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公元前144年漢武帝移關到新安縣(洛陽西),稱為漢函谷關。舊函谷關廢關立弘農縣,但從關中有兩條路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能設在北崤道上。新莽末年赤眉軍入關中時,就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繞過去直接到了舊函谷關下。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並無守軍,所以赤眉軍沿著古道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關中平原。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公元前144年漢武帝移關到新安縣(洛陽西),稱為漢函谷關。舊函谷關廢關立弘農縣,但從關中有兩條路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能設在北崤道上。新莽末年赤眉軍入關中時,就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繞過去直接到了舊函谷關下。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並無守軍,所以赤眉軍沿著古道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關中平原。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東漢建立之後,有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並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於是舊函谷關又重新被重視了起來。到了漢末,因為黃河由於幾字型河曲的存在,流速減慢,泥沙逐漸在南岸堆積,形成了一條新的通道。這條道顯然比翻越崇山峻嶺好走的多。於是曹操奪取關中的過程中,就乾脆築建了新的關城,史稱魏函谷關(因三門峽蓄水,已被淹)。魏函谷關的修成和黃河邊道路的開通,使得舊函谷關不再是必經之路,逐漸被廢棄了。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公元前144年漢武帝移關到新安縣(洛陽西),稱為漢函谷關。舊函谷關廢關立弘農縣,但從關中有兩條路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能設在北崤道上。新莽末年赤眉軍入關中時,就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繞過去直接到了舊函谷關下。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並無守軍,所以赤眉軍沿著古道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關中平原。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東漢建立之後,有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並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於是舊函谷關又重新被重視了起來。到了漢末,因為黃河由於幾字型河曲的存在,流速減慢,泥沙逐漸在南岸堆積,形成了一條新的通道。這條道顯然比翻越崇山峻嶺好走的多。於是曹操奪取關中的過程中,就乾脆築建了新的關城,史稱魏函谷關(因三門峽蓄水,已被淹)。魏函谷關的修成和黃河邊道路的開通,使得舊函谷關不再是必經之路,逐漸被廢棄了。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被禁溝和遠望溝圍起來的就是麟趾塬,文末有衛星圖

此時的交通線必須要穿過麟趾塬,從函谷關方向進入關中,必須先要登上550米的塬頂,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塬上的必經之路上。在塬的東邊,還有一個關隘,叫金陡關。在塬西側建有12個關隘,它與北邊的漢潼關城、南邊的秦嶺以及眼前的禁溝共同組成了一條的堅固防線。武關方向的敵軍可以順水南下,繞過潼關進入關中,所以禁谷的防禦是整個潼關防禦線的重中之重。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公元前144年漢武帝移關到新安縣(洛陽西),稱為漢函谷關。舊函谷關廢關立弘農縣,但從關中有兩條路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能設在北崤道上。新莽末年赤眉軍入關中時,就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繞過去直接到了舊函谷關下。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並無守軍,所以赤眉軍沿著古道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關中平原。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東漢建立之後,有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並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於是舊函谷關又重新被重視了起來。到了漢末,因為黃河由於幾字型河曲的存在,流速減慢,泥沙逐漸在南岸堆積,形成了一條新的通道。這條道顯然比翻越崇山峻嶺好走的多。於是曹操奪取關中的過程中,就乾脆築建了新的關城,史稱魏函谷關(因三門峽蓄水,已被淹)。魏函谷關的修成和黃河邊道路的開通,使得舊函谷關不再是必經之路,逐漸被廢棄了。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被禁溝和遠望溝圍起來的就是麟趾塬,文末有衛星圖

此時的交通線必須要穿過麟趾塬,從函谷關方向進入關中,必須先要登上550米的塬頂,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塬上的必經之路上。在塬的東邊,還有一個關隘,叫金陡關。在塬西側建有12個關隘,它與北邊的漢潼關城、南邊的秦嶺以及眼前的禁溝共同組成了一條的堅固防線。武關方向的敵軍可以順水南下,繞過潼關進入關中,所以禁谷的防禦是整個潼關防禦線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塬就是黃土高原,它的特性決定了水土流失必然嚴重,在漢潼關以南大約4裡處,麟趾塬被沖刷出了一條新的溝道。公元537年高歡三路伐西魏,被宇文泰繞道“小關”潛出潼關偷襲。這個小關就是後來成為隋潼關的地方,隋政府為了控制這條通道修了關隘,稱為潼關南城(毀於上世紀60年代,原因僅僅是為了平整土地)。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公元前144年漢武帝移關到新安縣(洛陽西),稱為漢函谷關。舊函谷關廢關立弘農縣,但從關中有兩條路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能設在北崤道上。新莽末年赤眉軍入關中時,就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繞過去直接到了舊函谷關下。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並無守軍,所以赤眉軍沿著古道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關中平原。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東漢建立之後,有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並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於是舊函谷關又重新被重視了起來。到了漢末,因為黃河由於幾字型河曲的存在,流速減慢,泥沙逐漸在南岸堆積,形成了一條新的通道。這條道顯然比翻越崇山峻嶺好走的多。於是曹操奪取關中的過程中,就乾脆築建了新的關城,史稱魏函谷關(因三門峽蓄水,已被淹)。魏函谷關的修成和黃河邊道路的開通,使得舊函谷關不再是必經之路,逐漸被廢棄了。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被禁溝和遠望溝圍起來的就是麟趾塬,文末有衛星圖

此時的交通線必須要穿過麟趾塬,從函谷關方向進入關中,必須先要登上550米的塬頂,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塬上的必經之路上。在塬的東邊,還有一個關隘,叫金陡關。在塬西側建有12個關隘,它與北邊的漢潼關城、南邊的秦嶺以及眼前的禁溝共同組成了一條的堅固防線。武關方向的敵軍可以順水南下,繞過潼關進入關中,所以禁谷的防禦是整個潼關防禦線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塬就是黃土高原,它的特性決定了水土流失必然嚴重,在漢潼關以南大約4裡處,麟趾塬被沖刷出了一條新的溝道。公元537年高歡三路伐西魏,被宇文泰繞道“小關”潛出潼關偷襲。這個小關就是後來成為隋潼關的地方,隋政府為了控制這條通道修了關隘,稱為潼關南城(毀於上世紀60年代,原因僅僅是為了平整土地)。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黃河沖積進一步加劇,在塬體北側衝積出一片平坦沙灘,這使得行人根本不需要走塬上穿行。所以到了武則天時代,靠著黃河邊又修了一座唐潼關城,在安史之亂中這座潼關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安祿山的精銳騎兵無法跨越潼關進入關中。隨著平叛結束,唐王朝武備鬆弛,逐漸廢棄了漢潼關和隋潼關(看來他們沒好好看過漢書,不然不會不記得赤眉軍是怎麼進入關中的)。禁令能擋得住老百姓,卻擋不住叛軍,百年後的黃巢起義正是從塬上的漢潼關城翻過了禁谷,直接繞過唐潼關進入了關中。

"

作者 萬瑜


函谷關始建於周初,甚至殷商時期。當時稱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時,就是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此後周武王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可見在當時桃林塞已經是重要關隘。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函谷關因為路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穀道長有15裡,沿途高山絕壁,松柏林立,行者不見天日。谷內道路狹窄,車不方軌,馬不併轡。函谷關城樓宏大雄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的說法。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防守能據敵於函谷關之外,而秦軍出擊則能隨時侵擾各國。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也曾佔據此關阻擋項羽進兵。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今天的函谷谷深70米,山壁陡峭,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最窄處僅2米。谷上是塬(既黃土高原,四周陡壁,頂上平整)。今天稠桑塬上已經到處墾為農田,但在秦漢時期並非如此。舊函谷關被稱為松柏之塞,可見當地松柏是相當稠密的。險要之地,並不僅僅是有一座雄關,而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使往來的軍隊商旅除通過函谷一道外,別無它處可翻越。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支軍隊繞過函谷關的記錄。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公元前144年漢武帝移關到新安縣(洛陽西),稱為漢函谷關。舊函谷關廢關立弘農縣,但從關中有兩條路可以到洛陽,而新函谷關只能設在北崤道上。新莽末年赤眉軍入關中時,就直接從宜陽縣的南崤道繞過去直接到了舊函谷關下。由於舊函谷已經荒廢並無守軍,所以赤眉軍沿著古道兵不血刃的進入了關中平原。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東漢建立之後,有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並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於是舊函谷關又重新被重視了起來。到了漢末,因為黃河由於幾字型河曲的存在,流速減慢,泥沙逐漸在南岸堆積,形成了一條新的通道。這條道顯然比翻越崇山峻嶺好走的多。於是曹操奪取關中的過程中,就乾脆築建了新的關城,史稱魏函谷關(因三門峽蓄水,已被淹)。魏函谷關的修成和黃河邊道路的開通,使得舊函谷關不再是必經之路,逐漸被廢棄了。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被禁溝和遠望溝圍起來的就是麟趾塬,文末有衛星圖

此時的交通線必須要穿過麟趾塬,從函谷關方向進入關中,必須先要登上550米的塬頂,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塬上的必經之路上。在塬的東邊,還有一個關隘,叫金陡關。在塬西側建有12個關隘,它與北邊的漢潼關城、南邊的秦嶺以及眼前的禁溝共同組成了一條的堅固防線。武關方向的敵軍可以順水南下,繞過潼關進入關中,所以禁谷的防禦是整個潼關防禦線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塬就是黃土高原,它的特性決定了水土流失必然嚴重,在漢潼關以南大約4裡處,麟趾塬被沖刷出了一條新的溝道。公元537年高歡三路伐西魏,被宇文泰繞道“小關”潛出潼關偷襲。這個小關就是後來成為隋潼關的地方,隋政府為了控制這條通道修了關隘,稱為潼關南城(毀於上世紀60年代,原因僅僅是為了平整土地)。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黃河沖積進一步加劇,在塬體北側衝積出一片平坦沙灘,這使得行人根本不需要走塬上穿行。所以到了武則天時代,靠著黃河邊又修了一座唐潼關城,在安史之亂中這座潼關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安祿山的精銳騎兵無法跨越潼關進入關中。隨著平叛結束,唐王朝武備鬆弛,逐漸廢棄了漢潼關和隋潼關(看來他們沒好好看過漢書,不然不會不記得赤眉軍是怎麼進入關中的)。禁令能擋得住老百姓,卻擋不住叛軍,百年後的黃巢起義正是從塬上的漢潼關城翻過了禁谷,直接繞過唐潼關進入了關中。

為什麼漢以後聽不到函谷關了?

到了金朝後期,潼關防線又被重視起來,蒙軍多次不克,甚至窩闊臺親自領軍殺到靈寶。即使前後夾攻,依然無法攻克潼關。雖然歷史並沒有做出完整記載,但禁溝的作用肯定被充分的發揮了起來,金軍守住麟趾塬(上圖),又能耕地又有流水,蒙軍再善戰也無能為力。此後潼關城再無大戰,而歷史的焦點也從這裡移到了山海關。但是禁溝和潼關防線在抗日戰爭中依然發揮了難以想象的作用,日軍始終未能越過潼關進入關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