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文化:梁山不僅有水滸好漢 還有這座古剎蓮臺'

"

濟寧文化:梁山不僅有水滸好漢 還有這座古剎蓮臺

梁山,不僅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而且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昔日梁山周圍寺廟林立,歷來為佛教勝地,教徒雲集。當地有“梁山周圍村莊三十六,寺廟就有七十二”的說法,而在這寺院中,以蓮臺寺尤為擅名。

建於唐代的梁山蓮臺寺坐落在雪山峰南麓西段的杏花村中,修復前已被開山採石破壞,只保留一尊唐代雕刻的四米高束腰蓮臺石佛像和一塊清代的石碑。據史料記載,原來在唐刻蓮臺的後面,留有宋代的題記和詩文,有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等年號,現在也都已蕩然無存。“蓮臺”前山坡下,存有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蓮臺梵王宮重修殿宇金妝文記”碑一通,結合北宋宣和七年題詩中有“蓮花石山開,梵王修道處”之句,可知當年北宋時在這裡存有佛教建築——梵王宮。

將梵王宮稱為蓮臺寺,顧名思義是因石佛坐於石蓮之上而命名的。那麼石佛為何坐在蓮臺上呢?

蓮,又名荷,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印度的“國花”。佛教發祥於印度,所以與蓮有淵源。相傳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池沼中突然盛開大如車輪的蓮花,悉達多成佛後坐的坐位就是蓮花坐,再加上蓮花潔身自好的習性與佛教所倡導的超然脫俗相吻合,蓮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自然形成,成了佛教的象徵:佛國稱蓮界,佛寺稱蓮宇,佛龕稱為蓮龕,佛像的坐位便稱為蓮坐或蓮臺了。

在蓮臺上坐著的那尊佛象是誰呢?既然是梵王宮,那肯定是梵王了。不過經“考證”之後才知道,蓮臺上坐的並非是梵王,而是被玉帝冤殺的梁山春神!那,這梁山春神又是怎麼回事呢?

相傳在某一年的春天,在王母娘娘定期舉行的蟠桃會上,值日星宿喝醉了,向下看時,誤把漫山遍野的杏花看成一片白雪,認為是春神失職而未開春門,便奏明玉帝,派天兵天將把她殺了。八仙知道後感到事情蹊蹺:梁山春神向來忠於職守,深得百姓愛戴,不可能失職,所以便下界私訪。

"

濟寧文化:梁山不僅有水滸好漢 還有這座古剎蓮臺

梁山,不僅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而且有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昔日梁山周圍寺廟林立,歷來為佛教勝地,教徒雲集。當地有“梁山周圍村莊三十六,寺廟就有七十二”的說法,而在這寺院中,以蓮臺寺尤為擅名。

建於唐代的梁山蓮臺寺坐落在雪山峰南麓西段的杏花村中,修復前已被開山採石破壞,只保留一尊唐代雕刻的四米高束腰蓮臺石佛像和一塊清代的石碑。據史料記載,原來在唐刻蓮臺的後面,留有宋代的題記和詩文,有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等年號,現在也都已蕩然無存。“蓮臺”前山坡下,存有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蓮臺梵王宮重修殿宇金妝文記”碑一通,結合北宋宣和七年題詩中有“蓮花石山開,梵王修道處”之句,可知當年北宋時在這裡存有佛教建築——梵王宮。

將梵王宮稱為蓮臺寺,顧名思義是因石佛坐於石蓮之上而命名的。那麼石佛為何坐在蓮臺上呢?

蓮,又名荷,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印度的“國花”。佛教發祥於印度,所以與蓮有淵源。相傳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池沼中突然盛開大如車輪的蓮花,悉達多成佛後坐的坐位就是蓮花坐,再加上蓮花潔身自好的習性與佛教所倡導的超然脫俗相吻合,蓮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自然形成,成了佛教的象徵:佛國稱蓮界,佛寺稱蓮宇,佛龕稱為蓮龕,佛像的坐位便稱為蓮坐或蓮臺了。

在蓮臺上坐著的那尊佛象是誰呢?既然是梵王宮,那肯定是梵王了。不過經“考證”之後才知道,蓮臺上坐的並非是梵王,而是被玉帝冤殺的梁山春神!那,這梁山春神又是怎麼回事呢?

相傳在某一年的春天,在王母娘娘定期舉行的蟠桃會上,值日星宿喝醉了,向下看時,誤把漫山遍野的杏花看成一片白雪,認為是春神失職而未開春門,便奏明玉帝,派天兵天將把她殺了。八仙知道後感到事情蹊蹺:梁山春神向來忠於職守,深得百姓愛戴,不可能失職,所以便下界私訪。

濟寧文化:梁山不僅有水滸好漢 還有這座古剎蓮臺

當看到盛開的遍野杏花,銀裝素裹、恰似雪的世界,便什麼都明白了,遂立即稟報玉帝,但事情已無法挽回。玉帝便說:“給她立個替身吧!”這就是蓮臺佛象的由來。武則天當政時,知道了這一原委後,趁去泰山封禪之際,專門在梁山停留,對梁山春神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還在蓮臺寺留住了一宿。當然,所謂“玉帝”、“春神”都是道教的產物,佛寺怎麼會供奉“春神”呢?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

與其他地方的寺廟道庵一樣,遠古走來的蓮臺寺也經歷了數次浩劫、風雨滄桑,瓊閣殿宇依次傾塌殆盡,廟宇也幾經中斷。蓮臺寺從創建起,歷代都有重修,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後一次重修在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據這次《重修蓮臺寺碑記》記載,山門南向,小路砌石而成,盤曲而上。

進入寺院,有大殿兩廓,規模不甚寬闊,古柏參天,青石托地,環境幽雅。寺門石柱對聯雲:

  夜杵發疏鍾,閒鬆野草間,鶴唳一簾煙月;

  晚霞開寶剎,剩水殘山外,牛臥三畝雨花。

據《濟寧山水志》記載,蓮臺寺,大殿東西有三院,東為準堤,石庭隱曲;西為接引,庭敞豁朗,饒有別趣。由角門石徑北上,陡崖高丈餘,闊八九尺。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銅,扣之有聲。坐下蓮盆,則因石為之。另一院,院中有“二層石洞”,洞內刻小佛像。【空鏡5S】

【正文】“蓮臺”稍東處屹立著一座七級佛塔,塔上刻有“圓寂本師和尚覺靈”幾個字,是明朝抗倭高僧東魯西竺禪師的靈塔。靈塔前有明代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所立的,刻有“東魯西竺禪師銘志的石碑”一塊。

在碑文記述中得知,東魯西竺禪師俗姓王,祖籍山東萊州府掖縣神山鄉朱宋社。自幼棄俗出家,落髮於金臺白塔院,“投禮禪僧道聰為師”,後受佛戒,嗣法於高峰門下。

明嘉靖年間,在國家面臨著異族侵略的危難時刻,東魯西竺禪師挺身而出,“為國從請,率領僧兵三千餘眾”,英勇抵抗倭寇侵略。經過浴血奮戰,“剿絕胡夷,掃蕩無餘”,為國立下大功。一年後,東魯西竺禪師來到山東,聽說梁山有古蹟梵王蓮臺,恰梵王宮落成,遂應眾僧所請,就留在了梵王宮大弘經史,開宗講禪。

在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東魯西竺禪師圓寂於梁山。兩年後,弟子們感其恩德,命工琢塔、勒石建碑。這就是“東魯西竺禪師銘志”石碑的由來。

在蓮臺寺東南石徑南側,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石井,井口八角,俗稱“八角琉璃井”,該井建於明代,據說泉眼直通東海,逾千年不幹。井口用大塊方石砌成,井壁用琉璃方磚砌壘,徑約3米,深約5米。《壽張縣誌》稱之為“石井甘泉”,並列為壽張八景之一。清·滕永楨留有詩句曾這樣稱讚:

  梵宮古井法輪圓,穿透雲根湧出泉。

  派接恆河歸淨域,味同液露洗心田。

  洞虛照徹壺中月,淵極深沈地底天。

  靜看光明錢載鑑,何妨醉後學逃禪。

  另據《梁山縣志》記載,蓮臺寺“臺在梁山前隅,如蓮花突起。邑人因鐫神像,供奉龕焉。高約丈餘,晴雨生色”,因此“蓮臺春色”被列為地方名勝之一。

現在的蓮臺寺是進入新世紀後因勢而建的,雖然沒有按照原貌修建,卻也引人入勝。特別是在陽春時節,杏花村一片花海似雲如霞、香飄四野,香客遊人如織,蓮臺寺也因此成了梁山重要的景點所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