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伍參如此狂妄,孫叔敖當場被氣昏了頭,二話不說,也不等熊侶表態,調轉車頭就向楚國的方向駛去,這架勢是要擅作主張了。

此時,伍參絲毫不以孫叔敖的態度為意,轉頭對熊侶說:“大王,荀林父新官上任,眾心不附,特別是他的副手先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晉國三軍群龍無首,亂成一團,有什麼好怕的?況且,大王您身為楚國至尊,去躲避晉國一箇中軍主帥,這真的合適嗎?”

之前孫叔敖所言所行本來就讓熊侶覺得有點不爽,伍參這麼一說,他就更不高興了,陰著臉對身邊的侍者說:“你去把令尹給我叫回來,全軍北上,在管地(今河南鄭州)準備戰鬥。”

剛剛清理完城內外的糞便,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的鄭襄公鄭堅得知晉、楚二國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乾的消息後,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隨後卻莫名的笑了起來,在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後,他突然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打,我今天就讓你們打個夠,誰不打誰是孫子。

抱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心態,鄭堅讓皇戌跑了一趟晉軍大營。

皇戌見到荀林父等人後說:“各位將軍,我們向楚國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這一點你們應該理解。現在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如今楚軍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心只想趕緊回家,戒備鬆弛,無心戀戰,如果你們衝上去,我們再跟上,楚軍肯定要完蛋。”

話音剛落,先轂馬上喊到:“打敗楚軍,收服鄭國,在此一舉。”

而跟先轂一夥的欒書則冷靜的多,一聽完皇戌的話他就知道鄭國這是要借刀殺人,誰勝誰負鄭國根本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要打起來,打的越凶越好。

在用“你怎麼這兒二”的表情看了先轂的一眼之後,他說到:“自從楚國打敗庸國以後,楚王勵精圖治,處處強調楚國面臨的各種威脅,以其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激勵百姓大力生產,軍隊也管理有序,從不懈怠。鄭國現在跑來忽悠我們去攻打楚國,主要就是想看我們兩國的笑話,這你們都看不明白嗎?”

欒書說完,先轂才明白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知道自己在欒書眼中成了個二愣子。當場就要發作,不過他還沒開口,另外兩個二愣子先說話了。

中軍大夫趙括和下軍大夫趙同一起說:“咱們跑這麼遠,不就是為了幹翻楚國,收服鄭國嗎?難道我們是來旅遊的?啥也不用說了,就照先轂說的辦。”

荀首一直知道哥哥不想打這一仗,所以擺出一副為晉國未來擔憂的樣子插了一句:“趙括,趙同,你們倆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下軍主帥趙朔也適時的補充到:“我覺得還是欒書的話有道理。”

皇戌見晉軍將帥吵得一塌糊塗,完全沒人搭理他,並且欒書明顯看穿了鄭國的意圖,自己多少有點危險,於是找了個機會,默默溜出了晉軍大營。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伍參如此狂妄,孫叔敖當場被氣昏了頭,二話不說,也不等熊侶表態,調轉車頭就向楚國的方向駛去,這架勢是要擅作主張了。

此時,伍參絲毫不以孫叔敖的態度為意,轉頭對熊侶說:“大王,荀林父新官上任,眾心不附,特別是他的副手先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晉國三軍群龍無首,亂成一團,有什麼好怕的?況且,大王您身為楚國至尊,去躲避晉國一箇中軍主帥,這真的合適嗎?”

之前孫叔敖所言所行本來就讓熊侶覺得有點不爽,伍參這麼一說,他就更不高興了,陰著臉對身邊的侍者說:“你去把令尹給我叫回來,全軍北上,在管地(今河南鄭州)準備戰鬥。”

剛剛清理完城內外的糞便,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的鄭襄公鄭堅得知晉、楚二國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乾的消息後,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隨後卻莫名的笑了起來,在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後,他突然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打,我今天就讓你們打個夠,誰不打誰是孫子。

抱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心態,鄭堅讓皇戌跑了一趟晉軍大營。

皇戌見到荀林父等人後說:“各位將軍,我們向楚國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這一點你們應該理解。現在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如今楚軍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心只想趕緊回家,戒備鬆弛,無心戀戰,如果你們衝上去,我們再跟上,楚軍肯定要完蛋。”

話音剛落,先轂馬上喊到:“打敗楚軍,收服鄭國,在此一舉。”

而跟先轂一夥的欒書則冷靜的多,一聽完皇戌的話他就知道鄭國這是要借刀殺人,誰勝誰負鄭國根本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要打起來,打的越凶越好。

在用“你怎麼這兒二”的表情看了先轂的一眼之後,他說到:“自從楚國打敗庸國以後,楚王勵精圖治,處處強調楚國面臨的各種威脅,以其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激勵百姓大力生產,軍隊也管理有序,從不懈怠。鄭國現在跑來忽悠我們去攻打楚國,主要就是想看我們兩國的笑話,這你們都看不明白嗎?”

欒書說完,先轂才明白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知道自己在欒書眼中成了個二愣子。當場就要發作,不過他還沒開口,另外兩個二愣子先說話了。

中軍大夫趙括和下軍大夫趙同一起說:“咱們跑這麼遠,不就是為了幹翻楚國,收服鄭國嗎?難道我們是來旅遊的?啥也不用說了,就照先轂說的辦。”

荀首一直知道哥哥不想打這一仗,所以擺出一副為晉國未來擔憂的樣子插了一句:“趙括,趙同,你們倆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下軍主帥趙朔也適時的補充到:“我覺得還是欒書的話有道理。”

皇戌見晉軍將帥吵得一塌糊塗,完全沒人搭理他,並且欒書明顯看穿了鄭國的意圖,自己多少有點危險,於是找了個機會,默默溜出了晉軍大營。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國這邊為打還是不打吵的不可開交,他們的敵人楚國則已緊鑼密鼓的展開了備戰工作。

而備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忽悠,他們派出去忽悠的這個人叫蔡鳩居,時任楚國少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忽悠的對象,當然就是晉國。

蔡總理來到晉國中軍大帳以後,對荀林父等人說:“我們的大王小時候經歷了些磨難,不太會說話。這一次來到這裡,不過是為了和大楚先王一樣教育鄭國,絕沒有與晉國為敵的意思。你們大可不必緊張,請回吧。”

蔡總理話說的好聽,意思卻是讓晉國滾回去,雖然荀林父內心真的很想滾回去,但絕不可能就這麼答應,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好。

聰明人士會見荀林父沒有說話的意思,主動開口:“當年周平王對我先君晉文侯說:‘和鄭國一起好好輔佐周王室,不要讓我失望。’如今鄭國有違王命,我王令我等前來質問鄭國,不敢有勞楚王。勞煩貴使向楚王轉達我等的謝意。”

士元帥這一番話,以蔡總理的套路表達了和蔡總理相同的意思,甚至更甚一籌,連周天子都搬出來了,其實真正要說的就一點,我們是奉王命前來教育鄭國的,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別跟這兒礙事。

如果此時鄭堅在場,肯定把這倆人剁了喂狗的心都有,他一定會想:你們兩個混蛋國家要打架,怎麼還橫豎都是我的錯,你們還能要點臉嗎?當然,實際情況他大概只能面露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甚至轉著圈給各位不是領導的領導賠不是——還是那句話,誰弱誰有罪啊!

眼見士會使出了慕容氏的“斗轉星移”神功,蔡總理不再戀戰,當即告辭,離開了晉軍大營,誰知,二愣子先轂領會不到神功的精妙,覺得這軟綿綿的一句話有損晉軍的威風,讓另一個二愣子趙括追出去,對著正在遠去的蔡鳩居喊到:“剛剛士會沒說明白,我王讓我們來就是要把你們趕出鄭國,並且嚴令我們不能躲避敵人,我們無從選擇。”

本來還在為晉軍中有士會這樣的高手而頭疼的蔡總理,聽完趙括的話,高興的笑了起來,也不答話,命御者駕著車,輕快的朝楚軍駐地駛去。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伍參如此狂妄,孫叔敖當場被氣昏了頭,二話不說,也不等熊侶表態,調轉車頭就向楚國的方向駛去,這架勢是要擅作主張了。

此時,伍參絲毫不以孫叔敖的態度為意,轉頭對熊侶說:“大王,荀林父新官上任,眾心不附,特別是他的副手先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晉國三軍群龍無首,亂成一團,有什麼好怕的?況且,大王您身為楚國至尊,去躲避晉國一箇中軍主帥,這真的合適嗎?”

之前孫叔敖所言所行本來就讓熊侶覺得有點不爽,伍參這麼一說,他就更不高興了,陰著臉對身邊的侍者說:“你去把令尹給我叫回來,全軍北上,在管地(今河南鄭州)準備戰鬥。”

剛剛清理完城內外的糞便,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的鄭襄公鄭堅得知晉、楚二國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乾的消息後,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隨後卻莫名的笑了起來,在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後,他突然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打,我今天就讓你們打個夠,誰不打誰是孫子。

抱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心態,鄭堅讓皇戌跑了一趟晉軍大營。

皇戌見到荀林父等人後說:“各位將軍,我們向楚國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這一點你們應該理解。現在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如今楚軍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心只想趕緊回家,戒備鬆弛,無心戀戰,如果你們衝上去,我們再跟上,楚軍肯定要完蛋。”

話音剛落,先轂馬上喊到:“打敗楚軍,收服鄭國,在此一舉。”

而跟先轂一夥的欒書則冷靜的多,一聽完皇戌的話他就知道鄭國這是要借刀殺人,誰勝誰負鄭國根本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要打起來,打的越凶越好。

在用“你怎麼這兒二”的表情看了先轂的一眼之後,他說到:“自從楚國打敗庸國以後,楚王勵精圖治,處處強調楚國面臨的各種威脅,以其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激勵百姓大力生產,軍隊也管理有序,從不懈怠。鄭國現在跑來忽悠我們去攻打楚國,主要就是想看我們兩國的笑話,這你們都看不明白嗎?”

欒書說完,先轂才明白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知道自己在欒書眼中成了個二愣子。當場就要發作,不過他還沒開口,另外兩個二愣子先說話了。

中軍大夫趙括和下軍大夫趙同一起說:“咱們跑這麼遠,不就是為了幹翻楚國,收服鄭國嗎?難道我們是來旅遊的?啥也不用說了,就照先轂說的辦。”

荀首一直知道哥哥不想打這一仗,所以擺出一副為晉國未來擔憂的樣子插了一句:“趙括,趙同,你們倆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下軍主帥趙朔也適時的補充到:“我覺得還是欒書的話有道理。”

皇戌見晉軍將帥吵得一塌糊塗,完全沒人搭理他,並且欒書明顯看穿了鄭國的意圖,自己多少有點危險,於是找了個機會,默默溜出了晉軍大營。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國這邊為打還是不打吵的不可開交,他們的敵人楚國則已緊鑼密鼓的展開了備戰工作。

而備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忽悠,他們派出去忽悠的這個人叫蔡鳩居,時任楚國少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忽悠的對象,當然就是晉國。

蔡總理來到晉國中軍大帳以後,對荀林父等人說:“我們的大王小時候經歷了些磨難,不太會說話。這一次來到這裡,不過是為了和大楚先王一樣教育鄭國,絕沒有與晉國為敵的意思。你們大可不必緊張,請回吧。”

蔡總理話說的好聽,意思卻是讓晉國滾回去,雖然荀林父內心真的很想滾回去,但絕不可能就這麼答應,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好。

聰明人士會見荀林父沒有說話的意思,主動開口:“當年周平王對我先君晉文侯說:‘和鄭國一起好好輔佐周王室,不要讓我失望。’如今鄭國有違王命,我王令我等前來質問鄭國,不敢有勞楚王。勞煩貴使向楚王轉達我等的謝意。”

士元帥這一番話,以蔡總理的套路表達了和蔡總理相同的意思,甚至更甚一籌,連周天子都搬出來了,其實真正要說的就一點,我們是奉王命前來教育鄭國的,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別跟這兒礙事。

如果此時鄭堅在場,肯定把這倆人剁了喂狗的心都有,他一定會想:你們兩個混蛋國家要打架,怎麼還橫豎都是我的錯,你們還能要點臉嗎?當然,實際情況他大概只能面露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甚至轉著圈給各位不是領導的領導賠不是——還是那句話,誰弱誰有罪啊!

眼見士會使出了慕容氏的“斗轉星移”神功,蔡總理不再戀戰,當即告辭,離開了晉軍大營,誰知,二愣子先轂領會不到神功的精妙,覺得這軟綿綿的一句話有損晉軍的威風,讓另一個二愣子趙括追出去,對著正在遠去的蔡鳩居喊到:“剛剛士會沒說明白,我王讓我們來就是要把你們趕出鄭國,並且嚴令我們不能躲避敵人,我們無從選擇。”

本來還在為晉軍中有士會這樣的高手而頭疼的蔡總理,聽完趙括的話,高興的笑了起來,也不答話,命御者駕著車,輕快的朝楚軍駐地駛去。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讓我們一起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思考一下,聰明人為什麼會做出愚蠢的決定。

在邲之戰之前的一系列博弈中,明顯做出過錯誤決定的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晉國中軍主帥荀林父和副帥先轂以及楚國令尹孫叔敖,下面筆者將嘗試著對他們所犯的錯誤和犯錯的原因進行逐一分析。

首先,我們來談談荀林父和先轂。

他所犯的第一個錯誤是作為晉軍最高軍事統帥,沒有及時為附庸國鄭國解圍,造成鄭國無奈中倒向了敵人。而導致他犯這個錯誤的原因則是他擔心與楚國作戰失利,影響了自己在晉國的地位,這無疑是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無恥行為,其根源則是人性的自私。

第二個錯誤是在先轂違抗軍令,私自渡過黃河後,居然不是將其正法,而是讓人大跌眼鏡的跟著他一起渡了河。犯下這個錯誤的原因,表面上看正如韓厥所言,是因為他害怕獨自承擔先轂戰敗的責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有兩個。

一,他的老大晉景公姬獳確實是讓他來解救鄭國的,如今鄭國倒向楚國,他很難交差。

二,他雖然永遠不會承認,但其實心裡明白此時晉軍確實應該如先轂所言,渡過黃河和楚軍決戰,否則,晉國的霸主地位真的是保不住了。

那麼,荀林父就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只顧自己不顧國家的主嗎?在筆者看來,也不完全是,他的避戰,除了為自身考慮,也有無奈的成分。

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名義上是三軍統帥,但其實並不能很好的控制晉國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和楚軍作戰,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也是聰明的士會支持他撤軍的根本原因,而先轂抗命渡河則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晉軍在邲之戰中大敗,真的失去了霸主地位,熊侶則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先轂。

他因為嫉妒和不服而抗命渡河,在將荀林父陷入兩難的同時,也將自己和晉軍一起置於絕境。說他是二愣子,一點都不冤。

讓人欣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上天最終賜予了他們公正的結局。

邲之戰後,荀林父自請以死謝罪,憤怒的姬獳本打算成全他,但後來因士貞子等人的勸諫,讓他官復原職,而他也不負眾望,在此後伐鄭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將鄭國重新納入晉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公元前594年大敗赤狄潞氏,得姬獳賜“狄臣千家”。更讓人佩服的是,自覺已彌補過失的他,主動讓賢,退出了晉國政壇。

而本該為邲之戰的失敗負主要責任的二愣子先轂,並沒有因荀林父主動擔責,自己躲過一劫而幡然醒悟,居然在邲之戰後一年,勾結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姬獳大怒,誅殺先轂,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從此凋零。真的是應了那句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伍參如此狂妄,孫叔敖當場被氣昏了頭,二話不說,也不等熊侶表態,調轉車頭就向楚國的方向駛去,這架勢是要擅作主張了。

此時,伍參絲毫不以孫叔敖的態度為意,轉頭對熊侶說:“大王,荀林父新官上任,眾心不附,特別是他的副手先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晉國三軍群龍無首,亂成一團,有什麼好怕的?況且,大王您身為楚國至尊,去躲避晉國一箇中軍主帥,這真的合適嗎?”

之前孫叔敖所言所行本來就讓熊侶覺得有點不爽,伍參這麼一說,他就更不高興了,陰著臉對身邊的侍者說:“你去把令尹給我叫回來,全軍北上,在管地(今河南鄭州)準備戰鬥。”

剛剛清理完城內外的糞便,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的鄭襄公鄭堅得知晉、楚二國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乾的消息後,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隨後卻莫名的笑了起來,在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後,他突然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打,我今天就讓你們打個夠,誰不打誰是孫子。

抱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心態,鄭堅讓皇戌跑了一趟晉軍大營。

皇戌見到荀林父等人後說:“各位將軍,我們向楚國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這一點你們應該理解。現在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如今楚軍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心只想趕緊回家,戒備鬆弛,無心戀戰,如果你們衝上去,我們再跟上,楚軍肯定要完蛋。”

話音剛落,先轂馬上喊到:“打敗楚軍,收服鄭國,在此一舉。”

而跟先轂一夥的欒書則冷靜的多,一聽完皇戌的話他就知道鄭國這是要借刀殺人,誰勝誰負鄭國根本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要打起來,打的越凶越好。

在用“你怎麼這兒二”的表情看了先轂的一眼之後,他說到:“自從楚國打敗庸國以後,楚王勵精圖治,處處強調楚國面臨的各種威脅,以其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激勵百姓大力生產,軍隊也管理有序,從不懈怠。鄭國現在跑來忽悠我們去攻打楚國,主要就是想看我們兩國的笑話,這你們都看不明白嗎?”

欒書說完,先轂才明白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知道自己在欒書眼中成了個二愣子。當場就要發作,不過他還沒開口,另外兩個二愣子先說話了。

中軍大夫趙括和下軍大夫趙同一起說:“咱們跑這麼遠,不就是為了幹翻楚國,收服鄭國嗎?難道我們是來旅遊的?啥也不用說了,就照先轂說的辦。”

荀首一直知道哥哥不想打這一仗,所以擺出一副為晉國未來擔憂的樣子插了一句:“趙括,趙同,你們倆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下軍主帥趙朔也適時的補充到:“我覺得還是欒書的話有道理。”

皇戌見晉軍將帥吵得一塌糊塗,完全沒人搭理他,並且欒書明顯看穿了鄭國的意圖,自己多少有點危險,於是找了個機會,默默溜出了晉軍大營。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國這邊為打還是不打吵的不可開交,他們的敵人楚國則已緊鑼密鼓的展開了備戰工作。

而備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忽悠,他們派出去忽悠的這個人叫蔡鳩居,時任楚國少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忽悠的對象,當然就是晉國。

蔡總理來到晉國中軍大帳以後,對荀林父等人說:“我們的大王小時候經歷了些磨難,不太會說話。這一次來到這裡,不過是為了和大楚先王一樣教育鄭國,絕沒有與晉國為敵的意思。你們大可不必緊張,請回吧。”

蔡總理話說的好聽,意思卻是讓晉國滾回去,雖然荀林父內心真的很想滾回去,但絕不可能就這麼答應,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好。

聰明人士會見荀林父沒有說話的意思,主動開口:“當年周平王對我先君晉文侯說:‘和鄭國一起好好輔佐周王室,不要讓我失望。’如今鄭國有違王命,我王令我等前來質問鄭國,不敢有勞楚王。勞煩貴使向楚王轉達我等的謝意。”

士元帥這一番話,以蔡總理的套路表達了和蔡總理相同的意思,甚至更甚一籌,連周天子都搬出來了,其實真正要說的就一點,我們是奉王命前來教育鄭國的,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別跟這兒礙事。

如果此時鄭堅在場,肯定把這倆人剁了喂狗的心都有,他一定會想:你們兩個混蛋國家要打架,怎麼還橫豎都是我的錯,你們還能要點臉嗎?當然,實際情況他大概只能面露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甚至轉著圈給各位不是領導的領導賠不是——還是那句話,誰弱誰有罪啊!

眼見士會使出了慕容氏的“斗轉星移”神功,蔡總理不再戀戰,當即告辭,離開了晉軍大營,誰知,二愣子先轂領會不到神功的精妙,覺得這軟綿綿的一句話有損晉軍的威風,讓另一個二愣子趙括追出去,對著正在遠去的蔡鳩居喊到:“剛剛士會沒說明白,我王讓我們來就是要把你們趕出鄭國,並且嚴令我們不能躲避敵人,我們無從選擇。”

本來還在為晉軍中有士會這樣的高手而頭疼的蔡總理,聽完趙括的話,高興的笑了起來,也不答話,命御者駕著車,輕快的朝楚軍駐地駛去。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讓我們一起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思考一下,聰明人為什麼會做出愚蠢的決定。

在邲之戰之前的一系列博弈中,明顯做出過錯誤決定的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晉國中軍主帥荀林父和副帥先轂以及楚國令尹孫叔敖,下面筆者將嘗試著對他們所犯的錯誤和犯錯的原因進行逐一分析。

首先,我們來談談荀林父和先轂。

他所犯的第一個錯誤是作為晉軍最高軍事統帥,沒有及時為附庸國鄭國解圍,造成鄭國無奈中倒向了敵人。而導致他犯這個錯誤的原因則是他擔心與楚國作戰失利,影響了自己在晉國的地位,這無疑是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無恥行為,其根源則是人性的自私。

第二個錯誤是在先轂違抗軍令,私自渡過黃河後,居然不是將其正法,而是讓人大跌眼鏡的跟著他一起渡了河。犯下這個錯誤的原因,表面上看正如韓厥所言,是因為他害怕獨自承擔先轂戰敗的責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有兩個。

一,他的老大晉景公姬獳確實是讓他來解救鄭國的,如今鄭國倒向楚國,他很難交差。

二,他雖然永遠不會承認,但其實心裡明白此時晉軍確實應該如先轂所言,渡過黃河和楚軍決戰,否則,晉國的霸主地位真的是保不住了。

那麼,荀林父就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只顧自己不顧國家的主嗎?在筆者看來,也不完全是,他的避戰,除了為自身考慮,也有無奈的成分。

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名義上是三軍統帥,但其實並不能很好的控制晉國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和楚軍作戰,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也是聰明的士會支持他撤軍的根本原因,而先轂抗命渡河則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晉軍在邲之戰中大敗,真的失去了霸主地位,熊侶則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先轂。

他因為嫉妒和不服而抗命渡河,在將荀林父陷入兩難的同時,也將自己和晉軍一起置於絕境。說他是二愣子,一點都不冤。

讓人欣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上天最終賜予了他們公正的結局。

邲之戰後,荀林父自請以死謝罪,憤怒的姬獳本打算成全他,但後來因士貞子等人的勸諫,讓他官復原職,而他也不負眾望,在此後伐鄭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將鄭國重新納入晉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公元前594年大敗赤狄潞氏,得姬獳賜“狄臣千家”。更讓人佩服的是,自覺已彌補過失的他,主動讓賢,退出了晉國政壇。

而本該為邲之戰的失敗負主要責任的二愣子先轂,並沒有因荀林父主動擔責,自己躲過一劫而幡然醒悟,居然在邲之戰後一年,勾結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姬獳大怒,誅殺先轂,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從此凋零。真的是應了那句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說完了晉國的兩位,咱們再來聊聊楚國的孫叔敖。

孫叔敖和楚王同姓羋,應該是楚國公族,蒍(音:偉)氏,名敖,字孫叔。他這個人,大概生下來就是為了說明什麼叫人不可貌相的,雖然個子矮,還年紀輕輕就禿了頂,並且兩隻手還不一樣長。但就是這麼個磕磣的人,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水利工程,政治,軍事三個領域都做出了不朽的功勳。

孫叔敖年輕時,淮河水患肆虐,生靈塗炭,他受命主持治水工作,在三年時間裡,散盡家財,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該工程以淮河古道洩洪,又築陂塘蓄水以灌溉農田,讓飽經水患的人們終於感受到了淮河帶給他們的福祉——這就是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的芍陂(音:卻卑)。兩千六百多年後,諳熟歷史的毛主席在視察淮河時多次提到孫叔敖,稱其為了不起的治水專家。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伍參如此狂妄,孫叔敖當場被氣昏了頭,二話不說,也不等熊侶表態,調轉車頭就向楚國的方向駛去,這架勢是要擅作主張了。

此時,伍參絲毫不以孫叔敖的態度為意,轉頭對熊侶說:“大王,荀林父新官上任,眾心不附,特別是他的副手先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晉國三軍群龍無首,亂成一團,有什麼好怕的?況且,大王您身為楚國至尊,去躲避晉國一箇中軍主帥,這真的合適嗎?”

之前孫叔敖所言所行本來就讓熊侶覺得有點不爽,伍參這麼一說,他就更不高興了,陰著臉對身邊的侍者說:“你去把令尹給我叫回來,全軍北上,在管地(今河南鄭州)準備戰鬥。”

剛剛清理完城內外的糞便,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的鄭襄公鄭堅得知晉、楚二國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乾的消息後,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隨後卻莫名的笑了起來,在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後,他突然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打,我今天就讓你們打個夠,誰不打誰是孫子。

抱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心態,鄭堅讓皇戌跑了一趟晉軍大營。

皇戌見到荀林父等人後說:“各位將軍,我們向楚國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這一點你們應該理解。現在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如今楚軍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心只想趕緊回家,戒備鬆弛,無心戀戰,如果你們衝上去,我們再跟上,楚軍肯定要完蛋。”

話音剛落,先轂馬上喊到:“打敗楚軍,收服鄭國,在此一舉。”

而跟先轂一夥的欒書則冷靜的多,一聽完皇戌的話他就知道鄭國這是要借刀殺人,誰勝誰負鄭國根本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要打起來,打的越凶越好。

在用“你怎麼這兒二”的表情看了先轂的一眼之後,他說到:“自從楚國打敗庸國以後,楚王勵精圖治,處處強調楚國面臨的各種威脅,以其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激勵百姓大力生產,軍隊也管理有序,從不懈怠。鄭國現在跑來忽悠我們去攻打楚國,主要就是想看我們兩國的笑話,這你們都看不明白嗎?”

欒書說完,先轂才明白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知道自己在欒書眼中成了個二愣子。當場就要發作,不過他還沒開口,另外兩個二愣子先說話了。

中軍大夫趙括和下軍大夫趙同一起說:“咱們跑這麼遠,不就是為了幹翻楚國,收服鄭國嗎?難道我們是來旅遊的?啥也不用說了,就照先轂說的辦。”

荀首一直知道哥哥不想打這一仗,所以擺出一副為晉國未來擔憂的樣子插了一句:“趙括,趙同,你們倆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下軍主帥趙朔也適時的補充到:“我覺得還是欒書的話有道理。”

皇戌見晉軍將帥吵得一塌糊塗,完全沒人搭理他,並且欒書明顯看穿了鄭國的意圖,自己多少有點危險,於是找了個機會,默默溜出了晉軍大營。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國這邊為打還是不打吵的不可開交,他們的敵人楚國則已緊鑼密鼓的展開了備戰工作。

而備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忽悠,他們派出去忽悠的這個人叫蔡鳩居,時任楚國少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忽悠的對象,當然就是晉國。

蔡總理來到晉國中軍大帳以後,對荀林父等人說:“我們的大王小時候經歷了些磨難,不太會說話。這一次來到這裡,不過是為了和大楚先王一樣教育鄭國,絕沒有與晉國為敵的意思。你們大可不必緊張,請回吧。”

蔡總理話說的好聽,意思卻是讓晉國滾回去,雖然荀林父內心真的很想滾回去,但絕不可能就這麼答應,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好。

聰明人士會見荀林父沒有說話的意思,主動開口:“當年周平王對我先君晉文侯說:‘和鄭國一起好好輔佐周王室,不要讓我失望。’如今鄭國有違王命,我王令我等前來質問鄭國,不敢有勞楚王。勞煩貴使向楚王轉達我等的謝意。”

士元帥這一番話,以蔡總理的套路表達了和蔡總理相同的意思,甚至更甚一籌,連周天子都搬出來了,其實真正要說的就一點,我們是奉王命前來教育鄭國的,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別跟這兒礙事。

如果此時鄭堅在場,肯定把這倆人剁了喂狗的心都有,他一定會想:你們兩個混蛋國家要打架,怎麼還橫豎都是我的錯,你們還能要點臉嗎?當然,實際情況他大概只能面露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甚至轉著圈給各位不是領導的領導賠不是——還是那句話,誰弱誰有罪啊!

眼見士會使出了慕容氏的“斗轉星移”神功,蔡總理不再戀戰,當即告辭,離開了晉軍大營,誰知,二愣子先轂領會不到神功的精妙,覺得這軟綿綿的一句話有損晉軍的威風,讓另一個二愣子趙括追出去,對著正在遠去的蔡鳩居喊到:“剛剛士會沒說明白,我王讓我們來就是要把你們趕出鄭國,並且嚴令我們不能躲避敵人,我們無從選擇。”

本來還在為晉軍中有士會這樣的高手而頭疼的蔡總理,聽完趙括的話,高興的笑了起來,也不答話,命御者駕著車,輕快的朝楚軍駐地駛去。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讓我們一起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思考一下,聰明人為什麼會做出愚蠢的決定。

在邲之戰之前的一系列博弈中,明顯做出過錯誤決定的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晉國中軍主帥荀林父和副帥先轂以及楚國令尹孫叔敖,下面筆者將嘗試著對他們所犯的錯誤和犯錯的原因進行逐一分析。

首先,我們來談談荀林父和先轂。

他所犯的第一個錯誤是作為晉軍最高軍事統帥,沒有及時為附庸國鄭國解圍,造成鄭國無奈中倒向了敵人。而導致他犯這個錯誤的原因則是他擔心與楚國作戰失利,影響了自己在晉國的地位,這無疑是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無恥行為,其根源則是人性的自私。

第二個錯誤是在先轂違抗軍令,私自渡過黃河後,居然不是將其正法,而是讓人大跌眼鏡的跟著他一起渡了河。犯下這個錯誤的原因,表面上看正如韓厥所言,是因為他害怕獨自承擔先轂戰敗的責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有兩個。

一,他的老大晉景公姬獳確實是讓他來解救鄭國的,如今鄭國倒向楚國,他很難交差。

二,他雖然永遠不會承認,但其實心裡明白此時晉軍確實應該如先轂所言,渡過黃河和楚軍決戰,否則,晉國的霸主地位真的是保不住了。

那麼,荀林父就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只顧自己不顧國家的主嗎?在筆者看來,也不完全是,他的避戰,除了為自身考慮,也有無奈的成分。

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名義上是三軍統帥,但其實並不能很好的控制晉國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和楚軍作戰,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也是聰明的士會支持他撤軍的根本原因,而先轂抗命渡河則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晉軍在邲之戰中大敗,真的失去了霸主地位,熊侶則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先轂。

他因為嫉妒和不服而抗命渡河,在將荀林父陷入兩難的同時,也將自己和晉軍一起置於絕境。說他是二愣子,一點都不冤。

讓人欣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上天最終賜予了他們公正的結局。

邲之戰後,荀林父自請以死謝罪,憤怒的姬獳本打算成全他,但後來因士貞子等人的勸諫,讓他官復原職,而他也不負眾望,在此後伐鄭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將鄭國重新納入晉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公元前594年大敗赤狄潞氏,得姬獳賜“狄臣千家”。更讓人佩服的是,自覺已彌補過失的他,主動讓賢,退出了晉國政壇。

而本該為邲之戰的失敗負主要責任的二愣子先轂,並沒有因荀林父主動擔責,自己躲過一劫而幡然醒悟,居然在邲之戰後一年,勾結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姬獳大怒,誅殺先轂,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從此凋零。真的是應了那句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說完了晉國的兩位,咱們再來聊聊楚國的孫叔敖。

孫叔敖和楚王同姓羋,應該是楚國公族,蒍(音:偉)氏,名敖,字孫叔。他這個人,大概生下來就是為了說明什麼叫人不可貌相的,雖然個子矮,還年紀輕輕就禿了頂,並且兩隻手還不一樣長。但就是這麼個磕磣的人,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水利工程,政治,軍事三個領域都做出了不朽的功勳。

孫叔敖年輕時,淮河水患肆虐,生靈塗炭,他受命主持治水工作,在三年時間裡,散盡家財,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該工程以淮河古道洩洪,又築陂塘蓄水以灌溉農田,讓飽經水患的人們終於感受到了淮河帶給他們的福祉——這就是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的芍陂(音:卻卑)。兩千六百多年後,諳熟歷史的毛主席在視察淮河時多次提到孫叔敖,稱其為了不起的治水專家。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由於在治水工作中的傑出表現,孫叔敖得到了熊侶的重用,執政後的他對內廣施教化、簡緩政令、慎用刑罰、農商並舉以發展經濟,改善百姓生活。對外倒置干戈,儘量避免軍事衝突以與民休息。因政績卓著,很快被任命為楚國令尹(丞相)。

邲之戰中,雖然孫叔敖起初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但當熊侶決意對晉國開戰以後,他卻先發制人,突襲晉軍,逼得荀林父在慌亂中做出了邲之戰中最錯誤的決定,直接導致了晉軍的完敗。

可以說,熊侶的稱霸之路上,到處都是孫叔敖忙碌的身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孫叔敖執意不與晉國開戰,被伍參氣得打馬南迴時,熊侶雖然不高興,但依然馬上叫人讓他回來的重要原因。

更難能可貴的是,身居令尹高位的孫叔敖,依然輕車簡從、節衣縮食、勵精圖治,筘非說他:

糲餅菜甍,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飢色

最終在三十八歲時就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由於他多次拒絕熊侶的鉅額封賞,又兩袖清風、持廉至死、家徒四壁,死後居然連棺材都沒有,他的兒子更是隻能靠打柴度日,這在當今任何一個國家都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因此,太史公在《史記》中記其為循吏(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前見思的官員)第一。呂不韋和荀子都稱其為聖人。連最出名的賢相諸葛亮也稱其為千古賢相

如果你以足夠的耐心看到了這裡,我想你一定已經明白,與荀林父和先轂不同,孫叔敖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但幾乎沒有半點為了自己的原因;他抱怨事兒多,也絕不是抱怨自己太累,而是因為他素來心繫民生,對稱霸之事熱情有限,不希望百姓因此受戰亂之苦

所以,總的來說,雖然他的錯誤差點讓楚國貽誤戰機,但他的動機和提利昂一樣,無愧天下蒼生亦無負賢相之名。

"

不久前完結的神劇《權力的遊戲》中,御前首相提利昂含淚出賣了自己的戰友——無產階級革命家瓦里斯,老友訣別的場面讓人淚目。之後,龍媽怒燒君臨,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大概是聰明一世的提利昂所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提利昂做出這個決定時,心向天下蒼生。

而我們的歷史中其實也不乏和提利昂一樣,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卻最終得到所有人尊重的人。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公元前597年的夏天,晉國新任中軍主帥荀林父因沒有積極出兵抗楚,替晉國附庸鄭國解圍,被中軍佐先轂和下軍佐欒書等人輪番攻擊。萬般無奈之下,他極不情願的率軍出征。

當部隊抵達黃河岸邊時,卻得到鄭國投降,楚、鄭結盟的消息,本該因失去一個盟友而憤怒的荀林父大喜過望,這鬼仗終於不用打了,晉國失去鄭國這個小夥伴沒關係,自己的屁股坐穩當才是重中之重。

春秋時期的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將為最高統帥,一佐為統帥副手,而中軍為主力部隊,其統帥亦為三軍最高指揮官。

於是荀林父召開三軍高層會議,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本來作為主帥,撤軍這事不該由他直接開口,但這回他實在顧不了那麼多,人一到齊,便說到:“咱們勞民傷財的趕過來,還是晚了,鄭國現在已經投降,我們這時衝過去算怎麼回事?不如等楚軍回去了,咱們再去把鄭國爭取過來不遲。”

上軍主帥士會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荀林父這個心態,晉軍戰鬥力再強也是白瞎,為了能將兄弟們活著帶回去,他馬上對領導的意見表態支持,並補充說:“楚王這些年殫精竭慮,修明政教,整軍經武,賞罰分明,如今又義釋鄭王,威德遠播,咱們何必非要跟他叫板,這不是找不痛快嘛,如果有誰實在想練練手,咱們可以在周邊找個弱國收拾一下,這次就不要搞楚國了吧”。——真的是我弱我有罪啊。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兩位大領導把話說到這份上,擱一般情況,其他人就不用發言了,趕緊回去收拾行李是正經。

可惜的是,與會的將領裡有個不一般的人,這人的名字叫先縠(音:谷)。此人正是當年指揮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的晉國主帥先軫(音:診)的後人,對荀林父坐上他先輩的位子,他是一萬個不服。

所以一聽說要撤軍,先轂立馬就炸了,在軍帳中大叫到:“不行,絕對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靠的就是我們能打仗,如今欺負了我們盟友的敵人就在河對岸卻不敢進攻,還談什麼能打?如果晉國的霸業在我們手中丟了,大家還不如去死。並且三軍已經到了這裡,卻因為害怕而撤退,你們還算是男人嗎?身為軍中將領,行事卻沒個男人樣,你們不要臉,我還要呢 。”說完,鄙視的看了荀林父一樣,雄赳赳的走出了中軍大帳。

荀林父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尷尬,因為很明顯,先縠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強行撤軍,他主帥的位子可能回去就保不住了。於是他讓大家散會,進軍還是撤軍,容後再議。

誰承想,先縠不但敢說,而且敢幹,居然私自率領自己的隊伍開始渡河,得知此消息的荀林父趕緊跑到河邊阻止,可悲的是,居然沒有人聽他的——這領導當的實在是夠嗆。

眼看著自己的隊伍被自己的副手帶過了黃河,荀林父感到莫大的屈辱,但他幾乎連羞愧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最後一個渡河的士兵離開他的視線後就擺在了他面前——現在,剩下的隊伍該怎麼辦?跟著渡河還是按原計劃班師回朝?

荀林父望著滔滔的黃河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的弟弟下軍大夫荀首見哥哥一聲不吭的傻站在河邊,怕被人看了笑話,走到他荀林父身旁大聲鄭重的說到:“先縠抗命不遵,擅自行動,肯定會被楚軍殲滅,就算他運氣好,僥倖逃脫,回來依然是死罪難逃,主帥,我們不用管他,按原計劃撤軍吧。”

荀林父還沒有表態,司馬韓厥開口了:“荀帥請恕我直言,先縠違抗軍令,擅自渡河,這事兒當然是他的錯,但您是不是要負領導責任?如果他被打敗,就是晉軍被打敗,作為三軍主帥,您是不是難辭其咎?事情到了這個份上,不如三軍渡河與楚軍一戰,就算沒打贏,責任也將由三軍將佐分擔,而不是落到你一個人頭上。這事你可要想清楚。”

韓厥這個人,跟先縠是一夥的,他說這些話大概沒憋什麼好屁,這一點,荀林父很清楚,但他更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韓厥動機不純,架不住話說的鞭辟入裡,荀林父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意見,無奈的下令,三軍渡河,準備作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軍為是否開戰發生爭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還沒出兵時就各懷鬼胎,奇怪的是為這一戰熬了三個多月的楚莊王熊侶此時居然也猶豫了。

也許是三個月的等待消磨了他的銳氣;也許單純就因為大戰前的緊張。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他的猶豫都讓我明白,帝王將相也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會在面臨重大決定時心懷忐忑

而他手下的一班文武也為這事兒分成了兩派,以令尹孫叔敖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班師回朝;而以王弟熊嬰齊為首的武官集團則想和晉國大幹一場。

讓人想不到的是,最終幫熊侶做出決定的,既不是令尹孫叔敖,也不是弟弟熊嬰齊,而是一個他一直帶在身邊逗悶子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伍參,平時幾乎不參與任何軍政討論,只負責用各種方式讓熊侶開心。沒想到此時他卻突然發表意見,支持對晉軍開戰。

孫叔敖平時就很看不上這貨,只是礙於熊侶的面子,一直把他當空氣,如今這空氣強行開口,就怨不得老孫不客氣了。他對著伍參沒好氣的說:“去年攻陳,今年伐鄭,你還嫌事兒不夠多?要是對晉軍開戰又打不贏,把你剁成肉醬都不夠大家分的。”

叫花子打狗還要看主人,這孫叔敖不但當著熊侶的面赤裸裸的威脅他的弄臣還口出怨言嫌事兒多——話說事兒多能怪伍參嗎?

孫叔敖的失言,伍參馬上就領悟到了,所以絲毫不懼他位高權重,當即反脣相譏:“那如果我們贏了呢?是不是就證明你慫?或者如你所說,咱們敗了,那麼我被剁成肉醬也是在晉軍那兒,你想吃也吃不著。”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伍參如此狂妄,孫叔敖當場被氣昏了頭,二話不說,也不等熊侶表態,調轉車頭就向楚國的方向駛去,這架勢是要擅作主張了。

此時,伍參絲毫不以孫叔敖的態度為意,轉頭對熊侶說:“大王,荀林父新官上任,眾心不附,特別是他的副手先縠,根本不把他當回事兒,晉國三軍群龍無首,亂成一團,有什麼好怕的?況且,大王您身為楚國至尊,去躲避晉國一箇中軍主帥,這真的合適嗎?”

之前孫叔敖所言所行本來就讓熊侶覺得有點不爽,伍參這麼一說,他就更不高興了,陰著臉對身邊的侍者說:“你去把令尹給我叫回來,全軍北上,在管地(今河南鄭州)準備戰鬥。”

剛剛清理完城內外的糞便,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的鄭襄公鄭堅得知晉、楚二國要在自己的地盤上開乾的消息後,心中一萬頭羊駝呼嘯而過。

隨後卻莫名的笑了起來,在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後,他突然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打,我今天就讓你們打個夠,誰不打誰是孫子。

抱著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心態,鄭堅讓皇戌跑了一趟晉軍大營。

皇戌見到荀林父等人後說:“各位將軍,我們向楚國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這一點你們應該理解。現在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如今楚軍上下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一心只想趕緊回家,戒備鬆弛,無心戀戰,如果你們衝上去,我們再跟上,楚軍肯定要完蛋。”

話音剛落,先轂馬上喊到:“打敗楚軍,收服鄭國,在此一舉。”

而跟先轂一夥的欒書則冷靜的多,一聽完皇戌的話他就知道鄭國這是要借刀殺人,誰勝誰負鄭國根本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要打起來,打的越凶越好。

在用“你怎麼這兒二”的表情看了先轂的一眼之後,他說到:“自從楚國打敗庸國以後,楚王勵精圖治,處處強調楚國面臨的各種威脅,以其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激勵百姓大力生產,軍隊也管理有序,從不懈怠。鄭國現在跑來忽悠我們去攻打楚國,主要就是想看我們兩國的笑話,這你們都看不明白嗎?”

欒書說完,先轂才明白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知道自己在欒書眼中成了個二愣子。當場就要發作,不過他還沒開口,另外兩個二愣子先說話了。

中軍大夫趙括和下軍大夫趙同一起說:“咱們跑這麼遠,不就是為了幹翻楚國,收服鄭國嗎?難道我們是來旅遊的?啥也不用說了,就照先轂說的辦。”

荀首一直知道哥哥不想打這一仗,所以擺出一副為晉國未來擔憂的樣子插了一句:“趙括,趙同,你們倆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下軍主帥趙朔也適時的補充到:“我覺得還是欒書的話有道理。”

皇戌見晉軍將帥吵得一塌糊塗,完全沒人搭理他,並且欒書明顯看穿了鄭國的意圖,自己多少有點危險,於是找了個機會,默默溜出了晉軍大營。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晉國這邊為打還是不打吵的不可開交,他們的敵人楚國則已緊鑼密鼓的展開了備戰工作。

而備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忽悠,他們派出去忽悠的這個人叫蔡鳩居,時任楚國少宰,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忽悠的對象,當然就是晉國。

蔡總理來到晉國中軍大帳以後,對荀林父等人說:“我們的大王小時候經歷了些磨難,不太會說話。這一次來到這裡,不過是為了和大楚先王一樣教育鄭國,絕沒有與晉國為敵的意思。你們大可不必緊張,請回吧。”

蔡總理話說的好聽,意思卻是讓晉國滾回去,雖然荀林父內心真的很想滾回去,但絕不可能就這麼答應,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好。

聰明人士會見荀林父沒有說話的意思,主動開口:“當年周平王對我先君晉文侯說:‘和鄭國一起好好輔佐周王室,不要讓我失望。’如今鄭國有違王命,我王令我等前來質問鄭國,不敢有勞楚王。勞煩貴使向楚王轉達我等的謝意。”

士元帥這一番話,以蔡總理的套路表達了和蔡總理相同的意思,甚至更甚一籌,連周天子都搬出來了,其實真正要說的就一點,我們是奉王命前來教育鄭國的,你們該幹嘛幹嘛去,別跟這兒礙事。

如果此時鄭堅在場,肯定把這倆人剁了喂狗的心都有,他一定會想:你們兩個混蛋國家要打架,怎麼還橫豎都是我的錯,你們還能要點臉嗎?當然,實際情況他大概只能面露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甚至轉著圈給各位不是領導的領導賠不是——還是那句話,誰弱誰有罪啊!

眼見士會使出了慕容氏的“斗轉星移”神功,蔡總理不再戀戰,當即告辭,離開了晉軍大營,誰知,二愣子先轂領會不到神功的精妙,覺得這軟綿綿的一句話有損晉軍的威風,讓另一個二愣子趙括追出去,對著正在遠去的蔡鳩居喊到:“剛剛士會沒說明白,我王讓我們來就是要把你們趕出鄭國,並且嚴令我們不能躲避敵人,我們無從選擇。”

本來還在為晉軍中有士會這樣的高手而頭疼的蔡總理,聽完趙括的話,高興的笑了起來,也不答話,命御者駕著車,輕快的朝楚軍駐地駛去。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讓我們一起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思考一下,聰明人為什麼會做出愚蠢的決定。

在邲之戰之前的一系列博弈中,明顯做出過錯誤決定的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晉國中軍主帥荀林父和副帥先轂以及楚國令尹孫叔敖,下面筆者將嘗試著對他們所犯的錯誤和犯錯的原因進行逐一分析。

首先,我們來談談荀林父和先轂。

他所犯的第一個錯誤是作為晉軍最高軍事統帥,沒有及時為附庸國鄭國解圍,造成鄭國無奈中倒向了敵人。而導致他犯這個錯誤的原因則是他擔心與楚國作戰失利,影響了自己在晉國的地位,這無疑是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無恥行為,其根源則是人性的自私。

第二個錯誤是在先轂違抗軍令,私自渡過黃河後,居然不是將其正法,而是讓人大跌眼鏡的跟著他一起渡了河。犯下這個錯誤的原因,表面上看正如韓厥所言,是因為他害怕獨自承擔先轂戰敗的責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有兩個。

一,他的老大晉景公姬獳確實是讓他來解救鄭國的,如今鄭國倒向楚國,他很難交差。

二,他雖然永遠不會承認,但其實心裡明白此時晉軍確實應該如先轂所言,渡過黃河和楚軍決戰,否則,晉國的霸主地位真的是保不住了。

那麼,荀林父就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只顧自己不顧國家的主嗎?在筆者看來,也不完全是,他的避戰,除了為自身考慮,也有無奈的成分。

因為他知道自己雖然名義上是三軍統帥,但其實並不能很好的控制晉國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和楚軍作戰,無異於自取滅亡。這也是聰明的士會支持他撤軍的根本原因,而先轂抗命渡河則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後來,晉軍在邲之戰中大敗,真的失去了霸主地位,熊侶則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先轂。

他因為嫉妒和不服而抗命渡河,在將荀林父陷入兩難的同時,也將自己和晉軍一起置於絕境。說他是二愣子,一點都不冤。

讓人欣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上天最終賜予了他們公正的結局。

邲之戰後,荀林父自請以死謝罪,憤怒的姬獳本打算成全他,但後來因士貞子等人的勸諫,讓他官復原職,而他也不負眾望,在此後伐鄭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將鄭國重新納入晉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公元前594年大敗赤狄潞氏,得姬獳賜“狄臣千家”。更讓人佩服的是,自覺已彌補過失的他,主動讓賢,退出了晉國政壇。

而本該為邲之戰的失敗負主要責任的二愣子先轂,並沒有因荀林父主動擔責,自己躲過一劫而幡然醒悟,居然在邲之戰後一年,勾結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姬獳大怒,誅殺先轂,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從此凋零。真的是應了那句話,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說完了晉國的兩位,咱們再來聊聊楚國的孫叔敖。

孫叔敖和楚王同姓羋,應該是楚國公族,蒍(音:偉)氏,名敖,字孫叔。他這個人,大概生下來就是為了說明什麼叫人不可貌相的,雖然個子矮,還年紀輕輕就禿了頂,並且兩隻手還不一樣長。但就是這麼個磕磣的人,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水利工程,政治,軍事三個領域都做出了不朽的功勳。

孫叔敖年輕時,淮河水患肆虐,生靈塗炭,他受命主持治水工作,在三年時間裡,散盡家財,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該工程以淮河古道洩洪,又築陂塘蓄水以灌溉農田,讓飽經水患的人們終於感受到了淮河帶給他們的福祉——這就是直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的芍陂(音:卻卑)。兩千六百多年後,諳熟歷史的毛主席在視察淮河時多次提到孫叔敖,稱其為了不起的治水專家。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由於在治水工作中的傑出表現,孫叔敖得到了熊侶的重用,執政後的他對內廣施教化、簡緩政令、慎用刑罰、農商並舉以發展經濟,改善百姓生活。對外倒置干戈,儘量避免軍事衝突以與民休息。因政績卓著,很快被任命為楚國令尹(丞相)。

邲之戰中,雖然孫叔敖起初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但當熊侶決意對晉國開戰以後,他卻先發制人,突襲晉軍,逼得荀林父在慌亂中做出了邲之戰中最錯誤的決定,直接導致了晉軍的完敗。

可以說,熊侶的稱霸之路上,到處都是孫叔敖忙碌的身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孫叔敖執意不與晉國開戰,被伍參氣得打馬南迴時,熊侶雖然不高興,但依然馬上叫人讓他回來的重要原因。

更難能可貴的是,身居令尹高位的孫叔敖,依然輕車簡從、節衣縮食、勵精圖治,筘非說他:

糲餅菜甍,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飢色

最終在三十八歲時就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由於他多次拒絕熊侶的鉅額封賞,又兩袖清風、持廉至死、家徒四壁,死後居然連棺材都沒有,他的兒子更是隻能靠打柴度日,這在當今任何一個國家都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因此,太史公在《史記》中記其為循吏(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前見思的官員)第一。呂不韋和荀子都稱其為聖人。連最出名的賢相諸葛亮也稱其為千古賢相

如果你以足夠的耐心看到了這裡,我想你一定已經明白,與荀林父和先轂不同,孫叔敖雖然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但幾乎沒有半點為了自己的原因;他抱怨事兒多,也絕不是抱怨自己太累,而是因為他素來心繫民生,對稱霸之事熱情有限,不希望百姓因此受戰亂之苦

所以,總的來說,雖然他的錯誤差點讓楚國貽誤戰機,但他的動機和提利昂一樣,無愧天下蒼生亦無負賢相之名。

一個差點讓楚國錯失稱霸時機的人,憑什麼被諸葛亮呂不韋稱為賢相

孫叔敖

本文參考文獻:

《左傳》

《史記》


本文由漁樵故紙原創,本人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

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歡迎關注。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