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他還下令大量鑄造金銀、銅、石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愛敬寺的丈八檀木像、銅像,立像高10丈,坐像高5丈的剡溪石像,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梁武帝很喜歡做齋和做法會,如水陸大齋、孟蘭盆齋和四部僧、尼、善男子、善女子、無遮大會、無礙法善會,動輒有幾萬人參加,並且親自登上講經說法。他經常光顧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等一些經義。在法會上,他也常常會自行懺悔,如因為太子蕭綱多病,作《涅懺》,此外還常行《大般若懺)、《金剛般若懺》

由於梁武帝的積極提倡,在他執政期間建立寺廟已經是蔚然成風、造像成風、做齋事廟會成風,佛寺、佛像可以說是遍地成林。在他統治時期,佛寺多達五百所之多,樑朝幾乎變成了佛教的國度。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他還下令大量鑄造金銀、銅、石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愛敬寺的丈八檀木像、銅像,立像高10丈,坐像高5丈的剡溪石像,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梁武帝很喜歡做齋和做法會,如水陸大齋、孟蘭盆齋和四部僧、尼、善男子、善女子、無遮大會、無礙法善會,動輒有幾萬人參加,並且親自登上講經說法。他經常光顧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等一些經義。在法會上,他也常常會自行懺悔,如因為太子蕭綱多病,作《涅懺》,此外還常行《大般若懺)、《金剛般若懺》

由於梁武帝的積極提倡,在他執政期間建立寺廟已經是蔚然成風、造像成風、做齋事廟會成風,佛寺、佛像可以說是遍地成林。在他統治時期,佛寺多達五百所之多,樑朝幾乎變成了佛教的國度。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最有意思的還是那梁武帝曾經多次捨身於同泰寺。所謂的捨身,一則意寓為舍資財,也就是將自己的一切身資服用,統統捐舍給寺廟,另一層寓意則是捨棄自身,即自願加入寺廟為僧眾服教。他先、後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捨身於廟。捨身的時間第一次是四天,最後一次甚至多至三十七天。群臣花費了數億錢財才贖回了梁武帝這個"皇帝菩薩"

梁武帝還十分重視戒律。他在即位之後的第十八天就親自來到寺殿受戒,法名冠達,同時宣佈赦免眾罪人。他任命法超為僧正,即擔任為管理一個地區乃至全國佛教的"主教";又親自撰寫了《出要律儀》40卷,分發境內各地,通令照行。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佈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他還下令大量鑄造金銀、銅、石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愛敬寺的丈八檀木像、銅像,立像高10丈,坐像高5丈的剡溪石像,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梁武帝很喜歡做齋和做法會,如水陸大齋、孟蘭盆齋和四部僧、尼、善男子、善女子、無遮大會、無礙法善會,動輒有幾萬人參加,並且親自登上講經說法。他經常光顧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等一些經義。在法會上,他也常常會自行懺悔,如因為太子蕭綱多病,作《涅懺》,此外還常行《大般若懺)、《金剛般若懺》

由於梁武帝的積極提倡,在他執政期間建立寺廟已經是蔚然成風、造像成風、做齋事廟會成風,佛寺、佛像可以說是遍地成林。在他統治時期,佛寺多達五百所之多,樑朝幾乎變成了佛教的國度。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最有意思的還是那梁武帝曾經多次捨身於同泰寺。所謂的捨身,一則意寓為舍資財,也就是將自己的一切身資服用,統統捐舍給寺廟,另一層寓意則是捨棄自身,即自願加入寺廟為僧眾服教。他先、後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捨身於廟。捨身的時間第一次是四天,最後一次甚至多至三十七天。群臣花費了數億錢財才贖回了梁武帝這個"皇帝菩薩"

梁武帝還十分重視戒律。他在即位之後的第十八天就親自來到寺殿受戒,法名冠達,同時宣佈赦免眾罪人。他任命法超為僧正,即擔任為管理一個地區乃至全國佛教的"主教";又親自撰寫了《出要律儀》40卷,分發境內各地,通令照行。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佈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中國佛教,發展到後來主要就是西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而吃素這一習俗,主要在南傳佛教當中。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梁武帝,最早下令吃素的就是梁武帝,後來和尚吃素這一習俗因為與佛教的教義不衝突就這樣 在南傳佛教或者叫漢傳佛教中流傳下來。雖然梁武帝晚年可以說是佞佛了,但是由於他是上位者的身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從多方面地闡述了斷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儼然以世間的"大護法、大住持"自居。為了嚴格戒律,他還打算擔任白衣僧正,後因僧人勸阻而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梁武帝以大菩薩的慈悲心腸來勸導和嚴令僧徒遵守,從而改變了漢代以來僧徒食三淨肉的習性,對後世的佛教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梁武帝在宣傳佛教"有神論"的同時,還竭力地反對"無神論"。南齊之時,竟陵王蕭子良廣招賓客,範縝也位於其中。範縝是晉安北將軍範汪的六世孫,因由於其父親早死,所以家境比較貧寒。蕭子良篤信佛教,認為人的精神不死,迷信因果報應之說。範縝著《神滅論》,批判靈魂不死之說,指出形神相即,形亡則神滅。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他還下令大量鑄造金銀、銅、石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愛敬寺的丈八檀木像、銅像,立像高10丈,坐像高5丈的剡溪石像,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梁武帝很喜歡做齋和做法會,如水陸大齋、孟蘭盆齋和四部僧、尼、善男子、善女子、無遮大會、無礙法善會,動輒有幾萬人參加,並且親自登上講經說法。他經常光顧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等一些經義。在法會上,他也常常會自行懺悔,如因為太子蕭綱多病,作《涅懺》,此外還常行《大般若懺)、《金剛般若懺》

由於梁武帝的積極提倡,在他執政期間建立寺廟已經是蔚然成風、造像成風、做齋事廟會成風,佛寺、佛像可以說是遍地成林。在他統治時期,佛寺多達五百所之多,樑朝幾乎變成了佛教的國度。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最有意思的還是那梁武帝曾經多次捨身於同泰寺。所謂的捨身,一則意寓為舍資財,也就是將自己的一切身資服用,統統捐舍給寺廟,另一層寓意則是捨棄自身,即自願加入寺廟為僧眾服教。他先、後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捨身於廟。捨身的時間第一次是四天,最後一次甚至多至三十七天。群臣花費了數億錢財才贖回了梁武帝這個"皇帝菩薩"

梁武帝還十分重視戒律。他在即位之後的第十八天就親自來到寺殿受戒,法名冠達,同時宣佈赦免眾罪人。他任命法超為僧正,即擔任為管理一個地區乃至全國佛教的"主教";又親自撰寫了《出要律儀》40卷,分發境內各地,通令照行。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佈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中國佛教,發展到後來主要就是西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而吃素這一習俗,主要在南傳佛教當中。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梁武帝,最早下令吃素的就是梁武帝,後來和尚吃素這一習俗因為與佛教的教義不衝突就這樣 在南傳佛教或者叫漢傳佛教中流傳下來。雖然梁武帝晚年可以說是佞佛了,但是由於他是上位者的身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從多方面地闡述了斷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儼然以世間的"大護法、大住持"自居。為了嚴格戒律,他還打算擔任白衣僧正,後因僧人勸阻而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梁武帝以大菩薩的慈悲心腸來勸導和嚴令僧徒遵守,從而改變了漢代以來僧徒食三淨肉的習性,對後世的佛教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梁武帝在宣傳佛教"有神論"的同時,還竭力地反對"無神論"。南齊之時,竟陵王蕭子良廣招賓客,範縝也位於其中。範縝是晉安北將軍範汪的六世孫,因由於其父親早死,所以家境比較貧寒。蕭子良篤信佛教,認為人的精神不死,迷信因果報應之說。範縝著《神滅論》,批判靈魂不死之說,指出形神相即,形亡則神滅。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蕭子良集中許多僧徒,進行了反駁,但不能勝過範縝。梁武帝即位後,不能容忍範縝這個異類之人在那裡說三道四,他通過當時的大僧正法雲,,發動名流碩學、王公朝貴等六十餘人和範縝辯論,企圖將範縝的"神滅論"壓下去,但竟然沒有成功。

梁武帝十分重視翻譯佛教經文。在他即位之後不久,他就命令來華的扶南沙門曼陀羅、僧伽提婆共同翻譯佛經,有時他還親臨法座,筆授其文。著名的佛經翻譯家真諦也從扶南應梁武帝的邀請而東來。他翻譯出的經文著作很多,主要是有關大乘瑜伽宗的其中《乘論》的譯本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梁武帝還詔敕名僧撰寫註疏,如命寶亮撰寫《涅果經疏》,又命令建元、僧朗撰寫《涅樂經》註解,還命令僧旻等編纂《眾要抄》八卷,命智藏纂集眾經義理為《義林》八十餘卷,命寶電抄撮《經律異相》五十五卷,纂集佛教傳來後僧俗敘述佛理的表作《續法門論》七十餘卷,還三次敕編有關佛經目錄,其中第三次由僧祐撰的《出三藏記集》是中國較為古老而且較為完備的佛經目錄。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他還下令大量鑄造金銀、銅、石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愛敬寺的丈八檀木像、銅像,立像高10丈,坐像高5丈的剡溪石像,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梁武帝很喜歡做齋和做法會,如水陸大齋、孟蘭盆齋和四部僧、尼、善男子、善女子、無遮大會、無礙法善會,動輒有幾萬人參加,並且親自登上講經說法。他經常光顧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等一些經義。在法會上,他也常常會自行懺悔,如因為太子蕭綱多病,作《涅懺》,此外還常行《大般若懺)、《金剛般若懺》

由於梁武帝的積極提倡,在他執政期間建立寺廟已經是蔚然成風、造像成風、做齋事廟會成風,佛寺、佛像可以說是遍地成林。在他統治時期,佛寺多達五百所之多,樑朝幾乎變成了佛教的國度。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最有意思的還是那梁武帝曾經多次捨身於同泰寺。所謂的捨身,一則意寓為舍資財,也就是將自己的一切身資服用,統統捐舍給寺廟,另一層寓意則是捨棄自身,即自願加入寺廟為僧眾服教。他先、後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捨身於廟。捨身的時間第一次是四天,最後一次甚至多至三十七天。群臣花費了數億錢財才贖回了梁武帝這個"皇帝菩薩"

梁武帝還十分重視戒律。他在即位之後的第十八天就親自來到寺殿受戒,法名冠達,同時宣佈赦免眾罪人。他任命法超為僧正,即擔任為管理一個地區乃至全國佛教的"主教";又親自撰寫了《出要律儀》40卷,分發境內各地,通令照行。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佈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中國佛教,發展到後來主要就是西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而吃素這一習俗,主要在南傳佛教當中。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梁武帝,最早下令吃素的就是梁武帝,後來和尚吃素這一習俗因為與佛教的教義不衝突就這樣 在南傳佛教或者叫漢傳佛教中流傳下來。雖然梁武帝晚年可以說是佞佛了,但是由於他是上位者的身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從多方面地闡述了斷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儼然以世間的"大護法、大住持"自居。為了嚴格戒律,他還打算擔任白衣僧正,後因僧人勸阻而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梁武帝以大菩薩的慈悲心腸來勸導和嚴令僧徒遵守,從而改變了漢代以來僧徒食三淨肉的習性,對後世的佛教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梁武帝在宣傳佛教"有神論"的同時,還竭力地反對"無神論"。南齊之時,竟陵王蕭子良廣招賓客,範縝也位於其中。範縝是晉安北將軍範汪的六世孫,因由於其父親早死,所以家境比較貧寒。蕭子良篤信佛教,認為人的精神不死,迷信因果報應之說。範縝著《神滅論》,批判靈魂不死之說,指出形神相即,形亡則神滅。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蕭子良集中許多僧徒,進行了反駁,但不能勝過範縝。梁武帝即位後,不能容忍範縝這個異類之人在那裡說三道四,他通過當時的大僧正法雲,,發動名流碩學、王公朝貴等六十餘人和範縝辯論,企圖將範縝的"神滅論"壓下去,但竟然沒有成功。

梁武帝十分重視翻譯佛教經文。在他即位之後不久,他就命令來華的扶南沙門曼陀羅、僧伽提婆共同翻譯佛經,有時他還親臨法座,筆授其文。著名的佛經翻譯家真諦也從扶南應梁武帝的邀請而東來。他翻譯出的經文著作很多,主要是有關大乘瑜伽宗的其中《乘論》的譯本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梁武帝還詔敕名僧撰寫註疏,如命寶亮撰寫《涅果經疏》,又命令建元、僧朗撰寫《涅樂經》註解,還命令僧旻等編纂《眾要抄》八卷,命智藏纂集眾經義理為《義林》八十餘卷,命寶電抄撮《經律異相》五十五卷,纂集佛教傳來後僧俗敘述佛理的表作《續法門論》七十餘卷,還三次敕編有關佛經目錄,其中第三次由僧祐撰的《出三藏記集》是中國較為古老而且較為完備的佛經目錄。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梁武帝以他對佛教不遺餘力甚至近乎瘋狂的倡導以及推崇,使佛教在南朝達到鼎盛的時期。在如畫的江南以及瑰麗的京城,寺廟空前地繁多,十萬餘萬僧民在煙霧繚繞的殿宇之內,匍匐在佛像之前,虔誠地誦讀懺悔。

梁武帝崇信佛教與他本人還是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是齊王室的同族,精通儒、道和文學。知識之廣博和興趣之廣泛,為他接受佛教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在早年打仗之時,梁武帝就總結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在取得帝位之後,他就憑藉佛教來征服人心,大造自己的聲威。梁武帝本人貪婪而又偽善,他曾經煞有介事地表示自己不貪圖擁有天下。他特別以不吃魚肉、禁慾來表明自己的清心寡慾,但是他的素食是變一瓜為數十種,一種菜變成了幾十種口味,依然十分地精緻。

但是,佛教的急速發展,也削弱了國力,加深了社會矛盾。正如時人郭祖深上疏所指出的:"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國有。"(《南史》卷七)就是說,要是將來全國到處是佛寺,人人都出家,恐怕國家也就完蛋了。不久,"侯景之亂"爆發,建康被攻破,梁武帝困死臺城。樑朝後來的滅亡雖然是士族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但是梁武帝的奉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與他當初的意圖恰好相反。他不僅自己"捨身為奴",且把國家也給"舍"了。
"

繼東晉十六國長期分裂之後,南北朝的對峙狀態又持續了160餘年,這一局面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朝佛教是在帝王們的普遍提倡和支持下興盛起來的。

宋高祖劉裕篡位時,曾有人借僧徒之口以符瑞勸進,故劉宋一朝對佛教始終十分尊重。在他們看來,佛教"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宋書》卷九十七),即能夠有效地收攏人心。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宋文帝認為:"若使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夫復何事!"(《弘明集》卷十一)意思是說,如果天下人都信仰佛教,那我就可以穩坐帝位,不必憂慮了。他和宋孝武帝都寵信僧人慧琳,讓他參與政事,成為當時人們所共知的"黑衣宰相"。南齊帝王繼承劉宋時期扶植佛教的方針。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十分崇信佛教,常於邸園舉行齋戒儀式,並招致名僧講說佛法,使江南一帶的佛教又有所發展。

不少人應該都讀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生動的畫筆勾勒描繪出了南朝佛教的興盛。其實,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卻並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與梁武帝蕭衍這個瘋狂的佛教信徒有關聯。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讓人吃驚而不解的是梁武帝早年信奉的是道教,而並非信奉佛教。南齊竟陵郡王蕭子良開西邸,廣為招攬文學之士,自幼研習五經的梁武帝就在這時也被召入了進來,並與沈約等八位文士合稱為"八友"。可能由於與名僧以及值教的文士交流而深受薰染,梁武帝轉而更加信奉佛教,稱帝之後看似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公元904年,梁武帝正式宣佈舍道歸佛。他親自率領著僧俗2萬餘人入小殿,親自揮筆寫下了舍道事佛文,發誓信奉佛教,並同時祈求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來共同成佛。他憑藉著自己的權力幾乎冊定佛教為國教,梁武帝還親自下詔修建大愛敬,智度、新林、法王、仙光宅、開善和同泰等宏偉壯觀的寺院,這些寺院分別供養數以百計千計的和尚或尼姑,並且還無條件的贈送土地給寺院,如強買江南世族王騫在鐘山的田產八十餘頃,施贈給了大愛敬寺。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他還下令大量鑄造金銀、銅、石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愛敬寺的丈八檀木像、銅像,立像高10丈,坐像高5丈的剡溪石像,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梁武帝很喜歡做齋和做法會,如水陸大齋、孟蘭盆齋和四部僧、尼、善男子、善女子、無遮大會、無礙法善會,動輒有幾萬人參加,並且親自登上講經說法。他經常光顧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摩訶般若波羅密》等一些經義。在法會上,他也常常會自行懺悔,如因為太子蕭綱多病,作《涅懺》,此外還常行《大般若懺)、《金剛般若懺》

由於梁武帝的積極提倡,在他執政期間建立寺廟已經是蔚然成風、造像成風、做齋事廟會成風,佛寺、佛像可以說是遍地成林。在他統治時期,佛寺多達五百所之多,樑朝幾乎變成了佛教的國度。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最有意思的還是那梁武帝曾經多次捨身於同泰寺。所謂的捨身,一則意寓為舍資財,也就是將自己的一切身資服用,統統捐舍給寺廟,另一層寓意則是捨棄自身,即自願加入寺廟為僧眾服教。他先、後於公元527年、529年、547年三次捨身於廟。捨身的時間第一次是四天,最後一次甚至多至三十七天。群臣花費了數億錢財才贖回了梁武帝這個"皇帝菩薩"

梁武帝還十分重視戒律。他在即位之後的第十八天就親自來到寺殿受戒,法名冠達,同時宣佈赦免眾罪人。他任命法超為僧正,即擔任為管理一個地區乃至全國佛教的"主教";又親自撰寫了《出要律儀》40卷,分發境內各地,通令照行。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佈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中國佛教,發展到後來主要就是西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而吃素這一習俗,主要在南傳佛教當中。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梁武帝,最早下令吃素的就是梁武帝,後來和尚吃素這一習俗因為與佛教的教義不衝突就這樣 在南傳佛教或者叫漢傳佛教中流傳下來。雖然梁武帝晚年可以說是佞佛了,但是由於他是上位者的身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從多方面地闡述了斷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儼然以世間的"大護法、大住持"自居。為了嚴格戒律,他還打算擔任白衣僧正,後因僧人勸阻而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梁武帝以大菩薩的慈悲心腸來勸導和嚴令僧徒遵守,從而改變了漢代以來僧徒食三淨肉的習性,對後世的佛教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梁武帝在宣傳佛教"有神論"的同時,還竭力地反對"無神論"。南齊之時,竟陵王蕭子良廣招賓客,範縝也位於其中。範縝是晉安北將軍範汪的六世孫,因由於其父親早死,所以家境比較貧寒。蕭子良篤信佛教,認為人的精神不死,迷信因果報應之說。範縝著《神滅論》,批判靈魂不死之說,指出形神相即,形亡則神滅。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蕭子良集中許多僧徒,進行了反駁,但不能勝過範縝。梁武帝即位後,不能容忍範縝這個異類之人在那裡說三道四,他通過當時的大僧正法雲,,發動名流碩學、王公朝貴等六十餘人和範縝辯論,企圖將範縝的"神滅論"壓下去,但竟然沒有成功。

梁武帝十分重視翻譯佛教經文。在他即位之後不久,他就命令來華的扶南沙門曼陀羅、僧伽提婆共同翻譯佛經,有時他還親臨法座,筆授其文。著名的佛經翻譯家真諦也從扶南應梁武帝的邀請而東來。他翻譯出的經文著作很多,主要是有關大乘瑜伽宗的其中《乘論》的譯本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梁武帝還詔敕名僧撰寫註疏,如命寶亮撰寫《涅果經疏》,又命令建元、僧朗撰寫《涅樂經》註解,還命令僧旻等編纂《眾要抄》八卷,命智藏纂集眾經義理為《義林》八十餘卷,命寶電抄撮《經律異相》五十五卷,纂集佛教傳來後僧俗敘述佛理的表作《續法門論》七十餘卷,還三次敕編有關佛經目錄,其中第三次由僧祐撰的《出三藏記集》是中國較為古老而且較為完備的佛經目錄。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梁武帝以他對佛教不遺餘力甚至近乎瘋狂的倡導以及推崇,使佛教在南朝達到鼎盛的時期。在如畫的江南以及瑰麗的京城,寺廟空前地繁多,十萬餘萬僧民在煙霧繚繞的殿宇之內,匍匐在佛像之前,虔誠地誦讀懺悔。

梁武帝崇信佛教與他本人還是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是齊王室的同族,精通儒、道和文學。知識之廣博和興趣之廣泛,為他接受佛教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在早年打仗之時,梁武帝就總結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在取得帝位之後,他就憑藉佛教來征服人心,大造自己的聲威。梁武帝本人貪婪而又偽善,他曾經煞有介事地表示自己不貪圖擁有天下。他特別以不吃魚肉、禁慾來表明自己的清心寡慾,但是他的素食是變一瓜為數十種,一種菜變成了幾十種口味,依然十分地精緻。

但是,佛教的急速發展,也削弱了國力,加深了社會矛盾。正如時人郭祖深上疏所指出的:"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復國有。"(《南史》卷七)就是說,要是將來全國到處是佛寺,人人都出家,恐怕國家也就完蛋了。不久,"侯景之亂"爆發,建康被攻破,梁武帝困死臺城。樑朝後來的滅亡雖然是士族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但是梁武帝的奉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與他當初的意圖恰好相反。他不僅自己"捨身為奴",且把國家也給"舍"了。
梁武帝:因佞佛而亡國的菩薩皇帝,借佛教成全了自己也害了自己

蕭衍信佛不可謂不力,影響不可謂不大。他所主持的神滅論神不滅論大辯論是教科書上不可缺少的一頁。其餘包括提倡吃素觀點改變中國人生活模式。但是他的崇佛揚佛失敗,讓後來者對佛教失去了信心。沒過多久北朝後周武帝就開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一次滅佛。

梁武帝這個人一生中既有大喜,也有大悲。創造出了最大的成就,也自釀了最大的苦果。親手創造了最大的輝煌,也親手為自己挖墳掘墓。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