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
"
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我們談起老一輩的學者,常常會想到“家學淵源”這個詞,好像他們之所以有學問,是因為生長在書香世家。

這種情形不是沒有,但是卻不足以稱之為“學問”二字。

譬如,現在許多小學生參加兒童讀經班,從小背誦原典而不求甚解,那麼就算他們記住了這些古文,可以算是什麼學問嗎?

當然,年輕人多接觸經典,熟習了文言文,對於日後生活,“應該”會增益其內涵及趣味的。

真正的學問必定來自“聞、思、修”,亦即:好學、深思、力行。這是必須持續一生的功夫,絕無僥倖之理。

在這方面,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方先生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以方苞較為知名)自然是書香世家了。

先生三歲讀詩經,到十二歲就念完了十三經。

他的啟蒙老師是他大哥的學生。拜師時,年長他三十幾歲的大哥,親自帶著幼弟向自己昔日的學生行跪拜禮。

這一跪一拜頗見古風,對老師之尊重,足以顯示人生道理之可敬與可貴。

方先生中學六年期間,接受新式教育。細節不得而知,但是英文念得很好。

他在金陵大學念哲學系時,有一位教授講課沒有頭緒,方先生聽著聽著,忍不住說:“錯了!”如是者三。

教授叫他起來說個分明,不然將予處分。

方先生於是走上講臺,把教授討論的一段英文抄在黑板上,然後由文法分析的角度,把整段話的意思清楚講出來,果然與教授所云頗有出入。

方先生念大學的時間是1917年到1921年。美國哲學家杜威訪華時,曾在金陵大學(教會所辦的學校)講“希臘哲學”一課,方先生是正式選課的學生。

但是,他後來對杜威批評尼采的看法無法苟同。畢業之後,便赴美三年攻讀博士,於西方近代哲學從笛卡兒到黑格爾的一段發展,深下功夫。

在當時研究西方思想的國人之中,沒有比他更有學力的。

關於這一點,只要閱讀先生的《科學哲學與人生》以及《黑格爾哲學的當前難題與歷史背景》二文,即可瞭然。

他回國之後,從1924開始教書,所開課程,學生常常超過三百人。到了三十年代,已經成為知名學者。

1937年4月間,中央廣播電臺邀請他作八次演講,主題是“中國人生哲學”。

據說,他的演講對於抗戰期間的民心士氣頗有振發之效。

方先生從小就念十三經,對儒家傳統十分熟悉,但是他從未忽略諸子的思想。

他談先秦哲學,對孔子與老子之外的墨子,也一併推崇。

至於《莊子》,更是他從小所嗜讀之書,還為了要向同學借閱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而結識了左舜生先生,兩人成為好友。

"
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我們談起老一輩的學者,常常會想到“家學淵源”這個詞,好像他們之所以有學問,是因為生長在書香世家。

這種情形不是沒有,但是卻不足以稱之為“學問”二字。

譬如,現在許多小學生參加兒童讀經班,從小背誦原典而不求甚解,那麼就算他們記住了這些古文,可以算是什麼學問嗎?

當然,年輕人多接觸經典,熟習了文言文,對於日後生活,“應該”會增益其內涵及趣味的。

真正的學問必定來自“聞、思、修”,亦即:好學、深思、力行。這是必須持續一生的功夫,絕無僥倖之理。

在這方面,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方先生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以方苞較為知名)自然是書香世家了。

先生三歲讀詩經,到十二歲就念完了十三經。

他的啟蒙老師是他大哥的學生。拜師時,年長他三十幾歲的大哥,親自帶著幼弟向自己昔日的學生行跪拜禮。

這一跪一拜頗見古風,對老師之尊重,足以顯示人生道理之可敬與可貴。

方先生中學六年期間,接受新式教育。細節不得而知,但是英文念得很好。

他在金陵大學念哲學系時,有一位教授講課沒有頭緒,方先生聽著聽著,忍不住說:“錯了!”如是者三。

教授叫他起來說個分明,不然將予處分。

方先生於是走上講臺,把教授討論的一段英文抄在黑板上,然後由文法分析的角度,把整段話的意思清楚講出來,果然與教授所云頗有出入。

方先生念大學的時間是1917年到1921年。美國哲學家杜威訪華時,曾在金陵大學(教會所辦的學校)講“希臘哲學”一課,方先生是正式選課的學生。

但是,他後來對杜威批評尼采的看法無法苟同。畢業之後,便赴美三年攻讀博士,於西方近代哲學從笛卡兒到黑格爾的一段發展,深下功夫。

在當時研究西方思想的國人之中,沒有比他更有學力的。

關於這一點,只要閱讀先生的《科學哲學與人生》以及《黑格爾哲學的當前難題與歷史背景》二文,即可瞭然。

他回國之後,從1924開始教書,所開課程,學生常常超過三百人。到了三十年代,已經成為知名學者。

1937年4月間,中央廣播電臺邀請他作八次演講,主題是“中國人生哲學”。

據說,他的演講對於抗戰期間的民心士氣頗有振發之效。

方先生從小就念十三經,對儒家傳統十分熟悉,但是他從未忽略諸子的思想。

他談先秦哲學,對孔子與老子之外的墨子,也一併推崇。

至於《莊子》,更是他從小所嗜讀之書,還為了要向同學借閱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而結識了左舜生先生,兩人成為好友。

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先生珍藏了一套《二十二子》,後來借給先知出版社影印出版,嘉惠不少學子。

再到佛學,先生晚年講學時,上課錄音筆記成書,其中有《中國大乘佛學》與《華嚴宗哲學》,二書合起來的頁數,有將近2000頁。

對於佛學的研究,來自抗戰期間他在重慶所下的功夫。

先生說,抗戰期間有五年之久,他手邊沒有什麼藏書,於是去附近的華嚴寺買佛經來看。

“夜以繼日,日以繼夜”地專心研讀佛經,有時遇到敵軍空襲,他就隨手取一本佛經,坐在防空洞入口處有亮光的地方,依然不誤研讀。

他教過的學生中,老一輩較為知名的有陳康(為國人研究希臘哲學的最佳代表),以及唐君毅先生。

唐先生是研究儒學的大家,他曾經說,當初聽方先生談西方哲學,頗有美學色彩,但與他的生命體驗並不相契。

這是因為方先生到臺灣後,從1965年才開始講授中國哲學,而唐先生已經卓然成家了。

不過,方先生過世時,唐先生卻奉上這樣的挽文:

“從夫子問學五十年,每憶論道玄言,宛若由天而降。

與維摩同病逾半載,永懷流光慧日,如何棄我先沉。”

由此可見,老一輩的學者果然風範不同,必須在終身治學之外,輔以深思以及力行,如此方可為世人典型。


當您讀完本文時,您有兩種選擇:

1.您可將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2.您也可以不理會。

這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讓我們一起轉起善緣!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
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我們談起老一輩的學者,常常會想到“家學淵源”這個詞,好像他們之所以有學問,是因為生長在書香世家。

這種情形不是沒有,但是卻不足以稱之為“學問”二字。

譬如,現在許多小學生參加兒童讀經班,從小背誦原典而不求甚解,那麼就算他們記住了這些古文,可以算是什麼學問嗎?

當然,年輕人多接觸經典,熟習了文言文,對於日後生活,“應該”會增益其內涵及趣味的。

真正的學問必定來自“聞、思、修”,亦即:好學、深思、力行。這是必須持續一生的功夫,絕無僥倖之理。

在這方面,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方先生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以方苞較為知名)自然是書香世家了。

先生三歲讀詩經,到十二歲就念完了十三經。

他的啟蒙老師是他大哥的學生。拜師時,年長他三十幾歲的大哥,親自帶著幼弟向自己昔日的學生行跪拜禮。

這一跪一拜頗見古風,對老師之尊重,足以顯示人生道理之可敬與可貴。

方先生中學六年期間,接受新式教育。細節不得而知,但是英文念得很好。

他在金陵大學念哲學系時,有一位教授講課沒有頭緒,方先生聽著聽著,忍不住說:“錯了!”如是者三。

教授叫他起來說個分明,不然將予處分。

方先生於是走上講臺,把教授討論的一段英文抄在黑板上,然後由文法分析的角度,把整段話的意思清楚講出來,果然與教授所云頗有出入。

方先生念大學的時間是1917年到1921年。美國哲學家杜威訪華時,曾在金陵大學(教會所辦的學校)講“希臘哲學”一課,方先生是正式選課的學生。

但是,他後來對杜威批評尼采的看法無法苟同。畢業之後,便赴美三年攻讀博士,於西方近代哲學從笛卡兒到黑格爾的一段發展,深下功夫。

在當時研究西方思想的國人之中,沒有比他更有學力的。

關於這一點,只要閱讀先生的《科學哲學與人生》以及《黑格爾哲學的當前難題與歷史背景》二文,即可瞭然。

他回國之後,從1924開始教書,所開課程,學生常常超過三百人。到了三十年代,已經成為知名學者。

1937年4月間,中央廣播電臺邀請他作八次演講,主題是“中國人生哲學”。

據說,他的演講對於抗戰期間的民心士氣頗有振發之效。

方先生從小就念十三經,對儒家傳統十分熟悉,但是他從未忽略諸子的思想。

他談先秦哲學,對孔子與老子之外的墨子,也一併推崇。

至於《莊子》,更是他從小所嗜讀之書,還為了要向同學借閱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而結識了左舜生先生,兩人成為好友。

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先生珍藏了一套《二十二子》,後來借給先知出版社影印出版,嘉惠不少學子。

再到佛學,先生晚年講學時,上課錄音筆記成書,其中有《中國大乘佛學》與《華嚴宗哲學》,二書合起來的頁數,有將近2000頁。

對於佛學的研究,來自抗戰期間他在重慶所下的功夫。

先生說,抗戰期間有五年之久,他手邊沒有什麼藏書,於是去附近的華嚴寺買佛經來看。

“夜以繼日,日以繼夜”地專心研讀佛經,有時遇到敵軍空襲,他就隨手取一本佛經,坐在防空洞入口處有亮光的地方,依然不誤研讀。

他教過的學生中,老一輩較為知名的有陳康(為國人研究希臘哲學的最佳代表),以及唐君毅先生。

唐先生是研究儒學的大家,他曾經說,當初聽方先生談西方哲學,頗有美學色彩,但與他的生命體驗並不相契。

這是因為方先生到臺灣後,從1965年才開始講授中國哲學,而唐先生已經卓然成家了。

不過,方先生過世時,唐先生卻奉上這樣的挽文:

“從夫子問學五十年,每憶論道玄言,宛若由天而降。

與維摩同病逾半載,永懷流光慧日,如何棄我先沉。”

由此可見,老一輩的學者果然風範不同,必須在終身治學之外,輔以深思以及力行,如此方可為世人典型。


當您讀完本文時,您有兩種選擇:

1.您可將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

2.您也可以不理會。

這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讓我們一起轉起善緣!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傅佩榮:真正學問必定來自3個密門功夫,記我的恩師方東美先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