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俄戰爭日本能贏,而二戰時卻被俄軍打敗?

軍事歷史 日本 二戰 陸軍 歐洲 青燈史話 2018-11-29

日俄戰爭前夕雙方的實力對比為:俄國總人口達1.41億人,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海軍擁有200餘艘戰艦;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陸軍總兵力約37.5萬人,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的25萬人,日本海軍約有80艘戰艦。在戰爭過程中俄軍經過9次動員先後徵召近120萬人入伍;日軍方面則動員了118.5萬人。從面上的數據資料來看:日軍無論在戰爭前、戰爭中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那麼為什麼最後反倒是看起來處於劣勢的日本戰勝了沙俄呢?事實上日俄戰爭中日本的獲勝極其僥倖:從總體上而言沙俄無論疆域、兵力、武器裝備幾乎樣樣不輸日本,真正擊敗沙俄的不是日本,而是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當然日本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矛盾實現了自己的勝利,下面我就具體為大家分析一下沙俄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這些缺陷戰勝沙俄的:

為什麼日俄戰爭日本能贏,而二戰時卻被俄軍打敗?

沙俄擁有2280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國土為沙俄帶來了寬廣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沙俄可以供養比日本多得多的人口和兵力。當然疆域的遼闊也為沙俄對邊遠領土的管控提出了挑戰,由於沙俄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位於歐洲,與此同時沙俄面臨的主要戰略威脅也在歐洲 ,在日本崛起前沙俄的遠東地區是不存在任何戰略威脅的,正因為如此俄軍在遠東的軍事部署極其薄弱。儘管在整體實力上日本遠遜於俄國,但在具體的遠東戰場上日軍事實上形成了優勢兵力,事實上日軍的優勢不僅表現在兵力上,也表現在後方相對較近、補給線短、對實際作戰的中國東北的情況較為熟悉等方面。然而俄軍方面卻對此視而不見,以致於俄軍總參謀部遲遲沒有制訂統一的對日作戰計劃。戰前的俄國將他們眼中可能會爆發的日俄戰爭視為一次“軍事散步”;日軍方面則自三國干涉還遼以來進行了十年擴軍計劃,時刻準備對俄國發起打擊。1904年2月8日午夜日軍已偷襲旅順的方式點燃日俄戰爭的戰火時俄軍軍官正在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將軍夫人的命名日,戰爭對他們而言:完全就是從天而降,他們根本沒做好任何戰爭準備。

為什麼日俄戰爭日本能贏,而二戰時卻被俄軍打敗?

任何一場現代化戰爭都不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在整個日俄戰爭過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揮體系、後勤補給、戰費籌措、情報蒐集等方面的表現可謂有天壤之別——當時俄軍的有線電報電話只裝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一律採用徒步或乘馬通信。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修通,以致於從歐洲到中國東北有將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晝夜卻只能開2-3列軍車,這就使俄軍的後勤補給效率極其低下。事實上俄軍的後勤補給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當混亂:當前線最需要炮彈的時候部隊領到的卻是一車箱一車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條件下俄軍的戰術指導思想還停留在19世紀前期拿破崙戰爭時代那種冷熱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戰。自負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還向前線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員干預前線的軍事指揮,結果前線將領和來自聖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員之間的矛盾極大阻礙了俄軍的作戰效率。日軍充分利用來俄軍缺乏戰爭準備的有利條件以偷襲的方式消除旅順方面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在奪取制海權之後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陸,集中優勢兵力在俄軍援兵到達前殲滅俄軍於遼陽、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戰中攜帶有重機槍和火炮的日軍騎兵打敗了三倍於己的哥薩克騎兵。黑溝臺會戰日軍騎兵以8千人的兵力頂住了11萬俄軍進攻達三天,用機關槍再次打敗俄軍。當前線日、俄雙方激戰正酣之時日本駐英國財務官高橋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為日本募集戰爭經費,僅在第一次小試牛刀中就募集到一億日元,這不僅為日本籌措到了戰爭經費,同時將英、法、美、德等國的資本財團拉攏到日本一邊,從而切斷了俄國獲得外部資金的來源,可以說這是日俄戰爭中在經濟戰線上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暗戰。

為什麼日俄戰爭日本能贏,而二戰時卻被俄軍打敗?

沙皇俄國一直以來就有各民族的監獄牢籠之稱,尤其是在沙皇政權統治末期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對立相當尖銳,與此同時俄國同其他列強也存在諸多糾紛:長期以來沙俄南進以獲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國策令英、美等國極為警惕:在日俄戰爭前從1813年起英、俄就圍繞中亞展開了大博弈;1899年新興的美國向在中國擁有各自勢力範圍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原則,結果只有沙俄拒絕回覆。日本利用俄國同英、美的矛盾與英國締結英日同盟,與美國形成事實上的盟友關係,而針對同俄國有盟約的法國則利用德國的力量加以牽制。日本之所以能在日俄戰爭過程中獲得大量資金來源同掌控國際經濟命脈的英、美財團的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俄國在戰爭後期從歐洲於遠調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則被當時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國到處驅逐,當他們到達日本海時已然是一支疲憊之師,經過充分準備的日本聯合艦隊早已以逸待勞恭候良久。日本不僅利用了沙俄同其他列強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國內、國外廣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對派接觸。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牽線搭橋下俄國自由黨、俄國革命社會黨、芬蘭憲法黨、波蘭國民黨、波蘭社會黨、亞美尼亞黨、格奧爾基黨等沙皇政府反對黨派的代表在巴黎召開聯合大會。會後俄國各地就不斷爆發反抗沙皇政府的鬥爭。除了列強和俄國反對派,甚至連當時看起來並不強大的中國也成為了日本拉攏爭取的對象。當然必須說清楚的是:日本和沙俄一樣對中國壞有野心,只是當時的日本做得更為巧妙——他們將日俄戰爭塑造成為亞洲黃種人對歐美白人的戰爭,打著解放中國東北的名義以爭取清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支持,儘管這是日本出於侵略中國的戰略圖謀而使出的障眼法,但在當時仍取得了一定效果:眾所周知日俄戰爭是一場在中國東北的領土上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然而由於清政府的積貧積弱不得不尷尬地扮演起一個局外中立的角色。儘管對外宣佈中立,可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在日、俄兩國之間還是傾向於日本,甚至連在甲午戰爭中血戰日軍的馬玉昆也曾收容過落敗的日軍士兵,讓他們打扮成清軍的模樣躲過俄軍的搜查,等搜查的人一走這些日軍拿起武器就又和俄軍作戰了。

事實上儘管日軍取勝,但也贏得極其勉強:俄國的整體國力仍強於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戰死35122,其餘為病死、餓死、凍死者)、傷153584人、被俘約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財政體系難以為繼,可以說日俄戰爭對日本而言是一場十足的慘勝。沙俄最終還是有條件地地與日本談和並堅守不割地不賠款的底線。也許有人會說南庫頁島,可那是沙俄得自中國,自然不太心疼。

繼承了沙俄的領土的蘇聯從誕生之日起就同日本存在戰略矛盾:1918年協約國武裝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1920年絕大多數協約國成員都從俄國撤出,而日軍則單獨留在俄國遠東直到1922年在蘇俄的軍事壓力下撤出。此後日本關東軍同蘇軍曾先後交鋒三次——分別是1938年7月末8月初的張鼓峰戰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諾門罕戰役以及1945年8月9日蘇聯正式對日本發起的遠東戰役,三次交鋒的結局都是日本戰敗。為什麼當初能戰勝沙俄的日軍會敗在蘇軍手中呢?這個問題當年日本人自己死活沒想明白過,因為在他們看來蘇聯本身繼承的是沙俄的國土和國民,而且還因為意識形態原因而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抵制,按說比沙俄處於更不利的地位。問題在於:日本人從一開始就錯誤估計了自己和對手的實力。

事實上日俄戰爭沙俄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戰勝沙俄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其一儘管沙俄整體國力強於日本,但在遠東的軍力部署是弱於日本的,這主要是因為此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將俄軍主力從歐洲部分調往遠東的效率其實是極低的,而且即使調過去了也會面臨嚴峻的後勤補給問題;然而蘇聯在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已大體奠定了較為完備的工業化體系——這點在諾門坎戰役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蘇軍的兵力和物資補給都是通過鐵路線完成的,而日軍還在使用原始的騾馬進行運輸。而事實上無論是沙俄或是蘇聯只要解決了兵力和物資調度的問題,那麼以其龐大的體量基本可以碾壓日本。其二日俄戰爭時期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日常尖銳,日本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在俄國內部開闢了敵後戰線——通過間諜滲透的模式支持俄國內部的反對派牽制沙皇政府;可在二戰中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沒嘗試真正去了解蘇聯的實力,他們自以為蘇聯還像當年的沙俄一樣腐朽,事實上如果沒有俄國內部的問題日本也未必幹得過沙俄,但這點卻被日本高層不知是有意或是無意地忽視了。其三沙俄在國際社會上幾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而蘇聯卻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得到美、英、中等國的支持。正是對這幾點的誤判使日本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能戰勝蘇聯,可結果卻是被蘇聯一再胖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