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開班儀式上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開班儀式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是無數鄉村學子的責任

提升自我、教書育人

是堅守鄉村的教師的責任

勇於擔當與貢獻

也是邦泰集團肩上不容推諉的責任


▌ 實力邦泰,深耕四川

篳路藍縷十餘載,邦泰集團紮根西南,是中國西部房企的中堅力量,也是四川省住建廳首批的“四川省責任地產”。

邦泰集團業務覆蓋成都、宜賓、內江、樂山、西昌、眉山、廣元、自貢、巴中、遂寧、攀枝花、達州、雲南等西南十三城,這也與本次“螢光計劃”的組織邏輯若合符節——220名鄉村教師分別來自攀枝花、涼山彝族自治州、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這11個城市,是邦泰集團的項目開發重點區域。

邦泰集團在這些地方用心做產品、服務、投資、建設,也承擔起協同相關區域共同發展的社會責任,讓企業蓬勃的生命力融入進這些城市的肌理之中,呼吸與共,也一同攜手成長。

▌ 責任邦泰,無畏擔當

邦泰集團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著“責任房企”的信條。

在產品研發上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用不苟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感帶來值得細品的三大產品系列——“府臺系”、“天字系”、“院子系”,用最懂這片土地的心,做出了因地制宜的優質產品。

在服務上

2010年成立四川邦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秉承“讓生活更有品位”的企業使命,全面深化打造基於“大數據+邦社區+品生活”的“邦泰匯生活”智慧生活社區,圍繞系統服務規劃、溫暖服務體驗、高效問題解決、精英管家團隊,為業主創造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物業管理資質的品質企業,管理項目近50個,管理面積逾1500萬平方米。

在員工關懷上

邦泰集團對員工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實施員工家庭維修計劃;邀請家屬參加 “員工家屬開放日”、“員工游泳比賽”、“六一”兒童節親子活動等系列活動;到對員工子女的成長關懷——開啟“春苗計劃”,資助公司物業員工的子女上大學,每年每生髮放4000元獎勵,以及“星辰計劃”,組織員工子女夏令營。種種事項將對員工的人性化關懷落在了實處。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開班儀式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是無數鄉村學子的責任

提升自我、教書育人

是堅守鄉村的教師的責任

勇於擔當與貢獻

也是邦泰集團肩上不容推諉的責任


▌ 實力邦泰,深耕四川

篳路藍縷十餘載,邦泰集團紮根西南,是中國西部房企的中堅力量,也是四川省住建廳首批的“四川省責任地產”。

邦泰集團業務覆蓋成都、宜賓、內江、樂山、西昌、眉山、廣元、自貢、巴中、遂寧、攀枝花、達州、雲南等西南十三城,這也與本次“螢光計劃”的組織邏輯若合符節——220名鄉村教師分別來自攀枝花、涼山彝族自治州、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這11個城市,是邦泰集團的項目開發重點區域。

邦泰集團在這些地方用心做產品、服務、投資、建設,也承擔起協同相關區域共同發展的社會責任,讓企業蓬勃的生命力融入進這些城市的肌理之中,呼吸與共,也一同攜手成長。

▌ 責任邦泰,無畏擔當

邦泰集團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著“責任房企”的信條。

在產品研發上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用不苟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感帶來值得細品的三大產品系列——“府臺系”、“天字系”、“院子系”,用最懂這片土地的心,做出了因地制宜的優質產品。

在服務上

2010年成立四川邦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秉承“讓生活更有品位”的企業使命,全面深化打造基於“大數據+邦社區+品生活”的“邦泰匯生活”智慧生活社區,圍繞系統服務規劃、溫暖服務體驗、高效問題解決、精英管家團隊,為業主創造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物業管理資質的品質企業,管理項目近50個,管理面積逾1500萬平方米。

在員工關懷上

邦泰集團對員工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實施員工家庭維修計劃;邀請家屬參加 “員工家屬開放日”、“員工游泳比賽”、“六一”兒童節親子活動等系列活動;到對員工子女的成長關懷——開啟“春苗計劃”,資助公司物業員工的子女上大學,每年每生髮放4000元獎勵,以及“星辰計劃”,組織員工子女夏令營。種種事項將對員工的人性化關懷落在了實處。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星辰計劃”現場


在社會責任上

邦泰集團一直謹記著肩上的使命,關注貧困地區人民,也從事著全面而周到的助學計劃,“扶貧”、“扶智”一樣不落。

✦ 對於家境不好和表現優異的高校學子、優秀教師,邦泰集團在樂山師範學院設立樂山師院邦泰公益慈善基金,十年共計資助金額達1000萬元;

✦ 在內江師範學院設立“邦泰獎學金”、“邦泰助學金”兩個資助獎項,連續兩年學子們獲得共計100萬元的獎勵;

✦ 邦泰集團還關注環衛工人子女的學業,捐資15萬元資助樂山城區一線環衛工人子女上大學;

✦ 對於樂山峨邊塵肺病病人子女,邦泰集團已連續四年前往峨邊為他們送去助學金;

.....

邦泰集團用誠摯的心,鼓勵家庭條件有限的青年學子專注學業,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開班儀式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是無數鄉村學子的責任

提升自我、教書育人

是堅守鄉村的教師的責任

勇於擔當與貢獻

也是邦泰集團肩上不容推諉的責任


▌ 實力邦泰,深耕四川

篳路藍縷十餘載,邦泰集團紮根西南,是中國西部房企的中堅力量,也是四川省住建廳首批的“四川省責任地產”。

邦泰集團業務覆蓋成都、宜賓、內江、樂山、西昌、眉山、廣元、自貢、巴中、遂寧、攀枝花、達州、雲南等西南十三城,這也與本次“螢光計劃”的組織邏輯若合符節——220名鄉村教師分別來自攀枝花、涼山彝族自治州、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這11個城市,是邦泰集團的項目開發重點區域。

邦泰集團在這些地方用心做產品、服務、投資、建設,也承擔起協同相關區域共同發展的社會責任,讓企業蓬勃的生命力融入進這些城市的肌理之中,呼吸與共,也一同攜手成長。

▌ 責任邦泰,無畏擔當

邦泰集團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著“責任房企”的信條。

在產品研發上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用不苟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感帶來值得細品的三大產品系列——“府臺系”、“天字系”、“院子系”,用最懂這片土地的心,做出了因地制宜的優質產品。

在服務上

2010年成立四川邦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秉承“讓生活更有品位”的企業使命,全面深化打造基於“大數據+邦社區+品生活”的“邦泰匯生活”智慧生活社區,圍繞系統服務規劃、溫暖服務體驗、高效問題解決、精英管家團隊,為業主創造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物業管理資質的品質企業,管理項目近50個,管理面積逾1500萬平方米。

在員工關懷上

邦泰集團對員工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實施員工家庭維修計劃;邀請家屬參加 “員工家屬開放日”、“員工游泳比賽”、“六一”兒童節親子活動等系列活動;到對員工子女的成長關懷——開啟“春苗計劃”,資助公司物業員工的子女上大學,每年每生髮放4000元獎勵,以及“星辰計劃”,組織員工子女夏令營。種種事項將對員工的人性化關懷落在了實處。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星辰計劃”現場


在社會責任上

邦泰集團一直謹記著肩上的使命,關注貧困地區人民,也從事著全面而周到的助學計劃,“扶貧”、“扶智”一樣不落。

✦ 對於家境不好和表現優異的高校學子、優秀教師,邦泰集團在樂山師範學院設立樂山師院邦泰公益慈善基金,十年共計資助金額達1000萬元;

✦ 在內江師範學院設立“邦泰獎學金”、“邦泰助學金”兩個資助獎項,連續兩年學子們獲得共計100萬元的獎勵;

✦ 邦泰集團還關注環衛工人子女的學業,捐資15萬元資助樂山城區一線環衛工人子女上大學;

✦ 對於樂山峨邊塵肺病病人子女,邦泰集團已連續四年前往峨邊為他們送去助學金;

.....

邦泰集團用誠摯的心,鼓勵家庭條件有限的青年學子專注學業,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019年邦泰集團“獎教學金”暨“獎助學金”頒獎典禮

邦泰集團關愛兒童發展,用每一個清晰的數字書寫出“責任”:

建設近50所“邦泰愛心屋”、2所愛心食堂、向1405名學子發放愛心禮包、落地5所“邦泰安康圖書館”、向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捐贈獎教資金50萬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建了兩個“邦泰班”,給兩個班上100名貧困學生全額資助共計近百萬元的學費、生活費等。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開班儀式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是無數鄉村學子的責任

提升自我、教書育人

是堅守鄉村的教師的責任

勇於擔當與貢獻

也是邦泰集團肩上不容推諉的責任


▌ 實力邦泰,深耕四川

篳路藍縷十餘載,邦泰集團紮根西南,是中國西部房企的中堅力量,也是四川省住建廳首批的“四川省責任地產”。

邦泰集團業務覆蓋成都、宜賓、內江、樂山、西昌、眉山、廣元、自貢、巴中、遂寧、攀枝花、達州、雲南等西南十三城,這也與本次“螢光計劃”的組織邏輯若合符節——220名鄉村教師分別來自攀枝花、涼山彝族自治州、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這11個城市,是邦泰集團的項目開發重點區域。

邦泰集團在這些地方用心做產品、服務、投資、建設,也承擔起協同相關區域共同發展的社會責任,讓企業蓬勃的生命力融入進這些城市的肌理之中,呼吸與共,也一同攜手成長。

▌ 責任邦泰,無畏擔當

邦泰集團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著“責任房企”的信條。

在產品研發上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用不苟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感帶來值得細品的三大產品系列——“府臺系”、“天字系”、“院子系”,用最懂這片土地的心,做出了因地制宜的優質產品。

在服務上

2010年成立四川邦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秉承“讓生活更有品位”的企業使命,全面深化打造基於“大數據+邦社區+品生活”的“邦泰匯生活”智慧生活社區,圍繞系統服務規劃、溫暖服務體驗、高效問題解決、精英管家團隊,為業主創造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物業管理資質的品質企業,管理項目近50個,管理面積逾1500萬平方米。

在員工關懷上

邦泰集團對員工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實施員工家庭維修計劃;邀請家屬參加 “員工家屬開放日”、“員工游泳比賽”、“六一”兒童節親子活動等系列活動;到對員工子女的成長關懷——開啟“春苗計劃”,資助公司物業員工的子女上大學,每年每生髮放4000元獎勵,以及“星辰計劃”,組織員工子女夏令營。種種事項將對員工的人性化關懷落在了實處。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星辰計劃”現場


在社會責任上

邦泰集團一直謹記著肩上的使命,關注貧困地區人民,也從事著全面而周到的助學計劃,“扶貧”、“扶智”一樣不落。

✦ 對於家境不好和表現優異的高校學子、優秀教師,邦泰集團在樂山師範學院設立樂山師院邦泰公益慈善基金,十年共計資助金額達1000萬元;

✦ 在內江師範學院設立“邦泰獎學金”、“邦泰助學金”兩個資助獎項,連續兩年學子們獲得共計100萬元的獎勵;

✦ 邦泰集團還關注環衛工人子女的學業,捐資15萬元資助樂山城區一線環衛工人子女上大學;

✦ 對於樂山峨邊塵肺病病人子女,邦泰集團已連續四年前往峨邊為他們送去助學金;

.....

邦泰集團用誠摯的心,鼓勵家庭條件有限的青年學子專注學業,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019年邦泰集團“獎教學金”暨“獎助學金”頒獎典禮

邦泰集團關愛兒童發展,用每一個清晰的數字書寫出“責任”:

建設近50所“邦泰愛心屋”、2所愛心食堂、向1405名學子發放愛心禮包、落地5所“邦泰安康圖書館”、向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捐贈獎教資金50萬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建了兩個“邦泰班”,給兩個班上100名貧困學生全額資助共計近百萬元的學費、生活費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為“邦泰班”的孩子們準備的愛心定製書包

而這一次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的背後,正是有著邦泰集團強而有力的組織與支持,才能讓渺小的螢光匯聚,鄉村教師與學生的命運出現轉變的可能。


"

8月剛翻過第一頁,我在成都海濱小學見到了220名鄉村教師。

他們來自攀枝花、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涼山彝族自治州11市(州),大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懷著赤誠之心,抱著用知識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的信念,參加“螢光計劃”2019邦泰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開班儀式


這次培訓不是一場流於形式的學習交流,課程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素質教育、國學教育、班級管理、師風師德、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實踐課等內容,而這220名鄉村教師甚至有點飢渴的學習熱情讓我驚訝。

只因為他們身後有無數希望改變命運的貧困孩子,現在培訓中學到的哪怕是一點點有用的東西,也許都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對孩子們產生深遠影響。

在這些地區

孩子們的祖輩是農民

父輩是農民

如果不接受教育

下一代的孩子將會延續相同的命運

直到走成一個死循環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在上課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老師:陳琴(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黃聯關鎮中心小學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西昌還有這麼遠的地方。”

陳琴老師笑了笑,黑紅的皮膚上似乎還流連著涼山彝族自治州穿透力極強的陽光。

她陷入短時間的沉默。

2001年,陳琴和十來個剛從學校畢業的青茬子,告別校園的同時也告別了父母,結伴前往即將工作的小學報到。

他們跨越了小半個涼山彝族自治州,漫長的路程與顛簸的客車,就像是一把篩子,將他們滿心的期待、喜悅搖得支離破碎、再緩緩流失。

到達與學校約定的地點,陳琴面前只有一個光禿禿的路口,風一吹、塵就被揚起,灰頭土臉的十幾個年輕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該如何落腳。

他們等來的只有一頭老黃牛和它身後嘎吱作響的木板車。

“牛車只拉行李,人要自己走去學校。”

年輕的陳琴望著不知方向的前路,頓生退意。



陳琴的記憶裡,似乎總是充滿了顛簸的山路。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居住著全國約30%的彝族人,在外人看來,這裡山林青翠,河流清澈,但也落後貧窮。

“有一次,”陳琴說,“我被安排去另一所村小監考,那裡不通公交,只好搭了兩個小時的貨車。”

這應該也是陳琴坐過最久的貨車了。

但兩個小時的顛簸並不是盡頭,到了分岔路下車後,陳琴沿路的記憶開始模糊,只記得自己和同事好像在不停地上坡、下山、又上坡,一路上見得最多的是連片的樹叢,偶爾望見近在眼前的人家,走過去也得花上個把鐘頭。

他們拖著兩條灌鉛一樣的腿,直到天擦黑的時候終於抵達。

迎接他們男同事等在校門口,對他們表示著誇張的熱情——這是一所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

陳琴說,她一輩子都記得那天的晚餐,主食是當地常見的土豆,蔬菜是蘿蔔纓醃製成的酸菜,還有男同事自己出錢去老鄉家買來的一隻老母雞。

菜裡沒鹽,那個男同事家裡當時連鹽也沒了,但也沒地方可買。

一頓沒滋沒味的飯,讓陳琴吃出了五味雜陳的味道。

“再難的時候我都不哭,但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就哭了。”性子堅韌的陳琴很少流淚,“我哭的是他,他一個人在那裡太苦了。”


鄉村教師這一份職業

就像是一個煉爐

把性子軟的人煉硬

性子剛的人煉韌

愛熱鬧的人也能煉得能忍住刻骨的寂寞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劉芳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溪營盤小學



劉芳快要30歲了,這是一個對於傳統中國女人而言不算年輕的年紀,她仍是單身。

“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或者家裡,而學校少有的幾位男老師也是年近50,找對象實在太難了。”

但最讓她難受的,還是當她從村小回到鎮上或者市區裡的時候。

每次看到穿得花枝招展的同齡年輕女孩兒,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和她如影隨形,她不清楚今年流行什麼樣的小裙子,搞不懂其他女孩兒在討論什麼偶像劇,甚至連他們話裡那些口頭禪也像是對她加了密。

在成都這幾天,這種疏離的感覺,在她心裡尤甚。她說,現在很想念她的學校和孩子們。



西溪小學地處偏遠,只有三四個年輕老師。

在這片土地上,天生天養的少數民族小孩天性自由,若是加上父母的放任,會讓老師們覺得非常棘手。

劉芳的班上就有這麼一個少年。

這個少年總是染著一頭五顏六色的頭髮,在閉塞的小山村裡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個由於販毒待在監獄裡的大哥,讓他成為了學生裡“頭兒”,他們邀約著一起打架、一起逃課、一起對抗老師。

“雖然他年紀不大,其實已經經歷過太多。父母離異前,他有四個兄弟,父母各自結婚後又多了幾個兄弟。”

這樣一個齒序被夾在中間,父母又各有牽掛的孩子,變得叛逆似乎是必然。

劉芳心裡明白,這個叛逆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下一步要走的或許就是退學、又或許會變得和他大哥一樣。

孩子的母親被叫到學校來,這個皮膚黝黑的彝族婦女和老師的交流不算通暢,只能扯出一個最友善的笑容來表達歉意,若說得急了,也只能包著兩泡無能為力的淚看著劉芳。

這是一個行走在懸崖邊上的少年,而家庭對他的教育卻瀕臨放棄。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熊凱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達州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小學校

講述人:高月老師(化名)

對應學校: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嫻婆小學



幾年或幾十年如一日的五點鐘或者更早起床,領著微薄的工資,將漫長的光陰活成一個首尾相連、大同小異的圓,這大概就是絕大多數鄉村教師一輩子的縮影。

“這裡的冬天會走兩個月的冰雪路。”

十六年的時光,讓達州市蜂桶小學的熊凱老師對當地的氣候已經見怪不怪。摩托車的防滑鏈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連接著他80公里開外的家。

像熊凱一樣難以兼顧家庭的鄉村教師,佔據著了不小的比例。



在來自眉山的高月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候鳥式”教師家庭:

夫妻倆都是鄉村教師,孩子小的時候,白天由親戚幫帶,晚上便輪換著回去照顧;

到了初中,孩子乾脆被寄養在鎮上的二姨家,週末是一家人難得的相聚時間;

孩子到了高中,一家人的“候鳥”作息愈加明顯,工作日由爺爺奶奶就近租房照顧學業繁重的孩子,週五工作一結束,夫妻倆便趕緊開車去到孩子學校,換回辛苦照料孩子一週的爺爺奶奶,週日再交替回來,如此周而往復,成了這個鄉村教師家庭的常態。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講述人:安可老師 (化名)

對應學校:攀枝花市米易縣麻隴彝族鄉中心學校


在不瞭解鄉村教師的人看來,偏遠的鄉村、少量的孩子和簡單的教學任務,也意味著這個職業的清閒與安逸,但外行所見的大多是霧裡看花,真實的壓力只有鄉村教師這個群體自身默默承受。

在教育的力量有所不逮的鄉村,家長與學生並不能充分意識到知識對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程度。

腳下的土地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小農生活,禁錮了他們對更多可能的想象。孩子在家裡幫忙務農也好、外出打工也罷,這些都是鄉村裡常見的現象。

而村上的學校裡,老師也是年紀偏大的佔多數,在有的學校,代課老師甚至成為了教育的主力。師資的缺乏讓鄉村教育雪上加霜。

因此,面對師資有待提升的四川偏遠鄉村,邦泰集團在2019年發起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

而這次培訓的機會,對於很多的鄉村教師而言,是以前從未有過,並且值得無比珍惜的。

來自米易的安老師在接到“螢光計劃”的培訓通知後,儘管錯過了因大雨停運的火車,還是通過長途客運汽車輾轉8、9個小時前來,她說,“這次培訓的機會必須得把握!”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安老師的“孩子們”


本次“螢光計劃”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紅燭基金主辦,四川邦泰集團提供資金贊助,成都市海濱小學、重慶課堂內外雜誌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邀請了來自川內11市共220名的鄉村教師赴蓉接受為期8天的免費培訓。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螢光計劃”的相關參與人員

其中,紅燭基金是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的專項基金項目之一,把鄉村教師群體作為關注對象,以“幫助教師就是幫助孩子”為信條,向鄉村教師伸出了一次次的援助之手,將溫暖覆蓋到了更偏僻、更落後的地區。

此次鄉村教師公益培訓,特別邀請到包括四川省優秀教師、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老師劉學平,全國模範教師、十九大黨代表蒙曉梅,全國十佳班主任、國內著名教師培訓專家段惠民,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教導主任、語文教師魏佳,成都海濱小學教師、成都市“十佳班主任”潘煜華,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門雨紅等11位名師,為鄉村教師們帶來了涵蓋語文、數學、體育、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讓他們能接觸到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全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課改工程專家周玉寶--《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慧識教育》

紛沓而至的破冰活動、升旗儀式、結業晚會等培訓活動,給老師們帶來充實的八天,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穫與蛻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結業晚會的彝族達體舞


八天的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於這一批220名鄉村教師而言,獲益匪淺並沒有流於口頭: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老師們在培訓結束後的感悟


曾凡英老師對心理教育課感觸頗深,對以往不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引導叛逆的學生等難題,也有了更科學的應對方式,她感嘆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

嶽文老師在培訓結束後對自己得到的成長感到驚訝與慶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正處於一個迷惘的路口,而這次培訓的學習撥開了他心中的迷霧,也堅定了他未來的方向,在培訓講師的指引下,他制定出了一個職業素養的提高計劃。

張豔老師回想著這八天來的點點滴滴,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吸脹了水的海綿,期待著回到學校後將從培訓中汲取到的寶貴經驗化為能量與營養灑向自己的學生們。

劉芳老師在培訓中找到了針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愛感化,用科學的心理引導技巧,也要採取更加豐富動人的教學形式,雖然還不算盡善的法子,但也給了她在日後教學工作中繼續摸索前進的勇氣。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上課途中的老師們


這個為期8天的老師班集體,更讓人動容的還有那純粹的凝聚力 ,離開前的相互討教、學習,離開後的留戀、不捨,就像是一股無形的繩,將來之前的迷茫、無助擰成如今的堅定與前進的勇氣。


據我們瞭解,此次鄉村教師培訓還有回溯機制。

在培訓結束後,以一整學年為期限,邦泰將對參訓的220名老師進行不定期考察,並根據日常教學表現及教學成果制定相應考核標準,在第二年暑期培訓前對教學成果表現突出者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併為獲獎的老師頒發獎勵金。

此外,邦泰還將建立“紅燭微課堂”線上培訓群,為講師與參訓學員組建微信群,通過“紅燭微課堂”的形式,在每週六晚由講師進行1-2小時的線上授課或答疑解惑,讓老師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提高。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談到邦泰開展此次鄉村教師培訓的初衷時說,“希望通過組織這次培訓能夠推動鄉村教育實踐,探索鄉村教育有益模式,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和促進城鄉教育均衡作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幫助老師,將這份‘益’傳遞到農村孩子和家長身上,幫助這些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品牌總監姚婕妤在開班儀式上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是無數鄉村學子的責任

提升自我、教書育人

是堅守鄉村的教師的責任

勇於擔當與貢獻

也是邦泰集團肩上不容推諉的責任


▌ 實力邦泰,深耕四川

篳路藍縷十餘載,邦泰集團紮根西南,是中國西部房企的中堅力量,也是四川省住建廳首批的“四川省責任地產”。

邦泰集團業務覆蓋成都、宜賓、內江、樂山、西昌、眉山、廣元、自貢、巴中、遂寧、攀枝花、達州、雲南等西南十三城,這也與本次“螢光計劃”的組織邏輯若合符節——220名鄉村教師分別來自攀枝花、涼山彝族自治州、宜賓、樂山、自貢、眉山、內江、遂寧、廣元、巴中、達州這11個城市,是邦泰集團的項目開發重點區域。

邦泰集團在這些地方用心做產品、服務、投資、建設,也承擔起協同相關區域共同發展的社會責任,讓企業蓬勃的生命力融入進這些城市的肌理之中,呼吸與共,也一同攜手成長。

▌ 責任邦泰,無畏擔當

邦泰集團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著“責任房企”的信條。

在產品研發上

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用不苟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感帶來值得細品的三大產品系列——“府臺系”、“天字系”、“院子系”,用最懂這片土地的心,做出了因地制宜的優質產品。

在服務上

2010年成立四川邦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秉承“讓生活更有品位”的企業使命,全面深化打造基於“大數據+邦社區+品生活”的“邦泰匯生活”智慧生活社區,圍繞系統服務規劃、溫暖服務體驗、高效問題解決、精英管家團隊,為業主創造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物業管理資質的品質企業,管理項目近50個,管理面積逾1500萬平方米。

在員工關懷上

邦泰集團對員工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實施員工家庭維修計劃;邀請家屬參加 “員工家屬開放日”、“員工游泳比賽”、“六一”兒童節親子活動等系列活動;到對員工子女的成長關懷——開啟“春苗計劃”,資助公司物業員工的子女上大學,每年每生髮放4000元獎勵,以及“星辰計劃”,組織員工子女夏令營。種種事項將對員工的人性化關懷落在了實處。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集團“星辰計劃”現場


在社會責任上

邦泰集團一直謹記著肩上的使命,關注貧困地區人民,也從事著全面而周到的助學計劃,“扶貧”、“扶智”一樣不落。

✦ 對於家境不好和表現優異的高校學子、優秀教師,邦泰集團在樂山師範學院設立樂山師院邦泰公益慈善基金,十年共計資助金額達1000萬元;

✦ 在內江師範學院設立“邦泰獎學金”、“邦泰助學金”兩個資助獎項,連續兩年學子們獲得共計100萬元的獎勵;

✦ 邦泰集團還關注環衛工人子女的學業,捐資15萬元資助樂山城區一線環衛工人子女上大學;

✦ 對於樂山峨邊塵肺病病人子女,邦泰集團已連續四年前往峨邊為他們送去助學金;

.....

邦泰集團用誠摯的心,鼓勵家庭條件有限的青年學子專注學業,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019年邦泰集團“獎教學金”暨“獎助學金”頒獎典禮

邦泰集團關愛兒童發展,用每一個清晰的數字書寫出“責任”:

建設近50所“邦泰愛心屋”、2所愛心食堂、向1405名學子發放愛心禮包、落地5所“邦泰安康圖書館”、向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捐贈獎教資金50萬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建了兩個“邦泰班”,給兩個班上100名貧困學生全額資助共計近百萬元的學費、生活費等。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邦泰為“邦泰班”的孩子們準備的愛心定製書包

而這一次鄉村教師培訓公益項目的背後,正是有著邦泰集團強而有力的組織與支持,才能讓渺小的螢光匯聚,鄉村教師與學生的命運出現轉變的可能。


220位鄉村教師,和他們身後的螢光

220名鄉村教師合影留念


邦泰集團還積極參與“精準扶貧”,12 年來,邦泰集團捐建城市綠地公園、進行農村危舊房改造、支持教育發展、幫孤助殘、援助地震災區等已累計捐資捐物近 9000 萬元。

最後,在我們對邦泰集團有了更多層次的瞭解與詮釋之後,再對它進行總結,你會想到什麼?

是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也是克而瑞研究中心連續五年上榜的中國房地產銷售百強企業......這是邦泰集團,卻不全是。

再多的形容詞放在邦泰身上,最終也只能匯聚成質樸的“責任”二字。

責任感之於邦泰集團,已經流淌在了企業的文化傳承裡,它用穩健的發展,將責任落實到了業主、產品、客戶、員工,乃至全社會。

以責任感出發,專注於無數次的“益”言“益”行,邦泰集團其實一直在路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