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

今年67歲、家住成都市成華區的李師傅,2000年左右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現在基本只收廢電器了,沒有專收廢塑料廢紙已經有十多年了。”李師傅一邊拆著剛收的一臺電視機,一邊用螺絲刀敲著拆下的黑色外殼,“敲得響的,要比敲不響的貴兩三角一斤”。

除了能否敲響,顏色、體積、甚至能否點燃都是李師傅區別各種不同塑料的方法。而收到的廢品拆分得細不細,則關乎到他每日的收入——一個廢舊電視直接賣到二手市場,和花時間拆成不同材料再賣,“價差能達到三四十元”。

分得越細

才能夠賣得更貴

“電視機差不多要拆一個小時,洗衣機時間更長一點。”李師傅一邊拆,一邊用手裡的螺絲刀敲著卸下的黑色外殼。伴隨著螺絲刀的敲擊,黑色的外殼發出“噹噹”的響聲。“都是黑色的塑料,這種敲得響的,每斤要貴兩三角”。

"

今年67歲、家住成都市成華區的李師傅,2000年左右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現在基本只收廢電器了,沒有專收廢塑料廢紙已經有十多年了。”李師傅一邊拆著剛收的一臺電視機,一邊用螺絲刀敲著拆下的黑色外殼,“敲得響的,要比敲不響的貴兩三角一斤”。

除了能否敲響,顏色、體積、甚至能否點燃都是李師傅區別各種不同塑料的方法。而收到的廢品拆分得細不細,則關乎到他每日的收入——一個廢舊電視直接賣到二手市場,和花時間拆成不同材料再賣,“價差能達到三四十元”。

分得越細

才能夠賣得更貴

“電視機差不多要拆一個小時,洗衣機時間更長一點。”李師傅一邊拆,一邊用手裡的螺絲刀敲著卸下的黑色外殼。伴隨著螺絲刀的敲擊,黑色的外殼發出“噹噹”的響聲。“都是黑色的塑料,這種敲得響的,每斤要貴兩三角”。

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李師傅用手裡的螺絲刀敲擊電器上卸下的塑料外殼以判斷價格

李師傅一邊介紹,一邊繼續著拆著一臺拆了一半的電視。二十多分鐘後,這臺長七八十釐米、寬五十釐米、二十釐米厚的老式電視機,被拆為了塑料外殼、銅鐵金屬、芯片電路板等幾堆不同的材料。

李師傅表示,假如五十塊收一箇舊電視或冰箱,直接拿到二手市場去賣,差不多能賣七八十塊,掙個二三十塊。如果再花上一個多小時將其拆解,分門別類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能夠賣到一百一二十塊,又能多掙三四十塊。

分得越細,越賣得起價——李師傅用螺絲刀從堆在面前的芯片電路板,挑出兩塊電路板,一塊兩面都是綠的,另一塊一面綠色一面黃色。“如果這兩個混在一起稱,大概就是一兩塊。兩三塊一斤。但如果把兩面都是綠色的挑出來單獨賣,就能賣到十幾塊一斤”。

因為顏色不同?李師傅笑著解釋說,與顏色無關。用拾荒匠的話說,兩面都是綠色的電路板“含金量”更多,上面附著的金屬更多,更值錢。拆下的部件裡,有能賣到十幾塊一斤的電路板,也有不值錢的東西。

價格取決於市場

玻膠跌了報紙貴了

李師傅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一般要麼接到熟客的電話直接去收,要麼騎電瓶車去自己住處附近的小區門口“守株待兔”。“現在主要收廢舊電器,沒收廢紙廢塑料了已經十多年了。”李師傅表示,如果量多偶爾也會在收廢舊電器的同時搭著收一點廢紙廢塑料。

“塑料廢報紙一斤也就能掙個兩三角,一百斤也就掙二三十塊。”李師傅說,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可能也不會去。說到廢塑料,李師傅打開了話匣子。“主要的廢塑料至少有四五種。”李師傅介紹說,“灰膠”都沒人要了,就是用火點不燃的那種;“黑膠”每斤大概一兩角;常見的飲料瓶,白色的和綠色的價格也不一樣;另外“大料”“小料”也有區別,體積越大,價格越高,白色的“大料”能賣到一塊左右。

"

今年67歲、家住成都市成華區的李師傅,2000年左右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現在基本只收廢電器了,沒有專收廢塑料廢紙已經有十多年了。”李師傅一邊拆著剛收的一臺電視機,一邊用螺絲刀敲著拆下的黑色外殼,“敲得響的,要比敲不響的貴兩三角一斤”。

除了能否敲響,顏色、體積、甚至能否點燃都是李師傅區別各種不同塑料的方法。而收到的廢品拆分得細不細,則關乎到他每日的收入——一個廢舊電視直接賣到二手市場,和花時間拆成不同材料再賣,“價差能達到三四十元”。

分得越細

才能夠賣得更貴

“電視機差不多要拆一個小時,洗衣機時間更長一點。”李師傅一邊拆,一邊用手裡的螺絲刀敲著卸下的黑色外殼。伴隨著螺絲刀的敲擊,黑色的外殼發出“噹噹”的響聲。“都是黑色的塑料,這種敲得響的,每斤要貴兩三角”。

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李師傅用手裡的螺絲刀敲擊電器上卸下的塑料外殼以判斷價格

李師傅一邊介紹,一邊繼續著拆著一臺拆了一半的電視。二十多分鐘後,這臺長七八十釐米、寬五十釐米、二十釐米厚的老式電視機,被拆為了塑料外殼、銅鐵金屬、芯片電路板等幾堆不同的材料。

李師傅表示,假如五十塊收一箇舊電視或冰箱,直接拿到二手市場去賣,差不多能賣七八十塊,掙個二三十塊。如果再花上一個多小時將其拆解,分門別類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能夠賣到一百一二十塊,又能多掙三四十塊。

分得越細,越賣得起價——李師傅用螺絲刀從堆在面前的芯片電路板,挑出兩塊電路板,一塊兩面都是綠的,另一塊一面綠色一面黃色。“如果這兩個混在一起稱,大概就是一兩塊。兩三塊一斤。但如果把兩面都是綠色的挑出來單獨賣,就能賣到十幾塊一斤”。

因為顏色不同?李師傅笑著解釋說,與顏色無關。用拾荒匠的話說,兩面都是綠色的電路板“含金量”更多,上面附著的金屬更多,更值錢。拆下的部件裡,有能賣到十幾塊一斤的電路板,也有不值錢的東西。

價格取決於市場

玻膠跌了報紙貴了

李師傅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一般要麼接到熟客的電話直接去收,要麼騎電瓶車去自己住處附近的小區門口“守株待兔”。“現在主要收廢舊電器,沒收廢紙廢塑料了已經十多年了。”李師傅表示,如果量多偶爾也會在收廢舊電器的同時搭著收一點廢紙廢塑料。

“塑料廢報紙一斤也就能掙個兩三角,一百斤也就掙二三十塊。”李師傅說,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可能也不會去。說到廢塑料,李師傅打開了話匣子。“主要的廢塑料至少有四五種。”李師傅介紹說,“灰膠”都沒人要了,就是用火點不燃的那種;“黑膠”每斤大概一兩角;常見的飲料瓶,白色的和綠色的價格也不一樣;另外“大料”“小料”也有區別,體積越大,價格越高,白色的“大料”能賣到一塊左右。

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李師傅正在拆卸燈管

但如果賣的時候沒有分開,混著賣,價格就會按照其中最低的算,甚至按照最低的“黑膠”算。“以前老式麻將那種‘玻膠’,用火點燃,表面會冒泡,但基本看不到煙。仔細看才能看到很細小的白煙,去年每斤還能賣到五六塊,今年已經跌到一兩塊了。”李師傅稱,“據說有便宜的、可替代的新材料出現。”

相對來說,廢紙則沒有分得那麼細。紙板、廢書、廢報紙都是每斤6角錢。“近幾年報紙會貴一點,每斤能賣到一塊錢。”李師傅介紹說,各種廢品的價格也取決於市場的需求。

垃圾分類“四分”

那只是最基本的分類

李師傅平時也會關注電視上的相關新聞,在廢品站和二手市場交易也能獲得一些消息。而他是如何熟悉各種分類的,李師傅表示,多去幾趟廢品收購站,聽老闆講一下,怎麼分類自然也就熟悉了。

李師傅租的房子差不多六七十平米,沒有堆放廢品的地方,所以幾乎每天都會去一趟廢品收購站或者二手市場。“我們這種散戶,賣的量小,基本不會囤貨。”李師傅介紹說,像有些大點的、有個一畝地大小的廢品收購站,可能會囤積到一定量再賣。

"

今年67歲、家住成都市成華區的李師傅,2000年左右開始從事廢品收購。“現在基本只收廢電器了,沒有專收廢塑料廢紙已經有十多年了。”李師傅一邊拆著剛收的一臺電視機,一邊用螺絲刀敲著拆下的黑色外殼,“敲得響的,要比敲不響的貴兩三角一斤”。

除了能否敲響,顏色、體積、甚至能否點燃都是李師傅區別各種不同塑料的方法。而收到的廢品拆分得細不細,則關乎到他每日的收入——一個廢舊電視直接賣到二手市場,和花時間拆成不同材料再賣,“價差能達到三四十元”。

分得越細

才能夠賣得更貴

“電視機差不多要拆一個小時,洗衣機時間更長一點。”李師傅一邊拆,一邊用手裡的螺絲刀敲著卸下的黑色外殼。伴隨著螺絲刀的敲擊,黑色的外殼發出“噹噹”的響聲。“都是黑色的塑料,這種敲得響的,每斤要貴兩三角”。

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李師傅用手裡的螺絲刀敲擊電器上卸下的塑料外殼以判斷價格

李師傅一邊介紹,一邊繼續著拆著一臺拆了一半的電視。二十多分鐘後,這臺長七八十釐米、寬五十釐米、二十釐米厚的老式電視機,被拆為了塑料外殼、銅鐵金屬、芯片電路板等幾堆不同的材料。

李師傅表示,假如五十塊收一箇舊電視或冰箱,直接拿到二手市場去賣,差不多能賣七八十塊,掙個二三十塊。如果再花上一個多小時將其拆解,分門別類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能夠賣到一百一二十塊,又能多掙三四十塊。

分得越細,越賣得起價——李師傅用螺絲刀從堆在面前的芯片電路板,挑出兩塊電路板,一塊兩面都是綠的,另一塊一面綠色一面黃色。“如果這兩個混在一起稱,大概就是一兩塊。兩三塊一斤。但如果把兩面都是綠色的挑出來單獨賣,就能賣到十幾塊一斤”。

因為顏色不同?李師傅笑著解釋說,與顏色無關。用拾荒匠的話說,兩面都是綠色的電路板“含金量”更多,上面附著的金屬更多,更值錢。拆下的部件裡,有能賣到十幾塊一斤的電路板,也有不值錢的東西。

價格取決於市場

玻膠跌了報紙貴了

李師傅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一般要麼接到熟客的電話直接去收,要麼騎電瓶車去自己住處附近的小區門口“守株待兔”。“現在主要收廢舊電器,沒收廢紙廢塑料了已經十多年了。”李師傅表示,如果量多偶爾也會在收廢舊電器的同時搭著收一點廢紙廢塑料。

“塑料廢報紙一斤也就能掙個兩三角,一百斤也就掙二三十塊。”李師傅說,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可能也不會去。說到廢塑料,李師傅打開了話匣子。“主要的廢塑料至少有四五種。”李師傅介紹說,“灰膠”都沒人要了,就是用火點不燃的那種;“黑膠”每斤大概一兩角;常見的飲料瓶,白色的和綠色的價格也不一樣;另外“大料”“小料”也有區別,體積越大,價格越高,白色的“大料”能賣到一塊左右。

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李師傅正在拆卸燈管

但如果賣的時候沒有分開,混著賣,價格就會按照其中最低的算,甚至按照最低的“黑膠”算。“以前老式麻將那種‘玻膠’,用火點燃,表面會冒泡,但基本看不到煙。仔細看才能看到很細小的白煙,去年每斤還能賣到五六塊,今年已經跌到一兩塊了。”李師傅稱,“據說有便宜的、可替代的新材料出現。”

相對來說,廢紙則沒有分得那麼細。紙板、廢書、廢報紙都是每斤6角錢。“近幾年報紙會貴一點,每斤能賣到一塊錢。”李師傅介紹說,各種廢品的價格也取決於市場的需求。

垃圾分類“四分”

那只是最基本的分類

李師傅平時也會關注電視上的相關新聞,在廢品站和二手市場交易也能獲得一些消息。而他是如何熟悉各種分類的,李師傅表示,多去幾趟廢品收購站,聽老闆講一下,怎麼分類自然也就熟悉了。

李師傅租的房子差不多六七十平米,沒有堆放廢品的地方,所以幾乎每天都會去一趟廢品收購站或者二手市場。“我們這種散戶,賣的量小,基本不會囤貨。”李師傅介紹說,像有些大點的、有個一畝地大小的廢品收購站,可能會囤積到一定量再賣。

一個收荒匠眼中的垃圾分類:分得越細,賣得越貴

李師傅拆卸出的電路板

“量大才有資格談價錢。”李師傅表示,量大的話還可以直接賣給需要某種廢品的廠家,那樣的話價格就會更高一點。但同時可能也要面臨某種廢品價格突然下跌的風險。當然有眼光的,也可能會遇到價格上漲的。但一般都是某個廠商提出需要具體某種材料,那一類的材料價格才會上漲。

對於成都垃圾分類未來可能執行的四種分類標準,李師傅表示,還是很好理解的。但那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分類。以可回收垃圾為例,如果想要真正實現回收利用,肯定要需要進行更細緻地分類。

對於大件垃圾需要預約上門收取或者投放至指定地點,李師傅表示,像沙發或者床一類的大件除了好一點能賣給二手市場的,基本沒人收了,“熟人的話,給點錢他們可以幫忙處理下。現在至少要拉到三環路外才有地方能處理,而賣給廢品站的錢可能連請人搬運的錢都不夠”。

成都10萬餘人

年回收生活垃圾超180萬噸

紅星新聞記者瞭解到,據不完統計,目前成都市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1419個(各區(市)縣摸底數據),再生資源市場8個(武侯區、郫都區、青白江區、雙流區、新都區、都江堰市、大邑縣、蒲江縣),國家級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1個(彭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從業人員約10餘萬人,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物資約600萬噸,年交易額約180億元。

“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就是大家平時說的廢品收購站。”成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祕書長謝香蘭介紹說,2018年成都市生活類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了186.6萬噸,超過行業總量的1/3。“這就意味著減少了180多萬噸的生活垃圾”。

180多萬噸生活垃圾是一個什麼概念?2019年上半年,成都市產生了約260萬噸生活垃圾。

據悉,到2020年底,成都市將建成1個全市性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臺;每個區(市)縣將建設完成1-2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每個社區將至少設置一個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建成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實行再生資源物資分類運輸,實現運輸過程監管;實現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達到29%以上。

記者手記//

談垃圾分類

他的經驗可能專家也望塵莫及

記者在採訪前一天聯繫李師傅時,希望加對方微信獲得他的地址。李師傅表示自己不會,沒有用微信。採訪當日,當67歲的李師傅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各種區分塑料的方法時,記者一時之間還有點來不及消化。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一個看上去似乎和這個時代有些脫節,遠離互聯網,還主要通過電話與人溝通獲取信息的中老年人,談起垃圾分類卻換了個人似的,有些實踐經驗可能專家也望塵莫及。

在李師傅面前,“你是什麼垃圾”的問題有些蒼白無力,如李師傅所言,無論是哪種分類標準,都只是最基本初始的一個分類,要想真正實現變廢為寶,還早得很。

或許有人會說,李師傅如此熟悉垃圾分類,因為那是他的飯碗。但顯然目前大眾完成的垃圾分類,遠沒有達到廢品收購從業者的難度。

未來,垃圾分類這種技能,是否會像開車一樣進行普及,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畢竟以李師傅為例,學會這樣的技能,似乎並不會耗費太多精力或時間,更多的是養成一種習慣。

李師傅養成習慣的原動力是利益,這種利益能夠成為更多人的動力嗎?告訴一個人做什麼,更好的辦法或許是告訴他做了之後,能獲得什麼好處。更透明的廢品收購價格與完善的回收機制或許可以讓更多人蔘與其中。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報道

轉自:紅星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