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垃圾”創始人:一家三口一週的垃圾 一個“老乾媽”罐子就能裝下'

""“零垃圾”創始人:一家三口一週的垃圾 一個“老乾媽”罐子就能裝下

一個“老乾媽”罐子就能裝下一林全家一週的垃圾。劉玳杞 攝

一林,原名曹禕林,是深圳“零垃圾”創始人——一位“零垃圾”生活方式的踐行者。

“零垃圾”(Zero Waste)是一種鼓勵重新設計資源生命週期的理念,以便重複使用所有產品,目標是不將垃圾送到垃圾填埋場、焚化爐或海洋。如今一林一家三口每週產生的垃圾,僅需一個“老乾媽”的罐子就能裝下。

曾經沉迷於瘋狂丟東西

2015年,初到深圳。因為帶的東西不少,租的房子卻不夠大,一林開始學習整理術,表現為瘋狂丟東西,把家裡80%的東西都扔了,號稱“斷舍離”。後來,她聽到了北京“零垃圾”踐行者湯蓓佳的線上分享會,驚覺:“原來中國也有人認同並踐行‘零垃圾’的生活方式。”

第二天,一林就拿著家裡熬中藥剩下的幾個紗布袋去買菜了。幾天下來,菜老闆記住了一林。“老闆說,我是她見過的第三個自帶布袋的顧客。”一林對此感到開心又遺憾,原來有人在這麼做,但這麼做的人並不多。

“丟東西是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式,也是最不負責任的方式。”在辨析“斷舍離”與“零垃圾”的過程中,一林提到最多的詞就是“責任”。“斷舍離”是以當下需求為中心,去判斷這個東西是否有用、是否必要,而“零垃圾”要考慮源頭和未來。“我在買東西的時候會思考,如果有一天要丟掉它,是否能科學且負責任地處理好。”

像遊戲闖關一點點去完成

“斷舍離”能立竿見影看到家裡的變化,但“零垃圾”不會。一林承認這是一件有難度的事:“如果我告訴你,這個家要三個月乃至一年才能整理完,你還有這個動力嗎?”

一林的動力是“自我成就”。就像闖關遊戲,把巨大目標拆分成小任務一點點完成,一週、一個月、一年後,整個人會煥然一新。

首先是食物,不再吃帶有塑料包裝的食品。在出行方面,一林會準備“五寶”——手帕、布袋、水杯、餐具和飯盒。更進階一些,一林學會了手工皁製作,利用果皮自制酵素替代洗衣液,廚餘垃圾堆肥,還有舊物改造。

事實上,相比之前“斷舍離”的狀態,一林家裡多了很多瓶瓶罐罐,陽臺還有大大小小的箱子和桶,家裡顯得更“亂”了。

不過,令一林慶幸的是,家人非常支持自己。“我老公不是一個會抱怨的人,他對我做的事非常好奇,平常我會帶著孩子一起做,他也會力所能及動手幫忙。”如今,一林家的小孩都成了幼兒園的小小環保宣傳員,還獲得了表揚。

一林說,自己能夠成為“零垃圾”的擁躉,不僅得益於家人的認同和鼓勵,更多的成就感源於可以“交朋友”。2018年,一林創立了深圳“零垃圾”公眾平臺,以“線上交流+線下活動”的形式推廣“零垃圾”生活。

目前,一林一手創建的微信群中已有近300人,他們共同踐行“零垃圾”的生活方式。一林與群裡的朋友共同舉辦了21次線下活動,包括“零垃圾”生活方式分享會、“舊物新生”閒置交換活動、舊衣改造工坊、環保酵素製作分享會等,參與人數超過600人次。

改變從隨身攜帶購物袋開始

如今,一林踐行“零垃圾”的生活方式已近三年。她說自己的生活節奏開始變慢,家人的吃穿用度自己都做到了心裡有數。“我會通過觀察垃圾,看到自己和家人的行為,從而總結自己的生活,垃圾也可以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一林家陽臺,有一個白色的堆肥箱,裡面放的是土壤和經過處理的廚餘。“只需要給一些時間、一些合理的手段,大自然會將它們變成有用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

但是,真的能做到“零”垃圾嗎?一林很清楚,並不能。“‘零垃圾’的目標其實是垃圾減量。”一林認為,目前深圳如火如荼開展的“垃圾分類”只是減量的一個環節,雖然可以大大緩解目前城市垃圾管理的諸多問題,但源頭減量才是關鍵。

一林談到,“垃圾分類”不等於“資源回收”。分類後除部分回收外,更重要的目的是防止垃圾混裝,避免因混裝垃圾水分過多造成焚燒不徹底引發更嚴重的汙染,但垃圾填埋和焚燒還將繼續下去。

所以,“零垃圾”實踐者們的做法更加徹底。在生活中,一林對自己的要求是真正的源頭減量,只購買紙張、玻璃、金屬、可降解塑料等可以回收、能被處理的產品。

在一林的深圳“零垃圾”生活群裡,很多群友為“零垃圾”設計了一個更宏遠的目標——環保。對此,一林是樂於見到的。一林轉述了一位群友的話:“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沒有任何人能夠獨善其身。”

改變要從微小的細節開始,尤其在熙熙攘攘高速狂奔的深圳,一林很清楚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一樣願意犧牲“方便”的生活,能夠為“零垃圾”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她表示:“對多數人來說,環保應該以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為前提,而不應該變成一種負擔。可以從隨身攜帶購物袋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變。”

南方日報記者 何雪峰 統籌:張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