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拿一張戰國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平定了義渠和巴蜀兩地之後的秦國,大後方已無後顧之憂,北面有黃河天險,南邊和東邊有群山環繞。

時局有優勢時,秦國從函谷關東出佔便宜,時局不利時,在函谷關退守,坐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想要從外部攻破,實屬不易。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函谷關易守難攻,面對它,六國軍隊為何不想著繞過去?您還別說,有一個人卻真這樣做了,並且直接打到了咸陽的大門口,此人就是龐煖(又被稱為龐煥、龐暖)。

那麼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他讓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將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

龐煖和趙武靈王論兵。

戰國時期,姓龐的名人很少,只有三個,一個是龐涓,一個是龐蔥,另一個就是龐煖,這三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歷史學者表示,龐煖很可能是龐涓的後代,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裡暫不討論。

如果你覺得既然龐煖和王翦、李信等人打過仗,那麼打仗時他也沒多大歲數吧,這樣想,您就錯了,因為龐煖成名的時候在趙武靈王的年代。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拿一張戰國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平定了義渠和巴蜀兩地之後的秦國,大後方已無後顧之憂,北面有黃河天險,南邊和東邊有群山環繞。

時局有優勢時,秦國從函谷關東出佔便宜,時局不利時,在函谷關退守,坐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想要從外部攻破,實屬不易。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函谷關易守難攻,面對它,六國軍隊為何不想著繞過去?您還別說,有一個人卻真這樣做了,並且直接打到了咸陽的大門口,此人就是龐煖(又被稱為龐煥、龐暖)。

那麼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他讓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將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

龐煖和趙武靈王論兵。

戰國時期,姓龐的名人很少,只有三個,一個是龐涓,一個是龐蔥,另一個就是龐煖,這三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歷史學者表示,龐煖很可能是龐涓的後代,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裡暫不討論。

如果你覺得既然龐煖和王翦、李信等人打過仗,那麼打仗時他也沒多大歲數吧,這樣想,您就錯了,因為龐煖成名的時候在趙武靈王的年代。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鶡冠子·趙武靈王》中明確記載了龐煖曾和趙武靈王論過兵,並且給趙武靈王詳細地闡述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

這句話龐煖說的什麼意思呢,他強調,不用戰爭打仗的形式,就能取得勝利,才是最厲害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武靈王被餓死,龐煖被排擠。

既然趙武靈王和龐煖論兵,足見龐煖在當時是很受趙武靈王肯定的,但是天不遂人願,趙國爆發了沙丘政變,英明的趙武靈王被公子成和李兌等人活活餓死了。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一大批有才之士紛紛選擇了投奔燕國,因為此時燕昭王修築了黃金臺,正在招賢納士,其中樂毅、劇辛等都是在這時候投奔燕國併發光發亮的。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拿一張戰國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平定了義渠和巴蜀兩地之後的秦國,大後方已無後顧之憂,北面有黃河天險,南邊和東邊有群山環繞。

時局有優勢時,秦國從函谷關東出佔便宜,時局不利時,在函谷關退守,坐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想要從外部攻破,實屬不易。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函谷關易守難攻,面對它,六國軍隊為何不想著繞過去?您還別說,有一個人卻真這樣做了,並且直接打到了咸陽的大門口,此人就是龐煖(又被稱為龐煥、龐暖)。

那麼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他讓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將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

龐煖和趙武靈王論兵。

戰國時期,姓龐的名人很少,只有三個,一個是龐涓,一個是龐蔥,另一個就是龐煖,這三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歷史學者表示,龐煖很可能是龐涓的後代,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裡暫不討論。

如果你覺得既然龐煖和王翦、李信等人打過仗,那麼打仗時他也沒多大歲數吧,這樣想,您就錯了,因為龐煖成名的時候在趙武靈王的年代。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鶡冠子·趙武靈王》中明確記載了龐煖曾和趙武靈王論過兵,並且給趙武靈王詳細地闡述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

這句話龐煖說的什麼意思呢,他強調,不用戰爭打仗的形式,就能取得勝利,才是最厲害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武靈王被餓死,龐煖被排擠。

既然趙武靈王和龐煖論兵,足見龐煖在當時是很受趙武靈王肯定的,但是天不遂人願,趙國爆發了沙丘政變,英明的趙武靈王被公子成和李兌等人活活餓死了。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一大批有才之士紛紛選擇了投奔燕國,因為此時燕昭王修築了黃金臺,正在招賢納士,其中樂毅、劇辛等都是在這時候投奔燕國併發光發亮的。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那麼龐煖去了燕國嗎,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但可以知道趙武靈王死後,龐煖被李兌給排擠了,並且接下來五十餘年此人都沒有在出現,有人說他跟著鶡冠子去遊學去了,但是已經不可考證了。

當龐煖再次在歷史中出現時,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老人,此時趙國已經到了趙悼襄王的時代,而燕國也已經到了燕王喜的時代。

龐煖和劇辛,兩位老人之間打起了仗。

趙國到了趙悼襄王時期,軍事上人才已經面臨凋零,廉頗和樂乘紛紛逃離了趙國,此時燕王喜看到了伐趙的時機,於是就想著報當年被廉頗打的落花流水之仇。

趙國聽聞燕國要來進攻,只有硬著頭皮迎戰,在選將上,趙王經人提示想起了年邁的龐煖,但畢竟年紀太大了,趙悼襄王還和龐煖來了一次交流,結果龐煖對答如流,於是趙王就讓他為將。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拿一張戰國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平定了義渠和巴蜀兩地之後的秦國,大後方已無後顧之憂,北面有黃河天險,南邊和東邊有群山環繞。

時局有優勢時,秦國從函谷關東出佔便宜,時局不利時,在函谷關退守,坐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想要從外部攻破,實屬不易。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函谷關易守難攻,面對它,六國軍隊為何不想著繞過去?您還別說,有一個人卻真這樣做了,並且直接打到了咸陽的大門口,此人就是龐煖(又被稱為龐煥、龐暖)。

那麼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他讓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將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

龐煖和趙武靈王論兵。

戰國時期,姓龐的名人很少,只有三個,一個是龐涓,一個是龐蔥,另一個就是龐煖,這三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歷史學者表示,龐煖很可能是龐涓的後代,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裡暫不討論。

如果你覺得既然龐煖和王翦、李信等人打過仗,那麼打仗時他也沒多大歲數吧,這樣想,您就錯了,因為龐煖成名的時候在趙武靈王的年代。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鶡冠子·趙武靈王》中明確記載了龐煖曾和趙武靈王論過兵,並且給趙武靈王詳細地闡述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

這句話龐煖說的什麼意思呢,他強調,不用戰爭打仗的形式,就能取得勝利,才是最厲害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武靈王被餓死,龐煖被排擠。

既然趙武靈王和龐煖論兵,足見龐煖在當時是很受趙武靈王肯定的,但是天不遂人願,趙國爆發了沙丘政變,英明的趙武靈王被公子成和李兌等人活活餓死了。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一大批有才之士紛紛選擇了投奔燕國,因為此時燕昭王修築了黃金臺,正在招賢納士,其中樂毅、劇辛等都是在這時候投奔燕國併發光發亮的。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那麼龐煖去了燕國嗎,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但可以知道趙武靈王死後,龐煖被李兌給排擠了,並且接下來五十餘年此人都沒有在出現,有人說他跟著鶡冠子去遊學去了,但是已經不可考證了。

當龐煖再次在歷史中出現時,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老人,此時趙國已經到了趙悼襄王的時代,而燕國也已經到了燕王喜的時代。

龐煖和劇辛,兩位老人之間打起了仗。

趙國到了趙悼襄王時期,軍事上人才已經面臨凋零,廉頗和樂乘紛紛逃離了趙國,此時燕王喜看到了伐趙的時機,於是就想著報當年被廉頗打的落花流水之仇。

趙國聽聞燕國要來進攻,只有硬著頭皮迎戰,在選將上,趙王經人提示想起了年邁的龐煖,但畢竟年紀太大了,趙悼襄王還和龐煖來了一次交流,結果龐煖對答如流,於是趙王就讓他為將。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而燕國的將軍是誰呢,是劇辛,你沒有看錯,就是當年燕昭王時期投靠燕國的劇辛,燕王喜還特意問了一下,龐煖此人帶兵如何,劇辛憑藉當年在趙國對龐煖的印象,對燕王喜說龐煖就那樣,我帶兵打敗他是沒問題的(《史記》記載:易與耳)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燕王喜就讓劇辛帶兵進攻趙國,從而和自己的老朋友龐煖在戰場上來了一次世紀性的見面,結果,龐煖大敗燕軍,並且殺死了劇辛(《史記》記載: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龐煖合縱攻秦,打到了咸陽。

龐煖打敗了劇辛,讓趙國揚眉吐氣了一回,接下來,秦國又加進了對三晉大地的蠶食,山東諸侯再次恐慌,於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就形成了,而龐煖就是這次聯軍的總指揮。

龐煖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決定北上繞過函谷關,渡過黃河天險,然後直接攻打咸陽,這真是一次大膽的前無古人的嘗試,不過還真讓龐煖做到了。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拿一張戰國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平定了義渠和巴蜀兩地之後的秦國,大後方已無後顧之憂,北面有黃河天險,南邊和東邊有群山環繞。

時局有優勢時,秦國從函谷關東出佔便宜,時局不利時,在函谷關退守,坐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想要從外部攻破,實屬不易。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函谷關易守難攻,面對它,六國軍隊為何不想著繞過去?您還別說,有一個人卻真這樣做了,並且直接打到了咸陽的大門口,此人就是龐煖(又被稱為龐煥、龐暖)。

那麼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他讓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將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

龐煖和趙武靈王論兵。

戰國時期,姓龐的名人很少,只有三個,一個是龐涓,一個是龐蔥,另一個就是龐煖,這三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歷史學者表示,龐煖很可能是龐涓的後代,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裡暫不討論。

如果你覺得既然龐煖和王翦、李信等人打過仗,那麼打仗時他也沒多大歲數吧,這樣想,您就錯了,因為龐煖成名的時候在趙武靈王的年代。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鶡冠子·趙武靈王》中明確記載了龐煖曾和趙武靈王論過兵,並且給趙武靈王詳細地闡述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

這句話龐煖說的什麼意思呢,他強調,不用戰爭打仗的形式,就能取得勝利,才是最厲害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武靈王被餓死,龐煖被排擠。

既然趙武靈王和龐煖論兵,足見龐煖在當時是很受趙武靈王肯定的,但是天不遂人願,趙國爆發了沙丘政變,英明的趙武靈王被公子成和李兌等人活活餓死了。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一大批有才之士紛紛選擇了投奔燕國,因為此時燕昭王修築了黃金臺,正在招賢納士,其中樂毅、劇辛等都是在這時候投奔燕國併發光發亮的。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那麼龐煖去了燕國嗎,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但可以知道趙武靈王死後,龐煖被李兌給排擠了,並且接下來五十餘年此人都沒有在出現,有人說他跟著鶡冠子去遊學去了,但是已經不可考證了。

當龐煖再次在歷史中出現時,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老人,此時趙國已經到了趙悼襄王的時代,而燕國也已經到了燕王喜的時代。

龐煖和劇辛,兩位老人之間打起了仗。

趙國到了趙悼襄王時期,軍事上人才已經面臨凋零,廉頗和樂乘紛紛逃離了趙國,此時燕王喜看到了伐趙的時機,於是就想著報當年被廉頗打的落花流水之仇。

趙國聽聞燕國要來進攻,只有硬著頭皮迎戰,在選將上,趙王經人提示想起了年邁的龐煖,但畢竟年紀太大了,趙悼襄王還和龐煖來了一次交流,結果龐煖對答如流,於是趙王就讓他為將。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而燕國的將軍是誰呢,是劇辛,你沒有看錯,就是當年燕昭王時期投靠燕國的劇辛,燕王喜還特意問了一下,龐煖此人帶兵如何,劇辛憑藉當年在趙國對龐煖的印象,對燕王喜說龐煖就那樣,我帶兵打敗他是沒問題的(《史記》記載:易與耳)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燕王喜就讓劇辛帶兵進攻趙國,從而和自己的老朋友龐煖在戰場上來了一次世紀性的見面,結果,龐煖大敗燕軍,並且殺死了劇辛(《史記》記載: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龐煖合縱攻秦,打到了咸陽。

龐煖打敗了劇辛,讓趙國揚眉吐氣了一回,接下來,秦國又加進了對三晉大地的蠶食,山東諸侯再次恐慌,於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就形成了,而龐煖就是這次聯軍的總指揮。

龐煖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決定北上繞過函谷關,渡過黃河天險,然後直接攻打咸陽,這真是一次大膽的前無古人的嘗試,不過還真讓龐煖做到了。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聯軍渡過黃河之後直逼咸陽,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樣的抵抗,因為秦國人也沒人想到龐煖竟然不按常理,繞過函谷關打了過來,就這樣合縱聯軍和秦軍在咸陽外的灞橋相遇了。

結果,楚軍得知秦國要先來打自己直接逃跑了,秦軍在王翦和李信等年輕將領的帶領下,直撲趙軍營地,龐煖不慌不忙,沉著應戰,率領趙軍和秦軍激戰良久,秦軍都未能攻破趙軍營地,一直到其餘諸侯國援軍趕來,秦軍慌忙撤退,此戰宣告結束。

飛魚說:

這次合縱攻秦的聯軍中,楚國逃跑了,趙國被重創了,於是本來有希望翻牌的聯軍徹底沒了進攻的實力,聯軍紛紛請求撤退,龐煖沒有辦法也率領趙軍撤退了,在途中,龐煖越想越氣,於是率軍攻打齊國,奪了齊軍饒安,他覺得“事秦”的齊國不參戰也是這次失敗的重要原因,此後史料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位老人的記載了。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這個人就是龐煖,這次合縱攻秦如果不是楚軍先逃跑,如果齊國能參加戰爭,說不準將會是合縱抗秦最成功的一次,只是歷史不存在如果。

"

文|飛魚說史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戰後,並有天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說起戰國的歷史,就無法把統一華夏的秦國繞過去,因為它是這段歷史無可替代的主角。

秦國為何能攻滅六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六國上層政治的腐敗是外因,而秦國自身的強大則是內因,除了秦國六世餘烈以及改革變法的徹底,還有一點不能不說。

那就是秦國的地理位置。

西漢劉向曾在《戰國策序》中提到,四塞之固,崤、函之阻,都明確指出了秦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拿一張戰國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平定了義渠和巴蜀兩地之後的秦國,大後方已無後顧之憂,北面有黃河天險,南邊和東邊有群山環繞。

時局有優勢時,秦國從函谷關東出佔便宜,時局不利時,在函谷關退守,坐擁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勢,想要從外部攻破,實屬不易。

說到這,您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函谷關易守難攻,面對它,六國軍隊為何不想著繞過去?您還別說,有一個人卻真這樣做了,並且直接打到了咸陽的大門口,此人就是龐煖(又被稱為龐煥、龐暖)。

那麼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他讓後來威震天下的秦將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

龐煖和趙武靈王論兵。

戰國時期,姓龐的名人很少,只有三個,一個是龐涓,一個是龐蔥,另一個就是龐煖,這三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有歷史學者表示,龐煖很可能是龐涓的後代,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這裡暫不討論。

如果你覺得既然龐煖和王翦、李信等人打過仗,那麼打仗時他也沒多大歲數吧,這樣想,您就錯了,因為龐煖成名的時候在趙武靈王的年代。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鶡冠子·趙武靈王》中明確記載了龐煖曾和趙武靈王論過兵,並且給趙武靈王詳細地闡述了“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義。

這句話龐煖說的什麼意思呢,他強調,不用戰爭打仗的形式,就能取得勝利,才是最厲害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趙武靈王被餓死,龐煖被排擠。

既然趙武靈王和龐煖論兵,足見龐煖在當時是很受趙武靈王肯定的,但是天不遂人願,趙國爆發了沙丘政變,英明的趙武靈王被公子成和李兌等人活活餓死了。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一大批有才之士紛紛選擇了投奔燕國,因為此時燕昭王修築了黃金臺,正在招賢納士,其中樂毅、劇辛等都是在這時候投奔燕國併發光發亮的。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那麼龐煖去了燕國嗎,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但可以知道趙武靈王死後,龐煖被李兌給排擠了,並且接下來五十餘年此人都沒有在出現,有人說他跟著鶡冠子去遊學去了,但是已經不可考證了。

當龐煖再次在歷史中出現時,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老人,此時趙國已經到了趙悼襄王的時代,而燕國也已經到了燕王喜的時代。

龐煖和劇辛,兩位老人之間打起了仗。

趙國到了趙悼襄王時期,軍事上人才已經面臨凋零,廉頗和樂乘紛紛逃離了趙國,此時燕王喜看到了伐趙的時機,於是就想著報當年被廉頗打的落花流水之仇。

趙國聽聞燕國要來進攻,只有硬著頭皮迎戰,在選將上,趙王經人提示想起了年邁的龐煖,但畢竟年紀太大了,趙悼襄王還和龐煖來了一次交流,結果龐煖對答如流,於是趙王就讓他為將。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而燕國的將軍是誰呢,是劇辛,你沒有看錯,就是當年燕昭王時期投靠燕國的劇辛,燕王喜還特意問了一下,龐煖此人帶兵如何,劇辛憑藉當年在趙國對龐煖的印象,對燕王喜說龐煖就那樣,我帶兵打敗他是沒問題的(《史記》記載:易與耳)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燕王喜就讓劇辛帶兵進攻趙國,從而和自己的老朋友龐煖在戰場上來了一次世紀性的見面,結果,龐煖大敗燕軍,並且殺死了劇辛(《史記》記載: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龐煖合縱攻秦,打到了咸陽。

龐煖打敗了劇辛,讓趙國揚眉吐氣了一回,接下來,秦國又加進了對三晉大地的蠶食,山東諸侯再次恐慌,於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就形成了,而龐煖就是這次聯軍的總指揮。

龐煖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決定北上繞過函谷關,渡過黃河天險,然後直接攻打咸陽,這真是一次大膽的前無古人的嘗試,不過還真讓龐煖做到了。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聯軍渡過黃河之後直逼咸陽,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樣的抵抗,因為秦國人也沒人想到龐煖竟然不按常理,繞過函谷關打了過來,就這樣合縱聯軍和秦軍在咸陽外的灞橋相遇了。

結果,楚軍得知秦國要先來打自己直接逃跑了,秦軍在王翦和李信等年輕將領的帶領下,直撲趙軍營地,龐煖不慌不忙,沉著應戰,率領趙軍和秦軍激戰良久,秦軍都未能攻破趙軍營地,一直到其餘諸侯國援軍趕來,秦軍慌忙撤退,此戰宣告結束。

飛魚說:

這次合縱攻秦的聯軍中,楚國逃跑了,趙國被重創了,於是本來有希望翻牌的聯軍徹底沒了進攻的實力,聯軍紛紛請求撤退,龐煖沒有辦法也率領趙軍撤退了,在途中,龐煖越想越氣,於是率軍攻打齊國,奪了齊軍饒安,他覺得“事秦”的齊國不參戰也是這次失敗的重要原因,此後史料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位老人的記載了。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這個人就是龐煖,這次合縱攻秦如果不是楚軍先逃跑,如果齊國能參加戰爭,說不準將會是合縱抗秦最成功的一次,只是歷史不存在如果。

面對函谷關的易守難攻,六國軍隊為何不繞過去?有一人卻這樣做了

繞過函谷關進攻咸陽的龐煖有多厲害?讓王翦、李信都沒有佔到便宜,年邁的龐煖想到了繞過函谷關,一路打到秦國咸陽的大門口,並且率領趙軍,讓在後來秦國滅六國中有赫赫威名的王翦李信都無可奈何,足見龐煖相當厲害。

伴隨著龐煖的這次軍事行動的失敗,山東六國的壽命也已經即將走到了盡頭,山東六國不能同心抗秦,遇到失敗就爭相割地求和,用土地換取和平,也終究會走向滅亡,正所謂: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鶡冠子》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