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墓探密'

"

一.李煜墓在洛陽

李煜墓在哪裡?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問題。早在宋元時期學者們就有不同的說法。空山落葉相信:只要李煜墓考古專家沒有發掘認定,這個爭論將會一直延續。

事實是:南唐後主李煜葬於洛陽邙山的記載出自正史,歷代洛陽地方誌《陵墓》條目中都有記載,古今無疑義,只是沒有被科學的考古發掘認定。

"

一.李煜墓在洛陽

李煜墓在哪裡?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問題。早在宋元時期學者們就有不同的說法。空山落葉相信:只要李煜墓考古專家沒有發掘認定,這個爭論將會一直延續。

事實是:南唐後主李煜葬於洛陽邙山的記載出自正史,歷代洛陽地方誌《陵墓》條目中都有記載,古今無疑義,只是沒有被科學的考古發掘認定。

南唐後主李煜墓探密

網絡配圖

每每提到洛陽北邙山李煜墓,徐鉉為李煜撰寫的墓誌銘是繞不開的話題。因為,李煜葬於洛陽的核心證據是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古今學者對此無疑義。

"

一.李煜墓在洛陽

李煜墓在哪裡?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問題。早在宋元時期學者們就有不同的說法。空山落葉相信:只要李煜墓考古專家沒有發掘認定,這個爭論將會一直延續。

事實是:南唐後主李煜葬於洛陽邙山的記載出自正史,歷代洛陽地方誌《陵墓》條目中都有記載,古今無疑義,只是沒有被科學的考古發掘認定。

南唐後主李煜墓探密

網絡配圖

每每提到洛陽北邙山李煜墓,徐鉉為李煜撰寫的墓誌銘是繞不開的話題。因為,李煜葬於洛陽的核心證據是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古今學者對此無疑義。

南唐後主李煜墓探密

在南唐李煜朝廷,徐鉉是朝廷的文臣之首。李煜降宋時,徐鉉是李煜的重要隨臣。徐鉉跟隨李煜直到李煜死葬之後,從李煜在位時的繁華無限到李煜降宋後的悲涼無助。李煜死後徐鉉不但奉詔給李煜寫了墓誌銘,還把李煜送葬到墓地,而且李煜葬後多年,徐鉉仍然在宋朝廷做官,李煜的後人甚至在洛陽做官

空山落葉認為: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已經把李煜的葬地寫得明明白白。

徐鉉奉宋太宗趙光義詔為李煜撰寫墓誌銘,是當時朝野皆知萬眾注目的大亊,徐鉉撰寫這篇中國歷史上最應當寫又最難寫的墓誌銘,幾乎釀成一場凶險的政治亊件。

奉詔撰銘,對於當時朝野每位文人來說都是極大的榮耀。嫉妒徐鉉文才的人心中一清二楚:無論是論才氣還是論對李煜生平履歷和人格的瞭解,徐鉉是撰寫李煜墓誌銘的最佳人選。

然而,為李煜撰寫墓誌銘差一點讓徐鉉惹下一場大禍。這是為什麼呢?

二.刀光劍影

讓降臣徐鉉在宋朝皇帝和天下人面前評價投降的主子李煜,撰文是褒是貶,能否公允?敢不敢寫出真實的李煜?寫出真實的李煜當權者能否寬容?以上分寸都難把握。把握不好,徐鉉就會立刻引來指責討伐,是否會因為寫一篇墓誌銘引來殺身之禍?難以預知。

宋代江少虞撰《事實類苑卷三十七》,記錄了以上為李煜撰寫墓誌銘事件的始末。大意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年, 吳王李煜死去,宋太宗下詔讓朝臣為李煜撰寫墓誌銘。當時,有不少朝中文人為了與徐鉉爭名,想借此來中傷搞掉徐鉉。這些文人面奏宋太宗說:最瞭解李煜生平事蹟的人,只有徐鉉。

其實,推薦徐鉉撰寫墓誌銘的人的真正內心是:你徐鉉跟著主子投降了過來,褒你主子,皇上就會殺了你。貶你主子,天下人會罵你漢奸走狗不仁不義。

當時,宋太宗趙光義並沒有明察推薦徐鉉撰文那些人的目的。宋太宗當即就下詔讓徐鉉撰寫墓誌文。

三﹒奉詔撰銘

徐鉉撰寫《吳王李煜墓誌銘》後,有的書中稱這篇銘文為:神道碑。其實,碑、銘均指以上這篇銘文。

徐鉉深知撰寫這篇墓誌銘背後的凶險,因此申請面見宋太宗,徐鉉見到宋太宗就哭著申述說:臣在過去一直跟隨著李煜,陛下能容許我寫出和李煜的君臣之義,能讓我按歷史真實來評介李煜,我才敢奉詔撰寫。

直到這時候宋太宗才明白,那些推薦徐鉉撰文的人是藉此來難為中傷徐鉉,就答應了徐鉉的請求。

可見,讓徐鉉奉詔撰銘的背後是一場政治陰謀。但是,徐鉉憑著超人的才華,因撰寫《吳王李煜墓誌銘》而名揚千古,這篇墓誌銘因為文筆優美,對李煜的一生評介中肯公允,在當時就廣為傳播並載入後來的很多正史野史書中,並不是什麼祕密。

同時,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也成了後人關於李煜遷葬諸說繞不開的話題。

四﹒銘文鐵證

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鐵證如山,證實了李煜葬於洛陽北邙山,這個歷史真實不容歪曲。不僅是《吳王李煜墓誌銘》,徐鉉在撰寫這篇墓誌銘同時,還撰寫了《吳王輓詞三首》,銘文和詞三首都一再證實李煜葬於洛陽北邙山。

江少虞撰《事實類苑卷三十七》中還記錄了以下史實,徐鉉為李煜撰寫墓誌銘的同時還寫了《吳王輓詞三首》……江少虞在書中說:今記者二首曰:一﹒倏忽千齡盡,冥茫萬事空。青松洛陽陌,荒草建康宮。道德遺文在,興衰自古同。受恩無補報,反袂哭途窮。二﹒土德承餘烈,江南廣舊恩。一朝人事變,千古信書存。哀輓周原道,旌名鄭國門。此生雖未死,寂寞已消魂。

史載,宋太宗讀罷徐鉉為李煜寫的輓詞和墓誌銘之後,對徐鉉的文才和忠肝義膽大加讚賞,感嘆說,徐鉉真的是忠臣啊!

徐鉉輓詞中“青松洛陽陌”“哀輓周原道”等句,無不確指李煜墓在洛陽。

徐鉉在《吳王李煜墓誌銘》中,有不少句文也確指李煜葬於洛陽。如:“……特詔輟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命中使蒞葬,凡喪祭所須,皆從官給,即其年冬十月日,葬於河南府某縣某鄉某裡禮也。夫人鄭國夫人周氏,勳舊之族……此焉終畢……嗚呼哀哉!”

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中說:“嗚呼哀哉!二室南峙,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望北邙之雲樹。”

宋代的河南府,即今洛陽。二室南峙中的“二室”,即嵩山太室山、少室山。瞻上陽之宮闕,望北邙之雲樹,上陽宮,是唐代皇家在洛陽建的別宮,今洛陽市區還有上陽宮社區。北邙之雲樹,意義直白,李煜墓就在洛陽北邙山。

五﹒證據多多

李煜墓在洛陽北邙山,還有其它證據嗎?

元代陸友仁撰《研北雜誌捲上》載:……李煜葬北邙,故吏張佖任河南,每清明,親拜其墓,哭之甚哀。煜子孫陵替,常分俸賙給。

引文說明,李煜墓在洛陽北邙山,李煜的後代在李煜死後都生活供職在北方。

宋陸游撰《南唐書·列傳卷第十三》記載說:……國亡,(小周後)從後主北遷,封鄭國夫人。太平興國三年,後主殂。後悲哀不自勝,亦卒。

北宋鄭文寶撰《江表志卷下》:後主諱煜,字重光,……二十六即位,十四年己亥國亡,封隴西公,贈吳王,葬北邙。鄭國夫人周氏袝。

由文中“……封隴西公贈吳王,葬北邙。鄭國夫人周氏袝”句可知:小周後與李煜合葬於北邙山同一個地方。

清厲鶚撰《宋詩紀事卷八十六》:“煜……在偽位十有五年。歸宋,封違命侯,授左千牛衛上將軍。太宗登極,改封隴西公。太平興國三年薨,追封吳王,以王禮葬洛京之北邙山”。

厲鶚《宋詩紀事卷三》中記載有一個故亊,據《十國春秋》記載,在宋太宗時,跟著李煜投降大宋的舊臣張佖在國史館任職。某一天,宋太宗問張佖:聽說你家中每天人來人往,都在聚會敘談什麼事?張佖回答說:我的很多親戚都住在京城,沒有飯吃,經常到我裡來蹭飯。我家人口多,也沒有好飯吃,親戚們到我家,也只能大家一起喝些菜湯而已。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第二天中午吃飯時,宋太宗派人闖進張佖家,果然見張佖家人和親戚都在喝菜湯。宋太宗心生憐憫,又喜歡張佖這個人老實誠實,就提升張佖任官郎中一職。當時京城的人,稱張佖家為“菜羮張家”。後來,張佖到洛陽做官,每年的寒食節都會親自到李煜墓上祭拜,慟哭不止。張佖還經常出資,接濟李煜的後代子孫。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版,清王士禛著《五代詩話三卷·徐鉉》:太平興國中,吳王李煜薨,太宗詔侍臣撰吳王神道碑……故鉉之為碑……李主葬北邙,《江南錄》乃鉉與湯悅奉詔撰。

六﹒近代記載

李煜墓在北邙山,還有如下地方誌書記載。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楊軍著《南唐後主李煜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42歲,七月七日被趙光義毒死,贈太師,追封吳王。十月,以王禮葬北邙山。小周後亦卒於此年,與李煜同葬。

清順治十七年官修《河南通志卷之第十九·陵墓》:李煜墓在府城北邙山。煜,隴西公。

清周在浚《南唐書注卷三》:宋別史曰:佖官河南,每淸明親詣後主墓於北邙,哭甚哀。李氏子孫陵替者分俸贍之。

清雍正間王士俊撰《河南通志卷四十九》:後主墓在府城北一十里北邙山,即唐後主李煜也。

清乾隆十年(1745)刊本龔松林撰《重修洛陽縣誌卷三·山川》:南唐後主墓葬北邙。注:宋太平興國三年卒,葬此。

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同治六年補刊《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載:李後主墓在(洛陽)府城北一十里北邙山,即唐後主李煜也。

清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北史·李崇傳》:宋張昷之,字景山,滁州人。父佖,南唐保大中進士,入宋官史館,為人長者,每寒食必哭拜後主墓,分俸贍李氏子孫。昷之進士及第,校勘館閣書籍,歷知溫州,擢提點淮南路刑獄。

綜上引文,李煜葬於洛陽在文獻記載前後時間上帶有連續性,這一點任何李煜遷葬某某地諸說無法推翻。

由以上記載可以推斷:至少在清代順治十七(1660)年至乾隆十年(1745)時,李煜墓冢仍有封土和地表標識。古人是不會將一塊平地說成李煜墓冢並載入志書的。如果當時墓冢被平已無封土,志書中會習慣性地附註上“無封土”或“今墓冢無存”。如果李煜墓遷葬別處,地方誌中特別是洛陽地方史志必然有記載條文。

我們不排除李煜墓在北邙山至今仍然封土完好,如果一座古墓在一二百年裡無人問津,後人就有可能記憶模糊而忘記墓的主人,就連普通百姓的祖宗墳墓也大多如此。如北邙山上的北魏孝文帝陵,再次確認是在上世紀末。

另外,李煜墓遷葬別處,其後的文人筆記札記中也會有記載。徐鉉是李煜的近臣,李煜墓前樹的徐鉉撰文之神道碑(或曰墓誌銘),就是李煜墓在洛陽北邙山的鐵證。

今孟津縣朝陽鎮原有唐坡村,唐坡村的居民是李煜的守墓人,村中通往瀍河河谷的山路至今仍稱:唐坡。李煜墓就在唐坡村附近的後李村。今洛陽市北郊有前李村,今孟津朝陽鎮有周寨村、徐溝村。唐代時,李煜墓附近有王邑村。以上村地名均和李煜墓有關。

七﹒遷葬諸說

今天,名人墓葬已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和旅遊資源,被某些地方的學人罔顧歷史真實,惡意炒作。其實,炒作名人效應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曾屢見不鮮。

李煜葬於洛陽北邙山後,古今有以下李煜墓遷葬諸說,如李煜遷葬韶州說、李煜遷葬富陽說、李煜遷葬通山說、李煜遷葬汜水縣虎牢關說、李煜遷葬江蘇無錫說等。

空山落葉認為,以上李煜墓遷葬諸說,要麼是牽強附會、要麼是空穴來風、甚至有張冠李戴做假做偽者。南唐後主李煜死後葬於洛陽北邙山,近數十年來洛陽和外埠的學者發表有大量論文,不懈探索李煜墓的確切地點。

李煜遷葬韶州說是一家之言,不足深究。李煜遷葬韶州說、李煜遷葬通山說亦缺乏有力證據,惟有李煜遷葬富陽說似乎白紙黑字,證據確鑿。

八﹒駁遷葬說

李煜遷葬富陽說的有力證據是錢俶撰寫的《南唐後主隴西郡公李煜墓誌銘》(原志文略,以下行文稱:錢撰志文)。

然而,有徐鉉撰寫的《吳王李煜墓誌銘》(以下行文稱:徐撰志文)在前,這是考證李煜生平亊跡的經典標杆,之後任何有關李煜生平亊跡的志銘或文,都不足以動搖徐鉉撰《吳王李煜墓誌銘》的權威性。

可惜的是,所謂錢撰志文這篇偽志《南唐後主隴西郡公李煜墓誌銘》的作者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墓誌文中漏洞百出。

概括錢撰志文,有以下四點證據證明錢撰志文是偽造志石志文。

一﹒從錢撰志文中可知:錢撰志文說李煜死於:太平興國五年戊寅七月十三日,與徐鉉《吳王李煜墓誌銘》大平興國三年,秋七月八日遘疾,薨於京師裡第所記載的李煜死亡時間不同。

錢撰志文和徐撰志文中記載的李煜的死亡時間竟和實際死亡時間相差兩年,此為錢撰志文作偽嫌疑之一。

二﹒錢撰志文中說:明年已卯,乞恩歸柩於杭之富春山。

太平興國三年的干支是戊寅;太平興國五年的干支是庚辰。由徐撰志文:即其年冬十月日,葬於河南府某縣某鄉某裡,禮也。可知:李煜葬於洛陽北邙山是在李煜死的當年,即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年(978)。

錢撰志文說,李煜死葬後的第二年,即太平興國四年(979)就:明年已卯,乞恩歸柩於杭之富春山。也就是說,李煜死葬後不足一年就遷葬於富陽了。

這樣隆重的國葬,不足一年就又遷葬,史書沒有任何人上書皇帝乞恩歸柩的記載,即是真的遷葬也沒有足夠的操辦時間,宋太宗竟然做出這樣的特批加急快辦,可能嗎?

如果按錢撰志文所說李煜葬後不足一年遷葬於富陽,那麼李煜舊臣張泌每清明,親拜其墓,哭之甚哀中的“每清明”就成了胡言亂語。此為錢撰志文作偽嫌疑之二。

三﹒李煜生前之所以在宋軍兵臨城下時投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錢俶私下構釁通敵。錢俶不但構釁通敵,還派兵幫助宋軍攻擊南唐。這段史實在宋代魏泰撰寫《東軒筆錄卷之一》中也有記載。

徐鉉撰《吳王李煜墓誌銘》中:然而果於自信,怠於周防。西鄰起釁,南箕構禍。投杼致慈親之惑;乞火無裡婦之辭。始營因壘之師,終後塗山之會。罵的就是錢俶。李煜的兒子李震弟兄決不敢甘冒宋太宗的天威乞恩歸柩,更不會找仇人錢俶給父親李煜撰寫墓誌銘。此為錢撰志文作偽嫌疑之三。

四﹒錢撰志文中說李煜:子男五、次曰坎,拜山南西道節度使兼太尉侍中。錢撰志文之外,至今沒有發現李煜“子男五”的記載。實際情況是李煜僅有兩個兒子,長子李仲寓(958~994),封清源公,隨李煜降入宋,授右千牛衛大將軍、郢州刺史。次子李仲宣(961~964)不足四歲病死,生前曾封宣城公,追封岐王。錢撰志文總計約1000字,張冠李戴,錯誤紕漏百出。此為錢撰志文作偽嫌疑之四。

不必再深入探討,所謂錢俶撰寫的《南唐後主隴西郡公李煜墓誌銘》顯系李煜死後很久才有人撰寫的偽志志文。

九﹒李煜墓地探祕

2013年4月,洛陽至吉利快速通道擬將擴寬,施工部門用石灰在原路兩側標出擬擴寬的控制線。孟津朝陽鎮後李村有五六名村民反映,李煜墓就在將要擴寬的控制線內,當即邀請孟津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寅亮、攝影家張宏斌先生和空山落葉等實地查看,並就此事向孟津縣文物管理局進行書面報告。

孟津縣文物管理局派勘探工作人員對該墓地表和地下用洛陽鏟進行了現場勘探,探出該墓主墓室約20平方米左右,並從墓室形制得出該墓為唐末宋初墓的初步結論。因為該墓墓室中無其他有價值的文物佐證,該墓是否為李煜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另外,後李村村民李進堂在疑是李煜墓的周邊挖出的地表建築物琉璃瓦殘片多枚、六稜雕花望柱一段直徑25釐米、長約50釐米、另有頭殘武士俑一具、殘石羊、大青磚數塊等,專家初步認定為李煜墓地表遺物。

十﹒李煜家族

李煜的父親:李璟,南唐中主。

李煜的母親:光穆皇后,李煜繼位後,尊為聖尊後。

李煜的長兄:李弘冀,李煜同母兄,性嚴忌,立為太子。

李煜的次兄:李弘茂,生平不詳。

李煜的七弟:李從善,李煜繼位後,封李從善為鄭王,後改南楚國公。開寶四年出使北宋,被扣押在汴梁,後來授官任泰寧軍節度使。

李煜的八弟:李從鎰,李煜繼位後,封李從鎰為鄧王,後改封江國公。

李煜的九弟:李從謙,李煜繼位後,封李從謙為宜春王,後改鄂國公。曾出使北宋。國亡後,臥疾卒。

李煜的姐妹:李芳儀,封永寧公主,野史稱其原為遼聖宗的妃嬪,亦稱為李璟女。李煜的姐妹另有:大寧公主、永嘉公主,均生平不詳。

李煜的皇后:大周后,小字娥皇,南唐司徒周宗長女,是李煜的第一任皇后,生育二子:李仲寓、李仲宣。小周後(一說名周嘉敏或周薇,字女英),南唐司徒周宗次女,是李煜的第二任皇后,李煜降宋後,封為鄭國夫人。

李煜的妃嬪:妃子江氏、嬪御流珠、保儀黃氏等。

李煜的宮中美人:喬氏、慶奴、薛九、秋水、宜愛、小花蕊、舞伎窅娘等。

李煜的兒子:長子李仲寓(958~994),封清源公,隨李煜入宋,授右千牛衛大將軍、郢州刺史。次子李仲宣(961~964),封宣城公,追封岐王。

李煜的孫子:李正言為李仲寓之子,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特補供奉官,早卒無嗣,唯遺一女。

在李煜的後宮中,除去大周后小周後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舞伎窅娘。窅娘為採蓮女,出身貧寒,十六歲被選入宮,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蓮舞,她用白帛把兩隻腳纏的很小,跳舞的舞臺如蓮花狀,很受李煜寵愛。

中國婦女裹腳纏足的陋習從窅娘開始,中國婦女纏足自宋代之後流行至民國共約1000餘年。(原文作者: 李根柱 授權轉載 特此感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