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


"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婉約之愁

婉約派的詞人們大都是多愁善感的,言愁便成了他們寫作的主題。由於婉約的詞人情感豐富,因此對愁的描述也隨之豐富起來。愁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思維活動,是極為抽象的。本文不想涉及他們因何而愁,只想寫出他們是如何而愁,以及他們是如何極形象化地表現愁,從而使人們更真切、更準確地瞭解詞人心中之愁,並以此來闡釋婉約的主題。那麼,古人們是如何言愁的呢?

一、形式多樣

(一)、春愁。時序的變化能給詞人們帶來愁緒,尤其是春天。春天裡百花盛開,萬紫千紅,正是人間最美好的時節,可是在詞人的筆下寫出了春愁。南唐馮延巳在《蝶戀花》中首先唱出“撩亂春愁如柳絲”;而北宋柳永則在《鳳棲梧》中繼則唱出“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南宋的蔣捷在《一剪梅》中又唱出“一片春愁待酒澆”。

(二)、新愁。不僅如此,愁還有新舊之分,馮延巳在《鵲踏枝》中無可奈何地唱道“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而柳永則在《竹馬子》中發出“新愁易積,故人難聚”的感嘆。年輕時的李清照則在與丈夫趙明誠分別後,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情不自禁地吟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賀方回則在《石洲引》中寫出“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的惆悵。

(三)、清愁。正像新愁、春愁一樣,在詞中使用清愁的有許多。現略舉幾例:

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宋·辛棄疾《粉蝶兒》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宋·辛棄疾《漢宮春》

關河無限清愁。

———宋·岳珂《祝英臺近》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愁。

———宋·史達祖《臨江仙》

仗酒祓清愁。

———宋·姜夔《翠樓吟》

動庾信、清愁似織。

———宋·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

(四)、閒愁。閒愁在詞中使用的頻率很高。

風流後,有閒愁。

———宋·柳永《慶佳節》

見閒愁,侵尋天盡頭。

———宋·賀鑄《更漏子》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宋·李清照《一剪梅》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

———宋·辛棄疾《摸魚兒》

贏得閒愁千斛。

———宋·辛棄疾《念奴嬌》

(五)、離愁。在所有的“愁”中,離愁最苦,也寫得最多。王沂孫在《高陽臺》中就唱道“江南自是離愁苦”。那麼,離愁能苦到什麼程度呢?不可說也。柳永在《傾杯》中只說過有“離愁萬緒”。有一萬種離愁的情緒那的確無可言狀。能否再具體些,再形象些呢?李後主在《烏夜啼》中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我們能知其形狀卻不知其數量,仍不如柳永和姜夔說得較清晰些:張先在《一叢花令》中說“離愁正引千絲亂”;姜夔則在《長亭怨慢》中說“難剪離愁千絲”。這樣,我們對愁又有了數量的概念,它似絲狀的東西,或柳絲、或蠶絲、或綢絲。既可以用剪子剪斷,還可以手予以理順。總之,它雖然細小,我們能看到並能觸摸到了。可見詞人們已把離愁物化了,但能否將其更具體些呢,不然南宋詠物名家王沂孫在《齊天樂》中何必提出“重把離愁深訴”的質疑呢。但他也僅是質疑而未描述出更形象化的離愁,還是他的前輩詞人辛棄疾做得好,在《滿江紅》詞中,詞人要“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可見離愁是瓦罐、酒杯一類的東西了。然而把離愁敲碎又當如何呢?北宋詞人賀鑄在《宛溪柳》中說“回首離愁滿芳草”,原來敲碎後的離愁竟是一片青綠。這一來,我們終於把離愁看清楚了。


"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婉約之愁

婉約派的詞人們大都是多愁善感的,言愁便成了他們寫作的主題。由於婉約的詞人情感豐富,因此對愁的描述也隨之豐富起來。愁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思維活動,是極為抽象的。本文不想涉及他們因何而愁,只想寫出他們是如何而愁,以及他們是如何極形象化地表現愁,從而使人們更真切、更準確地瞭解詞人心中之愁,並以此來闡釋婉約的主題。那麼,古人們是如何言愁的呢?

一、形式多樣

(一)、春愁。時序的變化能給詞人們帶來愁緒,尤其是春天。春天裡百花盛開,萬紫千紅,正是人間最美好的時節,可是在詞人的筆下寫出了春愁。南唐馮延巳在《蝶戀花》中首先唱出“撩亂春愁如柳絲”;而北宋柳永則在《鳳棲梧》中繼則唱出“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南宋的蔣捷在《一剪梅》中又唱出“一片春愁待酒澆”。

(二)、新愁。不僅如此,愁還有新舊之分,馮延巳在《鵲踏枝》中無可奈何地唱道“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而柳永則在《竹馬子》中發出“新愁易積,故人難聚”的感嘆。年輕時的李清照則在與丈夫趙明誠分別後,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情不自禁地吟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賀方回則在《石洲引》中寫出“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的惆悵。

(三)、清愁。正像新愁、春愁一樣,在詞中使用清愁的有許多。現略舉幾例:

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宋·辛棄疾《粉蝶兒》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宋·辛棄疾《漢宮春》

關河無限清愁。

———宋·岳珂《祝英臺近》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愁。

———宋·史達祖《臨江仙》

仗酒祓清愁。

———宋·姜夔《翠樓吟》

動庾信、清愁似織。

———宋·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

(四)、閒愁。閒愁在詞中使用的頻率很高。

風流後,有閒愁。

———宋·柳永《慶佳節》

見閒愁,侵尋天盡頭。

———宋·賀鑄《更漏子》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宋·李清照《一剪梅》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

———宋·辛棄疾《摸魚兒》

贏得閒愁千斛。

———宋·辛棄疾《念奴嬌》

(五)、離愁。在所有的“愁”中,離愁最苦,也寫得最多。王沂孫在《高陽臺》中就唱道“江南自是離愁苦”。那麼,離愁能苦到什麼程度呢?不可說也。柳永在《傾杯》中只說過有“離愁萬緒”。有一萬種離愁的情緒那的確無可言狀。能否再具體些,再形象些呢?李後主在《烏夜啼》中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我們能知其形狀卻不知其數量,仍不如柳永和姜夔說得較清晰些:張先在《一叢花令》中說“離愁正引千絲亂”;姜夔則在《長亭怨慢》中說“難剪離愁千絲”。這樣,我們對愁又有了數量的概念,它似絲狀的東西,或柳絲、或蠶絲、或綢絲。既可以用剪子剪斷,還可以手予以理順。總之,它雖然細小,我們能看到並能觸摸到了。可見詞人們已把離愁物化了,但能否將其更具體些呢,不然南宋詠物名家王沂孫在《齊天樂》中何必提出“重把離愁深訴”的質疑呢。但他也僅是質疑而未描述出更形象化的離愁,還是他的前輩詞人辛棄疾做得好,在《滿江紅》詞中,詞人要“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可見離愁是瓦罐、酒杯一類的東西了。然而把離愁敲碎又當如何呢?北宋詞人賀鑄在《宛溪柳》中說“回首離愁滿芳草”,原來敲碎後的離愁竟是一片青綠。這一來,我們終於把離愁看清楚了。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二、狀態各異

古人們對愁的描述多用比擬的手法來抒發感情,表現詞人憂時傷世的心態,極為耐人尋味。詞人們首先使用擬人法,即用人體的某一部位來言愁。有的以眉言愁,如韋莊在《荷葉杯》中說“一雙愁黛遠山眉”,接著晏殊在《玉樓春》中唱出“窗間斜月兩眉愁”,而小晏則在《蝶戀花》中吟唱“彎環正是愁眉樣”。有的以目言愁,張元幹在《賀新郎》中寫出“倚高空愁目,氣吞驕虜”。還有的是以心言愁,如汪元量在《鶯啼序》中低吟道“未把酒,愁心先醉”。使用“愁腸”的比較多,南唐李煜在《清平樂》中含淚吟道“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北宋范仲淹雖然坐鎮西北,擁兵自雄,但每當羌管聲聲的霜夜之時,仍有“將軍白髮征夫淚”之慨,故他在《御街行》中有“愁腸已斷無由醉”的低吟,在《蘇幕遮》中更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傷情。另外還有一些詞人雖未明確的使用,但也與人有關,如:柳永在《戚氏中》有“追往事,空慘愁顏”;陸游則在《釵頭鳳》中用“一懷愁緒,幾年離索”來哀嘆逝去的愛情;吳文英在《踏莎行》中用“艾枝應壓愁鬟亂”來表達他感夢懷人的心情;更有甚者,北宋的晏殊在《踏莎行》中竟有“一場愁夢酒醒時”之嘆。

其次使用擬物法,用自然景物來述愁。馮正中在《鵲踏枝》率先唱出“繚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晏幾道則在《鷓鴣天》裡有“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拼得為花愁”。還有寫雲愁和煙愁的,王禹偁在《點絳脣》中就說過“雨恨雲愁”;吳文英則在《點絳脣》中說過“卷天愁雲”;而晏幾道則在《踏莎行》中有“細草愁煙,幽花怯露”。這是用自然界中比較小的事物來言愁,人們是便易接受的。可是詞人們還有更新鮮的而且用較大事物來述愁,雖然沒有上述例句形象,但仔細讀來,也還是很有趣味的,現舉幾例:

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

———宋·賀鑄《愁風月》

城中桃李愁風雨。

———宋·辛棄疾《鷓鴣天》

滿城似愁風雨。

———宋·劉辰翁《永遇樂》

悵望故園愁。

———宋·張元幹《水調歌頭》

能攜帶的愁。詞人言愁不僅描繪出它的形式和狀態,還賦予它生命,並測出它的重量,輕則可隨身攜帶,重則可車裝船載,真可謂活靈活現。賀鑄在《小梅花》中說“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可見愁是自行來的,無人相邀。而柳永在《燕歸樑》中則說“愁只恐下關山”,這是說愁在離去時還有點顧忌。詞人們能寫出愁的喜怒哀樂,可見它是一個生靈了。尤其是秦觀在《滿庭芳》中寫道“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這不是有生命的嗎?不然,它何以自行來去。

但是,詞人們還是更多地將愁隨身攜帶,不讓它自行行走。例如:

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宋·周邦彥《夜飛鵲》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

———宋·呂本中《減字木蘭花》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宋·辛棄疾《祝英臺近》

甚荒溝、一片淒涼,載情不去載愁去。

———宋·張炎《綺羅香》

在《綺羅香》裡,張炎將愁不是隨身攜帶,而是用載,可見愁則十分沉重了。至於言愁之重,古代詩人們描述得較明白,譬如大詩人杜甫則是以山喻愁(或憂),他說“憂端如山來,澒洞不可掇”。而趙嘏則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半多”。那麼這也太重了,山何其大,何其重,若帶走非人力可為也。可詞家們言愁則未有其重。正如張炎所云“載愁”,既然是載,那也只可指車船之類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說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形如蚱蜢的小舟充其量也只不過能載三千斤吧。隨後辛棄疾也在《水調歌頭》唱道“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古人們是把恨、悲、憂都歸言愁一類的。我們若把離恨與離愁等同論來。還有幾個詞人以舟載愁的如:

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宋·陳與義《虞美人》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宋·蘇軾《虞美人》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宋·鄭文寶《柳枝詞》

載取暮愁歸去。

———宋·張元幹《謁金門》

"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婉約之愁

婉約派的詞人們大都是多愁善感的,言愁便成了他們寫作的主題。由於婉約的詞人情感豐富,因此對愁的描述也隨之豐富起來。愁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思維活動,是極為抽象的。本文不想涉及他們因何而愁,只想寫出他們是如何而愁,以及他們是如何極形象化地表現愁,從而使人們更真切、更準確地瞭解詞人心中之愁,並以此來闡釋婉約的主題。那麼,古人們是如何言愁的呢?

一、形式多樣

(一)、春愁。時序的變化能給詞人們帶來愁緒,尤其是春天。春天裡百花盛開,萬紫千紅,正是人間最美好的時節,可是在詞人的筆下寫出了春愁。南唐馮延巳在《蝶戀花》中首先唱出“撩亂春愁如柳絲”;而北宋柳永則在《鳳棲梧》中繼則唱出“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南宋的蔣捷在《一剪梅》中又唱出“一片春愁待酒澆”。

(二)、新愁。不僅如此,愁還有新舊之分,馮延巳在《鵲踏枝》中無可奈何地唱道“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而柳永則在《竹馬子》中發出“新愁易積,故人難聚”的感嘆。年輕時的李清照則在與丈夫趙明誠分別後,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情不自禁地吟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賀方回則在《石洲引》中寫出“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的惆悵。

(三)、清愁。正像新愁、春愁一樣,在詞中使用清愁的有許多。現略舉幾例:

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宋·辛棄疾《粉蝶兒》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宋·辛棄疾《漢宮春》

關河無限清愁。

———宋·岳珂《祝英臺近》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愁。

———宋·史達祖《臨江仙》

仗酒祓清愁。

———宋·姜夔《翠樓吟》

動庾信、清愁似織。

———宋·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

(四)、閒愁。閒愁在詞中使用的頻率很高。

風流後,有閒愁。

———宋·柳永《慶佳節》

見閒愁,侵尋天盡頭。

———宋·賀鑄《更漏子》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宋·李清照《一剪梅》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

———宋·辛棄疾《摸魚兒》

贏得閒愁千斛。

———宋·辛棄疾《念奴嬌》

(五)、離愁。在所有的“愁”中,離愁最苦,也寫得最多。王沂孫在《高陽臺》中就唱道“江南自是離愁苦”。那麼,離愁能苦到什麼程度呢?不可說也。柳永在《傾杯》中只說過有“離愁萬緒”。有一萬種離愁的情緒那的確無可言狀。能否再具體些,再形象些呢?李後主在《烏夜啼》中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我們能知其形狀卻不知其數量,仍不如柳永和姜夔說得較清晰些:張先在《一叢花令》中說“離愁正引千絲亂”;姜夔則在《長亭怨慢》中說“難剪離愁千絲”。這樣,我們對愁又有了數量的概念,它似絲狀的東西,或柳絲、或蠶絲、或綢絲。既可以用剪子剪斷,還可以手予以理順。總之,它雖然細小,我們能看到並能觸摸到了。可見詞人們已把離愁物化了,但能否將其更具體些呢,不然南宋詠物名家王沂孫在《齊天樂》中何必提出“重把離愁深訴”的質疑呢。但他也僅是質疑而未描述出更形象化的離愁,還是他的前輩詞人辛棄疾做得好,在《滿江紅》詞中,詞人要“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可見離愁是瓦罐、酒杯一類的東西了。然而把離愁敲碎又當如何呢?北宋詞人賀鑄在《宛溪柳》中說“回首離愁滿芳草”,原來敲碎後的離愁竟是一片青綠。這一來,我們終於把離愁看清楚了。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二、狀態各異

古人們對愁的描述多用比擬的手法來抒發感情,表現詞人憂時傷世的心態,極為耐人尋味。詞人們首先使用擬人法,即用人體的某一部位來言愁。有的以眉言愁,如韋莊在《荷葉杯》中說“一雙愁黛遠山眉”,接著晏殊在《玉樓春》中唱出“窗間斜月兩眉愁”,而小晏則在《蝶戀花》中吟唱“彎環正是愁眉樣”。有的以目言愁,張元幹在《賀新郎》中寫出“倚高空愁目,氣吞驕虜”。還有的是以心言愁,如汪元量在《鶯啼序》中低吟道“未把酒,愁心先醉”。使用“愁腸”的比較多,南唐李煜在《清平樂》中含淚吟道“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北宋范仲淹雖然坐鎮西北,擁兵自雄,但每當羌管聲聲的霜夜之時,仍有“將軍白髮征夫淚”之慨,故他在《御街行》中有“愁腸已斷無由醉”的低吟,在《蘇幕遮》中更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傷情。另外還有一些詞人雖未明確的使用,但也與人有關,如:柳永在《戚氏中》有“追往事,空慘愁顏”;陸游則在《釵頭鳳》中用“一懷愁緒,幾年離索”來哀嘆逝去的愛情;吳文英在《踏莎行》中用“艾枝應壓愁鬟亂”來表達他感夢懷人的心情;更有甚者,北宋的晏殊在《踏莎行》中竟有“一場愁夢酒醒時”之嘆。

其次使用擬物法,用自然景物來述愁。馮正中在《鵲踏枝》率先唱出“繚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晏幾道則在《鷓鴣天》裡有“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拼得為花愁”。還有寫雲愁和煙愁的,王禹偁在《點絳脣》中就說過“雨恨雲愁”;吳文英則在《點絳脣》中說過“卷天愁雲”;而晏幾道則在《踏莎行》中有“細草愁煙,幽花怯露”。這是用自然界中比較小的事物來言愁,人們是便易接受的。可是詞人們還有更新鮮的而且用較大事物來述愁,雖然沒有上述例句形象,但仔細讀來,也還是很有趣味的,現舉幾例:

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

———宋·賀鑄《愁風月》

城中桃李愁風雨。

———宋·辛棄疾《鷓鴣天》

滿城似愁風雨。

———宋·劉辰翁《永遇樂》

悵望故園愁。

———宋·張元幹《水調歌頭》

能攜帶的愁。詞人言愁不僅描繪出它的形式和狀態,還賦予它生命,並測出它的重量,輕則可隨身攜帶,重則可車裝船載,真可謂活靈活現。賀鑄在《小梅花》中說“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可見愁是自行來的,無人相邀。而柳永在《燕歸樑》中則說“愁只恐下關山”,這是說愁在離去時還有點顧忌。詞人們能寫出愁的喜怒哀樂,可見它是一個生靈了。尤其是秦觀在《滿庭芳》中寫道“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這不是有生命的嗎?不然,它何以自行來去。

但是,詞人們還是更多地將愁隨身攜帶,不讓它自行行走。例如:

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宋·周邦彥《夜飛鵲》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

———宋·呂本中《減字木蘭花》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宋·辛棄疾《祝英臺近》

甚荒溝、一片淒涼,載情不去載愁去。

———宋·張炎《綺羅香》

在《綺羅香》裡,張炎將愁不是隨身攜帶,而是用載,可見愁則十分沉重了。至於言愁之重,古代詩人們描述得較明白,譬如大詩人杜甫則是以山喻愁(或憂),他說“憂端如山來,澒洞不可掇”。而趙嘏則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半多”。那麼這也太重了,山何其大,何其重,若帶走非人力可為也。可詞家們言愁則未有其重。正如張炎所云“載愁”,既然是載,那也只可指車船之類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說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形如蚱蜢的小舟充其量也只不過能載三千斤吧。隨後辛棄疾也在《水調歌頭》唱道“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古人們是把恨、悲、憂都歸言愁一類的。我們若把離恨與離愁等同論來。還有幾個詞人以舟載愁的如:

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宋·陳與義《虞美人》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宋·蘇軾《虞美人》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宋·鄭文寶《柳枝詞》

載取暮愁歸去。

———宋·張元幹《謁金門》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三、如水之愁

以水喻愁者,查閱古曲詩詞時會發現許多經典之作。唐代詩人李頎所作邊塞詩,風格豪放為時人所重。但他所作一首五絕卻成為後代婉約派作家以水喻愁的始祖。其詩曰:“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詩中主人之愁竟似那浩渺的東海之水,愁何其深矣。後代詞人只有秦觀尚可匹敵,他在《千秋歲》中以淒厲之音唱道“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正如他的同代人曾布所云:“愁深如海,豈能存乎”。這的確是秦觀最後的哀音,在此之前,秦觀曾在《江城子》中還唱過“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詞人江水自喻胸中之愁這是非常恰當的,當然,秦觀是化用李煜的詞句。真正把如水之愁寫到極致的是被後人稱之為“詞中之帝”的李煜《虞美人》,其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已為千古經典。自然,李詞也是脫胎於白居易“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的詩。同樣以江水喻愁的,南宋范成大在《南鄉子》中“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向西流”句,則筆力弱矣。遠不如劉禹錫在《竹枝詞》所唱“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那樣流暢,那樣自然,那樣貼切。說到流暢和自然,北宋歐陽修在《踏莎行》中所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則更是令人讚賞不已。同時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有“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也顯得優美自然,詞人已把心中之愁和樓前流水溶為了一處。當然李詞喻愁遠比前文諸家氣魄小多了。但還有更小的如:范成大在《眼兒媚》中曾唱道“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範是將內心的愁比作細小的波浪。無獨有偶,南宋姜夔在《小重山令》中也曾把心中愁緒比為“斜橫花樹小浸愁漪”,而漣漪則是河中最細微的波浪了。

四、愁歸何處

南唐馮正中曾在《鵲踏枝》中言道“滿眼新愁無問處”,這說明詞人即滿腹憂愁愁滿世界,他的隔代弟子北宋宰相晏殊與歐陽修與乃師就有同感,晏殊在《踏莎行》說“無窮無盡是離愁”。而歐陽永叔則在《踏莎行》中說“離愁漸遠漸無窮”,這都說明詞人心中愁多。讓人們不明白的是,三人同列宰相,位極人臣愁從何來?可馮正中仍不依不饒,在《採桑子》中仍在說“起來點檢經曲地,處處新愁”。當大官的享受著榮華富貴的這樣說,而數度被貶出京師的小官吏們也這樣說,晁補之在《水龍吟》說“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看來是人間處處有憂愁,那麼,愁從何來?

柳永在《鳳棲梧》中說“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彷彿從天邊走來。而清代詞人蔣春霖則在《卜算子》中說“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這愁又向天邊走去。柳蔣二人終生窮困潦倒,將身世飄零之感寓於其中,讀其詞令人倍感悽婉那是可以理解的。可南宋張玉田在《八聲甘州》中亦有“無避秋聲處,愁滿天涯”句,這愁也太大了些,當年的貴介公子怎有如此的感嘆呢?實際上,愁在哪裡?愁在詞人的心中。正如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所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真是一言蔽之。故爾,韓縝在《鳳簫吟》中“鎖離愁,連綿天際”,以及張玉田在《臺城路》中“荒臺只今在否,登臨休望遠,都是愁處,”就十分好解了,因為詞人心中有愁,愁從心中來,所以才愁滿世界。

那麼,愁歸何處?

先從小處說起:南宋史達祖在《綺羅香》中說“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在春雨瀟瀟後的岸邊,愁就在那裡,只不過被晚急的春潮帶走了而已。還有更小的更具體的去處,張炎在《高陽臺》上說“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詞人筆下愁就在西湖邊上白鷗的面前。稍微大一些的愁處應數南宋姜夔在《念奴嬌》中的“愁入西風南浦”,在一條河邊上,有愁在焉也。而清代王士禎則在《浣溪沙》中說“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詞人把心中無限愁緒盡付於廣陵潮水了。上述例句,對愁的去處都交代地非常清楚,愁大都處於臨水處。而清代詞人況周頤卻不願將愁盡放在水邊,他在《蘇武慢》中說“愁入雲遙,寒禁霜重,紅燭淚深人倦”,詞人要把愁放在長空中。其實,愁在水裡也罷,空中也罷,都沒有南宋劉辰翁在《柳梢青》中說得好“鐵馬蒙氈,銀花濺淚,春入愁城”,這樣,愁就有了確切的去處。但仔細想來仍不如北宋朱淑真在《眼兒媚》中寫出了意境:“何處喚春愁?綠楊影裡,海棠枝畔,紅杏梢頭。”當然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北宋賀鑄在《青玉案》中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目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其立意新奇,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使我們終於知道了愁的去處。但仍無法結束該文,因為李清照曾說過“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婉約之愁

婉約派的詞人們大都是多愁善感的,言愁便成了他們寫作的主題。由於婉約的詞人情感豐富,因此對愁的描述也隨之豐富起來。愁是人們的一種感情思維活動,是極為抽象的。本文不想涉及他們因何而愁,只想寫出他們是如何而愁,以及他們是如何極形象化地表現愁,從而使人們更真切、更準確地瞭解詞人心中之愁,並以此來闡釋婉約的主題。那麼,古人們是如何言愁的呢?

一、形式多樣

(一)、春愁。時序的變化能給詞人們帶來愁緒,尤其是春天。春天裡百花盛開,萬紫千紅,正是人間最美好的時節,可是在詞人的筆下寫出了春愁。南唐馮延巳在《蝶戀花》中首先唱出“撩亂春愁如柳絲”;而北宋柳永則在《鳳棲梧》中繼則唱出“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南宋的蔣捷在《一剪梅》中又唱出“一片春愁待酒澆”。

(二)、新愁。不僅如此,愁還有新舊之分,馮延巳在《鵲踏枝》中無可奈何地唱道“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而柳永則在《竹馬子》中發出“新愁易積,故人難聚”的感嘆。年輕時的李清照則在與丈夫趙明誠分別後,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情不自禁地吟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賀方回則在《石洲引》中寫出“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的惆悵。

(三)、清愁。正像新愁、春愁一樣,在詞中使用清愁的有許多。現略舉幾例:

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宋·辛棄疾《粉蝶兒》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宋·辛棄疾《漢宮春》

關河無限清愁。

———宋·岳珂《祝英臺近》

愁與西風應有約,年年同赴清愁。

———宋·史達祖《臨江仙》

仗酒祓清愁。

———宋·姜夔《翠樓吟》

動庾信、清愁似織。

———宋·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

(四)、閒愁。閒愁在詞中使用的頻率很高。

風流後,有閒愁。

———宋·柳永《慶佳節》

見閒愁,侵尋天盡頭。

———宋·賀鑄《更漏子》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宋·李清照《一剪梅》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

———宋·辛棄疾《摸魚兒》

贏得閒愁千斛。

———宋·辛棄疾《念奴嬌》

(五)、離愁。在所有的“愁”中,離愁最苦,也寫得最多。王沂孫在《高陽臺》中就唱道“江南自是離愁苦”。那麼,離愁能苦到什麼程度呢?不可說也。柳永在《傾杯》中只說過有“離愁萬緒”。有一萬種離愁的情緒那的確無可言狀。能否再具體些,再形象些呢?李後主在《烏夜啼》中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我們能知其形狀卻不知其數量,仍不如柳永和姜夔說得較清晰些:張先在《一叢花令》中說“離愁正引千絲亂”;姜夔則在《長亭怨慢》中說“難剪離愁千絲”。這樣,我們對愁又有了數量的概念,它似絲狀的東西,或柳絲、或蠶絲、或綢絲。既可以用剪子剪斷,還可以手予以理順。總之,它雖然細小,我們能看到並能觸摸到了。可見詞人們已把離愁物化了,但能否將其更具體些呢,不然南宋詠物名家王沂孫在《齊天樂》中何必提出“重把離愁深訴”的質疑呢。但他也僅是質疑而未描述出更形象化的離愁,還是他的前輩詞人辛棄疾做得好,在《滿江紅》詞中,詞人要“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可見離愁是瓦罐、酒杯一類的東西了。然而把離愁敲碎又當如何呢?北宋詞人賀鑄在《宛溪柳》中說“回首離愁滿芳草”,原來敲碎後的離愁竟是一片青綠。這一來,我們終於把離愁看清楚了。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二、狀態各異

古人們對愁的描述多用比擬的手法來抒發感情,表現詞人憂時傷世的心態,極為耐人尋味。詞人們首先使用擬人法,即用人體的某一部位來言愁。有的以眉言愁,如韋莊在《荷葉杯》中說“一雙愁黛遠山眉”,接著晏殊在《玉樓春》中唱出“窗間斜月兩眉愁”,而小晏則在《蝶戀花》中吟唱“彎環正是愁眉樣”。有的以目言愁,張元幹在《賀新郎》中寫出“倚高空愁目,氣吞驕虜”。還有的是以心言愁,如汪元量在《鶯啼序》中低吟道“未把酒,愁心先醉”。使用“愁腸”的比較多,南唐李煜在《清平樂》中含淚吟道“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北宋范仲淹雖然坐鎮西北,擁兵自雄,但每當羌管聲聲的霜夜之時,仍有“將軍白髮征夫淚”之慨,故他在《御街行》中有“愁腸已斷無由醉”的低吟,在《蘇幕遮》中更有“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傷情。另外還有一些詞人雖未明確的使用,但也與人有關,如:柳永在《戚氏中》有“追往事,空慘愁顏”;陸游則在《釵頭鳳》中用“一懷愁緒,幾年離索”來哀嘆逝去的愛情;吳文英在《踏莎行》中用“艾枝應壓愁鬟亂”來表達他感夢懷人的心情;更有甚者,北宋的晏殊在《踏莎行》中竟有“一場愁夢酒醒時”之嘆。

其次使用擬物法,用自然景物來述愁。馮正中在《鵲踏枝》率先唱出“繚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晏幾道則在《鷓鴣天》裡有“花不語,水空流,年年拼得為花愁”。還有寫雲愁和煙愁的,王禹偁在《點絳脣》中就說過“雨恨雲愁”;吳文英則在《點絳脣》中說過“卷天愁雲”;而晏幾道則在《踏莎行》中有“細草愁煙,幽花怯露”。這是用自然界中比較小的事物來言愁,人們是便易接受的。可是詞人們還有更新鮮的而且用較大事物來述愁,雖然沒有上述例句形象,但仔細讀來,也還是很有趣味的,現舉幾例:

不會長年來,處處愁風月。

———宋·賀鑄《愁風月》

城中桃李愁風雨。

———宋·辛棄疾《鷓鴣天》

滿城似愁風雨。

———宋·劉辰翁《永遇樂》

悵望故園愁。

———宋·張元幹《水調歌頭》

能攜帶的愁。詞人言愁不僅描繪出它的形式和狀態,還賦予它生命,並測出它的重量,輕則可隨身攜帶,重則可車裝船載,真可謂活靈活現。賀鑄在《小梅花》中說“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可見愁是自行來的,無人相邀。而柳永在《燕歸樑》中則說“愁只恐下關山”,這是說愁在離去時還有點顧忌。詞人們能寫出愁的喜怒哀樂,可見它是一個生靈了。尤其是秦觀在《滿庭芳》中寫道“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這不是有生命的嗎?不然,它何以自行來去。

但是,詞人們還是更多地將愁隨身攜帶,不讓它自行行走。例如:

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宋·周邦彥《夜飛鵲》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

———宋·呂本中《減字木蘭花》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宋·辛棄疾《祝英臺近》

甚荒溝、一片淒涼,載情不去載愁去。

———宋·張炎《綺羅香》

在《綺羅香》裡,張炎將愁不是隨身攜帶,而是用載,可見愁則十分沉重了。至於言愁之重,古代詩人們描述得較明白,譬如大詩人杜甫則是以山喻愁(或憂),他說“憂端如山來,澒洞不可掇”。而趙嘏則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半多”。那麼這也太重了,山何其大,何其重,若帶走非人力可為也。可詞家們言愁則未有其重。正如張炎所云“載愁”,既然是載,那也只可指車船之類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說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形如蚱蜢的小舟充其量也只不過能載三千斤吧。隨後辛棄疾也在《水調歌頭》唱道“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古人們是把恨、悲、憂都歸言愁一類的。我們若把離恨與離愁等同論來。還有幾個詞人以舟載愁的如:

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宋·陳與義《虞美人》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宋·蘇軾《虞美人》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宋·鄭文寶《柳枝詞》

載取暮愁歸去。

———宋·張元幹《謁金門》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三、如水之愁

以水喻愁者,查閱古曲詩詞時會發現許多經典之作。唐代詩人李頎所作邊塞詩,風格豪放為時人所重。但他所作一首五絕卻成為後代婉約派作家以水喻愁的始祖。其詩曰:“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詩中主人之愁竟似那浩渺的東海之水,愁何其深矣。後代詞人只有秦觀尚可匹敵,他在《千秋歲》中以淒厲之音唱道“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正如他的同代人曾布所云:“愁深如海,豈能存乎”。這的確是秦觀最後的哀音,在此之前,秦觀曾在《江城子》中還唱過“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詞人江水自喻胸中之愁這是非常恰當的,當然,秦觀是化用李煜的詞句。真正把如水之愁寫到極致的是被後人稱之為“詞中之帝”的李煜《虞美人》,其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已為千古經典。自然,李詞也是脫胎於白居易“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的詩。同樣以江水喻愁的,南宋范成大在《南鄉子》中“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向西流”句,則筆力弱矣。遠不如劉禹錫在《竹枝詞》所唱“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那樣流暢,那樣自然,那樣貼切。說到流暢和自然,北宋歐陽修在《踏莎行》中所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則更是令人讚賞不已。同時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有“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也顯得優美自然,詞人已把心中之愁和樓前流水溶為了一處。當然李詞喻愁遠比前文諸家氣魄小多了。但還有更小的如:范成大在《眼兒媚》中曾唱道“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範是將內心的愁比作細小的波浪。無獨有偶,南宋姜夔在《小重山令》中也曾把心中愁緒比為“斜橫花樹小浸愁漪”,而漣漪則是河中最細微的波浪了。

四、愁歸何處

南唐馮正中曾在《鵲踏枝》中言道“滿眼新愁無問處”,這說明詞人即滿腹憂愁愁滿世界,他的隔代弟子北宋宰相晏殊與歐陽修與乃師就有同感,晏殊在《踏莎行》說“無窮無盡是離愁”。而歐陽永叔則在《踏莎行》中說“離愁漸遠漸無窮”,這都說明詞人心中愁多。讓人們不明白的是,三人同列宰相,位極人臣愁從何來?可馮正中仍不依不饒,在《採桑子》中仍在說“起來點檢經曲地,處處新愁”。當大官的享受著榮華富貴的這樣說,而數度被貶出京師的小官吏們也這樣說,晁補之在《水龍吟》說“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看來是人間處處有憂愁,那麼,愁從何來?

柳永在《鳳棲梧》中說“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彷彿從天邊走來。而清代詞人蔣春霖則在《卜算子》中說“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這愁又向天邊走去。柳蔣二人終生窮困潦倒,將身世飄零之感寓於其中,讀其詞令人倍感悽婉那是可以理解的。可南宋張玉田在《八聲甘州》中亦有“無避秋聲處,愁滿天涯”句,這愁也太大了些,當年的貴介公子怎有如此的感嘆呢?實際上,愁在哪裡?愁在詞人的心中。正如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所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真是一言蔽之。故爾,韓縝在《鳳簫吟》中“鎖離愁,連綿天際”,以及張玉田在《臺城路》中“荒臺只今在否,登臨休望遠,都是愁處,”就十分好解了,因為詞人心中有愁,愁從心中來,所以才愁滿世界。

那麼,愁歸何處?

先從小處說起:南宋史達祖在《綺羅香》中說“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在春雨瀟瀟後的岸邊,愁就在那裡,只不過被晚急的春潮帶走了而已。還有更小的更具體的去處,張炎在《高陽臺》上說“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詞人筆下愁就在西湖邊上白鷗的面前。稍微大一些的愁處應數南宋姜夔在《念奴嬌》中的“愁入西風南浦”,在一條河邊上,有愁在焉也。而清代王士禎則在《浣溪沙》中說“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詞人把心中無限愁緒盡付於廣陵潮水了。上述例句,對愁的去處都交代地非常清楚,愁大都處於臨水處。而清代詞人況周頤卻不願將愁盡放在水邊,他在《蘇武慢》中說“愁入雲遙,寒禁霜重,紅燭淚深人倦”,詞人要把愁放在長空中。其實,愁在水裡也罷,空中也罷,都沒有南宋劉辰翁在《柳梢青》中說得好“鐵馬蒙氈,銀花濺淚,春入愁城”,這樣,愁就有了確切的去處。但仔細想來仍不如北宋朱淑真在《眼兒媚》中寫出了意境:“何處喚春愁?綠楊影裡,海棠枝畔,紅杏梢頭。”當然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北宋賀鑄在《青玉案》中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目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其立意新奇,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使我們終於知道了愁的去處。但仍無法結束該文,因為李清照曾說過“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走進婉約之四(文 耿漢東)


【作者簡介】耿漢東,安徽省淮北市人,詩人,文學評論家,地方文化學者。先後供職於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報社。喜歡讀書,敬畏文字,己創作出版17部作品,主編8部詩集。現為安徽省詩詞協會副會長、淮北市詩詞學會主席。

責任編輯:孫克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