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日本侵略軍成為“中國戰神”,犧牲時胃裡只有草根棉絮

抗日戰爭 楊靖宇 濛江 日本 黑龍江黨的生活 2017-05-22

他被日本侵略軍成為“中國戰神”,犧牲時胃裡只有草根棉絮

他被日本侵略軍成為“中國戰神”,犧牲時胃裡只有草根棉絮

楊靖宇烈士

前一陣子,我在中央電視臺上看到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後,思緒常常如潮水般奔湧——我的爺爺楊靖宇曾為災難深重的祖國拋頭顱、灑熱血。

爺爺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1923年,在河南省立第一工業專科學校就讀期間,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領導了確山暴動和劉店起義。

1929年爺爺離開家鄉後,一直杳無音信。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一段時間,每天都會有部隊從家門口路過,父親和姑媽就拿著爺爺的照片,逢人便問是否認識他們的父親馬尚德。但是,他們得到的回答都是搖頭或是一句“不認識”。

1952年夏天的一箇中午,幾位幹部模樣的人走進我家。一見到我父親,他們頓時露出激動的神色,其中一個領導模樣的人抓著我父親的手激動地說:“找到了,終於找到楊司令的後代了!”

當時,父親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等聽完那個領導——爺爺的老戰友馮仲雲的講述,父親才知道,原來赫赫有名的抗聯英雄楊靖宇就是離家多年杳無音訊的父親。

改名背後的故事

從爺爺戰友的介紹中,家人才得知他改名背後的故事。

1928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到處緝捕爺爺。黨組織把他調到開封、洛陽、信陽等地從事祕密工作,並提醒他:“尚德,你這大個子特徵太明顯了,外面正到處抓‘大馬’呢,還是改個名吧,安全點兒。”

爺爺當即表示:“謝謝組織上的關懷,我也正考慮這事呢。要改,我就改叫張貫一吧。隨我母親,姓張,牢記慈母培育,‘一以貫之’堅持革命不動搖!”這是他第一次改名。

1929年,爺爺被組織派往東北撫順,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他一到撫順,就在西露天礦當礦工。爺爺身高一米九十多,是比較罕見的高個子,因為河南口音和山東口音有些接近,被很多人誤認為“山東大漢”。爺爺發現,礦工中山東人居多,便自稱是與河南省東北部相毗鄰的山東省曹州人氏,名叫張貫一,以此來拉近與礦工的感情。這一時期,撫順黨組織和工人運動不斷髮展壯大,礦工們都親切地叫他“山東張”。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爺爺先後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代理軍委書記。這期間他用的還是“張貫一”這個名,省委機關的同志對他的稱呼是“張大個子”。

1932年,上級黨組織派楊奠坤到吉林組建隊伍,進行抗日鬥爭。楊奠坤受傷返回哈爾濱治療,爺爺奉命前去接替他的工作。爺爺趕到吉林磐石,擔起游擊隊代理政委的重擔。出於穩定部隊情緒、鞏固群眾基礎的需要,省裡來的“張大個子”這期間不僅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工作,還代理了前任政委的姓氏——改姓楊了。因此,游擊隊內稱他“楊政委”。

有一天,參謀長李弘海從門外嚷嚷著喊“楊政委,楊政委”時,爺爺突然從聽覺上感覺朝鮮語的“楊政委”發音與漢語的“楊靖宇”發音非常相近,這個名字好啊——楊靖宇,“靖宇”乃平定亂邦之意,如今東北正處在日寇侵略、生靈塗炭的戰亂年代,不正需要高揚抗日救國、安定宇內的旗幟嗎?他拍著參謀長的肩膀說:“謝謝你,給我送來一個有意義的名字,以後,我的名字就叫楊靖宇吧!”

“啊?”迷惑不解的李弘海聽了爺爺的一番解釋,拍手叫好。

從此,“楊靖宇”這一響亮的名字和東北抗日遊擊戰爭一起,歷經磨難和挫折,在戰鬥裡成長,在戰火中輝煌。

艱苦的抗聯歲月

到吉林後,爺爺整頓和重建中國工農紅軍磐石游擊隊和海龍遊擊隊。後來,這兩支部隊發展成為東南滿抗日戰場的勁旅——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爺爺擔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日本關東軍視抗聯第一路軍為“滿洲治安之癌”,屢次進行重點討伐。

1939年10月,警察大隊和日滿軍總計2.5萬人開進濛江,目的只有一個,消滅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活捉楊靖宇。面對嚴峻的形勢,爺爺制定了“保存實力,化整為零,分散遊擊,粉碎敵人冬季大討伐”的戰略計劃。當時的濛江,敵兵層層佈陣、路路設卡,張開大網,等待抗聯部隊進入包圍圈。

爺爺之所以率部進入濛江,不僅因為濛江山高林密,便於隱蔽,利於出擊,更因為濛江境內建有各種密營70多處,儲有糧食、布匹、槍械、藥品等抗聯將士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但這些密營及物資,早在爺爺率部進入濛江前就已被叛徒程斌破壞殆盡,抗聯部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斷糧、飢餓和寒冷。

當過爺爺身邊警衛戰士的黃生髮老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天氣嘎嘎冷,我們的棉衣又不齊,許多同志的手腳都凍傷了。可是敵人的部隊越集越密,‘討伐’越來越頻繁。就在楊司令為解決棉衣問題召集各方面軍負責人開會時,因為叛徒出賣,在那爾轟的東北岔一帶被岸谷隆一郎帶領的日偽軍層層包圍。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大炮,汽車來回運送糧食、彈藥。在我們的正面,敵人滿山滿谷。為了掩護各部隊分頭轉移,楊司令帶領我們三百多人在正面吸引敵人,由機槍連開路,生生撕開一條口子。”

當部隊經南泊子突圍到五金頂子時,敵人糾集了更多的兵力,有四萬多人,抗聯隊伍很難有機會休整。在雪地行軍,戰士們的褲子總是溼的,讓寒風一吹就凍成了冰甲,連邁步都吃力。大夥兒的鞋子都跑爛了,只好割幾根柔軟的榆樹條子,擰成繩子把鞋綁在腳上。衣服全叫樹枝刮爛了,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渾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涼的。到了夜裡,氣溫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凍得粗大的樹幹都裂了縫。由於一生火就會暴露目標,抗聯戰士們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生怕坐下就再也起不來。每當這時,爺爺總會鼓勵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來很小,可燃燒起來能燒紅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難,總會勝利的!”

敵人暗歎“了不起”

多年以後,我從史料中瞭解到爺爺英勇就義時的情景。那是一個極為悲壯的過程。

日寇的誘降屢次碰壁後,於1939年冬大雪封山時又展開“討伐”。因敵人追蹤雪地的腳印和炊煙,部隊又衣食無著,爺爺決定分散突圍。最後,他帶六十餘人東進。因有一個參謀叛變,使他的行蹤暴露。經過激戰,他身邊只剩下兩個人。

1940年2月18日,由於斷糧數日,兩名警衛員下山買糧時不幸遇難,敵人從警衛員的遺體上搜到爺爺的印章,估計爺爺就在附近的山上,於是嚴密封鎖各條道路。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爺爺。

在重兵的層層包圍下,在敵人和叛徒們的勸降聲中,爺爺毫無懼色。日軍留下的戰場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討伐隊已經向他逼近到100米、50米,完全包圍了他。討伐隊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彈命中其左腕,‘啪嗒’一聲,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因此,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

爺爺被敵人射中胸膛後,仍持平手中的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說完,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一棵大樹旁。

爺爺犧牲後,敵人把他的遺體運到山下,令濛江民眾醫院的醫生剖腹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裡面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看著眼前的情景,不僅在場的中國醫生流下了眼淚,就連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了。在日軍的史料中記載,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廳長岸谷隆一郎說:“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中國人真了不起,楊靖宇這樣的人要有十個,我們日本就完蛋了。”他特意為爺爺舉行了“慰靈祭”。

爺爺犧牲時年僅35歲,但爺爺身上那種堅貞不屈的大無畏氣概,已經成為偉大的抗聯精神的一種象徵。中華民族,需要傳承這種硬骨頭精神。

(馬繼民 黑龍江黨的生活全媒體記者/薛萬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