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高質量發展走上創新之路'

"
"
南沙高質量發展走上創新之路

南沙自貿片區掛牌之後,南沙註冊企業數量增長近14倍。 南方日報記者 樑文祥 攝

8月31日,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選址首度曝光,選址南沙區珠江街道東部。這標誌著南沙科學城核心區啟動建設進入倒計時。這顆由中科院與廣州市合力打造的科學皇冠上的“明珠”,不久後將屹立於南海之濱。這是南沙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創新是南沙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南沙將積極推動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互融互促,著力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模式。”9月3日,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南沙將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項任務,推動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協同創新、同向發力,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人居環境,著力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高標準建設“三區一中心”,加快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作出更大貢獻,在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中勇當排頭兵,努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柳時強

促進大灣區制度型開放 率先研究與港澳制度規則銜接

融資租賃是南沙金融行業發展的一大亮點。租賃企業的合同額從2015年初的不到100億元,增加到目前約3000億元,南沙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飛機船舶租賃集聚地。但最近,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金融工作局副局長程明慶最近有些困惑:“如何促進灣區內飛機租賃資產的有效流動?”

目前南沙與香港的飛機轉租賃模式,需對香港飛機租賃企業扣繳5%的預提所得稅,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了該業務模式的市場競爭力。這一制度壁壘亟須破解。

近日,南沙率先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規則對接,促進大灣區制度型開放”為目標,對粵港澳三地的規則銜接問題進行研究,為南沙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範基地形成理論、政策研究成果支撐。

該文件稱,粵港澳大灣區與中央規劃的其他城市群最大區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大背景下進行,粵港澳三地法律制度各有特色,粵港澳大灣區面對三地不同制度的整合,規則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制度整合的必經之路。

廣州提出,在制度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對照先進、學習先進,加強與港澳制度規則銜接,推動各類試點率先在南沙取得突破,形成更多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制度創新,南沙醞釀已久。自貿片區掛牌至今,南沙累計形成457項改革創新成果,90項創新成果屬於全國首創或率先。截至目前,南沙片區42項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104項在全省複製推廣,196項在全市推廣實施。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李立勳認為,制度創新將能讓南沙離企業更近,讓企業離成功更近。“廣州是大灣區核心發展引擎之一,不同的核心引擎有其特定的中心性和中心性所代表的城市發展使命,南沙應該在許多方面代表廣州履行其中心性的使命。”李立勳認為,大灣區建設急需破解的體制機制瓶頸,更需要南沙來先行先試,如果能在人才聚集流通和企業服務中先行先試,通過市場流通要素打通體制機制連接渠道,南沙的中心性顯而易見。

自貿片區掛牌以來,南沙註冊企業由8400戶增加到119499家,增長近14倍。

增強科技創新功能 南沙科學城核心區9月底前開工

明珠科學園選址被熱議,體現的不僅是社會對南沙的關注,更是對廣州科技創新的關注。李立勳解答了這種迫切,“廣州的核心引擎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交通樞紐、經貿門戶。交通優勢廣州一直有,但在經貿和科創發展方面,廣州未來仍有待加強”。李立勳認為這些功能有望通過南沙進一步加強。

此次曝光選址的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定位為廣州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

謝明表示,與中科院共建南沙科學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正是南沙為了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前沿科學領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爭創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區。

當前,南沙力圖在科技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加快推動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落地建設,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

科技創新的戰略性突破,也體現在重大科研平臺集群進一步壯大。目前南沙落戶了中科院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臺。落戶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廣東海絲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啟動建設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基地,形成了海洋重大科創平臺集群。

大灣區建設明確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於南沙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嚮明認為,創新行業偏愛開放式的面對面空間,對空間需求較多,另外,創新環境的形成有賴於知識滲透性場所的建設。“以廣州為例,中軸線上除廣州圖書館以外,其餘可以自由進出的公共空間基本是商業場所。”

與灣區其它城市的重點發展平臺相比,南沙具有充足的用地空間,凸顯後發優勢,打造南沙科學城這類面積較大的空間平臺,南沙優勢顯而易見。此外,密集而連通的河口水網是南沙的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徵,能否充分利用水鄉資源特色,打造連續的魅力公共空間,塑造城市品牌,也是南沙吸引科創人才,營造科創氛圍的一大關鍵。

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 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

7月底,南沙與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簽約共建“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中心”。這一中心有何獨特之處?

根服務器負責互聯網最頂級的域名解析,被稱為互聯網的“中樞神經”。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主任劉東表示,在南沙建設實施系列IPv6重大項目,將為區域及更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速度更快、服務質量更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大幅優化科技金融等數據交換量大、查詢速度要求高的行業的經營發展環境,更將助力南沙打造數據特區,支撐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

謝明表示,當前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認真貫徹廣州市“IAB”“NEM”戰略部署,結合南沙實際,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突出協同創新,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但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南沙仍有較大空間。

“從產業結構看,第二產業仍是推動南沙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第三產業貢獻率大幅提升。從具體行業看,推動南區上半年GDP增長的主要是工業、建築業、房地產開發業和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等4個行業。”謝明表示,未來,南沙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主要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南沙已落戶科大訊飛、中科院智能軟件研究院等4個綜合性人工智能產業平臺,集聚亞信、零氪科技等170多個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新興集聚地。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南沙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加速培養產業發展內生源動力。“目前南沙的產業基礎仍比較薄弱,常住人口也比較,如何利用南沙作為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優勢,加大硬件建設,推動人才和要素流動,推動南沙的創新產業集聚,值得思考。”林江認為,南沙通過政策、制度優勢吸引第一批企業入駐南沙後,要迅速培育產業基礎和營造產業發展環境,這樣才能支撐南沙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謝明表示,南沙還將創新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建設一批區域合作重大平臺。如加快建設粵港深度合作園,推進粵港科技和產業深度合作,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生態宜居環境。探索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發揮澳門自由港及輻射葡語國家優勢,建設中葡商貿合作平臺,攜手澳門共同拓展葡語國家和“一帶一路”市場。

■對話

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

推動南沙粵港澳

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

取得新成效

南方日報:南沙發展背後,是其戰略定位的不斷升級,這些戰略定位的升級對南沙意味著什麼?

謝明:南沙快速的發展與其戰略定位不斷提升密不可分,南沙戰略提升的過程也是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199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這一階段,南沙的經濟得到了第一階段的大幅提升和發展。如廣汽豐田等支柱產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引入南沙,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南沙當前發展的產業基礎。

2012年南沙獲批國家新區。這意味著南沙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讓南沙在獲得政策優勢的同時,也賦予了南沙更重要的任務和使命。我認為國際級新區,應當要成為一個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探索區域新的發展模式。

2015年4月,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總面積116.2平方公里,其中南沙片區60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南沙將目光投向世界。以貿易為例,更多地要從貿易便利化、國際化、法制化等去思考問題,要從對外改革開放、“一帶一路”等佈局謀劃南沙的發展。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單設南沙篇章,對南沙的定位進一步明確。南沙在國家、省、市戰略大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已形成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發展新格局。

南方日報: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南沙取得了哪些努力,下一步還將在哪些方面發力?

謝明:南沙緊緊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以及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多重國家戰略功能複合發展的先行優勢,加強與港澳全面合作,系統推進平臺、制度、項目、人才等各項工作,推動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取得新成效。

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設施“硬聯通”;要深化制度改革創新,推動機制“軟聯通”;優化公共服務環境,促進人民“心相通”。南沙將建設“高鐵—城際—地鐵—高快速路—港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加快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推動南沙由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向區域交通樞紐轉變。加快建設粵港深度合作園,推進粵港科技和產業深度合作,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和生態宜居環境。制定便利港澳居民發展政策。構建與港澳相銜接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環境,為港澳產業轉型升級、居民就業生活提供新空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