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蘭考和民權的來龍去脈

打開地圖,在河南省的最東端,是彼此疆土相連的蘭考縣和民權縣。

河南省,北、西、南三面,分別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別山所懷抱,唯獨東部是豫東大平原的開闊地。它屬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分,主要由黃河和淮河沖積而成,海拔多在百米上下。歷史上由於黃河這一段多次氾濫改道,這裡的土地沙丘和黃土崗子甚多。

據當地的地方誌記載,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一帶繁衍生息。

查閱歷史資料可知,不同時期指稱這一帶的地名很多,戶牗、儀邑、東昏、東明、戴國、谷縣、濟陽、甾縣、考城、蘭陽、蘭封、蘭儀等等都是。地名繁雜的背後,除了歷史久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段是黃河的"龍腰",常常翻滾改道。截止到公元一九四九年,有文字記載的黃河決口,發生在這裡的就達143次之多。

現在的蘭考縣和民權縣,原來都隸屬於商丘專區(現在叫商丘市)。1956年蘭考縣劃歸開封市。蘭考原先是個非常普通又非常貧窮的農業縣,知道的人並不多。因為焦裕祿在這裡工作過,他帶領蘭考人民戰天鬥地治理三害(風沙、鹽鹼、內澇)的感人事蹟早已傳遍天下,蘭考這個縣名也隨之名揚四海。可是,這裡原先叫什麼,為什麼會有了"蘭考"這個縣名,恐怕好多人並不十分清楚。

清朝時候,這裡有過蘭陽、儀封兩縣,後來合二而一被稱為"蘭儀"。到了清末,為避諱皇帝溥儀的"儀"字,改為蘭封。新中國成立以後,在1954年決定將蘭封縣與考城縣合併,縣名定為"蘭考"。所以,"蘭考"作為縣名進入人們的視野,不過才區區幾十年的時間!

應當指出,雖然蘭考這個"考"字是因為蘭封與考城合併才得來的,可是與蘭封合併的並非考城全部,只是其中的堌陽、紅廟、儀封和張君墓四個鄉鎮。其實"考城"作為縣名比蘭封、蘭儀都早。考城縣在西周時期為戴國地,東漢章帝二年(公元77年)設置考城縣,不同時期隸屬於陳留、濟陽、等郡和開封府、曹州、睢州等。這就記說明它已有將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說“蘭考”縣名新可“民權”這個縣名的歷史也不長。

民權縣建制始於馮玉祥將軍在河南主政的民國十七年(1928年)。其轄地由睢縣、杞縣各割出一部分加上原考城未併入蘭考的剰餘部分組合而成。具體說,當時杞縣割出的是北五社(西肥、新興、人和、巴河、雙塔),睢縣割出的是北七裡(黃村、歸堌、希單、歸厚、子惠、遵道、梨崗)。"社"和"裡"都是當時的基層行政單位名稱。到了1956年,又從蘭考縣劃入北關、褚廟、程莊三個中心鄉鎮,轄域面積擴大到1222平方公里。這以後民權縣的四至疆界就再也沒有變動過。

蘭考縣位於九曲黃河最後一道灣,歷史上一向多災多難。1962年黨的幹部楷模焦裕祿同志調來蘭考,他在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在焦裕祿精神感召下,蘭考人民徹底改變了貧窮面貌,一躍而成為中國縣域工業百強縣和河南省直管縣。

民權縣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28年這裡只是黃河灘上一個叫李壩集的小鄉村。首任縣長孫巍蒞任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民工挖壕築城。當年築起來的所謂縣城裡,只有一縱一橫兩條街道。城牆外沒有道路,到處是荒草沼澤。現在,這裡高樓林立、交通發達、市容整潔、文明宜居。五年前,民權只有一個火車站一個汽車站,現在鄭徐高鐵已經通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縣域內打造了民權國家溼地公園和國家生態公園,建成了黃河故道生態走廊,目前的民權縣已經變成豫東平原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了!

說說蘭考和民權的來龍去脈
說說蘭考和民權的來龍去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