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原來有這麼多古墓群!

考古 陶器 文物 瓷器 南北朝 小李看中國 2018-11-29

盱眙境內古墓葬

漢 墓

大雲山墓群:位於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大山組。大雲山海拔為73.6米,墓葬分佈在大雲山頂及四面山腰,大雲山地表隨處可見漢代板瓦、筒瓦、雲紋瓦當等殘片。1958年在該處曾發現戰國、秦、漢墓葬約20座,均為小型土坑木槨墓。戰國墓曾出土銅劍、銅鏡、原始青瓷碗及印紋硬陶罐等;漢墓出土泥質灰陶甕、罐、盆、盤、碗等。近些年來,大雲山開山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一些古墓葬的夯土,白膏泥,墓道等跡象。

2009年初,大雲山發生嚴重的盜墓事件,南京博物院於同年2月中旬開始對大雲山進行全面探索,初步確認大雲山頂為一處大型的西漢諸侯王陵,於9月聯合盱眙縣人民政府對大雲山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大雲山西漢王陵總體佈局保存十分清晰,平面近似正方形,每邊長約500米,陵園本體面積250000平方米。陵區內共發現主墓3座、陪葬墓14座、祭祀坑3座,車馬坑遺址4座、兵器坑遺址2座、建築基址2處以及司馬道遺址。其中,主墓均分佈於陵園內南部,陪葬墓分佈於陵園北部,車馬坑位於陵園南部,兵器坑分佈於陵園北側,建築基址位於陵園中部。以墓葬為中心,在東西距墓葬約100米,南北距墓葬約200米處分別發現有夯土牆的遺蹟,當為陵園的圍牆。

目前,除東牆中段保存尚好外,其餘三面陵牆大多僅剩夯土牆基,東牆的現存高度近2.3米。歷時兩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已完成3座主墓、6座陪葬墓、2座武器坑、1座實體車馬坑、1座明器陣勢車馬坑和陵園外東司馬道北部兩座陪葬墓的考古發掘工作。所挖掘的墓葬均為巖坑木槨墓,一號墓葬為“黃腸題湊”。出土了青銅編鐘、鼎、鈁、戈、釉陶罐、瓿、盒、鐵灶、漆奩盒、耳環、玉棺、蟬、帶鉤等近萬件精美的文物。尤其是一號墓出土的編鐘、編磬,二號墓出土的玉棺、金縷玉衣等均為罕見的文物精品。

大雲山西漢王陵墓是新中國成立62年以來江蘇省最重大的考古發現,2011年6月被評為江蘇省首批“大遺址”,同年12月被公佈為“江蘇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月被中科院評為“2011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2012年4月入選“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盱眙原來有這麼多古墓群!

天水崗漢墓群:在盱眙縣原東陽鄉南陽村,有古墓20座,出土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盆、鐵劍、鐵刀、銅鏡等。

落星漢墓群:在盱眙縣馬壩鎮山西村,大雲山西側,1983年發現有雙棺木槨墓、無槨單棺墓多座,出土文物有陶器、漆器、鐵器等漢代遺物。

蘇崗漢墓群:在盱眙縣原張洪鄉蘇崗,20世紀70年代發現有古墓多座,皆為木槨墓和土坑墓。出土有銅、鐵、陶、石器等漢代遺物。

高後漢墓群:在盱眙縣官灘鎮高後村,有土坑墓、木槨墓多座,出土文物有陶鼎、陶盆、陶壺、陶罐及銅戈等。

馬場墓群:在盱眙縣古桑街道西南馬場,墓葬時代為戰國至唐宋,其中漢墓較多,曾出土幾何印紋陶器、青銅兵器、碗、壺、罐及錢幣等。

大孟莊漢墓群:在盱眙縣官灘鎮戚窪村大孟莊北,北臨洪澤湖,20世紀70年代發現木槨墓,土坑墓多座,出土文物有陶器、銅器、鐵器、漆器等。

廟堂漢墓群:在盱眙縣原東陽鄉廟堂一帶,20世紀70年代發現漢墓一百多座,有木槨墓、土坑墓及少數磚窯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銅器、漆器及竹木、玉器等。

倉莊漢墓群:在盱眙縣原東陽鄉南陽村倉莊,1976年發現天水崗渠東側有古墓約2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銅器、鐵器等。

邱郢漢墓群:在盱眙桂五鎮陶山村邱郢,有漢墓二十座,出土陶器有陶鼎、壺、罐、缽等,鐵器有劍、鍋,銅器有鏡、帶鉤及五銖錢等。

湯湖漢墓群:在盱眙縣馬壩鎮石橋村湯湖,有土坑墓、木槨墓多座,出土文物有陶壺、陶罐、鐵劍、銅鏡、玉飾及五銖錢等。

魏晉南北朝墓

李鄧墓群:在盱眙縣官灘鎮戚窪村李鄧至孟西一帶,有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小型磚窯墓數十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銅鐵器等。

艾芭墓群:在盱眙縣舊鋪鎮好漢村艾巷,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磚窯墓、土坑墓數十座,墓磚有幾何紋印記。

高營墓群:在盱眙縣官灘鎮古河村高營磚瓦廠一帶,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磚窯墓、土坑墓數十座,出土文物有瓷罐、瓷碗、銅鏡等,部分墓磚有幾何圖案,少數刻銘文。

楊闓墓:在盱眙縣官灘鎮侍澗村,系磚窯墓,磚銘“太康十年歲在已酉晉舍人樑國楊元發。”

隋唐宋墓葬

小陳莊墓群:在盱眙縣盱城街道趙崗村,有隋唐時期土坑墓、券頂磚窯墓數十座,出土文物有瓷罐、瓷壺、瓷枕、三彩水盂及銅鏡等。

寶積山墓群:在盱眙縣城西寶積山一帶,有唐宋時期磚槨墓,無槨單墓數十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及陶器。

陳營墓群:在盱眙縣陳營果林場,有唐、宋、明代墓葬30多座,皆為小型土坑墓和磚窯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銅器、瓷器等。

元明清墓葬

明祖陵:在盱眙縣明祖陵鎮祖陵村。據《明史·太祖本紀》載:“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當日,追尊其高祖考曰玄皇帝,廟號德祖;曾祖考曰恆皇帝,廟號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廟號熙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命皇太子朱標至泗州西北楊家墩,又曰舊龍嘴(嘉靖時改名基遠山)修築祖陵,埋葬追尊是上述三代烈祖衣冠。洪武十九年(1386年)開始建祖陵玄宮(地下宮殿),玄宮上培土為“山”,封為“萬歲山”,次年建享殿、配殿、石像生。永樂十一年(1413),增建宰牲堂、廚庫、拜齋、奉祠衙、櫺星門、宿直房、鋪舍、井亭、下馬橋和祖陵城牆等,後來又改建、擴建、翻建、加築防水堤等,一直持續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前後歷200多年。

盱眙原來有這麼多古墓群!

當年明祖陵建築規模宏大,十分壯觀。據明代萬曆泗州知州曾惟城《帝鄉紀略》所載:祖陵有城牆三道,自外向內分別是羅城、磚城和皇城。羅城土築,周長九里三十步,與泗州城等長,磚城四里十步,裡面為磚砌皇城。陵區諸多的殿、廡、房、庫、亭、橋等交錯其間,陵區植鬆萬株,有祭田149畝。在230米長的神道上,從南向北排列著神道石刻21對,其中麒麟二對,獅子六隊、石望柱(華表)二隊,馬倌二隊、石馬一對、拉馬侍一對,侍從一對,文臣二對、武官二對、太監二對、明朝中葉以後,黃河再次奪淮,儘管朝廷幾度築堤護陵,但明祖陵還是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悉被特大洪水所淹沒,沉入洪澤湖底。1966年大旱,洪澤湖水位下降,沉淪三百年之久的部分石刻、建築石礎和地宮拱門等遺蹟露出水面。

明祖陵雖為衣冠冢,也不在明代皇帝的十六座陵墓之內,但卻是明代諸位皇陵中的“祖宗陵”,因此,明祖陵又有“明代第一陵”之稱,其歷史文化價值是豐厚的。明祖陵於1982年被公佈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