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無憂的童年,青澀的少年,躁動的青年。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也已步入中年。回想那些曾經的記憶,那些無法重來的過往,在歲月裡漸行漸遠。但記憶卻是愈發清晰,不知這是不是變老的節奏。有些事經歷過了,成為過眼煙雲;有些事經歷過了,成為一種記憶。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時人們的生活都很困難,但孩子們卻不乏快樂。同現在的孩子比起來,我們接觸自然的機會更多,我們的童年也更自然。我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南仲家窪渡過的,那段記憶裡的時光也充滿了童年的樂趣、日子雖然艱苦,但有著現在的孩子很難尋到的天真、純真的笑容和歡樂。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與哥哥、姐姐在南仲家窪的小衚衕裡。

與現在的孩子相比,最大的差別是我們有兄弟姐妹。我們常常被稱為老大、老二或老小,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在家裡最小,自然,對我的稱呼也就是小三了。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候,幾乎沒有什麼玩具,更不用說零花錢了,但卻不乏歡樂,男孩子除了彈蛋兒、彈杏核、滾鐵圈、拍紙牌、打懶老婆、鬥拐(雞)等等之外,就是瘋跑,那時的幾個仲家窪幾乎都是串通的,幾乎每個衚衕都能留下我們的身影。女孩子一般就是跳皮筋、打紗布袋、藏頭綱、拾波谷、跳房、收藏糖紙......那時的童年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候大家除了比誰的哥哥、姐姐多,還會比誰的小人書多,那些時常拿出來炫耀的孩子,都可以成為偶像了。那時,我最喜歡的事就是去南仲家窪貿易公司的一節連環畫櫃檯和菜市對面的小書攤滑溜眼珠子,大光明電影院那裡有一個小書攤,一分錢看一次,再就是臺東一路和威海路交界的臺東新華書店,只是離著家稍遠一點,回家晚了逃不掉母親的一頓巴掌。但對於娛樂生活相對簡單的七、八十年代,小人書確實給當時的少年兒童帶來了很多的歡樂。每年的六一兒童節也是一年裡最開心的時候之一,因為父親會帶著我去書店買小人書,要是去街裡一趟可是會炫耀好一陣子的事,父親會帶我去膠州路的新華書店、環球、市場三路的市場樓,然後到廣東飯店吃飯,記得有次在那裡點的榨菜湯,感覺是那麼的美味,時至今日還是會時時憶起。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很少能看上一場電影,有段時期的週末,臺湛路那個居委會大院裡會放一場露天電影,居委會叫“花園”居委會,至今也不清楚為什麼叫“花園”。每次都是很興奮早早地去佔好位置。去晚了連院子門都進不去了。後來在臺湛路小學的操場裡也放映過,那時去看的人就更多了。我們最喜歡的就是那幾塊戰爭片,《地道戰》、《平原游擊隊》、《上甘嶺》和《小兵張噶》等,記得最後在那裡看的是一部《野火春風斗古城》的電影,再後來就沒再去過了。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慢慢的露天電影被電視機所取代,有個鄰居家買了一臺九寸的黑白電視,這也是我們衚衕裡的第一臺電視機,那時誰家要是有一臺電視機,那可是不得了!每到晚上,這家人家裡註定就熱鬧非凡,好比是開大會,又堪比現在看大片。每每到播電影的時候,大小夥伴們都會不約而至。尤其是夏日,自帶小板凳、馬紮子前去,場面是十分的壯觀。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母親是個要強、要面子的人,下班的空閒時就不停地做一些拆線頭、剝花生、糊火柴盒等的小加工活,我們放學後沒事也幫著幹,終於攢錢買回一臺12寸的日本聲寶牌的黑白電視機,價格是518元,那時候的500多元可是一家人全年的費用。後來的生活離不開電視了,好看的電視連續劇也開始多了起來,《加里森敢死隊》、《大西洋底來的人》、《排球女將》、《敵營十八年》.......,伴著我們慢慢長大,但母親的一雙手卻永遠留下了疤痕,這也留在了我永遠的記憶裡。那年,是1979年。

我幼年時已處在文革末期,母親當時在延安三路上的“臺一糧店”工作,記得每隔多久就會帶著我到現在利津路的第二糧庫去開什麼革命大會,那時候每個人衣服的胸口都戴著毛主席像章、家家都有好多本毛主席語錄、如果誰家玻璃上繪著的毛主席像,人們會羨慕不已。至今那些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語錄還被我仔細的收藏著。

記得那時大街的牆上還有大字報、牆面上的標語更是隨處可見,經常還會看到被遊街的犯人,用繩子拴在一起遊街示眾。後來最熱鬧的還是粉碎四人幫後的歡呼場面,還有每年參軍送軍的熱烈場景。那一年,國家發生了很多大事,毛主席與周總理逝世,收音機傳來哀悼的新聞時,人們都哭了,那是發自內心的哭聲。那時我還小,還不知怎麼回事,看到大人哭也跟著哭。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的地震棚

當年的唐山大地震,後來預告青島也會有地震,我們都被動員搬到了當時延安三路和臺湛路交界處的大馬路上,居委會幫著搭大棚,好幾戶人家聚在一個大棚裡,當時鄰居的感情勝過現在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過去的日子比較清苦,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融洽溫馨。

“深挖洞、廣積糧”,那時,有條件的單位給職工配發專門的工作服,也就是青島話常說的“幹道猴”。那個年代,能有一件幹道猴簡直是身份的象徵。冬天,馬路上一片藍色的粗布大衣,幹道棉猴就是那個寒冷冬天的一道風景。父親在針織一廠工作,沒上小學的一兩年,我偶爾跟著父親去平度南村挖幹道,住在大棚裡、照明點的是“嘎斯燈”。白天父親去工作,我就和另外幾個隨著父母來的小朋友在大棚裡玩耍,當然,沒有大人的同意是不敢踏出大棚到外邊去玩的。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候買什麼東西都得憑票供應,每家都有各種的票證。不管你買什麼都得一手交錢一手遞票,沒有票找誰也沒用。那時的醬油和醋也基本是散裝的,我們拿著空瓶子,交上錢,售貨員會分別用1兩、2兩、半斤的提子(直徑、深淺不同的帶把的竹筒,用作衡器)從一口口小缸裡舀出來,再灌到瓶子裡。那時基本都是每樣打上三五分錢的,回家的路上總會偷偷喝上幾口醋,。現在超市的貨架上,各種品牌的醬油、醋琳琅滿目,那種需顧客自帶瓶子“打”醬油、醋的場景永遠的消失了,許多80、90、00後能熟練運用網絡熱詞“打醬油”,但是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的冬天,除了白菜和蘿蔔真沒什麼吃的了,買大白菜也要憑票供應,時常會記起每當開始賣白菜的時候,全家出動,拉著鋼鈴車或拖著地排車或推著自行車,到菜店成筐成麻袋地買白菜的壯觀景象。

買煤也是如此,連買燒火的木柴都要證。延安三路煤店跟趕大集似的,一定要提前準備好鐵杴、麻袋和小推車,搶回家後,還要在院子裡用籮籮出來,煤塊燒爐子、煤面燒鍋頭,每次籮完還會有不少的石頭夾在裡面,煤的質量可見一斑。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說到燒火,那時的孩子都要幹家務活的,我經常都逃不過的莫過於拉風箱。通飯、炒菜、插稀飯、蒸米飯、蒸饅頭...,必備的工具就是爐灶和風箱。要是通飯什麼的還好一些,灶膛裡點上火,找個小凳坐下來,慢慢拉著就是了。要是蒸饅頭就累了,那時的家口多、飯量也大,家家戶戶基本都是“八印鍋”或是“十印鍋”,蒸籠一上鍋,大人就會不斷嘮叨著:“使勁拉,別斷火,”,結果,一、兩鍋饅頭蒸下來,胳膊好長時間都會反不過勁來。

拆遷前的仲家窪是出了名的老棚戶區,趴趴房裡往往都是幾代人住在一起。因為太過狹小,父親就在後院加蓋起一間小屋,廚房也間在了裡面。與灶臺連著的是土炕,每當蒸饅頭就會也被燒得暖烘烘,寒冷的冬天裡睡在熱炕上,那是說不出的舒服。

後來隨著鼓風機的出現,風箱漸漸從千家萬戶被替代消失了,但兒時母親在灶頭炒菜做飯,我坐在灶前拉風箱的場景,至今憶起仍歷歷在目。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風箱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悄然隱退,但和母親一起在灶房忙活時,心中洋溢的那種溫馨的親情,每每憶起,仍令我久久不能自已……

那時的散裝花生油憑票供應,豬肉憑票購買,買雞蛋、白砂糖等等都要用票。春節,每戶供應5瓶青島啤酒、5盒大前門煙,半個豬頭。回家擇豬毛又成了我們小孩子的事了,因為我家有兩個戶,就是可以買回一個整豬頭,拿著鑷子擇豬毛真不是件好差事,太累手、累眼啊......到了年三十一大早,父親就會開始煮豬頭,當那香噴噴的肉香味不斷飄出時,我們的口水真的是止不住了......

那時,5分錢一個的槓子頭火燒,二兩糧票。8分錢一碗的清湯麵,有時也會要二兩糧票,沒有糧票寸步難行。戶口簿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證件,辦票證、重要的事都要靠它,現在真不知道戶口簿還有多少用處了。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計劃經濟年代最息息相關的就是糧食了,糧店內一排大大的木製的盛麵粉的容器,一個鋁製的大漏斗,驗完了糧證、交上糧票和現金後,把面袋子套在漏斗下方,賣糧的師傅就會把稱好的麵粉順著漏斗倒在了袋子裡。

小時候沒上過幼兒園,沒上學的時候經常跟著母親在糧店裡,記得母親經常對我說,等她退休了就讓我去頂替,什麼糧店、煤店、菜店永遠也關不了門,這些話幾乎經常掛在嘴上,誰會想到社會發展是如此之快...... 

那時候物價很低,蛤蜊5分錢一斤賣不動,因為去海邊一個潮水就能挖一小編織袋。我家離湛山海邊不遠,吃過晚飯,看著時間早,父親就會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們去挖蛤蜊,其實挖回來也吃不了,很多也分給鄰居了。那時候的豬肉8毛6一斤,一般一個禮拜才會去割5毛錢的。那時,冷飲品種很少,冰糕只有兩種,花生的3分錢、奶油的4分錢,好像過了幾年才分別漲了1分錢。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曾經的開水票(張冠英提供)

天氣轉暖,家裡的爐子就不大用了,喝開水要拿著暖瓶帶著水票到居委會的茶爐去打,1角錢十壺熱水,一分錢一壺。看茶爐的爺爺或奶奶會在水票上蓋上個小戳,等這一張蓋完了就要再買一張了。

那時候,住在南仲家窪的小趴趴屋裡,那時家裡都沒有廁所和上下水,髒水要提著桶倒到衚衕裡的髒水池子裡。上廁所是一件頭疼事,廁所基本都在衚衕頭上,白天還好說,最愁的的是晚上還有大冬天,現在想想那真是遭罪。2000年,南仲家窪整體拆遷到了浮山後,在島城小有名氣的仲家窪大茅房也成為了歷史。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北仲家窪拆遷前,一個水龍前,接水和洗衣服的人們。

隨著自來水一戶一表的普遍,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每天要按規定的時向到所屬街巷的水龍去排隊接水?那時候吃水只能在室外固定的公共水龍手提肩挑,而且水龍平時基本是鎖著的。每天按時打開,有人就開始吆喝:“接水了!接水了!”,於是,每家都會有一人提著水桶出來,很快,水龍前就會排成一排長隊,來的稍晚點的只能耐心等待。水龍的管理一般由街道安排的小組長承擔,這些大娘大媽經年累月地熱心街頭巷尾的各種小事,都是街坊鄰里稱讚的熱心腸。時常會記起當年公共水龍接水是的熱鬧場景,水龍前一排長長的各式各樣的水桶,接水的鄰里街坊在旁邊也是各種各樣的拉呱閒聊。好一幅水龍頭旁老青島的市井風貌與人情冷暖。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經常會有“愛衛會”的運動,每當有活動,居委會的大娘們就會迅速的挨家挨戶的宣傳通知,每家也立刻投入到衛生清理當中,為的就是能在大門上貼上一張“衛生光榮”,還會笑話誰家門上貼著“衛生合格”。

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那時候,學生們會經常帶著學校佈置的任務,進行“找蛆挖蛹”的工作。在哥哥、姐姐或是大人的幫助下,在暗溝河道、茅房四周挖蛆蛹,第二天上學時將裝在瓶子裡或火柴盒裡的蛆蛹交給老師,以此換來學校的獎勵和老師的表揚,得到一個鉛筆盒或是一本本子,那是相當高興的事。如今想想,難免又是一陣又一陣的噁心,但那個特別的年代裡反映出的還是人們的淳樸和很高的思想覺悟。

那時,還有很多很多難以忘懷的事……,上小學三年級時,小學由五年制改成六年制,被我們趕上了,結果小學多上了一年。後來上班,國家開始實行合同制,房屋也進行改革了,單位福利分房子只分到八九年,九0年以後參加工作的沒事,咱正巧又趕上了……

七十年代人的經歷是特殊的,童年時期經歷了物質的貧乏,接受了一些信仰和理想至上的革命精神教育。那時,我們就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接受黨的教育。我們處處以勞動為榮,以艱苦樸素為榮,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讀書。

那個年代,還處在解決溫飽的年代。穿的衣服基本都是母親親自縫製的。但那時候,我們的眼睛是單純的,思想是純正的,心靈是美好的,笑容是燦爛的。

逐漸成年之後,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年代,七十年代的人沒有八0後的灑脫,也沒有六十年代的保守,總有些傳統的思想在限制著我們。出生在一個講理想的年代,卻不得不生活在一個重現實的年代,這也許是無數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尷尬吧。

那個時候,我們談論的大事是長大了當個什麼家,四個現代化什麼時候會實現,2000年我們就多大年紀了......歲月流逝,消磨不了的是那些難忘的童年記憶,難忘的七十年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