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主持人徐德琳

責編黃悠

美編吳若彤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主持人徐德琳

責編黃悠

美編吳若彤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主持人徐德琳

責編黃悠

美編吳若彤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taoliguoxuetang

"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蔣原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聘任教授。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文藝理論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有《傳統的界限》《九十年代批評》《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我聊故我在》《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文學批評學》《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等多種。曾主編《今日先鋒》《媒介批評》和“媒介文化叢書”及教材四十餘種。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靈渠(下)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在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中,都江堰最為巧奪天工。

如果說遇見靈渠頗感意外,那麼當初劈面都江堰對我來說是強烈的震撼。若說鄭國渠和靈渠等的開鑿,從整體上表明瞭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水平所達到的高度的話,那麼都江堰的出現絕對是奇蹟,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江堰無論在總體構思、設計上的精妙合理,還是到最後實施過程的渾然天成上,都堪稱無與倫比。說它是奇蹟還有另一個理由,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能親見的,體現中華民族早期智慧的最鐵定的證物。如今古籍上記載的許多輝煌的科技發明,均不見蹤影,如晚於此兩百多年的漢代,有張衡製造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如今在哪裡?再往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又在哪裡?今天關於這些記載都不過是傳說,幾近於神話。連治水的大禹都可能是神話(顧頡剛認為,大禹到底是神話故事人君化,還是初民時期的人君神話化尚可討論,當然他傾向於前者),蓋因除了《尚書·大禹謨》《尚書·禹貢》等文獻,沒有太可信的證物。而《尚書·禹貢》中又將禹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偉人,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立馬天下大治,做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富,鹹則三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事情往往是過猶不及,這樣一來大禹不是神也是神了。所以儘管全國的大禹廟有五六處之多,但都只能作民間信仰和民風民俗觀。恰恰都江堰倖存下來了,跨越千年,屹立不倒,連地震都難以撼動。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所為,盡人皆知。可惜李冰是哪裡人卻無考。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征服巴蜀之地,成都平原及周邊自此就成了秦王朝的一個郡。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為蜀郡太守,開鑿都江堰,成一代偉業。我之所以關注李冰是何方神聖,是好奇他的治水技術承傳於何人。比如祖上與魏國的西門豹有什麼關係,或者像大禹一樣,父親也是水利專家,得之於家傳?當然不管他受何種恩澤和培養,李冰本人無疑是治水的天才,僅在任六年,就將成都平原治理得風調雨順,此地遂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在於無壩攔水分水。面對上游岷江的洶湧來水,前有魚嘴分水,後有鑿開的玉壘山(成寶瓶口狀)引水,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又有飛沙堰可再度分洪。在寶瓶口下方還有數條河流引水,這一切均形成了十分完美的組合,自此從岷山山脈飛奔而下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江和外江,原先岷江的故道成為外江,從成都平原西側南下,直奔長江。而經寶瓶口流向成都方向的即為內江。內外江分水的比例是四六,既能分洪,還能合理地分配水資源,滿足了岷江下游農田灌溉的需要。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都說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典範。李冰父子在全部的工程中沒有築過橫截江流的堤壩,分水或引水一切均順勢而為。故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引用古書的說法,極贊都江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水旱從人”之說,就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在。當然再完美的水利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維護。都江堰就有歲修制度來維護,還有“深淘灘,低作堰”的信條和規則要遵守。這許多細節聽起來有點複雜,倒是不難理解,只是敘說起來,不那麼直觀。許多人慕名而遊覽都江堰,早有充分心理準備,一旦親臨,還是會被折服,這難道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傑作嗎?真是我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人留下的?萬般神奇呀!若說中國只有一個都江堰,可以看成是天降奇蹟,是上蒼對川人的眷顧和偏愛。然而僅僅半個世紀的工夫,我們的祖先就擁有都江堰、鄭國渠和靈渠這三大水利工程,表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住民曾有以下的優秀品質:勤勞、勇敢、重實幹,有創造力又有科學精神。無疑,以往對中華民族的一切讚語應該都成立!

李冰治水有功造福四方,百姓紀念他,自然是立祠又塑像。他也難免會被傳奇化和神話化。李白《蜀道難》有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於是李冰就成了蠶叢和魚鳧的後人,不僅本鄉本土化,而且家世背景也大有來頭。在時間的發酵過程中,慢慢地李冰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有降龍捉怪的本領,更有人認為,那位武功可以媲美孫悟空的二郎神,其原型可能就是李冰之子李二郎。

宋人黃休復筆記《茅亭客話卷第一》中有類似這方面的記載:

蜀困水難,至於臼灶生蛙,人罹墊溺且久矣。公以道法役使鬼神,擒捕水怪,因是壅止泛浪,鑿山離堆,闢沫水於南北為二江,灌溉彭、漢、蜀之三郡沃田億萬頃。仍作三石人以誓江水,曰:“俾後萬祀,水之盈縮,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又作石犀五,所以厭水物。於是蜀為陸海,無水潦之虞,萬井富實,功德不泯,至今賴之,鹹雲:“理水之功,可與禹偕也,不有是績,民其魚乎?” 每臨江滸,皆立祠宇焉。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但是無論怎樣神話化,沒有人會把李冰當成純粹的神話人物,蓋因都江堰的存在,證明李冰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表明在李冰那個時期,華夏民族已經有了相當高的科技水平和治水能力,且領先於全球。

這裡,必須說說筆者的一個猜想,也可以說是關於“李約瑟猜想”的猜想。

所謂“李約瑟猜想”又稱“李約瑟之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序言中,這位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曾經這樣寫道:

廣義地說,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麼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蹟”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文明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在理論和幾何學方法體系方面所存在的弱點,為什麼並沒有妨礙各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湧現?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礎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的因素是什麼?另一方面,又是什麼因素使得科學在中國早期社會中比在希臘或歐洲中古社會中更容易得到應用?最後,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雖然比較落後,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的學派那裡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3個世紀之後被迫採納的自然觀非常相似。

以上這段思考包含著多重角度和含義,但是後來國人將李約瑟之問做了最扼要的概括,簡言之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燦爛輝煌,為什麼近代科學革命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發生?

其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次來訪中國之前一年,李約瑟受到《自然》雜誌和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邀請,所想討論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的科學從整體上講為什麼從來就不發達” 。注意!他那時說的是“從來就不發達”,而不是後來所說的“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只是到近代,科學技術才落後。

是什麼促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都江堰!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當然,這是筆者關於李約瑟猜想的揣測。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第一次遊覽都江堰,突然就想到了李約瑟。此前並無翻看過他的著作,只知道他的煌煌鉅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多少大卷,詳盡介紹了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當時的直覺是這位洋人科學家一定是來過都江堰考察,只有來過此地,並親見如此偉大的水利工程才會對中國古代科技抱有如此的熱情。最近起念寫此文,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李約瑟在由英國派往中國任文化參贊的第一年(1943年),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都江堰。當然他原本的目的地是敦煌石窟,由重慶經成都去隴西的途中就劈面相遇了都江堰。都江堰令李約瑟著迷,驚歎不已。據說“它的設計在美學上賞心悅目”,也使這位曾經的劍橋博士、胚胎學專家為之折服。

他甫任中國,就奔敦煌而去,顯然是受中國古代燦爛的藝術文化的召喚,或許那時在李約瑟腦海裡,中國早期的人文文化發達,科技文化尚不足道。沒來中國之前,他對中國的嚮往是對神祕而遙遠的異域文化的嚮往,不怎麼有科學技術方面的概念。我想一定是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改變了他中國科技“從來就不發達”的看法。因為既然都江堰改變了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的看法,不是從歷史書上學會背誦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悠久,而是從實例中收穫切實的感受,也一定會改變任何一個外國人的看法。

其實,中國的近現代科技為何不發達,落後於西方?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李約瑟發問的半個多世紀之前早已自問。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揮之難卻的大問號。答案歸納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大致有三個層面還是清楚的,即一是思想文化傳統方面的,二是體制和制度層面的,三是民族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等。本文不想在各種答案上再增加新的內容,而是想揭示李約瑟之問的背景,同樣問這個問題,中國學者或有識之士的目的是找到原因,急於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對於李約瑟,則是想對複雜的文化現象和人類學現象做出自己的解答。據說作為生物化學家的李約瑟與人類學家有很頻繁的學術交往,如與瑪格麗特 •米德等都是好朋友,他剛進入中國的昆明,就給美國這位著名人類學家寫信,談了自己“在中國最初的36小時的印象”,因此有理由認為“李約瑟之問”是深受人類學界的影響。

(以上均參見【英】文思淼《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祕面紗的人》姜誠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正是文化人類學大發展的時期,所謂文化人類學,關注的是文化在各民族的建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對性得到了人類學者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許多西方學者通過田野調查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單線進化論:即那種把文化看成是歷時性的,由落後到先進逐漸遞進的單線排列的認識模式。他們認為各民族文化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不能把全人類豐富的文化進程作為普遍的統一的歷史來對待。當然更不能從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否來判斷人種的優劣。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李約瑟來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肯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並寫下了《中國西南部的科學》《中國西北部的科學與技術》等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既從精神上思想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其後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出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那部偉大的科學技術史是按科學門類分卷的,若果是按歷史年代排列,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當為開卷。至今它們還以當年的歷史風貌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完稿於 2017年7月23日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本文為“桃李國學苑“原創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留言,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主持人徐德琳

責編黃悠

美編吳若彤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taoliguoxuetang

「大家」蔣原倫:靈渠(下)

公眾號主編:李山

總監:楊春俏

編輯部主任:海彥、宛陵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

taoliguoxuetang@163.com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