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春秋時期,江西北部餘干一帶,是百越中的「幹越」人活動地。春秋晚期到戰國,楚、吳、越在這一帶來回爭奪,征戰頗多。因為吳越和楚國勢力的影響、滲透,江西原有的幹越文化反而不再彰顯。

先秦時期,江西位於楚、吳等勢力的交界地帶,古老的文化特徵不像上述地區那樣鮮明。戰國後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楚國已開始推行郡縣制,今江西、安徽地區,大體位於楚國所設立的「九江郡」中,但具體的行政界限,目前難以考證。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春秋時期,江西北部餘干一帶,是百越中的「幹越」人活動地。春秋晚期到戰國,楚、吳、越在這一帶來回爭奪,征戰頗多。因為吳越和楚國勢力的影響、滲透,江西原有的幹越文化反而不再彰顯。

先秦時期,江西位於楚、吳等勢力的交界地帶,古老的文化特徵不像上述地區那樣鮮明。戰國後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楚國已開始推行郡縣制,今江西、安徽地區,大體位於楚國所設立的「九江郡」中,但具體的行政界限,目前難以考證。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禹貢》九州地圖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春秋時期,江西北部餘干一帶,是百越中的「幹越」人活動地。春秋晚期到戰國,楚、吳、越在這一帶來回爭奪,征戰頗多。因為吳越和楚國勢力的影響、滲透,江西原有的幹越文化反而不再彰顯。

先秦時期,江西位於楚、吳等勢力的交界地帶,古老的文化特徵不像上述地區那樣鮮明。戰國後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楚國已開始推行郡縣制,今江西、安徽地區,大體位於楚國所設立的「九江郡」中,但具體的行政界限,目前難以考證。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禹貢》九州地圖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秦代郡縣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頭楚尾成為習慣說法,最早出自宋代

嚴格來說,吳頭楚尾,也並非是江西的專利,根據宋代文獻,它指的是今江西北部與安徽西南部一帶。這一代,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中上游,楚地長江的中下游,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到了春秋晚期,這裡又是楚國與越國爭奪的地方,而越國跟五國一樣同屬吳越地區,核心活動區在今江浙一帶。

在很多古詩中,吳和楚也經常連用,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裡寫的是岳陽洞庭湖一帶,屬於湖南,而非江西。

宋代王象之專門寫了一本叫《輿地紀勝》的地理著作其“職方乘序”篇描寫“吳頭楚尾”一詞,描述的是漢代“豫章郡”

另一位宋代文人在《方輿勝覽》卷十九《江西路》這樣寫道:

(豫章)地接衡廬,上控百粵,吳頭楚尾,左九江,右洞庭,襟三江,帶五湖,當淮海之襟帶,扼甌閩交廣之吭。

這段話顯然借鑑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經典描寫: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宋代的江西路,管轄範圍跟漢代豫章郡相差不多。所以,這裡也是專門說的今江西地區。

吳頭楚尾,我們可以用通俗的說法來這樣理解:湖北人和浙江人來江西人地盤上經常幹仗,最終讓這裡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江西這塊地因位於兩湖和浙江之間,而顯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江西省除了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相鄰,也跟嶺南和閩文化區靠得很近。

不過,因為南嶺和武夷山的阻隔,古代閩越和嶺南的南越勢力,對江西滲透不多。今天,隨著高鐵的修建,局面大為不同。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春秋時期,江西北部餘干一帶,是百越中的「幹越」人活動地。春秋晚期到戰國,楚、吳、越在這一帶來回爭奪,征戰頗多。因為吳越和楚國勢力的影響、滲透,江西原有的幹越文化反而不再彰顯。

先秦時期,江西位於楚、吳等勢力的交界地帶,古老的文化特徵不像上述地區那樣鮮明。戰國後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楚國已開始推行郡縣制,今江西、安徽地區,大體位於楚國所設立的「九江郡」中,但具體的行政界限,目前難以考證。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禹貢》九州地圖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秦代郡縣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頭楚尾成為習慣說法,最早出自宋代

嚴格來說,吳頭楚尾,也並非是江西的專利,根據宋代文獻,它指的是今江西北部與安徽西南部一帶。這一代,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中上游,楚地長江的中下游,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到了春秋晚期,這裡又是楚國與越國爭奪的地方,而越國跟五國一樣同屬吳越地區,核心活動區在今江浙一帶。

在很多古詩中,吳和楚也經常連用,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裡寫的是岳陽洞庭湖一帶,屬於湖南,而非江西。

宋代王象之專門寫了一本叫《輿地紀勝》的地理著作其“職方乘序”篇描寫“吳頭楚尾”一詞,描述的是漢代“豫章郡”

另一位宋代文人在《方輿勝覽》卷十九《江西路》這樣寫道:

(豫章)地接衡廬,上控百粵,吳頭楚尾,左九江,右洞庭,襟三江,帶五湖,當淮海之襟帶,扼甌閩交廣之吭。

這段話顯然借鑑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經典描寫: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宋代的江西路,管轄範圍跟漢代豫章郡相差不多。所以,這裡也是專門說的今江西地區。

吳頭楚尾,我們可以用通俗的說法來這樣理解:湖北人和浙江人來江西人地盤上經常幹仗,最終讓這裡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江西這塊地因位於兩湖和浙江之間,而顯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江西省除了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相鄰,也跟嶺南和閩文化區靠得很近。

不過,因為南嶺和武夷山的阻隔,古代閩越和嶺南的南越勢力,對江西滲透不多。今天,隨著高鐵的修建,局面大為不同。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春秋時期,江西北部餘干一帶,是百越中的「幹越」人活動地。春秋晚期到戰國,楚、吳、越在這一帶來回爭奪,征戰頗多。因為吳越和楚國勢力的影響、滲透,江西原有的幹越文化反而不再彰顯。

先秦時期,江西位於楚、吳等勢力的交界地帶,古老的文化特徵不像上述地區那樣鮮明。戰國後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楚國已開始推行郡縣制,今江西、安徽地區,大體位於楚國所設立的「九江郡」中,但具體的行政界限,目前難以考證。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禹貢》九州地圖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秦代郡縣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頭楚尾成為習慣說法,最早出自宋代

嚴格來說,吳頭楚尾,也並非是江西的專利,根據宋代文獻,它指的是今江西北部與安徽西南部一帶。這一代,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中上游,楚地長江的中下游,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到了春秋晚期,這裡又是楚國與越國爭奪的地方,而越國跟五國一樣同屬吳越地區,核心活動區在今江浙一帶。

在很多古詩中,吳和楚也經常連用,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裡寫的是岳陽洞庭湖一帶,屬於湖南,而非江西。

宋代王象之專門寫了一本叫《輿地紀勝》的地理著作其“職方乘序”篇描寫“吳頭楚尾”一詞,描述的是漢代“豫章郡”

另一位宋代文人在《方輿勝覽》卷十九《江西路》這樣寫道:

(豫章)地接衡廬,上控百粵,吳頭楚尾,左九江,右洞庭,襟三江,帶五湖,當淮海之襟帶,扼甌閩交廣之吭。

這段話顯然借鑑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經典描寫: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宋代的江西路,管轄範圍跟漢代豫章郡相差不多。所以,這裡也是專門說的今江西地區。

吳頭楚尾,我們可以用通俗的說法來這樣理解:湖北人和浙江人來江西人地盤上經常幹仗,最終讓這裡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江西這塊地因位於兩湖和浙江之間,而顯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江西省除了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相鄰,也跟嶺南和閩文化區靠得很近。

不過,因為南嶺和武夷山的阻隔,古代閩越和嶺南的南越勢力,對江西滲透不多。今天,隨著高鐵的修建,局面大為不同。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南昌到場差高鐵蓄勢待發

"

江西文化來自吳、楚融合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吳楚之交的婺源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因素——東、南為武夷山、南嶺山脈阻隔,東北和西北有較大出口——所以,古代江西在文化上與吳、楚聯繫緊密,而與閩、粵涇渭分明。吳,即吳越地區,主要包括今皖南、蘇南、浙江、上海及江西東北部;楚,即楚國故地,核心地區為兩湖及河南西南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西周至東周早期:江西及周邊勢力|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地與楚地,因先秦有楚、吳、越(語言文化與吳相通,春秋後期滅吳)等古國,形成了比較強勢的文化品牌——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江西之地,就位於兩大強勢文化的結合部,並反覆被吳越與楚國爭奪、拉鋸,故稱「吳頭楚尾」。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春秋中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戰國晚期:江西及周邊勢力|

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據彭適凡先生考證,最晚到春秋中期以後,楚國的勢力已達到贛西北境。春秋中後期,楚國的勢力延伸到今九江、南昌,春秋末期楚國勢力延伸到宜春、萍鄉一帶。吳勢力在春秋晚期進入江西,夫差「伐楚取番」(注:番,番陽,即今鄱陽),取得九江、修水、南昌以及樟樹等地。越滅吳後,又一度佔據贛江流域。楚國後來吞併吳越之地,幾乎控制江西全境。

兩側強勢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中,江西區域文化才逐漸形成:楚、吳、越的文化力量,加上本土文化,在新的地理環境中逐漸發展出今天所謂的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據張澤兵《贛鄱水系與贛鄱文化的歷史演進》,鄱陽湖學刊,2011年6月)。

廣義的江右文化,覆蓋整個江西地區,狹義方面則主要指說贛語的地區,而江西南部為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江西內部,贛語和客家話的分界,相當於是江西省的「秦嶺-淮河」,大體將全省分成了兩個人文地理亞區。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省南北分界示意圖|製圖:公子羽/大地理館

幹越土著文化,被強勢的外來文化融合

今天考古發現證明,石器時代,江西省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如距今約5000—4500年的山背文化遺址、廣豐社山頭文化遺址、樟樹築衛城文化遺址等等。

但是,直到先秦時期,這裡才出現了有記載的地名。成書於戰國的《禹貢》記載,位於今江西、安徽、湖北交界處的彭蠡澤(鄱陽湖前身,當時跨長江兩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淮、海惟揚州。彭蠡即豬(瀦、渚,湖泊),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意思是,淮河到大海一帶是揚州,這裡的彭蠡澤是大片溼地,水鳥在那裡聚居,眾多江河流經震澤。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先秦青銅器,江西餘干出土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江西九江,考古發現,漢代柴桑城的重要線索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1962年出土文物,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春秋時期,江西北部餘干一帶,是百越中的「幹越」人活動地。春秋晚期到戰國,楚、吳、越在這一帶來回爭奪,征戰頗多。因為吳越和楚國勢力的影響、滲透,江西原有的幹越文化反而不再彰顯。

先秦時期,江西位於楚、吳等勢力的交界地帶,古老的文化特徵不像上述地區那樣鮮明。戰國後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楚國已開始推行郡縣制,今江西、安徽地區,大體位於楚國所設立的「九江郡」中,但具體的行政界限,目前難以考證。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禹貢》九州地圖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秦代郡縣與江西地理位置|底圖:華林甫主編《中華文明地圖》標註:大地理館

吳頭楚尾成為習慣說法,最早出自宋代

嚴格來說,吳頭楚尾,也並非是江西的專利,根據宋代文獻,它指的是今江西北部與安徽西南部一帶。這一代,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中上游,楚地長江的中下游,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到了春秋晚期,這裡又是楚國與越國爭奪的地方,而越國跟五國一樣同屬吳越地區,核心活動區在今江浙一帶。

在很多古詩中,吳和楚也經常連用,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裡寫的是岳陽洞庭湖一帶,屬於湖南,而非江西。

宋代王象之專門寫了一本叫《輿地紀勝》的地理著作其“職方乘序”篇描寫“吳頭楚尾”一詞,描述的是漢代“豫章郡”

另一位宋代文人在《方輿勝覽》卷十九《江西路》這樣寫道:

(豫章)地接衡廬,上控百粵,吳頭楚尾,左九江,右洞庭,襟三江,帶五湖,當淮海之襟帶,扼甌閩交廣之吭。

這段話顯然借鑑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經典描寫: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宋代的江西路,管轄範圍跟漢代豫章郡相差不多。所以,這裡也是專門說的今江西地區。

吳頭楚尾,我們可以用通俗的說法來這樣理解:湖北人和浙江人來江西人地盤上經常幹仗,最終讓這裡留下了自己的烙印,江西這塊地因位於兩湖和浙江之間,而顯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江西省除了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相鄰,也跟嶺南和閩文化區靠得很近。

不過,因為南嶺和武夷山的阻隔,古代閩越和嶺南的南越勢力,對江西滲透不多。今天,隨著高鐵的修建,局面大為不同。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南昌到場差高鐵蓄勢待發

江西省,為什麼被稱為“吳頭楚尾”?

南昌滕王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