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過程

“漢中之戰”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參與的將領和持續的時間都是相當可觀的。小編姑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

“下辯之戰”——劉備的奇兵

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使用了一正一奇的用兵方法。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向漢中進兵,並且分出一支奇兵進入武都郡,由吳蘭、雷銅率領,屯兵於下辯,以示進攻隴右或者關中的態勢,牽制曹操的兵力。

針對吳蘭的部隊,曹操也不得不分兵解決,由曹洪、曹休、曹真等人進攻吳蘭。劉備同時又派遣張飛、馬超屯兵與下辯以北的固山,以示切斷曹洪的後路。這個時候曹休敏銳地判斷出張飛等人的意圖(如果真實目的是切斷後路,就應該隱藏自己的行跡,然後突然襲擊,但張飛、馬超卻大張旗鼓),催促曹洪迅速擊潰下辯的守軍。此戰劉備軍戰敗,吳蘭被斬殺,張飛、馬超果然退兵。可以說在“漢中之戰”的前期,劉備有一點小負。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過程

“漢中之戰”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參與的將領和持續的時間都是相當可觀的。小編姑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

“下辯之戰”——劉備的奇兵

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使用了一正一奇的用兵方法。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向漢中進兵,並且分出一支奇兵進入武都郡,由吳蘭、雷銅率領,屯兵於下辯,以示進攻隴右或者關中的態勢,牽制曹操的兵力。

針對吳蘭的部隊,曹操也不得不分兵解決,由曹洪、曹休、曹真等人進攻吳蘭。劉備同時又派遣張飛、馬超屯兵與下辯以北的固山,以示切斷曹洪的後路。這個時候曹休敏銳地判斷出張飛等人的意圖(如果真實目的是切斷後路,就應該隱藏自己的行跡,然後突然襲擊,但張飛、馬超卻大張旗鼓),催促曹洪迅速擊潰下辯的守軍。此戰劉備軍戰敗,吳蘭被斬殺,張飛、馬超果然退兵。可以說在“漢中之戰”的前期,劉備有一點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三國志·魏書·曹休傳》:“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

“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

“廣石之戰”——劉備再度受挫

分出吳蘭進攻武都,劉備自己率領主力屯兵於陽平關附近。此時陽平關由夏侯淵、張郃、徐晃所守。雙方在陽平關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發生了“廣石之戰”和“馬鳴閣之戰”。

當時夏侯淵守衛陽平關,堵截劉備進入漢中的路線,而張郃屯兵於陽平關北部的廣石,目的大概是防止劉備從西北方包抄。而劉備果然進攻了廣石的張郃部,以十營一萬多人的兵力趁夜猛攻張郃,但是收到張郃的頑強抵抗,一時間無法攻克。小編姑且稱之“廣石之戰”。

按《三國志·魏書·徐晃傳》的記載,劉備曾派陳式等十幾營斷絕馬鳴閣道,但是被徐晃擊敗,劉備軍隊傷亡慘重。歷史上對馬鳴閣道的具體位置向來有爭議,《三國志辭典》中的馬鳴閣道在今四川廣元西北,譚其驤圖中的馬鳴閣道大概也在這個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其中有一種說法,馬鳴閣道具體位置應該在今略陽縣東南到勉縣西北一帶,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而張郃駐紮的廣石就在勉縣西。所以“廣石之戰”與“馬鳴閣之戰”或為一場戰役的兩個部分。不過小編不敢下判斷。總之劉備在陽平關西北方搞的動作被破壞,又是一次小負。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過程

“漢中之戰”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參與的將領和持續的時間都是相當可觀的。小編姑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

“下辯之戰”——劉備的奇兵

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使用了一正一奇的用兵方法。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向漢中進兵,並且分出一支奇兵進入武都郡,由吳蘭、雷銅率領,屯兵於下辯,以示進攻隴右或者關中的態勢,牽制曹操的兵力。

針對吳蘭的部隊,曹操也不得不分兵解決,由曹洪、曹休、曹真等人進攻吳蘭。劉備同時又派遣張飛、馬超屯兵與下辯以北的固山,以示切斷曹洪的後路。這個時候曹休敏銳地判斷出張飛等人的意圖(如果真實目的是切斷後路,就應該隱藏自己的行跡,然後突然襲擊,但張飛、馬超卻大張旗鼓),催促曹洪迅速擊潰下辯的守軍。此戰劉備軍戰敗,吳蘭被斬殺,張飛、馬超果然退兵。可以說在“漢中之戰”的前期,劉備有一點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三國志·魏書·曹休傳》:“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

“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

“廣石之戰”——劉備再度受挫

分出吳蘭進攻武都,劉備自己率領主力屯兵於陽平關附近。此時陽平關由夏侯淵、張郃、徐晃所守。雙方在陽平關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發生了“廣石之戰”和“馬鳴閣之戰”。

當時夏侯淵守衛陽平關,堵截劉備進入漢中的路線,而張郃屯兵於陽平關北部的廣石,目的大概是防止劉備從西北方包抄。而劉備果然進攻了廣石的張郃部,以十營一萬多人的兵力趁夜猛攻張郃,但是收到張郃的頑強抵抗,一時間無法攻克。小編姑且稱之“廣石之戰”。

按《三國志·魏書·徐晃傳》的記載,劉備曾派陳式等十幾營斷絕馬鳴閣道,但是被徐晃擊敗,劉備軍隊傷亡慘重。歷史上對馬鳴閣道的具體位置向來有爭議,《三國志辭典》中的馬鳴閣道在今四川廣元西北,譚其驤圖中的馬鳴閣道大概也在這個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其中有一種說法,馬鳴閣道具體位置應該在今略陽縣東南到勉縣西北一帶,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而張郃駐紮的廣石就在勉縣西。所以“廣石之戰”與“馬鳴閣之戰”或為一場戰役的兩個部分。不過小編不敢下判斷。總之劉備在陽平關西北方搞的動作被破壞,又是一次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

“定軍山之戰”——黃忠建立奇功

劉備與夏侯淵相持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終於放棄從西北方進攻陽平關,而是南渡漢水,翻山越險,佔據陽平關以南的定軍山。這個進攻方向的改變為劉備打開了新的局面。夏侯淵也不得不改變防禦來應對劉備的改變,作南圍和東圍保護陽平關,張郃回援到定軍山以北的漢中平原地區。

劉備從走馬谷向夏侯淵的南圍、東圍放火。夏侯淵讓張郃保護東圍,自己保護南圍。劉備攻打東圍的張郃,夏侯淵分兵支援張郃,導致自身的防護降低。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派黃忠乘高而下攻打夏侯淵,成功斬殺夏侯淵,擊潰夏侯淵的軍隊。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

《三國志·蜀書·黃忠傳》:“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過程

“漢中之戰”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參與的將領和持續的時間都是相當可觀的。小編姑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

“下辯之戰”——劉備的奇兵

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使用了一正一奇的用兵方法。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向漢中進兵,並且分出一支奇兵進入武都郡,由吳蘭、雷銅率領,屯兵於下辯,以示進攻隴右或者關中的態勢,牽制曹操的兵力。

針對吳蘭的部隊,曹操也不得不分兵解決,由曹洪、曹休、曹真等人進攻吳蘭。劉備同時又派遣張飛、馬超屯兵與下辯以北的固山,以示切斷曹洪的後路。這個時候曹休敏銳地判斷出張飛等人的意圖(如果真實目的是切斷後路,就應該隱藏自己的行跡,然後突然襲擊,但張飛、馬超卻大張旗鼓),催促曹洪迅速擊潰下辯的守軍。此戰劉備軍戰敗,吳蘭被斬殺,張飛、馬超果然退兵。可以說在“漢中之戰”的前期,劉備有一點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三國志·魏書·曹休傳》:“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

“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

“廣石之戰”——劉備再度受挫

分出吳蘭進攻武都,劉備自己率領主力屯兵於陽平關附近。此時陽平關由夏侯淵、張郃、徐晃所守。雙方在陽平關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發生了“廣石之戰”和“馬鳴閣之戰”。

當時夏侯淵守衛陽平關,堵截劉備進入漢中的路線,而張郃屯兵於陽平關北部的廣石,目的大概是防止劉備從西北方包抄。而劉備果然進攻了廣石的張郃部,以十營一萬多人的兵力趁夜猛攻張郃,但是收到張郃的頑強抵抗,一時間無法攻克。小編姑且稱之“廣石之戰”。

按《三國志·魏書·徐晃傳》的記載,劉備曾派陳式等十幾營斷絕馬鳴閣道,但是被徐晃擊敗,劉備軍隊傷亡慘重。歷史上對馬鳴閣道的具體位置向來有爭議,《三國志辭典》中的馬鳴閣道在今四川廣元西北,譚其驤圖中的馬鳴閣道大概也在這個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其中有一種說法,馬鳴閣道具體位置應該在今略陽縣東南到勉縣西北一帶,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而張郃駐紮的廣石就在勉縣西。所以“廣石之戰”與“馬鳴閣之戰”或為一場戰役的兩個部分。不過小編不敢下判斷。總之劉備在陽平關西北方搞的動作被破壞,又是一次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

“定軍山之戰”——黃忠建立奇功

劉備與夏侯淵相持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終於放棄從西北方進攻陽平關,而是南渡漢水,翻山越險,佔據陽平關以南的定軍山。這個進攻方向的改變為劉備打開了新的局面。夏侯淵也不得不改變防禦來應對劉備的改變,作南圍和東圍保護陽平關,張郃回援到定軍山以北的漢中平原地區。

劉備從走馬谷向夏侯淵的南圍、東圍放火。夏侯淵讓張郃保護東圍,自己保護南圍。劉備攻打東圍的張郃,夏侯淵分兵支援張郃,導致自身的防護降低。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派黃忠乘高而下攻打夏侯淵,成功斬殺夏侯淵,擊潰夏侯淵的軍隊。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

《三國志·蜀書·黃忠傳》:“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主將戰敗,三軍震動。在這種情況下,郭淮推舉張郃為主將,勉強穩定住態勢。劉備決定渡過漢水反攻,其他人認為應該依託漢水結陣,郭淮則建議退後一段距離引誘劉備渡水,然後用半渡而擊的戰術。劉備起了疑心,沒有輕易渡水。

另外曹真與徐晃對陽平關外的劉備部將高詳發動一次進攻,目的可能是為了緩解一下西線的壓力。不久後曹操親自率領援軍趕到漢中,“漢中之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既陳,備疑不渡。”

“漢中之戰”——趙子龍一身是膽

曹操來到漢中,劉備對曹操還是頗為忌憚的,採取了守勢。劉備依託定軍山的有利地形,不與曹操正面交鋒。曹操想強攻劉備,也佔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令自己損兵折將。但是漢中這個地方又太重要了,雙方就這樣進入相持階段。在期間還發生一次戰役——“漢水之戰”。

劉備自己固守定軍山,黃忠和趙雲在外活動,騷擾曹操的糧道。當時有一批幾千袋的軍糧運輸過來。黃忠認為可以襲糧,帶走趙雲的一部分兵力。結果黃忠遲遲不回,趙雲打算接應黃忠,帶著幾十個騎兵出營,正遇到曹操的主力部隊(大概是保護糧道吧)。趙雲且戰且退,回到軍營中,曹操也跟著來到趙雲軍營。這個時候趙雲使用了“空城計”,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懷疑有伏兵,於是撤退。接著趙雲開始擊鼓,然後用弩射擊曹操軍隊,曹操中計,軍隊發生騷亂,不少士兵投漢水而死。這次“漢水之戰”黃忠到底成功沒有不得而知(小編以為沒有成功),但確實是說明一件事,曹操的糧道一直處於威脅之中。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過程

“漢中之戰”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參與的將領和持續的時間都是相當可觀的。小編姑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

“下辯之戰”——劉備的奇兵

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使用了一正一奇的用兵方法。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向漢中進兵,並且分出一支奇兵進入武都郡,由吳蘭、雷銅率領,屯兵於下辯,以示進攻隴右或者關中的態勢,牽制曹操的兵力。

針對吳蘭的部隊,曹操也不得不分兵解決,由曹洪、曹休、曹真等人進攻吳蘭。劉備同時又派遣張飛、馬超屯兵與下辯以北的固山,以示切斷曹洪的後路。這個時候曹休敏銳地判斷出張飛等人的意圖(如果真實目的是切斷後路,就應該隱藏自己的行跡,然後突然襲擊,但張飛、馬超卻大張旗鼓),催促曹洪迅速擊潰下辯的守軍。此戰劉備軍戰敗,吳蘭被斬殺,張飛、馬超果然退兵。可以說在“漢中之戰”的前期,劉備有一點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三國志·魏書·曹休傳》:“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

“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

“廣石之戰”——劉備再度受挫

分出吳蘭進攻武都,劉備自己率領主力屯兵於陽平關附近。此時陽平關由夏侯淵、張郃、徐晃所守。雙方在陽平關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發生了“廣石之戰”和“馬鳴閣之戰”。

當時夏侯淵守衛陽平關,堵截劉備進入漢中的路線,而張郃屯兵於陽平關北部的廣石,目的大概是防止劉備從西北方包抄。而劉備果然進攻了廣石的張郃部,以十營一萬多人的兵力趁夜猛攻張郃,但是收到張郃的頑強抵抗,一時間無法攻克。小編姑且稱之“廣石之戰”。

按《三國志·魏書·徐晃傳》的記載,劉備曾派陳式等十幾營斷絕馬鳴閣道,但是被徐晃擊敗,劉備軍隊傷亡慘重。歷史上對馬鳴閣道的具體位置向來有爭議,《三國志辭典》中的馬鳴閣道在今四川廣元西北,譚其驤圖中的馬鳴閣道大概也在這個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其中有一種說法,馬鳴閣道具體位置應該在今略陽縣東南到勉縣西北一帶,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而張郃駐紮的廣石就在勉縣西。所以“廣石之戰”與“馬鳴閣之戰”或為一場戰役的兩個部分。不過小編不敢下判斷。總之劉備在陽平關西北方搞的動作被破壞,又是一次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

“定軍山之戰”——黃忠建立奇功

劉備與夏侯淵相持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終於放棄從西北方進攻陽平關,而是南渡漢水,翻山越險,佔據陽平關以南的定軍山。這個進攻方向的改變為劉備打開了新的局面。夏侯淵也不得不改變防禦來應對劉備的改變,作南圍和東圍保護陽平關,張郃回援到定軍山以北的漢中平原地區。

劉備從走馬谷向夏侯淵的南圍、東圍放火。夏侯淵讓張郃保護東圍,自己保護南圍。劉備攻打東圍的張郃,夏侯淵分兵支援張郃,導致自身的防護降低。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派黃忠乘高而下攻打夏侯淵,成功斬殺夏侯淵,擊潰夏侯淵的軍隊。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

《三國志·蜀書·黃忠傳》:“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主將戰敗,三軍震動。在這種情況下,郭淮推舉張郃為主將,勉強穩定住態勢。劉備決定渡過漢水反攻,其他人認為應該依託漢水結陣,郭淮則建議退後一段距離引誘劉備渡水,然後用半渡而擊的戰術。劉備起了疑心,沒有輕易渡水。

另外曹真與徐晃對陽平關外的劉備部將高詳發動一次進攻,目的可能是為了緩解一下西線的壓力。不久後曹操親自率領援軍趕到漢中,“漢中之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既陳,備疑不渡。”

“漢中之戰”——趙子龍一身是膽

曹操來到漢中,劉備對曹操還是頗為忌憚的,採取了守勢。劉備依託定軍山的有利地形,不與曹操正面交鋒。曹操想強攻劉備,也佔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令自己損兵折將。但是漢中這個地方又太重要了,雙方就這樣進入相持階段。在期間還發生一次戰役——“漢水之戰”。

劉備自己固守定軍山,黃忠和趙雲在外活動,騷擾曹操的糧道。當時有一批幾千袋的軍糧運輸過來。黃忠認為可以襲糧,帶走趙雲的一部分兵力。結果黃忠遲遲不回,趙雲打算接應黃忠,帶著幾十個騎兵出營,正遇到曹操的主力部隊(大概是保護糧道吧)。趙雲且戰且退,回到軍營中,曹操也跟著來到趙雲軍營。這個時候趙雲使用了“空城計”,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懷疑有伏兵,於是撤退。接著趙雲開始擊鼓,然後用弩射擊曹操軍隊,曹操中計,軍隊發生騷亂,不少士兵投漢水而死。這次“漢水之戰”黃忠到底成功沒有不得而知(小編以為沒有成功),但確實是說明一件事,曹操的糧道一直處於威脅之中。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而且經歷多次挫折以後,曹操和劉備的態勢轉變了過來,曹操開始處於“雞肋”的境況,劉備反而進行過主動的挑戰。從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到五月,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曹操已經不願再同劉備耗下去,選擇退軍,將漢中拱手相讓。雖然曹操遷徙了很多人口,但與漢中的意義還是無法比較的。

《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早先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但那個時候的劉備羽翼未成,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瓜分了長江以南的荊州,初步開創了基業;隨後入川消滅劉璋更是讓劉備得以一飛沖天,成長為坐擁荊、益二州(當然不是全境)的大軍閥。之後劉備與曹操對漢中進行爭奪,引發了“漢中之戰”。劉備這個時候才擁有和曹操掰手腕的資本,而且還掰贏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漢中之戰”。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歷史背景:曹操知難而退,張飛挫敗張郃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佔取漢中之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消滅劉璋,但是時間不長(劉備消滅劉璋在建安十九年),根基不牢。劉曄與司馬懿都勸說曹操趁這個機會繼續南下進攻劉備。或許是因為當初“赤壁之戰”給曹操的陰影太大(曹操取得荊州後,賈詡勸曹操不急於進攻江東,曹操不聽,以至於大敗),曹操沒有親自率軍進攻劉備,而是撤回河北。不過曹操也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他還是派夏侯淵、張郃等人南下入侵巴郡。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晉書·宣帝紀》:“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劉備襲劉璋,取益州,遂據巴中;遣張郃擊之。”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雖然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郃入侵三巴是為了遷徙居民,但實際上張郃已經進軍到矇頭、蕩石。從地圖上來看,張郃的位置距離江州非常近,而一旦江州失守,荊州和益州的水路交通就會被切斷,這對於剛剛崛起的劉備來說是一次巨大危機。而這個時候張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擊敗張郃,張郃退回到漢中。這次“宕渠之戰”的勝利保存了劉備集團的實力,提供了反擊漢中的機會。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劉備集團的決策:漢中爭奪勢在必行

漢中這個位置對於益州來說極其重要,相當於益州在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處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可以作為北上擴張的前沿基地,或走陳倉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攻關中;可以走祁山道進攻隴右;還可以向東從上庸、房陵、西城“東三郡”進攻襄陽。同時漢中也可以作為益州的屏障,將北方之敵堵截在秦嶺,保護成都和巴郡。可以說漢中對益州政權的擴張和防禦兩個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人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自然也可以看出來。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事實上曹操進攻漢中的時候,偏將軍黃權就勸說劉備迎接張魯,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巨大影響力(“五斗米道”領袖)來爭奪漢中,只是沒有成功。在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蜀中基本穩定,法正勸說劉備進攻夏侯淵、張郃,拿下漢中,這也就是著名的“漢中三策”。劉備拍板了爭奪漢中的計劃,拉開蜀漢立國之戰——“漢中之戰”的帷幕。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過程

“漢中之戰”作為蜀漢的立國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參與的將領和持續的時間都是相當可觀的。小編姑且將其分為四個部分。

“下辯之戰”——劉備的奇兵

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使用了一正一奇的用兵方法。在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劉備向漢中進兵,並且分出一支奇兵進入武都郡,由吳蘭、雷銅率領,屯兵於下辯,以示進攻隴右或者關中的態勢,牽制曹操的兵力。

針對吳蘭的部隊,曹操也不得不分兵解決,由曹洪、曹休、曹真等人進攻吳蘭。劉備同時又派遣張飛、馬超屯兵與下辯以北的固山,以示切斷曹洪的後路。這個時候曹休敏銳地判斷出張飛等人的意圖(如果真實目的是切斷後路,就應該隱藏自己的行跡,然後突然襲擊,但張飛、馬超卻大張旗鼓),催促曹洪迅速擊潰下辯的守軍。此戰劉備軍戰敗,吳蘭被斬殺,張飛、馬超果然退兵。可以說在“漢中之戰”的前期,劉備有一點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皆為曹公軍所沒。”

《三國志·魏書·曹休傳》:“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

“洪從之,進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

“廣石之戰”——劉備再度受挫

分出吳蘭進攻武都,劉備自己率領主力屯兵於陽平關附近。此時陽平關由夏侯淵、張郃、徐晃所守。雙方在陽平關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發生了“廣石之戰”和“馬鳴閣之戰”。

當時夏侯淵守衛陽平關,堵截劉備進入漢中的路線,而張郃屯兵於陽平關北部的廣石,目的大概是防止劉備從西北方包抄。而劉備果然進攻了廣石的張郃部,以十營一萬多人的兵力趁夜猛攻張郃,但是收到張郃的頑強抵抗,一時間無法攻克。小編姑且稱之“廣石之戰”。

按《三國志·魏書·徐晃傳》的記載,劉備曾派陳式等十幾營斷絕馬鳴閣道,但是被徐晃擊敗,劉備軍隊傷亡慘重。歷史上對馬鳴閣道的具體位置向來有爭議,《三國志辭典》中的馬鳴閣道在今四川廣元西北,譚其驤圖中的馬鳴閣道大概也在這個位置。但是這個位置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其中有一種說法,馬鳴閣道具體位置應該在今略陽縣東南到勉縣西北一帶,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而張郃駐紮的廣石就在勉縣西。所以“廣石之戰”與“馬鳴閣之戰”或為一場戰役的兩個部分。不過小編不敢下判斷。總之劉備在陽平關西北方搞的動作被破壞,又是一次小負。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

“定軍山之戰”——黃忠建立奇功

劉備與夏侯淵相持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終於放棄從西北方進攻陽平關,而是南渡漢水,翻山越險,佔據陽平關以南的定軍山。這個進攻方向的改變為劉備打開了新的局面。夏侯淵也不得不改變防禦來應對劉備的改變,作南圍和東圍保護陽平關,張郃回援到定軍山以北的漢中平原地區。

劉備從走馬谷向夏侯淵的南圍、東圍放火。夏侯淵讓張郃保護東圍,自己保護南圍。劉備攻打東圍的張郃,夏侯淵分兵支援張郃,導致自身的防護降低。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派黃忠乘高而下攻打夏侯淵,成功斬殺夏侯淵,擊潰夏侯淵的軍隊。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

《三國志·蜀書·黃忠傳》:“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主將戰敗,三軍震動。在這種情況下,郭淮推舉張郃為主將,勉強穩定住態勢。劉備決定渡過漢水反攻,其他人認為應該依託漢水結陣,郭淮則建議退後一段距離引誘劉備渡水,然後用半渡而擊的戰術。劉備起了疑心,沒有輕易渡水。

另外曹真與徐晃對陽平關外的劉備部將高詳發動一次進攻,目的可能是為了緩解一下西線的壓力。不久後曹操親自率領援軍趕到漢中,“漢中之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既陳,備疑不渡。”

“漢中之戰”——趙子龍一身是膽

曹操來到漢中,劉備對曹操還是頗為忌憚的,採取了守勢。劉備依託定軍山的有利地形,不與曹操正面交鋒。曹操想強攻劉備,也佔不到任何便宜,反而令自己損兵折將。但是漢中這個地方又太重要了,雙方就這樣進入相持階段。在期間還發生一次戰役——“漢水之戰”。

劉備自己固守定軍山,黃忠和趙雲在外活動,騷擾曹操的糧道。當時有一批幾千袋的軍糧運輸過來。黃忠認為可以襲糧,帶走趙雲的一部分兵力。結果黃忠遲遲不回,趙雲打算接應黃忠,帶著幾十個騎兵出營,正遇到曹操的主力部隊(大概是保護糧道吧)。趙雲且戰且退,回到軍營中,曹操也跟著來到趙雲軍營。這個時候趙雲使用了“空城計”,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操懷疑有伏兵,於是撤退。接著趙雲開始擊鼓,然後用弩射擊曹操軍隊,曹操中計,軍隊發生騷亂,不少士兵投漢水而死。這次“漢水之戰”黃忠到底成功沒有不得而知(小編以為沒有成功),但確實是說明一件事,曹操的糧道一直處於威脅之中。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而且經歷多次挫折以後,曹操和劉備的態勢轉變了過來,曹操開始處於“雞肋”的境況,劉備反而進行過主動的挑戰。從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到五月,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曹操已經不願再同劉備耗下去,選擇退軍,將漢中拱手相讓。雖然曹操遷徙了很多人口,但與漢中的意義還是無法比較的。

《雲別傳》:“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淺談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的影響

拿到漢中之後,劉備的益州政權才真正變得牢固起來,漢中這個地方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政治意義(劉邦王漢中),於是劉備稱漢中王。所以小編認為可以將“漢中之戰”視為劉備的立國之戰。

取得漢中後,劉備又派孟達、劉封東取“東三郡”,作為與江陵方面圍攻襄、樊的另一發力點。可惜關羽北伐的時機過於倉促,而且又忽略了孫權的背刺,導致荊州丟失,“東三郡”不久後也失守。劉備集團從鼎盛跌至低谷。而漢中在往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髮揮著進攻職能和防禦職能,直到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