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

文:張震耿

崇禎十七年春,大順軍東渡黃河,佔領山西、河北、北京、山東以及河南部分地區、江蘇北部地區,大順政權至此達到鼎盛。大順軍雖號稱百萬之眾,但兵力分散在各戰略要地駐防,最後會集於北京的軍隊並不多,導致發生吳三桂降而復叛的突發事件後,來不及集結更多兵力。

東征北京前,大順軍白旺部七萬餘人留守湖北荊襄地區,綿侯袁宗第率領的右營則被明軍左良玉等部牽制於湖廣,均未能參加即將到來的大戰。

其中,袁宗第部在山海關戰役後北上馳援,但為時已晚。袁宗第統率的右營是大順軍五大主力之一,白旺部是守禦大順政權老根據地“襄京”的精兵,戰鬥力和忠誠度均較高。

分兩路東征北京的大順軍也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不斷分散:

南線的劉芳亮統率左營攻克懷慶、長治、彰德府、大名府、廣平、邢臺、河間、保定等地後,相繼留下孫明翼、劉忠、劉汝魁、翟鳳耆、張洪等將領分兵把守;

北線李自成、劉宗敏統率的主力先後留張天琳守大同、馬重禧守真定,攻克北京後又派遣趙應元、董學禮各率兵三千分赴山東、江淮,兵力進一步分散。

史載,李自成“破京師,兵漸分、糧不足、既守城、復防邊,支吾不給”(《懷陵流寇始終錄》卷18)。大順軍糧草供給出現困難,對老營便只能採取限量供應的措施:“自成後給老本米止數斛,馬豆日數升,眾頗怨之”(《甲申傳信錄》)。嫡系人馬的缺位,使李自成在即將決定大順政權命運的山海關戰役中不得不倚靠前明降兵降將,糧餉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

文:張震耿

崇禎十七年春,大順軍東渡黃河,佔領山西、河北、北京、山東以及河南部分地區、江蘇北部地區,大順政權至此達到鼎盛。大順軍雖號稱百萬之眾,但兵力分散在各戰略要地駐防,最後會集於北京的軍隊並不多,導致發生吳三桂降而復叛的突發事件後,來不及集結更多兵力。

東征北京前,大順軍白旺部七萬餘人留守湖北荊襄地區,綿侯袁宗第率領的右營則被明軍左良玉等部牽制於湖廣,均未能參加即將到來的大戰。

其中,袁宗第部在山海關戰役後北上馳援,但為時已晚。袁宗第統率的右營是大順軍五大主力之一,白旺部是守禦大順政權老根據地“襄京”的精兵,戰鬥力和忠誠度均較高。

分兩路東征北京的大順軍也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不斷分散:

南線的劉芳亮統率左營攻克懷慶、長治、彰德府、大名府、廣平、邢臺、河間、保定等地後,相繼留下孫明翼、劉忠、劉汝魁、翟鳳耆、張洪等將領分兵把守;

北線李自成、劉宗敏統率的主力先後留張天琳守大同、馬重禧守真定,攻克北京後又派遣趙應元、董學禮各率兵三千分赴山東、江淮,兵力進一步分散。

史載,李自成“破京師,兵漸分、糧不足、既守城、復防邊,支吾不給”(《懷陵流寇始終錄》卷18)。大順軍糧草供給出現困難,對老營便只能採取限量供應的措施:“自成後給老本米止數斛,馬豆日數升,眾頗怨之”(《甲申傳信錄》)。嫡系人馬的缺位,使李自成在即將決定大順政權命運的山海關戰役中不得不倚靠前明降兵降將,糧餉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起先吳三桂接受大順政權招撫後,被李自成派往山海關接替防務的是在居庸關歸降的前明總兵唐通。李自成未派嫡系大將出鎮山海關,一方面是對吳三桂及關外清軍缺乏警惕,另一方面則是兵力分散已不敷分派,試圖收縮嫡系部隊形成拳頭。

然而唐通及原部八千兵馬在遭遇吳三桂叛變突襲後被一擊即潰,繼而支援唐通的前明將白廣恩部也被擊敗。此時李自成已意識到局勢嚴重性,但他已來不及集結更多兵馬,劉宗敏又拒絕率部出征,唯一方法是親率現有嫡系精銳,趕在關外清軍異動前消滅吳三桂,重新奪控山海關。

駐北京的大順軍嫡系主要由李自成統率的主力及李過所率的後營、劉芳亮所率的左營構成。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劉宗敏、李過等率“步騎五萬,聲言十萬”(《平寇志》)東征山海關。這應是當時大順軍在京師地區所可調遣的全部機動兵力。原可約五日完成的進軍路途走了八天,大順軍尚未進抵山海關,與東征北京時的高歌猛進判若雲泥,也從側面說明李自成以現有兵力對敵無必克信心。


"

文:張震耿

崇禎十七年春,大順軍東渡黃河,佔領山西、河北、北京、山東以及河南部分地區、江蘇北部地區,大順政權至此達到鼎盛。大順軍雖號稱百萬之眾,但兵力分散在各戰略要地駐防,最後會集於北京的軍隊並不多,導致發生吳三桂降而復叛的突發事件後,來不及集結更多兵力。

東征北京前,大順軍白旺部七萬餘人留守湖北荊襄地區,綿侯袁宗第率領的右營則被明軍左良玉等部牽制於湖廣,均未能參加即將到來的大戰。

其中,袁宗第部在山海關戰役後北上馳援,但為時已晚。袁宗第統率的右營是大順軍五大主力之一,白旺部是守禦大順政權老根據地“襄京”的精兵,戰鬥力和忠誠度均較高。

分兩路東征北京的大順軍也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不斷分散:

南線的劉芳亮統率左營攻克懷慶、長治、彰德府、大名府、廣平、邢臺、河間、保定等地後,相繼留下孫明翼、劉忠、劉汝魁、翟鳳耆、張洪等將領分兵把守;

北線李自成、劉宗敏統率的主力先後留張天琳守大同、馬重禧守真定,攻克北京後又派遣趙應元、董學禮各率兵三千分赴山東、江淮,兵力進一步分散。

史載,李自成“破京師,兵漸分、糧不足、既守城、復防邊,支吾不給”(《懷陵流寇始終錄》卷18)。大順軍糧草供給出現困難,對老營便只能採取限量供應的措施:“自成後給老本米止數斛,馬豆日數升,眾頗怨之”(《甲申傳信錄》)。嫡系人馬的缺位,使李自成在即將決定大順政權命運的山海關戰役中不得不倚靠前明降兵降將,糧餉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起先吳三桂接受大順政權招撫後,被李自成派往山海關接替防務的是在居庸關歸降的前明總兵唐通。李自成未派嫡系大將出鎮山海關,一方面是對吳三桂及關外清軍缺乏警惕,另一方面則是兵力分散已不敷分派,試圖收縮嫡系部隊形成拳頭。

然而唐通及原部八千兵馬在遭遇吳三桂叛變突襲後被一擊即潰,繼而支援唐通的前明將白廣恩部也被擊敗。此時李自成已意識到局勢嚴重性,但他已來不及集結更多兵馬,劉宗敏又拒絕率部出征,唯一方法是親率現有嫡系精銳,趕在關外清軍異動前消滅吳三桂,重新奪控山海關。

駐北京的大順軍嫡系主要由李自成統率的主力及李過所率的後營、劉芳亮所率的左營構成。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劉宗敏、李過等率“步騎五萬,聲言十萬”(《平寇志》)東征山海關。這應是當時大順軍在京師地區所可調遣的全部機動兵力。原可約五日完成的進軍路途走了八天,大順軍尚未進抵山海關,與東征北京時的高歌猛進判若雲泥,也從側面說明李自成以現有兵力對敵無必克信心。


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大順軍主力雖未與吳三桂軍有直接較量,但崇禎曾多次調遣關寧軍至關內鎮壓起義軍。關寧軍的戰力較內地明軍為強,曾屢次給起義軍予重創。儘管關寧軍在大淩河城及錦州之戰中損失慘重,但其中碩果僅存的吳三桂軍仍不可輕視。

李自成小心謹慎,仍不放棄以政治手段試圖再次招降吳三桂。在政治手段徹底無效後,李自成放棄幻想全力一搏,但關外清軍馳援,使大順軍戰吳三桂軍未克,又面臨“胡兵似倍於流賊”(《李朝實錄》)的逆境,奮戰下終告失利。

清軍參戰在戰術上達成了突然性,但在戰略上卻不足以令大順軍高層驚慌失措而戰敗。清軍參戰前,李自成對吳三桂勾引清軍來援已有所察覺:大順軍唐通部於清軍主力入關前一日,在距山海關約二十里的一片石被清軍擊敗;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見難以獨力支撐,衝過包圍關城的大順軍陣地向多爾袞求援。

即使不算入偵騎的查探,上述兩個明顯的訊息已足以為李自成提供足夠警示,令其不可能對清軍的動向無動於衷。但大順軍的兵力僅稍多於吳軍,已無足夠兵力作為預備隊,面對從南水門、北關門、關中門傾瀉而來的數萬清軍鐵騎時,李自成並無有效的應對之策。


"

文:張震耿

崇禎十七年春,大順軍東渡黃河,佔領山西、河北、北京、山東以及河南部分地區、江蘇北部地區,大順政權至此達到鼎盛。大順軍雖號稱百萬之眾,但兵力分散在各戰略要地駐防,最後會集於北京的軍隊並不多,導致發生吳三桂降而復叛的突發事件後,來不及集結更多兵力。

東征北京前,大順軍白旺部七萬餘人留守湖北荊襄地區,綿侯袁宗第率領的右營則被明軍左良玉等部牽制於湖廣,均未能參加即將到來的大戰。

其中,袁宗第部在山海關戰役後北上馳援,但為時已晚。袁宗第統率的右營是大順軍五大主力之一,白旺部是守禦大順政權老根據地“襄京”的精兵,戰鬥力和忠誠度均較高。

分兩路東征北京的大順軍也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不斷分散:

南線的劉芳亮統率左營攻克懷慶、長治、彰德府、大名府、廣平、邢臺、河間、保定等地後,相繼留下孫明翼、劉忠、劉汝魁、翟鳳耆、張洪等將領分兵把守;

北線李自成、劉宗敏統率的主力先後留張天琳守大同、馬重禧守真定,攻克北京後又派遣趙應元、董學禮各率兵三千分赴山東、江淮,兵力進一步分散。

史載,李自成“破京師,兵漸分、糧不足、既守城、復防邊,支吾不給”(《懷陵流寇始終錄》卷18)。大順軍糧草供給出現困難,對老營便只能採取限量供應的措施:“自成後給老本米止數斛,馬豆日數升,眾頗怨之”(《甲申傳信錄》)。嫡系人馬的缺位,使李自成在即將決定大順政權命運的山海關戰役中不得不倚靠前明降兵降將,糧餉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起先吳三桂接受大順政權招撫後,被李自成派往山海關接替防務的是在居庸關歸降的前明總兵唐通。李自成未派嫡系大將出鎮山海關,一方面是對吳三桂及關外清軍缺乏警惕,另一方面則是兵力分散已不敷分派,試圖收縮嫡系部隊形成拳頭。

然而唐通及原部八千兵馬在遭遇吳三桂叛變突襲後被一擊即潰,繼而支援唐通的前明將白廣恩部也被擊敗。此時李自成已意識到局勢嚴重性,但他已來不及集結更多兵馬,劉宗敏又拒絕率部出征,唯一方法是親率現有嫡系精銳,趕在關外清軍異動前消滅吳三桂,重新奪控山海關。

駐北京的大順軍嫡系主要由李自成統率的主力及李過所率的後營、劉芳亮所率的左營構成。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與劉宗敏、李過等率“步騎五萬,聲言十萬”(《平寇志》)東征山海關。這應是當時大順軍在京師地區所可調遣的全部機動兵力。原可約五日完成的進軍路途走了八天,大順軍尚未進抵山海關,與東征北京時的高歌猛進判若雲泥,也從側面說明李自成以現有兵力對敵無必克信心。


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大順軍主力雖未與吳三桂軍有直接較量,但崇禎曾多次調遣關寧軍至關內鎮壓起義軍。關寧軍的戰力較內地明軍為強,曾屢次給起義軍予重創。儘管關寧軍在大淩河城及錦州之戰中損失慘重,但其中碩果僅存的吳三桂軍仍不可輕視。

李自成小心謹慎,仍不放棄以政治手段試圖再次招降吳三桂。在政治手段徹底無效後,李自成放棄幻想全力一搏,但關外清軍馳援,使大順軍戰吳三桂軍未克,又面臨“胡兵似倍於流賊”(《李朝實錄》)的逆境,奮戰下終告失利。

清軍參戰在戰術上達成了突然性,但在戰略上卻不足以令大順軍高層驚慌失措而戰敗。清軍參戰前,李自成對吳三桂勾引清軍來援已有所察覺:大順軍唐通部於清軍主力入關前一日,在距山海關約二十里的一片石被清軍擊敗;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見難以獨力支撐,衝過包圍關城的大順軍陣地向多爾袞求援。

即使不算入偵騎的查探,上述兩個明顯的訊息已足以為李自成提供足夠警示,令其不可能對清軍的動向無動於衷。但大順軍的兵力僅稍多於吳軍,已無足夠兵力作為預備隊,面對從南水門、北關門、關中門傾瀉而來的數萬清軍鐵騎時,李自成並無有效的應對之策。


號稱百萬之眾的李自成大順軍為什麼在山海關之戰中敗了?

吳三桂畫像

清軍的突然參戰,使已與吳三桂軍混戰良久的大順軍腹背受敵,難以脫離戰場。清軍騎兵趁東北風大作,快速迂迴突至大順軍左側背發起攻擊。兩面夾擊下,久戰兵疲的大順軍支撐不住而潰敗,部分將士被清軍及吳軍分割圍殲:“一食之頃,戰場空虛,積屍相枕,瀰漫大野,騎賊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東海口,盡為斬殺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幾矣”(《沈館錄》卷7)。

為誇耀武功,《清實錄》等清方檔案將大順軍投入山海關戰役的兵力誇大為二十萬人,實際上大順軍的兵力遠少於此數,清軍中觀戰的朝鮮人李麳認為大順軍兵力僅達清軍一半,部分史籍記載大順軍僅六萬人,且戰鬥中被殺者不少是隨軍徵發、輸送糧草等後勤支援的民夫。但此役是大順軍東征主力的全力一搏,故造成的損失相當慘痛:“步卒且盡,傷騎兵過半,所選驍鋒戰將莫不盡傷”(《甲申傳信錄》卷8)、“自成回京,面目塵垢,從騎七千,步兵為盡”(《國榷》卷10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