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戰國中後期,秦國開始強大,引起其他六雄的戒心。在公孫衍、蘇秦等縱橫家的遊說下,六國共有五次合眾攻秦,除了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因秦主動取消帝號,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使得聯軍主動撤走之外,實際發生對抗的一共為四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318年,在公孫衍倡導下,楚懷王主盟的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之戰,第二次在公元前296年,在孟嘗君倡導下,齊湣王主盟的齊魏韓三國攻秦之戰,第三次為信陵君倡導的魏趙楚韓燕五國攻秦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47年,第四次是公元前241年趙國將軍龐煖倡導的趙楚燕魏四國攻秦之戰

四次合眾之戰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戰役都是在函谷關或函谷關附近發生的。為啥東方六國的聯軍一定要選擇函谷關作為進攻秦國的通道呢?

函谷關在哪

既然函谷關這麼重要,那麼函谷關究竟在哪?


函谷關為何成為六國攻打秦國的唯一救命稻草


據記載,歷史上共有三個函谷關:古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始建於西周時期,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南接秦嶺,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

函谷關是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地,它東西長7.5公里,沿途絕岸壁立,道路狹窄,“車不分軌,馬不併鞍”,易守難攻,可謂“一泥丸而東封函谷”。可以說突破了函谷關,關內的政權基本上也算是完了。春秋的崤之戰,發生位置就在函谷關。崤之戰後,西秦百年不得出關。由於它在軍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有16次大戰役在這裡發生,而當時秦也是派駐了重兵。


函谷關為何成為六國攻打秦國的唯一救命稻草


除了函谷關,還有其他選擇麼?

其實除了從函谷關入秦之外,至少還有三個選擇:

一、從運城盆地西渡黃河,進入關中;二、走蜀道越秦嶺,從漢中入關中,或越秦嶺先進隴西后入關中;三、走武關翻越秦嶺,從南陽入關中。

第一,從運城盆地西渡黃河,吳起就曾兩度在此攻秦。

公元前409 年,魏文侯以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

這條通道,表面看正面寬度很大,是最適合進攻關中的。但是黃河在這一段的渡口是很有限的,秦軍只需要守住幾個渡口即可。而且從這一通道進入關中的前提,是要控制整個山西高原,至少也要控制運城和臨汾盆地才行。魏文侯時期有這個條件,所以經此道數次進入關中平原。後來河東被秦軍攻陷,這條入關中的捷徑也就不存在了


函谷關為何成為六國攻打秦國的唯一救命稻草


第二、走蜀道越秦嶺,從漢中入關中。

楚漢爭霸時,韓信就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從蜀道翻越秦嶺進入關中地區的陳倉(今寶雞市東),一舉平定 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開始與項羽逐鹿天下。


函谷關為何成為六國攻打秦國的唯一救命稻草


第三、走武關翻越秦嶺,從南陽入關中。

走武關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路程,因為武關行軍路程比走函谷關要遠很多,另一個是需要分軍到函谷關,還要再佯攻函谷關的情況下能夠牽制住秦軍的主力。

秦末劉邦之所以能從武關先入關中,也是因為當時秦軍主力被項羽的軍隊牽制,才讓他撿了漏。


函谷關為何成為六國攻打秦國的唯一救命稻草


綜上所述,入秦的四條道都很難走。首先是函谷關,六國攻不破;河東和巴蜀被秦所佔,所以走蜀道越秦嶺和從運城盆地過黃河也行不通。

僅存的一個選擇就是走武關道,但是當時秦已經將楚的勢力趕出大山,楚國只能在今天的南陽平原到襄陽一帶苦苦支撐,所以武關並非楚國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此外楚國也不信任其他五國,是不可能同意五國從自己家裡過的。

因此,不團結的六國,除了死攻函谷關,沒有其他選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