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色五官看五臟之病(很強大)

雷公 黃帝 黃帝內經 中醫 明朝 國易堂中醫藥 2019-06-16

也陶教授“本末出候/望診“一書中說,望診的各種面部色區劃分法,最早見到面區色部以圖的形式來表達的,可能是明代張介賓的《類經圖翼》。書中總結《黃帝內經》的理論, 畫出了可能是傳統中醫最早的三幅面區色部圖:

從面色五官看五臟之病(很強大)


《靈樞.五色》

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藏次於中央,六府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藏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雷公向黃帝問道青、赤、黃、白、黑五色變臺垮曲油從日日皆幸事。黃帝回答說明堂就是鼻,闕就是兩眉之間的部位,庭就是前額部,蕃就是兩頰的外側,蔽是耳前方的部位。以上所談到的明堂、闕、庭、蕃、蔽這些部位的正常現象應該是端正、寬大、豐滿,遠離十步以後還能看得清楚。如果觀察到某個人有以上的表現,他的壽命一定會達到一百歲。雷公問怎樣辨別面部五官的表象呢?黃帝回答說鼻的正常表現應是鼻骨高起,端正而平直。五臟在面部的相應部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面部的中央。六腑在面部的相應部位,列於五髒部位的兩旁。頭面的情況反映在兩眉之間和前額,心的情況反映在兩目之間的下極。胸腹中的五臟安定平和,五臟真氣所化生的五色,正常地反映到面部,不出現異常的色澤,鼻部的色澤也明潤。所以辨別臟腑的情況,怎麼能不辨別面部五官的表現呢!雷公問您能給我講講不從觀察五官診察疾病的情況嗎?黃帝回答說五色在面部的表現,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在某個部位出現色澤隱晦如陷骨中的,就必定是發生了疾病。如果五色出現在相乘的部位上,即子色出現在母位,即使病情很重也不會死亡。雷公問怎樣通過觀察五色來診察疾病呢?黃帝回答說青色和黑色主痛,黃色和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這就是通過觀察五色變化來推斷疾病的大概情況。

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各有部份。有部份,用陰和陽,運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從面色五官看五臟之病(很強大)


臟腑肢體與面部各位置的關係是天庭反映頭面的狀況;眉心的上部反映咽喉的狀況;兩眉之間反映肺的狀況;兩目之間反映心的狀況;兩目之間正下方的鼻柱部位,則反映肝的狀況;肝所主部位的左面,反映膽的狀況;鼻頭反映脾的狀況;鼻翼反映胃的狀況;面頰的中央部位,反映大腸的狀況;挾大腸所主部位的外側,反映腎的狀況;在身體上腎與臍正相對,所以腎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臍的狀況;鼻頭的外側上方,反映小腸的狀況;鼻頭下方的人中溝,反映膀胱和子宮的狀況;兩顴反映肩部的狀況;兩顴的外側反映臂的狀況;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的狀況;內眼角的上方,反映胸部和乳房的狀況;面頰外側耳邊的上方,反映背的狀況;沿著頰車向下,反映大腿的狀況;上下牙床中間的部位,反映膝的狀況;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小腿的狀況;小腿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足的狀況;角的大紋處,反映大腿內側的狀況;面頰下方曲骨的部位,反映膝部臏骨的狀況。以上就是五臟、六腑和肢體在面部的對應部位。五臟六腑和肢體發生病變,在相應的部位便會出現色澤異常。全身在面部所主的位置確定後,就能夠正確地診斷疾病了。在治療時,陰衰而導致陽盛的,應當補陰以配陽。陽衰而導致陰盛者,則應當助陽以和陰。明確了人體各部與面部位置的關係和陰陽盛衰狀況,辨證治療就一定會恰當。左右是陰陽升降的道路,所以辨別色澤在面部左右上下的移動,是辨別陰陽盛衰的重要規律。男子和女子面部色澤上下移動的診斷意義是不同的,男子左為逆右為順,女子右為逆左為順,這是因為男女陰陽屬性不同。

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潰?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摶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月氐,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男子病色出現在鼻頭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牽引睪丸也會發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現在人中溝上,主陰莖疼痛,出現在人中溝上部則表現為陰莖根部疼痛,出現在人中溝下部的則陰莖頭部疼痛。這些都屬於狐疝、陰囊腫大等疾病。女子病色出現在鼻頭上,主膀胱和子宮的病變。病色散漫不收者,為氣滯引起的疼痛。病色摶聚不散,為血液凝結而形成積聚。積聚的表現,有的是方,有的是圓,有的在左邊,有的在右邊,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隨之下移到脣部,則表明患有自淫、帶下汙濁等病變。若兼見脣色潤澤如脂膏樣者,為暴飲暴食、飲食不潔之物所引起的疾病。面部色澤的異常變化與體內疾病發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現在左側,就表明左側有病。病色出現在右側,說明是右側有病。面部色澤異常,例如聚結不散或散漫不艙筆不蒂蚩的硼費鉚在而郝的篡一窖估錯能劃斷瘴病的位置。所謂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黃色。在正常情況下,深淺適中而充滿,分別表現在各自的部位上。異常情況下,色澤會發生變化,如赤色出現在心所主的部位;象榆莢一樣大小,主心發生病變。如果出現在鼻頭,說明疾病在近日內就會發生。病色的形狀,上部呈尖銳狀的,表明頭面部正氣虛弱,邪氣有向上發展的趨勢。下部呈尖銳狀的,則身體下部正氣虛弱,邪氣有向下發展的趨勢。左側或右側呈尖銳狀,與上部和下部的診斷意義一致。把面部五色同五臟相互聯繫,青色屬肝,赤色屬心,白色屬肺,黃色屬脾,黑色屬腎,五臟又同外在組織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脈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腎同骨相合,所以各組織也分別同五色相聯繫。

任應秋:略談色脈診

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本是綜合應用,不可分割的,其重點則在望色和切脈。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 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參伍”,就是指望色與切脈的配合,把兩者配合好才能進行較全面的診察,《素問.五臟生成》說:“脈之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這裡儘管把望診、聞診、切診都提到了,但最後的結論,還是在於“能合脈色”。

古人把色與脈的關係,看做是根與葉的關係,根生則葉茂,根死則葉枯。《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結合臨床來看,肝病, 色青,脈弦,本病本色本脈這是病、色、脈相應的,也就是一致的;肝病色青, 脈來浮大,燥熱灼肝,便是反得其相勝之脈;肝病色青,脈來沉小而滑,則為相生之脈。其他各髒的病、色、脈,准此類推,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尤其是《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倶不奪者,新病也”。病變輕淺,脈有反映,而色少反映;病變深重,脈色均有反映。這在臨床上是習見不鮮的。是以《素問.移精變氣論》說:“理色脈而通神明,……治之要極,無失色脈。”如此強調,或者有一些誇大,但其中肯定是有不少寶貴的經驗存在。

因此,在《靈樞》《素問》中記載望色與切脈的內容之所以那樣的豐富,而長時期來廣大群眾把診病叫做“看病”、“瞧病”、 “看脈”,都可以理解了。看瞧,即是望色;脈,自然就是切脈。茲就望色和切脈兩個問題,分別談一點個人的點滴體會。

(—)色診

望色列於四診之首,《難經 六十一難》以神、聖、工、巧分四診,竟推崇望色為最高明的診法“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併為之解釋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據五色以觀察病變,《靈樞.五色》總結的經驗是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素問舉痛論、 皮部論》均以黃赤為熱),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搏,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蟲,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它總結了三點:

①五色各主不同病變的性質。

②望色應觀察其浮、沉、澤、 夭、搏、散、新、故的變化。

③五色分主五臟。

這些在臨床上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歷史上記載有幾個較生動的望色診病的故事,用色診的理論來衡量它,都比較可信。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究竟如何望出桓侯的病色由淺人深,由表及裡,終於不治,不得而知。但《靈樞.衛氣失常》確有類似的望色方法的記載:何以知皮肉、氣血、 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膚;脣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

扁鵲分析齊桓侯病變的理論,與《素問繆刺論》所說,亦甚符合。《繆刺論》說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 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髒之次也。”

至扁鵲的論治,亦與《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載如出一轍。其雲:“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從面色五官看五臟之病(很強大)


準是以觀,扁鵲的望色、辨證、論治,均為逐漸總結的經驗,並非神祕不可知者。《扁鵲倉公列傳》又云

“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 望其色有病氣。臣意即告宦者平。平好為脈,學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傷脾氣,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法至夏洩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時人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謂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奴無病,身無痛者。至春果病,至四 月,洩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氣周乘五臟,傷部而交,故傷脾之色也,聖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氣黃,黃者土氣也,土不勝木,故至春死。”臨床所見,凡脾胃衰極,久病血敗,面色多見黃而青黑,為脾傷溼盛,侵入血中所致。往往以黃色之深淺辨血之厚薄;黃色之明暗辨血之死活。所謂“殺然黃”,即黃兼青黑之色。殺,音同帥,衰敗之會。《素問.五臟生成》說: “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考《爾雅.釋器》:“蓐謂之茲。”草茲, 即草蓆,以“草茲”形容青色,即青而帶枯,死草之色。所謂“死青之茲”,正是這樣的含義。《千金翼方》亦說:“病人色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茲者死。”看來這一經驗曾長期得到實踐檢驗的證明。

《扁鵲倉公列傳》還記載:“臣意望見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肋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人濡腎。……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見其色,太陽色幹,腎部上及界腰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發也。”太陽,指面部的膀胱部位,在鼻準下“人中”兩旁,《靈樞.五色》所說的“面王(鼻準)以下者,膀胱子處也。”腎部在膀胱部的下方,即兩口角和下脣下方。《五色》說挾大腸者,腎也大腸位於人中故云。膀胱與腎部之色均巳乾枯,其為氣虛津涸可知。腎氣虛則腰痛,膀胱津涸則不得小溲,皆為病變之所常見者也。晉皇甫溢《鍼灸甲乙經.序》記載:“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 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 ’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無病而死,或病癒而卒死,在望色方面亦有徵候。《靈樞.五色》說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據此,則王仲宣之死,當亦“赤色出兩顴”,“黑色出於庭”之類。至於眉毛脫落,不屬於大風,即屬於膽絕。《素問長刺節論》說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王叔和《脈經》亦說膽絕,眉為之傾。”則仲景預言王仲宣眉落而死, 亦不能認為全屬虛妄。身內臟腑氣血的變化正常與否,都會反映到體表的神、 色、形、態各個方面。因此,通過對體表的神、色、形、態的觀察,就可以瞭解到身內臟腑氣血的生理和病變。

《素問 五臟生成》和《脈要精微論》中所論五色的常變生死,最有臨床意義,足供參考。《五臟生成》說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烚者死,赤如蝦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脈要精微論》說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 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大凡望五色總以明亮潤澤為準。明亮屬陽,多為氣充的表現;潤澤屬陰,多為血足的表現。故凡氣血兩傷者,無論其為何色,均必因之而沉滯晦濁。所謂草茲、枳實、飴、蝦血,枯骨,無非就是沉滯晦濁的形容。如果氣血充沛,無論其為何色,勢必明亮潤澤。所謂翠羽、雞冠、蟹腹、豕羔、鳥羽,無非就是明亮潤澤的象徵。即便是明亮潤澤的五色中任何一色出現,假使暴露得非常突出,仍屬於一髒獨亢的病變,不能算是正常。

正常的五色,應該是待其王時而始榮於外。其榮於外,亦是稟胃氣而隱隱出現於皮毛之間,故云“如縞裹”。所謂如縞裹,就是朦隴光澤,雖有形影,究不燦然。這才是氣血無傷,陰陽和調,五臟之氣無偏勝的常色。若五臟衰敗的病色,不見其朦朧,徒見其暴露;不見其明 亮,徒見其沉濁,不見其潤澤,徒見其枯槁。所謂如赭如鹽如藍、如黃土、如地蒼,無非就是屬於沉濁枯槁的夭色而已,也就是屬於臟腑、氣血、陰陽衰敗的死色。

望色既是集中在面部,所以《靈樞_五色》記載有面部主臟腑肢節的詳細部位,同時《素問.刺熱論》還略有補充。但是,面部為什麼能成為全身臟腑氣血病變的反映點,目前還缺乏說明它的資料,茲據《靈樞》、《素問》中有關行於面部的經脈、絡脈、經筋氣化等的記載,各以部從類列如下:

1.頭部(包括額、顱、項)

(1) 五臟

1) 心、腎、肺、脾之絡,均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2) 腎筋結於枕骨。

3) 肝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2) 六腑

1) 胃脈會於耳中,上繩左角。胃脈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煩。胃正脈上 額頰。胃別脈上絡頭項。

2) 大腸筋上左角絡頭。

3) 膀胱脈上額交巔。上下項。膀胱筋上頭。

4) 膽脈上抵頭角。膽筋上額角交巔上,左絡於右。

5) 三焦脈過客主人前。三焦正脈別於巔。三焦經上乘額,結於角。

(3)奇經

1) 督脈上額交巔人絡腦,還出別下項。

2) 營氣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其支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人低,是督 脈也。

2.面部(包括顴、頓、頰、頤、頜、曲頰、牙車)

(1) 五臟

1) 心其華在面。心正脈出於面。

2) 肝脈支者從目系下頰裡。

(2) 六腑

1) 胃陽明脈榮於面。胃正脈上額頰。胃筋合於頏。胃筋支者從頰結於 耳前。胃脈循頤後下廉,下大迎、循頰車。

2) 膽正脈散於面。膽脈抵頓下。膽筋結於頏。膽脈下頰車。膽筋下走頌。

3) 膀胱筋上顏。膀胱脈入頏,偏上齒。膀胱筋結於頎。

4) 大腸脈入碩,偏下齒。大腸筋結於頎。大腸脈貫頰。大腸筋上頰,其 支者下右頜。大腸別脈上曲頰。

5) 小腸脈上頓,斜絡於顴。小腸脈上頰,其支者別頰。小腸筋下結 於頷。

6) 三焦脈出頗。三焦脈下頰又交頰。三焦脈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 支者上牙車。

(3) 奇經:附營氣

1) 任脈循面。任脈上頤。

2) 躋脈入頎。

3) 營氣出頤。

3. 目部(包括目系、內眥、銳眥、上胞、下胞)

(1) 五臟

1) 心別脈屬目系。心正脈合目內舭。

2) 肝脈連目系。

(2) 六腑

1) 膀胱脈正屬目本,名曰眼系。膀胱脈起目銳眥。太陽結於命門,命門 者目也。膀胱經為目上綱。

2) 胃正脈系目系。胃脈上至目內眥。胃筋為目上綱。胃小腸筋急,口 目為闢,眥急不能卒視。

3) 膽正脈系目系。膽脈起目銳眥,至銳眥內,其支者別銳。膽筋結於目 眥,為外維。

4) 小腸脈過目銳眥,至目內眥。小腸筋屬目外眥。

5) 三焦脈至目銳眥。三焦筋屬目外眥。

(3) 奇經:附營衛

1) 任脈人目系兩目之下中央。

2) 督脈別絡起目內眥。

3) 陰嬌之脈合太陽陽鞽而上行,至目內眥,故目內眥痛,取之陰鞽。

4) 營氣注目內眥。

5) 衛氣平旦出於目,目者宗脈所聚也。

4. 耳部(包括耳前後、耳上下角、耳中)

(1) 五臟

1) 心、肝、脾、肺之絡,皆會於耳中。

2) 心包絡正脈出耳後。

(2) 六腑

1) 胃脈上耳前。陽明脈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胃絡會於耳中。胄 筋結於耳前。胃中空,則宗脈虛,故耳鳴。

2) 大腸別脈其支者人耳中,合於宗脈,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3) 小腸脈人耳中。小腸筋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

4) 膀胱脈支者從巔至耳上角。膀胱筋結於完骨。

5) 三焦脈系耳後。上出耳上角,人耳中,出走耳前。三焦筋循耳前。

6) 膽脈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人耳中,出走耳前。少陽結於窻籠,窻籠 者,耳中也。膽筋循耳後。

(3) 精液

1) 精脫者耳聾。

2) 液脫者耳數鳴。

5. 鼻部(包括鼻柱、鼻準、鼻孔)

六腑

1) 胃脈起於鼻之交頦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胃筋結於鼻。

2) 大腸脈挾鼻孔。

3) 小腸脈抵鼻。

4) 膀胱筋結於鼻。

6. 口部(包括人中、脣、承漿、上下齒、舌)

(1)五臟

1)脾氣斷,人中滿。太陰結於太倉,故脾氣絕,脣反。脾脈連舌本,散舌

下。脾正脈貫舌中。脾氣絕,舌萎。

2) 腎氣絕,齒長而垢,或齒光無垢。腎脈挾舌本。腎正脈系舌本。

3) 肝脈環脣內,故肝氣絕,脣青。厥陰結於玉英。肝氣絕,舌卷。

4) 心別脈系舌本。少陰結於廉泉。舌下少陰。

(2) 六腑

1) 大腸脈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大腸脈下人齒中。大腸別脈人頎, 偏下齒。大腸脈挾口。

2) 胃、小腸筋急,則口目為噼。

3) 胃脈挾口環脣。胃正脈出於口。胃筋挾口,寒則引頰移口,熱則緩縱 不收。胃脈交承漿。胃脈入上齒中。

4) 三焦絡有邪,口乾。三焦筋系舌本。三焦絡有邪,舌卷。

5) 膀胱別脈人頎,偏上齒。膀胱脈挾舌本。膀胱筋支者入結舌本。

(3) 奇經:任脈環脣。

7.咽喉

(1) 五臟:

1) 脾脈挾咽。脾正脈結咽。

2) 肺正脈循喉嚨。

3) 心正脈走喉嚨。

4) 包絡正脈循喉嚨。

5) 肝脈循喉嚨之後,上人頏顙。

6) 腎脈循喉嚨。腎絡有邪,咽痛不可納食。

(2) 六腑

1) 胃脈循喉嚨。胃別脈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胃正脈上循咽。

2) 大腸正脈循喉嚨。

3) 小腸脈循咽。

4) 三焦絡有邪,喉痺。

5) 膀胱脈循咽喉。

6) 膽正脈挾咽。

(3) 奇經:附營氣

1) 任脈至咽喉。

2) 營氣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後,究於畜門。

從以上材料初步的分類來看,五臟、六腑、氣血、精液等都通過經脈、絡脈、 經筋、氣化的作用,分佈於頭面各個部位,是相當複雜的,說明望頭面氣色來分 析內在的病理變化,是有其物質基礎的,很有加以研究提髙的必要。現在臨床 上一般常用的望色部位,比較粗略,如:額心、鼻脾、頤腎、左顛肝、右頰肺、又面色皆屬於心,兩目四維皆屬於肝,兩頰皆屬於肺,脣四白皆屬於脾,兩顴兩耳輪 皆屬於腎,頰車皆屬大腸,舌下兩竅皆屬膽,又屬腎。目分五臟者,以目雖主肝 而出於腦,腦受五臟之精也;舌分五臟者,舌雖主心而本於胃,胃為臟腑之海 也。凡此高下左右,旁見側出,統為臟腑氣化之所流注,而反映於面部者,但亦大多與經脈、絡脈、經筋之走注有關,而不容忽視也。

從面色五官看五臟之病(很強大)


望診在西醫學上也有明確的例子可以證明:比如心臟瓣膜疾病(如二尖瓣、三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會在兩顴部出現潮紅;腎病晚期會出現臉色黑黯無光澤;黃疸性肝炎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貧血或是大出血的病人往往面色蒼白;小孩有蛔蟲會在眼白或指甲上出現黃白色斑點;等等。這些實例明確地告訴我們,人體特定部位的顏色變化和相應的疾病之間是有密切關係的。

唐雲:察顏觀色話望診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五臟六腑所蘊藏的精氣都會聚於眼睛,這些精氣是人體視覺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可以說眼睛就是五臟六腑精氣會聚而形成的。其中骨(腎)中的精氣會聚形成瞳孔,筋(肝)中的精氣會聚形成黑睛,血(心)中的精氣會聚形成血絡,氣(肺)中的精氣會聚形成白睛,肌肉(脾)中的精氣會聚形成眼瞼。眼睛是五臟六腑精氣聚集的地方,通過對眼睛的觀察,自然就可以瞭解到整個人體的「神」的狀態。比如說,目光有神、精彩內斂、顧盼靈活、開合自如,則表現神氣充足,臟腑功能旺盛。如果目光呆滯、雙目無神、轉動不靈、眼瞼不能自主開合,甚至瞳孔散大,則表明神氣衰敗,臟腑功能衰竭。

此外,眼睛的不同部分分別是五臟的精氣會聚而成,對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進行觀察,就可以瞭解五臟的運轉情況,這就是中醫在目部望診中創造出來的「五輪學說」。所以,眼睛雖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卻非常豐富,是瞭解神及五臟六腑功能情況的重要器官。

神是人體的整體情況的一種外在表現,除此之外,可以被我們觀察到的外在徵象還有人體的形態和色澤。

形態,指的是人的身形和體態。身形,也可以叫作形體,這是人在靜止狀態下的空間輪廓,比如說高矮、胖瘦、強弱等。形體和人體的肌肉、骨骼的強壯程度有關,而肌肉、骨骼的生長髮育,往往受到生長激素、性激素等內分泌激素水準高低的影響。內分泌激素水半的高低,又受到人體內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充盈程度所控制,所以,通過對人的形體的觀察,可以瞭解身體內各種基本物質的充盈程度。如身形低矮或有佝僂病,可以判斷是體內元陰、元陽不足,骨骼生長髮育不良;如形體肥胖,可以判斷體內脾所藏的氣不足,水溼運化障礙積聚而成為痰濁,從而引起肥胖;如形體瘦弱,則可以推斷體內氣、血、津液等物質過度消耗,不能充實形體,從而導致消瘦。

體態則主要是人體活動時的各種姿勢和動態,它反映了人體神經系統(如大腦、嵴髓、外周神經等)對運動系統(肌肉、韌帶、骨骼等)的支配、控制情況。健康的人體應該是體態自如,能隨自己的意願做各種各樣的動作。當神經系統對運動系統的支配、控制發生障礙時,就會導致各種體態的異常,出現某些活動障礙、活動喪失或者不自主的活動,這時,通過對這些體態的特性的觀察,就能夠判斷分析體內神經系統功能的狀態。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主要有減弱(喪失)和亢進兩種類型。神經系統功能減弱(喪失)會導致其支配的肌肉興奮性降低,出現肌肉萎縮、肢體癱瘓、口角歪斜等體態;神經系統功能亢進,則會導致其支配的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肌肉跳動、手足震顫、關節拘攣、角弓反張、目睛上吊、四肢抽搐等體態。此外,有些特殊的疾病會導致一些有特徵的體態,瞭解這些體態也能幫助診斷疾病。比如心絞痛患者常會以手護心,不敢行動;腰腿疾病患者常用手護腰、嵴柱側彎以減輕疼痛;畏縮多衣往往是畏寒患者的表現;常欲揭衣被,則是熱證患者;等等。通過望診,對這些特殊的體態進行觀察,對了解疾病的部位和性質都有很大的幫助。

疾病除了會導致人體形態的改變,還會導致人體體表色澤的變化。不同性質的疾病以及不同臟腑的疾病,都會在人體體表產生不同的色澤變化,因此望色成為望診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色澤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顏色,二是光澤。不同的顏色和光澤變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部位和性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