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

舉個例子:在大順軍向北京方向進軍的過程中,明朝左良玉部官軍乘機對湖廣承天、德安一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河南一帶的地主武裝勢力也與左良玉相呼應並順勢而起,企圖顛覆當地“大順政權”的統治地位。隨後,為了挽回局勢,李自成當即決定派出左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統帥大軍由陝西奔赴湖廣、河南,最終成功擊退並平定了左良玉和當地地主武裝勢力的反撲。需要說明的是,直至山海關戰役的失敗,袁宗第及其原有的大順軍仍然滯留於湖廣和河南一帶,沒有與李自成和軍一處。

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以上這種局部短暫性的勝利是導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終失敗的間接性不利因素。

換句話說,倘若李自成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暫時置湖廣、河南等地的反撲於不顧,將袁宗第的右營軍大批兵馬調到北京地區,待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再調轉馬頭回師左良玉等手下敗將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只可惜,李自成計不出此,最終造成兵力過於分散的嚴重後果並老老實實為此買單。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

舉個例子:在大順軍向北京方向進軍的過程中,明朝左良玉部官軍乘機對湖廣承天、德安一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河南一帶的地主武裝勢力也與左良玉相呼應並順勢而起,企圖顛覆當地“大順政權”的統治地位。隨後,為了挽回局勢,李自成當即決定派出左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統帥大軍由陝西奔赴湖廣、河南,最終成功擊退並平定了左良玉和當地地主武裝勢力的反撲。需要說明的是,直至山海關戰役的失敗,袁宗第及其原有的大順軍仍然滯留於湖廣和河南一帶,沒有與李自成和軍一處。

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以上這種局部短暫性的勝利是導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終失敗的間接性不利因素。

換句話說,倘若李自成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暫時置湖廣、河南等地的反撲於不顧,將袁宗第的右營軍大批兵馬調到北京地區,待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再調轉馬頭回師左良玉等手下敗將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只可惜,李自成計不出此,最終造成兵力過於分散的嚴重後果並老老實實為此買單。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真皇帝畫像

其次,在佔領北京之後,李自成身邊的大順軍總數將近有十萬人左右,其中諸如劉宗敏、李過、劉芳亮等驍勇善戰的大將相對來說也較為充裕,再加上明朝方面投降的軍隊,總體兵力還算可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卻始終沒有在京東以至山海關地區部署重兵防守,殊不知這才是保證明朝殘餘勢力乖乖受降的重要砝碼。在當時,吳三桂的兵力已經由關外調入關內,駐紮於昌黎、灤州一帶,藉此良機,清廷迅速派出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一舉收取了山海關外的所有原明朝軍事據點。此時此刻,對於清朝勢力來說,僅剩下一座山海關便可使八旗鐵騎長驅直入,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爭天下。而儘管如此,李自成的著眼點仍限於招撫關內的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等人,對於關外的“猛虎”則完全置之度外,就好比山海關外的大片區域成為了李自成的“視線盲區”一般。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

舉個例子:在大順軍向北京方向進軍的過程中,明朝左良玉部官軍乘機對湖廣承天、德安一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河南一帶的地主武裝勢力也與左良玉相呼應並順勢而起,企圖顛覆當地“大順政權”的統治地位。隨後,為了挽回局勢,李自成當即決定派出左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統帥大軍由陝西奔赴湖廣、河南,最終成功擊退並平定了左良玉和當地地主武裝勢力的反撲。需要說明的是,直至山海關戰役的失敗,袁宗第及其原有的大順軍仍然滯留於湖廣和河南一帶,沒有與李自成和軍一處。

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以上這種局部短暫性的勝利是導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終失敗的間接性不利因素。

換句話說,倘若李自成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暫時置湖廣、河南等地的反撲於不顧,將袁宗第的右營軍大批兵馬調到北京地區,待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再調轉馬頭回師左良玉等手下敗將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只可惜,李自成計不出此,最終造成兵力過於分散的嚴重後果並老老實實為此買單。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真皇帝畫像

其次,在佔領北京之後,李自成身邊的大順軍總數將近有十萬人左右,其中諸如劉宗敏、李過、劉芳亮等驍勇善戰的大將相對來說也較為充裕,再加上明朝方面投降的軍隊,總體兵力還算可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卻始終沒有在京東以至山海關地區部署重兵防守,殊不知這才是保證明朝殘餘勢力乖乖受降的重要砝碼。在當時,吳三桂的兵力已經由關外調入關內,駐紮於昌黎、灤州一帶,藉此良機,清廷迅速派出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一舉收取了山海關外的所有原明朝軍事據點。此時此刻,對於清朝勢力來說,僅剩下一座山海關便可使八旗鐵騎長驅直入,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爭天下。而儘管如此,李自成的著眼點仍限於招撫關內的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等人,對於關外的“猛虎”則完全置之度外,就好比山海關外的大片區域成為了李自成的“視線盲區”一般。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所在位置

起初,李自成對於吳三桂和高第的招降還算順利,吳三桂在明遼東巡撫黎玉田等部分中高級將領的支持下也決意歸順於“大順政權”,而當時李自成對於山海關一帶的戰略部署卻令人不禁瞠目結舌。吳三桂和高第投降之後,李自成僅派出了之前在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及其部下8000兵馬去接管山海關的防務,此刻,即便是有點戰略言眼光的人都清楚,山海關要地必定要以原部兵馬(即大順軍)進行重兵設防,此舉不僅僅是為了抵禦清朝勢力的大舉入侵,也是為了防止諸如吳三桂等人在受降的過程中產生不測。做個不恰當的假設,倘若山海關擁有大順軍的重兵設防,那麼吳三桂敢於發動叛亂的可能性也就必然會大大降低,更何況單憑唐通的8000兵馬就真的就可以阻擋的了清軍的大舉進攻嗎?由此可見,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確確實實極度缺乏其作為將帥而應有的戰略眼光,最終導致為“大順政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

舉個例子:在大順軍向北京方向進軍的過程中,明朝左良玉部官軍乘機對湖廣承天、德安一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河南一帶的地主武裝勢力也與左良玉相呼應並順勢而起,企圖顛覆當地“大順政權”的統治地位。隨後,為了挽回局勢,李自成當即決定派出左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統帥大軍由陝西奔赴湖廣、河南,最終成功擊退並平定了左良玉和當地地主武裝勢力的反撲。需要說明的是,直至山海關戰役的失敗,袁宗第及其原有的大順軍仍然滯留於湖廣和河南一帶,沒有與李自成和軍一處。

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以上這種局部短暫性的勝利是導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終失敗的間接性不利因素。

換句話說,倘若李自成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暫時置湖廣、河南等地的反撲於不顧,將袁宗第的右營軍大批兵馬調到北京地區,待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再調轉馬頭回師左良玉等手下敗將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只可惜,李自成計不出此,最終造成兵力過於分散的嚴重後果並老老實實為此買單。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真皇帝畫像

其次,在佔領北京之後,李自成身邊的大順軍總數將近有十萬人左右,其中諸如劉宗敏、李過、劉芳亮等驍勇善戰的大將相對來說也較為充裕,再加上明朝方面投降的軍隊,總體兵力還算可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卻始終沒有在京東以至山海關地區部署重兵防守,殊不知這才是保證明朝殘餘勢力乖乖受降的重要砝碼。在當時,吳三桂的兵力已經由關外調入關內,駐紮於昌黎、灤州一帶,藉此良機,清廷迅速派出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一舉收取了山海關外的所有原明朝軍事據點。此時此刻,對於清朝勢力來說,僅剩下一座山海關便可使八旗鐵騎長驅直入,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爭天下。而儘管如此,李自成的著眼點仍限於招撫關內的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等人,對於關外的“猛虎”則完全置之度外,就好比山海關外的大片區域成為了李自成的“視線盲區”一般。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所在位置

起初,李自成對於吳三桂和高第的招降還算順利,吳三桂在明遼東巡撫黎玉田等部分中高級將領的支持下也決意歸順於“大順政權”,而當時李自成對於山海關一帶的戰略部署卻令人不禁瞠目結舌。吳三桂和高第投降之後,李自成僅派出了之前在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及其部下8000兵馬去接管山海關的防務,此刻,即便是有點戰略言眼光的人都清楚,山海關要地必定要以原部兵馬(即大順軍)進行重兵設防,此舉不僅僅是為了抵禦清朝勢力的大舉入侵,也是為了防止諸如吳三桂等人在受降的過程中產生不測。做個不恰當的假設,倘若山海關擁有大順軍的重兵設防,那麼吳三桂敢於發動叛亂的可能性也就必然會大大降低,更何況單憑唐通的8000兵馬就真的就可以阻擋的了清軍的大舉進攻嗎?由此可見,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確確實實極度缺乏其作為將帥而應有的戰略眼光,最終導致為“大順政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劇照

結語:

當然,在山海關一帶不當的戰略部署僅僅是導致李自成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僅憑這一因素能否致使“大順政權”在短時間內徹底覆滅,這一點我們難以下定結論。但從李自成在山海關的這一戰略部署的細節及其對遼東清朝勢力的認識程度足以窺得其作為“大順政權”領導人這一身份的戰略眼光的短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征、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佈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佈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

舉個例子:在大順軍向北京方向進軍的過程中,明朝左良玉部官軍乘機對湖廣承天、德安一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河南一帶的地主武裝勢力也與左良玉相呼應並順勢而起,企圖顛覆當地“大順政權”的統治地位。隨後,為了挽回局勢,李自成當即決定派出左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統帥大軍由陝西奔赴湖廣、河南,最終成功擊退並平定了左良玉和當地地主武裝勢力的反撲。需要說明的是,直至山海關戰役的失敗,袁宗第及其原有的大順軍仍然滯留於湖廣和河南一帶,沒有與李自成和軍一處。

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以上這種局部短暫性的勝利是導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終失敗的間接性不利因素。

換句話說,倘若李自成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暫時置湖廣、河南等地的反撲於不顧,將袁宗第的右營軍大批兵馬調到北京地區,待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再調轉馬頭回師左良玉等手下敗將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只可惜,李自成計不出此,最終造成兵力過於分散的嚴重後果並老老實實為此買單。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崇真皇帝畫像

其次,在佔領北京之後,李自成身邊的大順軍總數將近有十萬人左右,其中諸如劉宗敏、李過、劉芳亮等驍勇善戰的大將相對來說也較為充裕,再加上明朝方面投降的軍隊,總體兵力還算可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卻始終沒有在京東以至山海關地區部署重兵防守,殊不知這才是保證明朝殘餘勢力乖乖受降的重要砝碼。在當時,吳三桂的兵力已經由關外調入關內,駐紮於昌黎、灤州一帶,藉此良機,清廷迅速派出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一舉收取了山海關外的所有原明朝軍事據點。此時此刻,對於清朝勢力來說,僅剩下一座山海關便可使八旗鐵騎長驅直入,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爭天下。而儘管如此,李自成的著眼點仍限於招撫關內的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等人,對於關外的“猛虎”則完全置之度外,就好比山海關外的大片區域成為了李自成的“視線盲區”一般。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山海關所在位置

起初,李自成對於吳三桂和高第的招降還算順利,吳三桂在明遼東巡撫黎玉田等部分中高級將領的支持下也決意歸順於“大順政權”,而當時李自成對於山海關一帶的戰略部署卻令人不禁瞠目結舌。吳三桂和高第投降之後,李自成僅派出了之前在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及其部下8000兵馬去接管山海關的防務,此刻,即便是有點戰略言眼光的人都清楚,山海關要地必定要以原部兵馬(即大順軍)進行重兵設防,此舉不僅僅是為了抵禦清朝勢力的大舉入侵,也是為了防止諸如吳三桂等人在受降的過程中產生不測。做個不恰當的假設,倘若山海關擁有大順軍的重兵設防,那麼吳三桂敢於發動叛亂的可能性也就必然會大大降低,更何況單憑唐通的8000兵馬就真的就可以阻擋的了清軍的大舉進攻嗎?由此可見,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確確實實極度缺乏其作為將帥而應有的戰略眼光,最終導致為“大順政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李自成劇照

結語:

當然,在山海關一帶不當的戰略部署僅僅是導致李自成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僅憑這一因素能否致使“大順政權”在短時間內徹底覆滅,這一點我們難以下定結論。但從李自成在山海關的這一戰略部署的細節及其對遼東清朝勢力的認識程度足以窺得其作為“大順政權”領導人這一身份的戰略眼光的短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感謝觀看

參考文獻:

鄭天挺:《明末農民起義史料》

楊士聰:《甲申核真略》

《清世宗實錄》

吳莜蓮:《李自成失敗原因再探》

張躍銘:《李自成在北京史實考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