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昆明又稱“春城”,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佈的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時昆明也是全國十大最佳風水城市之一。昆明如何能成為中國十大風水城市?小編從風水學的角度對昆明城風水的今生前世進行了整理,以饗讀者。

一、昆明城的今生

1、以水定產 以水定城

《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昆明要 以水定產 以水定城

在“一主四輔四次十九片”空間佈局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未來發展潛力,提出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進一步調整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構建功能完備、高效聯通、生態宜居的“兩核一極兩區六廊”城市格局。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兩核”中的一核即包括五華、盤龍、西山、官渡(除劃入滇中新區部分)在內的老城區。這一區域將有序推進人口轉移、功能疏解,加快工業企業搬遷,推進城市更新改造,突出政治中心、文化交融功能,增強科技研發、金融商務、文化創意、旅遊會展、國際交流等服務功能,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兩核”中的另一核是指包括呈貢核心區和已託管的馬金鋪、洛羊、大漁、七甸4個街道辦事處在內的呈貢新區。這一區域將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優化生產生活佈局,發展新型城市社區,提升科教研發、交通樞紐、信息服務等核心功能,強化四個託管區現代產業聚集功能,有序承接主城四區人口和功能轉移,建設全省信息產業發展高地、信息產業核心區,打造現代化科教創新新城。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空間佈局中的“一極”則是指包括安寧市、嵩明縣和官渡區部分區域在內的滇中新區。這一區域將著力提升新區產業綜合承載能力,構建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以產聚人、以產促城、產城融合、一體發展,把滇中新區建設成為支撐昆明、帶動全省跨越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國際化高新產業新城。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2、打造現代高原湖濱生態宜居城市

目前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正在高水平的編制《昆明2050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本次的戰略規劃,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城市的定位和發展路徑,從立足長遠和著眼當前的雙重需求出發,以2050戰略規劃為平臺,探索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機制,兼顧長遠發展和當前建設的需求,以有效地指導昆明規劃編制和城市建設。並以獨特的視角和眼光,對城市的形態和城市的輪廓、建築的景觀和色彩等進行精心的設計,以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特色,體現昆明的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昆明作為山地城市,和平原城市的發展是不一樣的,要充分考慮山地城市的特徵。此外,昆明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要充分挖掘昆明的旅遊資源,充分利用旅遊資源的優勢,增強城市的美譽度,並利用新媒體、網絡、手機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創新和傳承的優勢,提升昆明城市的加工貿易、服務貿易,以充分帶動經濟的發展,打造現代高原湖濱生態宜居城市。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3、打造昆明的經濟三角洲

從古到今,城市有內外城之分。古代,內城為皇宮佔地,按禮制安排用地。外城為商業、手工業、一般居住區。現代城市,核心地段大都是政府行政辦公區,外圍是商業區、工業區、物流區、客流區。目前,昆明北城(主城)規劃面積規模220平方公里,人口220萬人。東城區(呈貢片)規劃面積107平方公里,人口規模95萬人。北城區,省級行政機關,四個區級行政機關入駐此地。金融、商業、建築設施老化。而且原設計的功能房間已滿足不了現代金融、商業設備更新換代的需求。加上靜態交通(停車問題)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出行交通的需求。當下中心及周邊環境滿足不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需求,故而紛紛在外圍尋找發展空間。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東城區,由昆明市級行政機關入駐此地,是政治、文化、經濟管理的中心。但商業及其他專項產業,還得在外圍尋求空間謀發展。南市區是主城與東城的鉸接地,不言而喻,此處將是經濟全球化形成的一片經濟三角洲。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從昆明城市的風水格局來看,南市區,脈向來自西北。官渡古鎮為太極點,玄武方有大觀山、朱雀山、長蟲山為倚,朱雀方有洋鐵山、貓鼻子山、寶塔山為向。青龍方則是營盤山、鹹水塘山婉蜓相護。白虎方有美女峰、羅漢峰相衛。北枕五華山、南抱滇池水,東有寶象河自東向南往西環繞,西有廣福路自西北向東南形成通衢大道,並連綴橫向數街。人聚氣團,早已形成不可抗衡的氣場。地運註定是一塊商賈雲集的經濟中心。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古人在討論風水環境時,有主脈與引脈之說。五華山雖有破脈之嫌,但目前尚是昆明城的龍山。故官渡古鎮僅是另一堂局的太極點了。根據風水學的觀點,城市、小區、庭院及單體建築,必須要有軸線。因此,南市區當以官渡古鎮為太極點,自北向南偏東引出一條軸線,形成一個次級中心。把金融、商務、信息平臺、寫字樓等設置在中心地段。居住及其它設施各得其所,既能聚氣又能團住氣。

二、昆明的前世

1、老昆明城的建城過程

老昆明城的建城過程,歷史上大致經歷過四次改造。最初在漢朝時期,昆明屬於漢設益州郡,如今的盤龍區等地區,名為谷昌縣,這是昆明城最早的稱呼。其後唐代中葉,蒙氏南詔國入滇,建拓東城。成為那時期南詔的第二大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亦為來往雲、貴、川及越南的交通樞紐。隨後的段氏主政大理,更名鄯闡府,延續拓東府治。兩者實則為一。這裡有個有趣的現象,當時南詔及大理國是自西北而下滇,那時繁華的地段在如今的金碧路及三市街一帶,還未向北擴展。而如今的金碧路,也還繁花似錦。以上是昆明老城的最初面貌,但“雲南”及“昆明”的最早稱呼,卻是從元朝開始。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公元1253年,元軍入滇,二十二年後的1275年,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設昆明縣,定為當時的行政中心,大理隨後沒落。自此,雲南昆明的稱呼才正式出現在歷史畫卷中,而昆明作為雲南省首府,從此承擔起了它的歷史責任。直到明朝洪武14年,明軍徵平昆明縣後,才有昆明城的正式建置。而這一建置,並非原址改建,而是大規模擴建,當時參與建城規劃的,就有堪輿師汪湛海先生,而如今昆明的新老城區,其實大多延續汪老先生通過風水學勘定的範圍,向四維輻射。也就是說,昆明城的區域風貌,基於明朝奠定,此後建築雖然隨著時代變遷,但城區範圍改變很小。一直到現代社會,才有了舊貌換新顏的巨大改變。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可以說,明朝堪輿師汪湛海先生對昆明城的初期規劃及建設,貢獻不小。筆者根據有限資料及實地考察,大致對汪先生規劃昆明城的原理,做個簡單而有趣的探究。

汪湛海被民間稱為明朝中末期的地理堪輿大家,籍貫江西,雖然史無考證,但古代風水學自唐代風水大師楊筠鬆後,大多出於江西,卻是現在公認的。就汪老先生的城建規劃能力來看,其人深諳青烏之術,精通此道,稱為大家,毫不為過。史稱汪氏於昆明:“審山龍,查地脈,別陰陽,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礎,取形勝而立範圍,經八年的慘淡經營,功始告成”。由這段描述,可見汪老先生的敬業態度及學識水平,歷經八年,才有昆明城的建成。古人治學及治業之態度,實令吾輩汗顏。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而汪老先生的來歷,筆者查遍諸地理古籍,才尋到“有明朝地理師,祖籍江西”,名“汪用賓”的記載。稱其人“有篤行,業儒,善地理,尤精形家法”,此外均無所獲。但“尤精形家法”一句引起筆者注意。上段說過汪老先生苦心經營八載,奠定昆明城基礎的過程,其記載的那段話,實際就是風水中形法的精髓。此汪與彼汪是否一脈相承,或是同一人,可以打個疑問,但不妨礙我們探究古昆明城的風水規劃因素,那就是----要解釋老昆明城的風水,則須以形法入手!如此,便可豁然貫通。而且民間亦多流傳汪老先生勘測昆明城多以形家言之說。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其實,古代之風水學,不出兩大板塊,也就是形和理。形指形勢、形象及龍、砂、穴、水……等等,理指九星、理氣等等專業俗稱,包含了空間、方位及時間的交貫,俗稱形勢無憑,理氣不真,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在筆者看來,所謂形,指自然形勢,所謂理,即順應自然形勢及“合道”的佈局,無論傳統建築風水、營造風水及園林風水,這些都離不開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自古至今,這一理念仍然貫穿在我們當今的建築思想中。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因此,對老昆明古城的風水探究,只要些微剖析一下“審山龍,查地脈,別陰陽,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礎,取形勝而立範圍……”這段話,便會有大致的認知與收穫了。並且,對於每個昆明人來說,瞭解本土的古今建築軼聞,也不失為一種樂事。

“審山龍”——長蟲山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昆明城的龍脈為長蟲山,對整個城區來說,因為南低北高的緣故,屬於靠山,其形垂護有情,風水上稱為玄武。此山脈自東北而來,於黑龍潭起頓,再轉脈至北,蜿蜒至五華山吐秀開屏,就地成脈,始成昆明城。所謂審山龍,便是指來龍要真,真龍才有真氣,才能孕育萬物。就現代地理學來說,整個城區坐北朝南,抵擋北風吹襲,可以安居,面朝滇池,可以治生產,加上日照充足。很符合古代依山傍水,魚獵農耕的生存法則。

“查地脈”——五華山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龍真地才有穴,有穴才是好地、大地。形家言龍真穴的,便是這個道理。風水四要“龍、砂、穴、水”,其中“穴”其實是指一種無形而有理的氣場,由龍山結出,即地脈。長蟲山於圓通山頓下結穴,這就是為什麼圓通山一帶建有觀音道場圓通寺的來歷,具體原因,另撰文敘述。長蟲山自結穴後又突起而吐秀開屏,回龍顧祖,形成五華山地貌,這五華山實際就是風水上描述的“孩兒腦”,又稱一線釣金虎,是整個老昆明的吉祥之源,生氣之根。自建造昆明城以來,歷代權要部門,皆立足於此,可俯瞰全城。另一個原因是五華山位靠西北的緣故,是為易經六十四卦之首卦,乾卦。該卦居西北,代表天、首領、權柄,《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整個方位要體現的是古今昆明生生不息的發展,無論幾多滄桑,皆有蓬勃朝氣的面貌。

但鮮為人知的是,五華山地脈在汪老先生為昆明城作規劃之前,並不在舊城以內,因此,以五華山作為歷代官衙權署之地,行政治理之中心,實則從明朝才開始,明以前的昆明城,無論南詔國及大理國,都是自西北而來,所設置的城區並不囊括五華山,對他們來說,那已經是很遠的郊區了。

2、古昆明風水面貌

當今之昆明,歷大約四次城建。早於3萬年前之舊石器時代,滇池沿岸便有遠古人類生息繁衍。距今約2800年左右,滇池周圍便已出現奴隸制城邦;戰國末期楚莊蹺於現今昆陽(晉寧縣)建立滇國,修築苴蘭城;西漢時滇王嘗羌臣服於漢,武帝封爵,贈金質“滇王之印”。自公元1275年元代雲南行省,昆明便為省會至今。1928年正式置市。昆明又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震驚中外的“辛亥重九起義”、“護國起義”、1945年的“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都發生於此。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昆明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和“蜀安南道”都經過昆明。成為當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抗日戰爭中,滇緬、中印公路的修建,進一步奠定了昆明作為國際重鎮的地位。昆明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都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昆明之歷史悠久,亦體現於考古文化上。她是滇文化的發祥地。各個歷史時代都留下了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及絢麗斑斕的人文資源、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舊石器時代,呈貢龍潭山人比北京山頂洞人早一萬年進入狩獵時代;春秋至漢朝時期的青銅器至今仍令世界為之傾倒;南詔、大理國時代的中印文化兼容的佛教文化,以及清朝昆明學士孫髯翁撰寫的弛名海內外的“天下第一長聯”,都是舉世矚目的瑰寶。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昆明市現有地藏寺經幢等5項國家級重點文物;有筇竹寺五百羅漢塑像、石寨遺址及墓群等41項省級文物,銅犴、大德寺雙塔等33項市級和150餘項縣(區)級文物。昆明又是名山、勝水、奇洞、怪石、流泉、飛瀑和珍稀生物集聚之地,尤以石林地貌奇特,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規模宏大的“九鄉溶洞群”中國首屈一指,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碧波萬頃的滇池被譽為“高原明珠”。全市現有世界級名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市級30多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對外開放景區40餘個;遊覽面積2700多公頃。但何以在其他省外人眼中,如此一個人天福地,歷代竟難出聞名遐邇之人傑英豪?此疑問就不得不引發堪輿家對昆明風水之重新審視!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通過史料之記載,約四千~七千年前,滇池附近便有了定居之農事部落,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捕撈、狩獵、採集、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從風水角度來說,滇池屬於當今昆明之正南,西有碧雞山為屏障,東有金馬山護衛。古人擇水而居,依山而建的風水生存觀念體現無疑,也正應了風水中依山伴水的原則。

紀元前298-277年間,楚人莊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史載“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莊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當時行政中心位於目前的晉城附近。從此考察,亦無史記滇國之建與風水有關,大抵是利於農耕生存而擇。在筆者記憶中,小時的晉寧亦為沃田一片。

從事堪輿者都知,風水體系之起源大抵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末年。彼時昆明屬於漢設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而以盤龍四區為主的小片地區則名“谷昌縣”,晉城後的昆陽為建伶縣,而郡治晉寧則稱為滇池縣,滇西之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滇東南之宜良為昆澤縣等等,其後三國之蜀入滇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那時大都沒有較大規模之城建工程。風水體系之概念尚無入滇之跡。但滇池地區憑藉其物產及天生的風水環境及人文治理,到公元414年,滇中地區已具“戶口殷眾,金寶富饒”、“多駿馬、犀象、明珠”之美譽。時年為樑末隋初。

而古代昆明的起源,實則自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起才開始。唐代中葉,當時蒙氏南詔國崛起於大理地區,並於公元746-747年進兵安寧,於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並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成為往來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當時大西南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到大理段氏掌政之後,拓東城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修築河堤,發展古代城市建設。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商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都有了一定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古昆明三面環山,一面朝水的天然風水寶地自有它的運勢在內。此運勢隨著元運發展就逐漸體現出它不可抗拒的力量。那何謂三面環山,一面朝水?雖然此乃小道,但為從俗,不得不說。

昆明地區之風水格局大體是以長蟲山為龍脈,此山為靠,可稱玄武,方位居北;左為青龍,乃金馬山,位居東方;右為白虎,乃碧雞山,位居西方;前為朱雀,乃滇池水域,位居正南。

根據現代科學探測,金馬山-碧雞山與東寺塔-西寺塔在卯酉圈東西橫軸線基本吻合,長蟲山-白鶴山與東寺塔-大德寺子午線南北軸線基本吻合。這就大體奠定了傳統風水學上關於城市規劃中南北定軸的道理。如此一個風水寶地,自然有他持續發展的硬道理在內!而東西寺塔和大德寺東、西塔是自唐太和年間逐步發展起來的,歷經1100多年,保存至今。這也充分說明了自大理段氏於滇池地區建府以來,中原的風水建築體系學說就已經逐步的融入了古昆明的建築規劃史中。但此兩城之故址以何為範圍,已不可究。

但“雲南”及“昆明”這兩個稱呼,則是由元朝開始。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元軍攻佔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並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自此,“雲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 “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然又據史載,明洪武14年,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徵平雲南後,乃有昆明城池之建置。而此一建置,卻不是此前之苴蘭城、拓東城、鄯闡城的擴大和改創,而是另闢基地而建一形勢壯大、規模完備之府制城池。明代著名堪輿大家江西人汪湛海,為建置昆明城時總持建築工程事者,於是有了今天昆明城的雛形。這便是筆者致力研究之處。

史稱汪氏於昆明“審山龍,察地脈,別陰陽,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礎,取形勝而立範圍,經八年之慘淡經營,功始告成。”其規劃目的乃“龜蛇相交,產生帝王之氣”。又云“五百年後雲南勝江南”,並築碑四城。於是現代昆明城的大體格局就於明洪武年間(1382年)勘定下來。

汪氏乃明朝中末期之江西地理大師,但史無考證。據稱其為明代地理大家,人稱地理神師。但筆者溯源無果,只查得明朝有一江西地理師,名汪朝邦,字用賓,江西段莘人。史稱其“有篤行,業儒,不售,棄而攻醫。”,又云其人“善地理,尤精形家法。得龍尾苓吉穴”,但生卒不詳。此記載於《地理人字須知》、《地理正宗》、《堪輿名人小傳》等。歲月輪流轉,至於是否此汪或彼汪,多不重要。但汪湛海勘察昆明地形多取形家言卻是不爭之事實,況且斯時汪氏堪地尚有滇派地理名家陸泰輝先生相助並指正。而且近代有人尋得汪氏《鈐記》孤本,上載汪氏於昆明勘察的48個地脈穴點,乃不可多得之堪輿日記,也足以證明其“就高下而奠基礎,取形勝而立範圍,經八年之慘淡經營,功始告成”之事蹟史實,汪湛海先生實為我輩楷模。

昆明城之四神四方乃指長蟲山做玄武,居北,堪輿學中,玄武要垂頭有情,又作整個風水格局之靠山。長蟲山為昆明城之主山,亦為地氣來龍。其山自萬山之祖的崑崙山起脈 , 北走蜿蜒。途經多地至雲南麗江,簇擁著有云南眾山之祖著稱的老君山而來。其山體龐大,山脈主峰金絲丁山海拔4402.1米河源,九十九龍潭及九十九面軍旗山,綿延盤亙數百里,山脈位於麗江縣西部,地理座標在北緯26°38′—27°15′,東經99°70′—100°00之間,東西長33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715平方公里,處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過度的銜接地帶。山脈主體在麗江縣境內由北而南歷經魯甸、巨甸、金莊、黎明、石鼓、石頭、仁和等鄉鎮直抵九河鄉的南緣,山脈為山原峽谷地貌,地處高山峽谷上流,經攀枝花後再由橫垮金沙江、南盤江兩流域之間的雲南昆明尋甸縣山嶺相連,西和富民祿勸毗鄰田畤相接,北與東川接壤,南接嵩明川原平街,位於東經102°41′—103°33′,北緯25°20′—26°01′經嵩明。九曲向東北艮方,再折轉北坎方落脈北峰五老山呈(現黑龍潭後山)星羅棋佈之態,形勢北斗七星,而長蟲山宛如三臺星宿,形成紫微垣局。此局便是前文所述產生“帝王之氣”的要點。也是汪氏歷八載所要點出的真龍大地。而昆明城之主脈以長蟲山為基,其來歷便是如此.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為了區分天文星象,將星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按《步天歌》,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以北極為中樞。有十五星,分為左垣與右垣兩列,宋史天文志:“ ‘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而且古代認為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預測帝王家事便觀察此天區,五行上紫微星屬己土,乃南北斗中天之帝王星,喜左輔、右弼為其輔佐,天相、文昌、文曲為之部從,天魁、天鉞為之傳令,日月為之分司,更喜會合祿存、天府,其威能制火鈴為善,能降七殺為權等等。以上等等,也是汪氏點地之要。

再觀長蟲山,由東北艮方折轉北坎方落脈,結穴後下脈,至鐵峰庵再結穴,形上為壁上掛燈穴,是長蟲靈蛇口。筆者認為此地正是長蟲山王氣所鍾之處。可惜的是清朝吳三桂反清,被清兵掘脈破城,鐵峰庵一片狼籍,幾被掘地三遲,而且植被多被砍伐。山腳處之聚居村落又把此山視為自家祖山,掘山起墳,多不勝數。於龍脈葬墳,乃風水大忌。近代又由於歷史問題,長蟲山幾成一座石山。在風水經典《葬經》中有言:“山不可葬有五。。。氣因土行,故石山不可葬,生新凶,消己福”,在筆者記憶中,老昆明城內亦有不少人家葬先人於此。迄今歷數,多無發福之人,財富少有而福德不足。石質硬氣,稜角分明,多主後人有勇無謀,事業坎坷,壽短好酒,有志難伸!但是,長蟲山即為龍脈來脈,其轉峽頓膝處亦結上穴,即支脈腳下卻為財富之地。譬如依山而建的昆明捲菸廠,經營大利,名揚海內。而且昆明市的城區改造,亦由此方展開。這就是龍脈之影響力,豈可忽之?

由此可知,長蟲山從麗江老君山發脈後經尋甸嵩明九曲東北艮方折轉北坎方,來勢若鸞停鴣立,落脈五老峰結穴鐵峰庵後下脈,並由北向南逐級而下,依次為商山、圓通山、螺峰山、五華山、祖通山等層疊而至,拾階平行。山勢並不高但尊貴有情,其秀雍容瑞麗,其勢大氣包容,瑞祥安泰。此後龍脈行至螺峰山結穴,開玉屏,吐出五華透氣,始結地昆明城。

至此昆明城在汪氏格局下成為長蛇趕龜的名地,又稱“龜蛇交合,孕育萬民”。把昆明城依靈龜之形而建,靠龍脈而築,又佔子午正線,乃皇城之地,其用意不亞北京、南京,汪氏妙筆不可勝言,其初衷只可與同道相敘。筆者行文至此,唯與汪老做千古之會心一笑。然而歷史畢竟是現實的,500年以後雲南昆明果真勝過江南否?如若不是,那是為何呢?

3、老昆明風水傳說

老昆明城的建城過程,歷史上大致經歷過四次改造。最初在漢朝時期,昆明屬於漢設益州郡,如今的盤龍區等地區,名為谷昌縣,這是昆明城最早的稱呼。其後唐代中葉,蒙氏南詔國入滇,建拓東城。成為那時期南詔的第二大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亦為來往雲、貴、川及越南的交通樞紐。隨後的段氏主政大理,更名鄯闡府,延續拓東府治。兩者實則為一。這裡有個有趣的現象,當時南詔及大理國是自西北而下滇,那時繁華的地段在如今的金碧路及三市街一帶,還未向北擴展。而如今的金碧路,也還繁花似錦。以上是昆明老城的最初面貌,但“雲南”及“昆明”的最早稱呼,卻是從元朝開始。

公元1253年,元軍入滇,二十二年後的1275年,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設昆明縣,定為當時的行政中心,大理隨後沒落。自此,雲南昆明的稱呼才正式出現在歷史畫卷中,而昆明作為雲南省首府,從此承擔起了它的歷史責任。直到明朝洪武14年,明軍徵平昆明縣後,才有昆明城的正式建置。而這一建置,並非原址改建,而是大規模擴建,當時參與建城規劃的,就有堪輿師汪湛海先生,而如今昆明的新老城區,其實大多延續汪老先生通過風水學勘定的範圍,向四維輻射。也就是說,昆明城的區域風貌,基於明朝奠定,此後建築雖然在隨著時代變遷,但城區範圍改變很小。一直到現代社會,才有了舊貌換新顏的巨大改變。

4、東驤神駿,西翥靈儀的由來

這句話出自大觀樓著名長聯的詠歎。所謂“東驤神駿,西翥靈儀”、“金馬朝暉,碧雞秋色”的讚美,乃是指文武二山,即金馬碧雞而言。據此兩山的傳說和風水特點,昆明老城內才有了金馬碧雞東西寺塔的建造,也就是現在金馬碧雞坊的位置所在。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根據考察,在老昆明城內修建“金馬碧雞塔”以對應金馬碧雞兩山的初衷,不僅暗合傳統風水學中的十字天星線,其真實目的乃是古人期望滇中重鎮能出驚世文武人才的希冀,因此結合兩山的傳說而興建了佛塔,將之視為祥瑞之兆,並作為古代昆明城的地標建築來使用。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說起金馬碧雞的來歷,歷史文獻中記載,西漢時漢武帝就聽說雲嶺之南有神雞,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飛翔,光彩奪目,其聲悠長。此後,漢宣帝封王褒為諫議大夫前往雲南求取,王褒因故沒有到達,寫《移金馬碧雞頌》以祭之。另外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所著《水經注》裡也提到大姚禺山有碧雞“光彩候忽,民多見之”。唐代之後,昆明東西山嶽已有金馬、碧雞的祠寺,人們把它當作神靈加以供奉、祈福。但相較之下,昆明人大抵對碧雞山印象較深,因為那裡不僅濱臨滇池,還有西山及睡美人的風景天下皆知,更有旅遊勝地龍門及雲南民族村為人津津樂道。但對於東面之金馬山,因近現代鮮有人文描述,就比較模糊了。

相傳金馬山來源於佛教阿育王坐下神馬而得名,這個來源,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更重要的是,按照風水易學的提法,金馬山位於東面,屬於後天卦位的東方,橫跨東南,為八卦之巽卦,巽為文昌方位,此處要有塔,本地文化事業才能有所振發。據說,正基於本土文昌星不旺的民間傳說,現代在金馬山之曇華寺附近,又才修建了個瑞應塔,因居金馬山脊,故又稱為第一高塔。

相傳曇華寺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寺中原有古本曇花一樹,曇花開放,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故取名為曇華寺。今大殿右側還存有一株曇樹,高約10米,枝葉茂密,傳為清初之物,至今已近300年,時有花開,旁有“曇花獻瑞”石刻。而瑞應塔據說是在民國初年映空和尚的舍利塔基礎上修建而成,屬於八角閣樓式七級浮屠塔,於1994年興建,1996年竣工,當時稱為第一高塔。可惜才修建僅7、8年的功夫,整個塔體建築就出現了毀壞,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從這個民俗小故事說明,古昆明城的風水營造精髓在於上合天星,下應地理,並且我們會在歷史文化沉澱不經意間發現,昆明本土傳統文化中不僅有傳統易學文化的身影,還含有重要的佛教文化因素!放眼昆明城內及四周之山,無不林立著許多古剎名寺,大多還保存至今,熠熠生輝,這實在是一個讓人遐想的話題。

5、昆明的“財”位探尋

中國古代先賢很重視“水”,因為水中有食物來源,且可以運輸而進行貿易往來,促進遠近經濟。因此,水屬於“財富”的理念就逐漸深入人心。我們要尋找古昆明的財位,自然不能放棄對水的重視。經過以上探索,我們瞭解了昆明城是北南向,南面即浩蕩之滇池水,因此,居於有水為財的傳統風水觀點,我們就來探索一下滇池的歷史。

現代有學者研究指出,昆明風水上的財位在東北方,認為財為金,東北為土,土生金為財位,這種觀點,可說是大錯特錯。準確來說,古昆明的“財”位,就在滇池。君不見在西山龍門的靈官殿,供奉著一個財神,以中國人的傳統民俗觀念來看,財神是掌管天財富的神仙,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顧,便肯定可以財源廣進,家肥屋闊的。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滇池古稱昆明湖,又名滇南澤。在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說:“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圍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由於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是雲南古代著名的“魚米之鄉”,雲南的“高原明珠”之稱,最早,就是指的滇池了,而且這裡有豐富的古代遺址,如石器時代的遺址、古滇王墓等文化遺產。登上西山龍門,憑水臨風,春城美景,盡攬眼底。而放眼東南,濱臨滇池的,則有晉城古鎮。

晉城古鎮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還是滇中至滇南通衢要道,又兼滇池水運便利,省外及本省的貿易交流,均在此過境集散。因此很早以前這裡便形成繁盛的貿易集市,俗稱“州街”。時光如梭,至今2011年起,昆明市政府又緊鄰滇池及晉城,開始構築國際物流基地,古今類似之規劃,恐怕不僅僅是巧合吧。

1999年屬於園藝專業世博會,非綜合性世博會,主要展覽性質是園藝精品,庭院建築和科技成就,充分展示了雲南昆明及參展各國的智慧才氣,根本上不同於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而1999年,恰好在風水民俗的七運中,艮卦為進氣之卦,是生氣星,氣場特旺,艮的對角為西南巨門星,濱臨滇池,有水運財。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這才是所謂促進昆明經濟騰飛的真正原因。

“昆明風水甲天下,五百年後勝江南”——昆明城風水今生前世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