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5》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該怎麼學會喝茶呢?

很簡單,喝!

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

喝的時候,記筆記。

如果五年下來,能晒出五六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那就說明,真的有在研究巖茶,真的有在認真學習喝懂巖茶,是真的愛茶。

除了喝正巖的茶,還要喝半巖的茶,喝外山的茶。

只喝正巖茶,偏科太厲害。就像天天吃肉,偏食得厲害。這樣單調的菜譜吃久了,肯定只識得肉味,識不得素菜的滋味。

喝了正巖喝半巖,喝了半巖喝外山,喝了外山,再喝一喝外縣,外市。

有了對比,才知道真正的好巖茶,是什麼樣子,會在哪裡出現。

另外,除了要遍喝各大山場,還要遍喝各種製茶風格的茶。

不同的製茶師,他的技術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產區,同一種品種,不同的製茶師做出來的武夷巖茶,仍然是不同的口味。

茶湯喝在嘴裡,差別是很明顯的。

所以,不僅要熟悉各個山場,還要熟悉各種流派的製茶師。

資深的製茶師、半路出家的製茶師,都要去了解他們的風格,工藝,這樣,才算是,精通武夷巖茶,才算是,喝懂了武夷巖茶。

那種走馬觀花,人云亦云的喝法,頂多是比別人多喝了幾杯巖茶,卻不能妄稱,比別人懂巖茶。

喝得多,和喝得精,段位不一樣。

而那種只看書,書上寫水仙什麼味道,肉桂什麼香氣,他就原封不動念一遍給學生聽的“老師”,更是紙上談兵得緊。

這樣的課,學不到真東西,還要交費,不聽也罷。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5》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該怎麼學會喝茶呢?

很簡單,喝!

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

喝的時候,記筆記。

如果五年下來,能晒出五六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那就說明,真的有在研究巖茶,真的有在認真學習喝懂巖茶,是真的愛茶。

除了喝正巖的茶,還要喝半巖的茶,喝外山的茶。

只喝正巖茶,偏科太厲害。就像天天吃肉,偏食得厲害。這樣單調的菜譜吃久了,肯定只識得肉味,識不得素菜的滋味。

喝了正巖喝半巖,喝了半巖喝外山,喝了外山,再喝一喝外縣,外市。

有了對比,才知道真正的好巖茶,是什麼樣子,會在哪裡出現。

另外,除了要遍喝各大山場,還要遍喝各種製茶風格的茶。

不同的製茶師,他的技術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產區,同一種品種,不同的製茶師做出來的武夷巖茶,仍然是不同的口味。

茶湯喝在嘴裡,差別是很明顯的。

所以,不僅要熟悉各個山場,還要熟悉各種流派的製茶師。

資深的製茶師、半路出家的製茶師,都要去了解他們的風格,工藝,這樣,才算是,精通武夷巖茶,才算是,喝懂了武夷巖茶。

那種走馬觀花,人云亦云的喝法,頂多是比別人多喝了幾杯巖茶,卻不能妄稱,比別人懂巖茶。

喝得多,和喝得精,段位不一樣。

而那種只看書,書上寫水仙什麼味道,肉桂什麼香氣,他就原封不動念一遍給學生聽的“老師”,更是紙上談兵得緊。

這樣的課,學不到真東西,還要交費,不聽也罷。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5》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該怎麼學會喝茶呢?

很簡單,喝!

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

喝的時候,記筆記。

如果五年下來,能晒出五六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那就說明,真的有在研究巖茶,真的有在認真學習喝懂巖茶,是真的愛茶。

除了喝正巖的茶,還要喝半巖的茶,喝外山的茶。

只喝正巖茶,偏科太厲害。就像天天吃肉,偏食得厲害。這樣單調的菜譜吃久了,肯定只識得肉味,識不得素菜的滋味。

喝了正巖喝半巖,喝了半巖喝外山,喝了外山,再喝一喝外縣,外市。

有了對比,才知道真正的好巖茶,是什麼樣子,會在哪裡出現。

另外,除了要遍喝各大山場,還要遍喝各種製茶風格的茶。

不同的製茶師,他的技術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產區,同一種品種,不同的製茶師做出來的武夷巖茶,仍然是不同的口味。

茶湯喝在嘴裡,差別是很明顯的。

所以,不僅要熟悉各個山場,還要熟悉各種流派的製茶師。

資深的製茶師、半路出家的製茶師,都要去了解他們的風格,工藝,這樣,才算是,精通武夷巖茶,才算是,喝懂了武夷巖茶。

那種走馬觀花,人云亦云的喝法,頂多是比別人多喝了幾杯巖茶,卻不能妄稱,比別人懂巖茶。

喝得多,和喝得精,段位不一樣。

而那種只看書,書上寫水仙什麼味道,肉桂什麼香氣,他就原封不動念一遍給學生聽的“老師”,更是紙上談兵得緊。

這樣的課,學不到真東西,還要交費,不聽也罷。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終於嫁出去了。

很替她高興。

說國慶節結婚,在武夷山擺酒,請我過去喝喜酒。

閒聊了一會兒,她說,要不要寄點巖茶給你喝啊?

我說,不用啦,我這裡也有很多好茶。然後很意外,這個朋友原來是從不喝茶的,多年不見,居然開始喝起巖茶來了。

她解釋說,來了武夷山五六年,開始喝茶很正常啊。

“那你現在段位很高啊?”我恭維她。

她謙虛地說,也沒有很高啦,就是比原來懂一點了。畢竟走到哪,人家都在喝茶,肯定會跟著學一點,但要說很精通,倒沒有。

別謙虛啦。

她說,哪有,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就懂茶了嗎?不可能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2》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進入某一個行業的年份,來判定資歷。

比如,去醫院,掛號處的牆壁上,通常會掛著一排排醫生的頭像。大多數人,總是會挑選主任醫師的號。而在所有主任醫師裡,又會專門選,頭髮白一些的,人老一點的。

原因無他,老醫生有經驗啊。

再比如,請設計師設計房子。

一定要問,這位設計師多大年齡啊,哦,老設計師了,嗯,這個好。就算費用貴一半,也要請老設計師。

人家見的世面多,有經驗,能把房子設計得更舒適。

再再比如,去做頭髮。

年輕的理髮師,點單的概率是較低的,哪怕他費用實在。

基本上被搶著排隊等候他下刀的,都是年長一點的理髮師。

年紀大點的,經驗豐富,不會把頭髮剪成馬桶蓋。

再再比如,去買烤鴨,去買中藥。

那些老字號,肯定是更受青睞的。

就像當年,剛去重慶上學,烈士墓街上,一排的火鍋店。那牛油的味道,濃郁得,甚至能透過半座山坡,穿越到我們的教室裡去。

本來怕辣,不想吃。結果有師姐來分享,說,重慶火鍋,一定要吃。

為什麼?

師姐說,重慶火鍋是老鍋底了,據說,裡面都有清朝人的口水....

最神奇的是,這種可怕的形容,不僅沒有讓人知難而退,反而把人的好奇心給吊起來了,這老鍋底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吃!吃過才曉得。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那正宗的麻辣味。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3》

重慶的老火鍋鍋底,不可能有清朝人的口水。

同樣,在某個行業擁有老資歷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金庸寫了一個裘千仞。

這個老裘頭,是個老年人,按說進入江湖的時間很長,拜師學藝的時間也很長,弟弟和妹妹,比他晚學藝,卻早已經名揚天下。

一個是鐵掌幫的幫主,一個是絕情谷谷主夫人。

這兄弟和妹子,憑著高強的武功,在江湖上鼎鼎大名。

但身為哥哥的裘千仞,卻不學無術,假扮弟弟的樣子,混吃混喝,當打不過人家了,就耍無賴,甚至在黃蓉面前靠耍流氓方才逃得性命。

從裘千仞身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某一個行業做了很多年的人,未必是高手。

他弟弟就是,而他,不是。

而要想在某一個行業,成為資深的,專家級的人物,該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像裘千仞那樣不學無術,靠行騙混日子,靠耍流氓換得生機。

應該像他的弟弟,好好練武,勤學苦練,勱精圖治,終於成為一幫之主,威名遠揚。

群眾也是慧眼如炬的。

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是不是專家,懂不懂武功,可能剛開始認識的時候,人家還不清楚,可能有的人還會被花架子給迷惑了,被三拳兩腳給糊弄住了,被幾句官話給震住了,或者被幾篇排版看似專業的文章給忽悠住了。

但是,時間一長,人家就清醒過來了。

就像黃蓉終歸識破了裘千仞湖裡打樁的騙局一樣。

當有一天,消費者能喝得懂茶了,喝得明白了,回過頭來,知道上當受騙了,肯定就會拆穿這“假資深”的真面目。

知道這人,是在行業裡混日子混成老油條的,不是憑努力修煉出真材實學成為大師的。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4》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在外人看來,應該是懂巖茶了。

這是常識,也是慣性思維。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

這便成為了那些混跡巖茶圈的遊子,最好的護身符和擋箭牌。

面對那些置疑的聲音和眼光,可以振振有辭地拋出一句擲地有聲的反駁來:“我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我還不懂巖茶嗎?”

如果遇上外行的人,或者遇上不了解內情的人,必定會被這句大話給唬住。

就像有些人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幾年,出了一本書,就可以自稱“老師”,堂而皇之收徒授課一樣。

但是遇上村姑陳,這些糊弄之語,便行不通了。

列位看官,下次如果遇上這樣的“老油條”,“混子”,可以直接一句話甩過去:“來來來,口說無憑,茶湯上見真章。來盲喝一泡巖茶,猜一猜是什麼品種?是肉桂還是水仙?”

保管,在武夷山呆了五年的“資深茶人”,在大學裡開堂講茶的“老師”,喝得五迷三道,還猜不出來。

真正在武夷山實打實喝了五年巖茶的人,最重要的是喝過好工藝的正巖茶的人,有實力,是喝得出來的。

但是,混日子混得油嘴滑舌的人,沒實力,是喝不出來的。

是的,賣茶,就是要憑實力。

嘴上功夫吹得震天響,都不如一泡不會說話的茶湯,啪啪打臉打得響亮。

在武夷山,就算混遍了各大茶村,不認真喝,不走心,不專注,只為賺錢而來,不為學茶而喝,持著這種心態,再呆上五年,十年,仍然,不能算是懂的巖茶。

頂多,就是喝過的巖茶比別人多而己。

但喝得多、喝得久,跟喝得精、喝得準,是完全不可以偷換的兩個概念。

全然不可同日而語。

走馬觀花,終究是濫芋充數。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5》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該怎麼學會喝茶呢?

很簡單,喝!

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

喝的時候,記筆記。

如果五年下來,能晒出五六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那就說明,真的有在研究巖茶,真的有在認真學習喝懂巖茶,是真的愛茶。

除了喝正巖的茶,還要喝半巖的茶,喝外山的茶。

只喝正巖茶,偏科太厲害。就像天天吃肉,偏食得厲害。這樣單調的菜譜吃久了,肯定只識得肉味,識不得素菜的滋味。

喝了正巖喝半巖,喝了半巖喝外山,喝了外山,再喝一喝外縣,外市。

有了對比,才知道真正的好巖茶,是什麼樣子,會在哪裡出現。

另外,除了要遍喝各大山場,還要遍喝各種製茶風格的茶。

不同的製茶師,他的技術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產區,同一種品種,不同的製茶師做出來的武夷巖茶,仍然是不同的口味。

茶湯喝在嘴裡,差別是很明顯的。

所以,不僅要熟悉各個山場,還要熟悉各種流派的製茶師。

資深的製茶師、半路出家的製茶師,都要去了解他們的風格,工藝,這樣,才算是,精通武夷巖茶,才算是,喝懂了武夷巖茶。

那種走馬觀花,人云亦云的喝法,頂多是比別人多喝了幾杯巖茶,卻不能妄稱,比別人懂巖茶。

喝得多,和喝得精,段位不一樣。

而那種只看書,書上寫水仙什麼味道,肉桂什麼香氣,他就原封不動念一遍給學生聽的“老師”,更是紙上談兵得緊。

這樣的課,學不到真東西,還要交費,不聽也罷。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一個人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應該是懂巖茶了吧,其實這是慣性思維

《6》

在武夷山呆了五年,會懂得喝茶嗎?

如果認真學習,肯定懂。如果走馬觀花混日子,肯定是半吊子。

半吊子茶人的人生,就像一部家庭劇,流水賬,沒有亮點。

跟著這樣的人學茶,侃侃大山,拱個趴還可以,要拿出真本事來時候,便慫了。

連水仙肉桂都分不清,還談什麼懂巖茶。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回去拉廣告吧。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