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
"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家家有清風明月

文 |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個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料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裡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裡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就提這麼重的一桶水來,那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裡,不受人惑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行人路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人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迴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料茶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裡,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裡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變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籤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與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聯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家家有清風明月

文 |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個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料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裡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裡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就提這麼重的一桶水來,那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裡,不受人惑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行人路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人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迴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料茶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裡,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裡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變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籤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與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聯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盪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

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未能免俗,梁啟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消磨”,到最後只有“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路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

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裡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裡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聽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

"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家家有清風明月

文 |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個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料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裡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裡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就提這麼重的一桶水來,那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裡,不受人惑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行人路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人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迴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料茶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裡,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裡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變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籤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與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聯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盪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

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未能免俗,梁啟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消磨”,到最後只有“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路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

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裡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裡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聽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心扉的突然洞開”,是來自於從容,來自於有情。

生命的整個過程是連續而沒有斷滅的,因而年紀的增長等於是生活資料的累積,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糾結成一團亂麻了,許多人畏懼這樣的亂麻,就拿黃金酒色來壓制,企圖用物質的追求來麻醉精神的僵滯,以至於心靈的安寧和融都展現成為物質的累積。

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如果能有較從容的心情,較有情的胸襟,則能把亂麻的線路抽出、理清,看清我們是如何地失落了青年時代理想的追求,看清我們是在什麼動機裡開始物質權位的奔逐,然後想一想:什麼是我要的幸福呢?我最初所想望的幸福是什麼?我的波動的心為何不再震盪了呢?我是怎麼樣落入現在這個古井呢?

我時常想起童年時代,那時社會普遍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關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昧卻,鄉間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徵。記得我的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活著,要像個人。”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的涵義,現在才算比較瞭解其中的玄機。人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曆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裡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家家都有明月清風,失去了清風明月才是最可悲的!喝過了熱乎乎的“奉茶”,我信步走入林間,看到落葉層縫中有許多美麗的褐色葉片,拾起來一看,原來是褐蝶的雙翼因死亡而落失在葉中,看到蝴蝶的翼片與落葉交雜,感覺到蝴蝶結束了一季的生命其實與樹葉無異,塵歸塵、土歸土,有一天都要在世界裡隨風逝去。

人的身體與蝴蝶的雙翼又有什麼兩樣呢?如果活著的時候不能自由飛翔,展現這片赤誠的身心,讓我們成為宇宙眾生邁向幸福的階梯,反而成為庸俗人類物質化的踏板,則人生就失去其意義,空到人間走一回了!

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恆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鬧中得到清涼的人。

"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家家有清風明月

文 |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個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料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裡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裡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就提這麼重的一桶水來,那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裡,不受人惑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行人路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人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迴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料茶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裡,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裡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變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籤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與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聯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盪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

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未能免俗,梁啟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消磨”,到最後只有“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路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

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裡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裡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聽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心扉的突然洞開”,是來自於從容,來自於有情。

生命的整個過程是連續而沒有斷滅的,因而年紀的增長等於是生活資料的累積,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糾結成一團亂麻了,許多人畏懼這樣的亂麻,就拿黃金酒色來壓制,企圖用物質的追求來麻醉精神的僵滯,以至於心靈的安寧和融都展現成為物質的累積。

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如果能有較從容的心情,較有情的胸襟,則能把亂麻的線路抽出、理清,看清我們是如何地失落了青年時代理想的追求,看清我們是在什麼動機裡開始物質權位的奔逐,然後想一想:什麼是我要的幸福呢?我最初所想望的幸福是什麼?我的波動的心為何不再震盪了呢?我是怎麼樣落入現在這個古井呢?

我時常想起童年時代,那時社會普遍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關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昧卻,鄉間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徵。記得我的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活著,要像個人。”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的涵義,現在才算比較瞭解其中的玄機。人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曆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裡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家家都有明月清風,失去了清風明月才是最可悲的!喝過了熱乎乎的“奉茶”,我信步走入林間,看到落葉層縫中有許多美麗的褐色葉片,拾起來一看,原來是褐蝶的雙翼因死亡而落失在葉中,看到蝴蝶的翼片與落葉交雜,感覺到蝴蝶結束了一季的生命其實與樹葉無異,塵歸塵、土歸土,有一天都要在世界裡隨風逝去。

人的身體與蝴蝶的雙翼又有什麼兩樣呢?如果活著的時候不能自由飛翔,展現這片赤誠的身心,讓我們成為宇宙眾生邁向幸福的階梯,反而成為庸俗人類物質化的踏板,則人生就失去其意義,空到人間走一回了!

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恆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鬧中得到清涼的人。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家家有清風明月

文 | 林清玄

到臺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個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料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裡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裡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就提這麼重的一桶水來,那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煙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裡,不受人惑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行人路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人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臺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迴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臺上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料茶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裡,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裡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變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籤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與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聯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盪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

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未能免俗,梁啟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消磨”,到最後只有“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路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

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裡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裡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聽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酢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寶殿。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心扉的突然洞開”,是來自於從容,來自於有情。

生命的整個過程是連續而沒有斷滅的,因而年紀的增長等於是生活資料的累積,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糾結成一團亂麻了,許多人畏懼這樣的亂麻,就拿黃金酒色來壓制,企圖用物質的追求來麻醉精神的僵滯,以至於心靈的安寧和融都展現成為物質的累積。

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如果能有較從容的心情,較有情的胸襟,則能把亂麻的線路抽出、理清,看清我們是如何地失落了青年時代理想的追求,看清我們是在什麼動機裡開始物質權位的奔逐,然後想一想:什麼是我要的幸福呢?我最初所想望的幸福是什麼?我的波動的心為何不再震盪了呢?我是怎麼樣落入現在這個古井呢?

我時常想起童年時代,那時社會普遍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關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昧卻,鄉間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徵。記得我的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活著,要像個人。”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的涵義,現在才算比較瞭解其中的玄機。人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曆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裡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家家都有明月清風,失去了清風明月才是最可悲的!喝過了熱乎乎的“奉茶”,我信步走入林間,看到落葉層縫中有許多美麗的褐色葉片,拾起來一看,原來是褐蝶的雙翼因死亡而落失在葉中,看到蝴蝶的翼片與落葉交雜,感覺到蝴蝶結束了一季的生命其實與樹葉無異,塵歸塵、土歸土,有一天都要在世界裡隨風逝去。

人的身體與蝴蝶的雙翼又有什麼兩樣呢?如果活著的時候不能自由飛翔,展現這片赤誠的身心,讓我們成為宇宙眾生邁向幸福的階梯,反而成為庸俗人類物質化的踏板,則人生就失去其意義,空到人間走一回了!

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恆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鬧中得到清涼的人。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林清玄:家家有清風明月

林清玄: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清淨之蓮》《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妝》等。

圖文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

俞平伯:我們應該怎樣讀《紅樓夢》

馮驥才:老夫老妻

吳官正:難忘那夜的秋雨

歡迎點贊與轉發謝謝您的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