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老羊鏟史

1.

今年是寬城滿族自治縣成立三十週年,老羊鏟史也在此表示祝賀!

祝百姓幸福安康,祝各民族和諧共處,祝國家繁榮昌盛。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清末民初,滿族這個民族又一次走到了低谷,按照布尼阿林老人寫的《承德滿族姓氏考》這篇文章所說,辛亥革命以後,滿族在社會上受歧視,國民政府也提出令八旗人入籍、冠姓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許多滿族人不得不更名改姓,並在所在省、縣入籍,很多年的時間裡,滿族與周邊的漢民族融合到了一起,直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國家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很多過去已經和漢民族混在一起的滿族,重新認定自己的民族,相應的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成立了。

三十年,也是彈指一揮間,人們已經習慣於自己的滿族身份了。

可即便如此,滿大街的滿文牌匾,也沒有幾個人認識。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2.

一般的人都認為,滿族是從清初開始進入寬城。

張凌閣、鄭權、趙煥森寫的文章《寬城滿族的由來》把寬城滿族的來源分為七種情況:

一、先有寬城驛,後有寬城街。據《承德府志》記載“康熙三十一年定各蒙古地方,皆安設驛站,每站相距百里”,自喜峰口外至扎齎特等旗1600餘里為一路,原設2站,添設14站,計16站。寬城驛馬站就是其中之一。

《寬城縣民族誌》載:驛馬站中有驛丞、官夫、驛丁等。寬城驛站其姓氏有翁、李、曾(姜)、趙、鮑、樑、張、瞻、王、姚、唐、陳等12姓,其後裔分佈在寬城鎮、缸窯溝和下河西。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二、汛地官員及眷屬,相當於水文氣象監測部門。據《永平府志》和《承德府志》記載:“長城以北有九口十八汛”。寬城境內設有“龍鬚門汛”、“清河口汛”“寬城汛”、“偏崖子汛”等汛地。

龍鬚門楊氏宗族、清河口任氏宗族、偏崖子杜氏宗族等就是其後裔。

三、來寬城開金礦的旗人。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曾派其皇親來牛心山和峪耳崖兩地開私房金礦。金礦管理絕對需要自己人,外人不放心。現在的鏵尖牛心山村東北一華里處“北大線”就是當時的礦址,牛心山的葉氏宗族就是葉赫那拉氏的後裔。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四、皇帝獎勵有戰功的人,來跑馬佔圈到寬城定居的旗人。據《熱河省縣旗事情)記載:“康熙八年(1669年),康黑帝對部下12名功勞者,允許出關在該地帶居住。亦是彼等遵從皇帝詔諭,各率百五十乘騎,跑馬站圈,遂領有一天一圈地域土地,皇帝便以此地定為王租,馬乾、祭田、官粉、功勳、獄租、邊戎、鰥寡之額地。但於乾隆帝時,在額地以外的餘地上,移入一次退役歸農的戰功者400 名,使之領有各自相當數量的土地,以償舊功。前者謂之幹總,後者稱之為莊頭(屬於旗人)。據初步查明,寬城縣有28個莊頭。如板城的吳、佟、張、計莊頭;湯道河的範莊頭;葦子溝的楊莊頭;偏崖子的杜莊頭;李家窩鋪的金、李莊頭;亮甲臺的計莊頭;崖門子的蘇莊頭;柳樹下的張莊頭;龍鬚門的楊、張莊頭;塌山的任莊頭;黃崖子的袁、衡、佟莊頭;孟子嶺的袁莊頭;峪耳崖的袁莊頭;桲羅臺的姚、衡莊頭;鏵尖的趙、葉莊頭;大地肖、王莊頭;碾子峪的章莊頭;山家灣子的佟莊頭等。其中大部分是皇糧莊頭,有幾座是官莊頭。如板城滿族鄉椴樹溝村計莊頭,就是一個“官莊頭”,現部分房屋完好,有墓碑一座;上河西滿族唐姓祖先唐玉龍因作戰有功,被皇帝封為“武德將軍”,現已傳至十幾代。碾子峪鄉孤山子村章姓莊頭,也是一個官莊頭,有滿漢文字寫成的家譜,並有漢滿文字刻的“誥封通儀大夫章公諱圖嚴墓誌碑”一座。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五、分丁撥戶,遷入寬城的旗人。到長城以北圈佔土地的滿族人,有些仍住在關內,他們將莊丁派到關外,在圈地範圍內搭起窩棚,耕種圈得的土地。每年秋冬派人到關外收取地租。後來由於人口日繁,閒散餘丁日增,原居住之地難以容納,這些莊頭便來取了分丁撥戶的辦法,將居住在關內的子孫及莊丁分遷到關外圈地範圍內居住。居住在關外的滿人,原來的地方居住不下,也實行分丁撥戶。龍鬚門張莊頭、柳樹下張莊頭、土牛子張莊頭,就是從現在的平泉小寺溝的蘇子溝分丁撥戶而來,大地鄉(現改為松嶺鎮)肖莊頭是從青龍肖營子分來的,湯道河範莊頭、崖門子蘇莊頭也是從青龍分來的。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六、隨帝入關來寬城定居的滿族人。今湯道河區大石柱子滿族鄉部分旗人,就是這部分人。據大石柱子滿族鄉雙鬆汀王氏旗人家譜記載:“鐵嶺縣牛莊人氏。嗣後,二世祖隨主過江至京都奉旨受業於管主大人德論牛錄,世襲一等男之職,看守估論滿洲正藍旗太皇姑墳祭田圈界。嗣後,又從居永平府遷安縣冷口外雙鬆汀住”。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七、逃荒遷居來寬城定居的滿人。在清代,儘管有大批滿人來關外定居,但當時寬城帶較關內仍是地廣人稀,山坡河畔還有很多未開墾的荒地。而康熙中葉以後,關內八旗兵有定數,餉有定額,但人丁猛增,旗人生計問題常陷入困境,特別是一遇災害,不僅旗人,其他各族人民也紛紛出關逃荒。

3、

布尼阿林也從姓氏的角度,披露了部分寬城滿族人的來歷:

寬城滿族自治縣的滿族,雖然早已習慣於用所冠漢字單姓,但其本姓還斑斑可考。如聚居在大李石柱子鄉、湯道河鎮和李家窩鋪鄉的金姓為愛新覺羅氏,鏵尖鄉的葉姓為那拉氏,大石柱子鄉的王姓為完顏氏,山家灣子、板城、缸窯溝等鄉和寬城鎮的佟姓為伊爾根覺羅氏,碾子峪、餑羅臺、獨石溝等鄉的章姓為章佳氏。寬城還有翁、李、曾(姜)、趙、鮑、樑、張、詹、王、姚、唐、陳等12姓,均是當年驛馬站兵丁的後裔,他們分別居住在寬城鎮和缸窯溝、下河西兩鄉。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4、

然而,寬城建縣比較晚,196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寬城縣,以青龍、承德兩個縣的部分行政區域為寬城縣的行政區域。1964年,興隆縣的燕子峪公社劃歸寬城縣,而在此前的1950年2月,平泉縣桲羅樹區的南葦子溝、北葦子溝、朝陽山、蔡家溝等六個行政村劃歸了青龍縣,寬城建縣後部分劃歸寬城,所以,平泉的滿族與寬城現有的滿族還有聯繫。

布尼阿林:平泉縣的滿族多為皇糧莊頭的後裔。郭杖子鄉高杖子村李姓 ,屬鑲黃旗。姚杖子滿族鄉有林、姚二姓。黑山口鄉倉子村姚家院姚姓,祖籍山東省登州府黃縣小姚家店,後遷遼東,隨清軍入關後,撥來此地,屬鑲黃旗。七溝滿族金姓,分住於戲樓後、三岔口兩村,祖籍浙江省金華府蘭谿縣,後遷樂亭棗林莊,又移居盛京,屬正白旗。東六溝莊頭院金姓,一世祖金聰,二世祖金永亨、三世祖金國志,據傳是乾隆皇帝的老師。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5、

綜上所述,寬城的滿族人的來歷基本清楚,多是從清初以後陸續遷移過來。

然而,看滿族歷史,來寬城區域居住並繁衍下來的滿族人應該比這早得多,早到一千多年前。

滿族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先民叫肅慎,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早在舜、禹時期,就與中原往來。

唐玄宗的時候,滿族人的祖先,這個時候叫靺鞨,成立了渤海國。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渤海國與契丹接界,兩國衝突不斷,終於在925年的時候,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國,第二年,渤海國滅亡。

契丹對渤海國遺民進行移民,將渤海國的老百姓遷移到上京道(赤峰巴林左旗)、中京道(寧城)各地,與契丹、奚族、漢族人雜居。1029年,成千上萬戶渤海國遺民被遷徙至上京周圍。

遼朝設置北安州管轄承德境內豐寧、圍場南部和隆化、灤平、承德三縣部分及興隆東北部,澤州管轄今平泉、寬城及承德縣東部,松山州管轄今圍場東北部,長興縣管轄今圍場南部,興化縣管轄今圍場西部,南京道析津府薊州管轄今興隆西南部,承德全境都在遼朝統治範圍之內。 大量渤海國遺民也遷徙至承德境內。

這次大移民,應該才是滿族人最早來到寬城。


寬城滿族居住的歷史不僅僅是三百多年,而應該是一千多年



此外,金滅遼後,契丹的一支(奚族)最後消失在都山,盛產天女木蘭花的都山是寬城境內的最高峰。

寬城的滿族人居住的歷史應該有一千多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致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