觀察裡提煉而成,既概括又寫實 ,並非憑空捏造。除了鬆、竹、柳、梧等具有鮮明形象特點的葉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顯者,通稱為雜樹。點葉時需注意樹頂受陽光葉子較多,靠樹幹處葉子通常較稀疏。

4、松樹畫法

松樹象徵人類之君子風度與長壽。古人多喜愛畫鬆,表現出鬆之挺拔蒼勁,頂天立地的氣概。鬆皮呈鱗狀,畫鬆皮要蒼勁,毛而不光,忌諱太規則的排列。 松葉如針狀,有半圓 、 圓形、馬尾形、鋸齒形等多種不同的畫法,鬆幹本直,生於石隙崖叢則曲。

5、柳樹畫法

古人常說: 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一畫便出醜。柳樹體態嫵媚,有向水邊傾斜的特徵,柳幹蒼老而柳條柔嫩。畫柳條要微帶粗細,不露鋒芒,筆緩勢連,柔中帶剛,如點柳葉, 要蓬鬆富有變化。

6、竹林畫法

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 ( 叢林 ) 之形態出現,葉可分下垂竹葉與上仰竹葉(晴林新篁 ) 等兩大形態。畫時可先畫竹幹,枝幹皆略成弧狀,注意疏密穿插,竹葉的排列不宜態工整 ,須考慮整體之意趣、虛實與遠近的關係。

7、叢樹畫法

叢樹在山水畫中經常出現,較難處理,宋元的畫家描寫叢樹,來自寫生,較有真實感,如馬麟的芳春雨圖,其枝幹的交錯、濃淡、賓主、遠近、氣氛都處理的很成功。王秋林圖是以夾葉樹為主的叢樹林,樹與枝葉之間的關係即稍嫌凌亂。畫叢樹忌諱單調呆板的並排,樹有賓主,畫時從主樹著手,相互掩映,葉分濃淡。成排的樹要上下錯落,高低參差。

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詳解

馬麟的芳春雨圖

二、畫山石法

山的外形可分為、丘、壑、峰、巒、崗、嶺、巔等,又有坡度起伏連綿不絕的形勢或因朝暉夕陰,風雨雲霧變化流露出來的自然美,故畫山之前必先遠觀其勢,然後再近看其質。山因地質的不同可分為水層巖、火成岩與變質岩等。山石的質地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紋理也不相同,中國山水畫家累積數百年來觀察與剖析的綜合體驗,逐漸髮長出個種皴法,用筆墨線條來表現不同紋理的山水感受。李霖燦教授用“山石紋理,筆墨組合”八個字來定義皴法,可以說是最簡要而恰當的解釋。

1、畫石

在談到各種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淺談畫石,石是山的局部;畫石是畫山的第一部,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現出山的凹禿凸陰陽,畫出石塊的立體感。畫石的部驟,大致可分成“鉤”、“擦”、“染”、“點”,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鉤”是用中峰或側峰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鉤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擦”是依山石的 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也可酌情用偏鋒(筆腹)加強其凹凸或質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筆溼畫石之暗面,待淡墨幹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覺充分為止。“點”是用濃墨或焦濃加苔點,若墨色的濃度夠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鉤、擦再“提”一次;“提”的線條並非依樣重描,而要略相錯開。先以教淡的墨鉤或擦以濃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較為渾厚,富有變畫。

2、雨點皴

雨點皴又稱為雨打牆頭皴,北宋范寬以此表現北方黃土高原的景緻。畫時以逆筆中峰畫出垂直的短線,密如雨點。

3、小斧劈皴

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是小斧劈的最早且最佳的作品,如雨點皴一般,適宜表現山石剛硬的特色。用筆方向變為側鋒“聽”出,落筆時頭重尾輕。

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詳解

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4、大斧劈皴

從小斧劈皴演變成,整個南宋(尤其馬遠、夏及明代)浙派盛行畫大斧劈皴。畫時將筆側臥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最適合表現火成岩的結構。

5、披麻皴

表現江南土質山丘,五代的董源、巨然首先使用,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細分為長批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畫披麻皴以使用中鋒為主,線條較柔,以接近平行的線條組合。

6、牛毛皴

牛毛皴是元代王蒙所創,以繁密的短筆層疊,適宜表現夏 季山頭的蒼潤茂密。牛毛皴源自披麻,亦以中鋒為主 ,渴筆淡墨,層層皴擦。

7、折帶皴

折帶皴是元代倪雲林所創,適宜畫平坡山石。畫折帶皴需 “平寫側偃”的結組方式,先以順風橫向畫出,街著轉向側鋒,直落而下。

8、荷葉皴

荷葉皴取荷葉筋展披拂之形,是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特色。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9、雲頭皴

雲頭皴最早見於北宋郭熙的早春圖,依雲濤的造形創出,適宜畫煙嵐重深的景緻。畫雲頭皴須注意以彎曲的線條組織成,用筆圓轉富有變化。

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詳解

北宋郭熙的早春圖

10、骷髏皴

在王蒙及文徵明的畫中偶見空竅玲瓏如骷髏的山石。畫骷髏時應畫出惡形醜怪為佳,正如古人所揭的石之五德“醜、漏、縐、透、瘦”,窟髏皴適合表現石灰岩地形或海濱的奇石太湖石等。

11、米點皴

米芾、米友仁父子變董源的“點子皴”而成米點皴,描寫江南雲山煙雨,加上水份的渲染顯得格外秀潤。畫米點宜臥筆而點,注重濃淡交織表現,米點亦有覆蓋於披麻皴上者。

12、其餘皴法

中國畫皴法的名目繁多,除了上述十種皴法以外尚有馬牙皴、點子皴、豆瓣皴、直擦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亂麻皴 、亂柴皴、解索皴、捲雲皴等多種。

13、點苔

畫山石在皴染之後,經常要經過點苔的程序,否則覺得過於光滑乾淨,苔點象徵山石上的小樹或雜草等,後來逐漸趨向寫意寫趣。北宋以前的山水畫多不點苔,南宋畫家表現江南潮溼而易生黴苔的山石,逐漸使用苔點,在元明兩代點苔最為興盛,如趙孟俯的立苔 ,王蒙的渴苔 ,倪瓚的橫苔,沈周的攢苔及石濤的點苔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尚有泥金苔點,色苔點的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