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被這麼一個小小小小小片感動到。

說它小,一小是時長短。

5、6分鐘一集,一個愣神的功夫就看完,小巧玲瓏。

二小是拍攝的對象。

街邊一家小門臉,牆邊起的一口灶,集市上一輛帶了玻璃罩子的小三輪。小的司空見慣,小的習以為常。

三小,是裡面的小人物。

冬天早晨穿著黑亮棉襖的大爺,戴著圓眼鏡揹著大書包的小學生,一件大紅罩衣,見面笑聲響亮地招呼人的老闆娘...小的那麼熟悉,那麼親切。

就是這麼一個連短片體量都不大夠得上,故事也沒什麼沉浮跌宕的系列劇,讓我大晚上看哭了,也看饞了——

早餐中國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7年前,國產美食紀錄片崛起,是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的。

直到今天,評分也是罕見的高,9.4.

但有一次在《圓桌派》上,作為舌尖總導演的陳曉卿卻說,他真正拍的,不是美食。

滿屏的鍋碗瓢盆,不是美食是什麼?

人味。

那個爬到高處嘗一口蜂蜜的小哥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什麼叫人味?

老白覺得,首先是熱鬧,或者說,是熱騰騰的生活氣息。

想必不少上班族,尤其是一線城市標準社畜們,都經歷著如此生活:

睡到上班前最後一秒,起床匆忙洗漱,慌亂出門。睡眼惺忪地擠在罐頭一樣的地鐵裡,呼吸著密閉車廂裡渾濁的空氣,之後被人流裹挾著,進入一棟棟面目相似的寫字樓。

彷彿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寫了程序的機器,一隻隨大流遷徙的角馬。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早飯沒時間吃,午飯是匆忙吞嚥下去的油膩外賣,晚飯是回家後湊合的泡麵...

記得有一期節目,竇文濤跟嘉賓們討論時間被壓縮到只能吃外賣的白領們,是否有尊嚴。

其實相比尊嚴,更讓人擔心的,是我們的承受能力——

這樣冰冷的、麻木的、非人的日子,離我們崩潰,還剩幾天?

這幾年,美食類、慢綜藝突然大火。其實也不是突然,而是我們心裡越來越多的渴望——渴望放緩腳步,投入生活。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逛一逛菜市場。在人聲鼎沸裡,感受著無比鮮活的生活氣息,從四面八方朝你湧來。

沒有加班的疲憊,早晨神清氣爽地醒來,到樓下吃個早餐。

《一步之遙》裡,文章對著一盤剛上來的菜挑剔的說:“沒有鍋氣”。

想了半天,“鍋氣”,大概就是軟乎乎的發麵包子剛揭開籠屜時撲面而來噴香的熱氣;是燒餅攤上,爐膛裡慢慢燃燒的木炭,風一吹過透出的微紅;是盛滿酸湯粉的砂鍋裡,滾開的高湯噗到火上的刺啦聲...

這份熱騰騰的溫度和氣息,是讓一個人從木僵到迅速甦醒的良方。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除了熱鬧,人味還有一個所指——人情。

是人情世故。

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唸叨的是升學壓力;上班族吐槽的是行業前景;退休的老伯(bai)伯(bai)關心政治;阿姨們互相交流著超市的打折信息...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裡,寫錢鍾書和錢瑗喜歡在餐館觀察人,還美其名曰:格物致知。

如果你留心,可以從一個早餐攤上,感知到全世界。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還有一種人情,是感情。

看了多少愛情電影,都不如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夫妻挽著胳膊坐下喝一碗豆漿更感動。

讀多少教育的文章,都比不上騎著電動車的父親給兒子掖了下圍脖更動人。

還有老闆娘嘴裡罵著自家男人懶,轉身給出去買菜的老闆拿了一雙手套...

這些我們不坐下來,不慢下來從來不曾留意的細節,藏著的都是人間至味。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正是“人味”這兩個字,讓7年前舌尖1成功了,也讓滿屏推店推物的舌尖3慘敗。

這部《早餐中國》,雖“小”,但人味十足。

第一集,拍的是湖南長沙的肉絲粉。

鏡頭對準的是一家有著二十二年曆史的老店,對焦的,卻不是什麼匠心、情懷之類說教式的話題,

而是這家老闆的兒子——一個小學生。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講的,也不是窮人家孩子早當家的苦情戲,而是一個微乎其微的細節:

怎麼吃粉?

斯斯文文地咬斷?乖孩子以前也這麼吃。

直到有一天親爹看不下去了,上陣教學:

崽啊!你咋是吃粉呢?要唆曉得不?要shuan!懂不????

看把個孩子給爽的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在孩子一口地道長沙話,惟妙惟肖模仿老爸的語氣裡,觀眾都聽出來了:

能這麼要求兒子,這家店,講究!

第四集,拍的是福建福安的水煎包。

一聲“開鍋了”,大鍋蓋帶起的小水珠,滿鍋的熱氣著急忙慌地擠出來。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鏡頭一轉,我瞬間笑了。

幾個大爺大哥小朋友,為了剛出鍋第一個衝上去買到,手裡都提前撐好塑料袋。這會兒正望著爐膛裡的火發呆。

太真實了!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這一集,本來有一個特別容易煽情的點:

賣水煎包的老爺子,這麼多年一直堅持不用煤氣,而是用柴火。

看到這,心裡真的一緊——怕導演去昇華,去抬高,去煽情。

可人家壓根就沒起那個心,而是借老人之口,輕描淡寫一句。

用柴,不是什麼情懷,也不是執著。只是因為香。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對於一頓飯來說,賦予它多大的意義,都不如一個香字。

用鏡頭怎麼表達這個“香”。我真的服氣這個攝影師。

一個鏡頭,是老闆拿了根吹火管,對著爐膛噗噗兩下。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一個鏡頭,是煙漸起,火星蹦出,老闆被輕輕薰了下,眯了眯眼。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一個鏡頭,是膛裡柴木竄出的火焰在鋥亮的鍋蓋上跳動。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接著是食客。

滾燙的包子皮,用手指尖摁住。皺著眉頭趕緊咬一口,燙得直哈氣。鼻子裡跟著發出一聲舒服的哼哼。

能把人看饞死。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第二集和第五集,一個是貴州凱里的酸湯粉,一個是陝西西安的油茶麻花。

巧的是,這兩家的店主,都是一對夫妻。

這兩位太太,也特別有意思。

酸湯粉家的老闆娘,歲數大點。老兩口透著一股相扶半輩子的默契。

表達愛意的方式,看似是抱怨——對著鏡頭抱怨自家老頭子脾氣太急。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先貶。

話音還沒落地,褒就來了——可跟客人從沒發過一次脾氣。

嗨!不帶這麼拐著彎兒誇自己老公的!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油茶麻花家的老闆年,正值中年。

剛一開場就給老公分配活,顯示著在這個家裡的地位。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中間導演也是不開眼,問老闆:大哥,大學的時候有沒有談戀愛。

老闆一聽,這可是送命題,趕緊回答:沒有,沒有!!!

沒想到一秒鐘剛過,老闆娘就殺到戰場:他要是談戀愛,就沒我啥事了。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啊行了行了,看似在擠兌老闆,看似在捻酸吃醋,誰還聽不出裡面的得意和炫耀來。

果然下一秒對著鏡頭笑得跟個被寵愛的小女孩一樣啊。

這劇不火,還真就對不起中國人。

雖說這部短劇剛播到第7集,但已經有不少話戳中我心了。

記得水煎包大哥收了攤,坐在桌前對著妻子說:

“兩個人一起做水煎包,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生活了。”

還有油茶麻花大嫂的那句:

對於舒服的理解,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吧。我感覺我現在挺好,挺滿意的。

今天的我們,有那份坦然,敢說對現在滿意嗎?

(要看的,騰訊視頻就有)

啊,這熱氣騰騰的生活

我愛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