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和發展時間較長的近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相比,技術更復雜的中遠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是中國空軍長期的裝備弱項。

中國第一代雷達制導導彈是霹靂-4,研製拖了20年之久。霹靂-4原本計劃作為當時研製中的殲-8和殲-9兩型戰機的配套空戰武器,主要用於攔截大型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但殲-9最終下馬,殲-8經歷十年折騰後還只能以無雷達的殲-8白狀態服役。此時技術已經嚴重落後的霹靂-4在1985年壽終正寢。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4

意大利“阿斯派德”(ASPIDE)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在我國空空導彈史上鼎鼎大名。我國於80年代後期引進了數十枚“阿斯派德”,由於性能比“麻雀”的外銷型AIM-7M先進,原本計劃作為改進殲-8II的“八二工程”的配套武器。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阿斯派德”

雖然 “八二工程”後來偃旗息鼓,但由於利用國內技術改進的殲-8III“八三工程”和殲-8II 02批次均要求使用“阿斯派德”這種當時國內唯一的超視距空戰武器。1995年,殲-8II發射“阿斯派德”成功擊落15千米外的靶機,終於實現了殲-8從研製時就苦苦追尋的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殲-8II和“阿斯派德”

由於“阿斯派德”在1989年後無法進口,而霹靂-11的研製進度又較為緩慢,因此直到2002年殲-8H和霹靂-11的組合服役前,雖然配套雷達的性能並不好(平面搜索距離僅有40km),但這些殲-8II仍是中國空軍唯一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的國產飛機。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殲-8II發射“阿斯派德”

但隨著劃時代的蘇-27戰鬥機的引進,此時的“阿斯派德”已經無奈的變成了配角。1993年,空3師組織了換裝蘇-27之後的首次超視距攻擊試驗,R-27R成功擊落了二十多公里外的長空1號靶機,標誌著空軍成建制具備了超視距空戰能力。隨後,射程更遠的R-27ER和R-27ET兩型空空導彈也配套引進。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R-27R

由於蘇-27的RLPK-27火控系統性能落後,R-27發射過程非常繁瑣,宣傳中有效射程可達70km以上的R-27ER/ET在實戰中的最大發射距離往往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使用中還需要載機全程鎖定目標,不夠靈活。但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並非一無是處。在複雜電磁環境背景下,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要比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更容易形成射擊條件。加上R-27成本較低,庫存較多,因此,蘇-27系列戰機目前仍把R-27系列作為值班用彈種。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2000年,先進的R-77型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隨蘇-30戰機裝備我軍。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大批量裝備這種研製過程曲折的空空導彈的國家。據悉,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先後引進了1500枚以上的該型導彈。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R-77採用了獨特的格柵尾翼設計,這種設計的等效舵面面積很大,具備非常優秀的動力段機動性,可以說是一款兼具超視距和視距內空戰的先進中程空空導彈。其尺寸和重量在一貫“傻大黑粗”的俄製武器中屬於很“秀氣”的,適配性良好,可以安裝在蘇-27系列戰機的最外側掛架上。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R-77

R-77在多次靶試中,特別是在攻擊殲-7靶這樣的高速、高機動性靶機時,表現非常優異。但由於其導引頭元件和控制機構非常精密,需要精心維護才能保持較高的妥善率;為了讓這些寶貴的導彈能在戰時發揮出戰鬥力,裝備R-77的部隊均對其彈藥庫進行了恆溫恆溼改造,以保證其可靠性。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不僅是蘇-30機隊,我軍絕大部分的蘇-27/殲-11戰鬥機都可以使用R-77導彈,最多可以同時外掛6到8枚,並可以同時攻擊2個目標,大大提高了我軍三代機機隊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正因為有了成熟頂用的R-27系列,在“阿斯派德”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霹靂-11型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有了遠比當年霹靂-4更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空間。該彈研製歷時15年,雖然服役時已經落後,但對設計人才的鍛鍊意義很大。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11

而在霹靂-12的技術最終成熟前,2002年隨殲-8H服役的霹靂-11不僅在21世紀初為空軍提供了一種頂用的裝備,殲-10在服役早期也把霹靂-11作為唯一的超視距空戰武器。和R-27類似,霹靂-11也經常被用於一線駐紮戰機日常值班巡邏,節省主動彈的壽命。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最早期殲10a戰鬥機掛載2發霹靂11導彈

霹靂-12的發展可以追溯到90年代早期。海灣戰爭後AIM-120的首度亮相,加上幻影2000-5和IDF兩款戰機均能使用“米卡”和“天劍”-2這樣的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使得中國空軍剛剛獲得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又有再度落後的風險。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12

一如R-27和PL-11的關係,R-77的引進同樣也給PL-12留足了發展時間。另外,PL-12在最為複雜的導引頭研發中也借鑑了R-77的另一款主動雷達導引頭方案設計。PL-12採用了類似AIM-120的傳統佈局,由於升阻比更高,燃料更充沛,其動力射程要大於R-77,但機動性稍遜。採用203mm級別的彈徑(AIM120為178mm),除了增大雷達孔徑,延伸不可逃逸區之外,也使其擁有重達25kg的戰鬥部(AIM120為18kg)。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R-77的到來加速了霹靂-12的研製進度,2004年年底,霹靂-12在殲-8F上進行了高密度的實彈射擊試驗,取得了12發12中的成績,並於2005年設計定型。同年年底,霹靂-12在殲-8F上完成了國產戰機首次雙目標攻擊試驗。後來,該彈還曾進行過多目標攻擊試驗。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12於2006-2007年投入小批生產,其技術性能與AIM-120C4/C5大體相當,但與更先進的AIM-120C7/D尚存在差距。通過在導引頭,發動機和控制技術上的進步,其改進型號近些年來也不斷湧現。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12起初裝備在殲-8F和殲-11B兩型戰鬥機上,之後殲-10也完成了匹配工作,現在服役的國產新機(包括改進後的俄式飛機)均可使用霹靂-12。霹靂-12批量服役,標誌著空軍的國產戰鬥機終於具備了世界先進標準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12家族的最新改進型號是大名鼎鼎的霹靂-15。這種導彈彈徑和霹靂-12相當,但彈翼面積明顯縮小,從後來該彈出現在殲-20彈艙內部的圖片來看,應該是類似AIM-120D那樣為四代機艙內攜帶做了優化。另外該彈在制導模式和動力系統上也有重大改進。

霹靂破長空 看中國中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之路

霹靂破長空,正是優秀的中遠程空空導彈讓我軍有能力擊落一切來犯之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