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演化二:選擇的悖論——為什麼選擇越多,生活越苦惱?'

"


"


人類演化二:選擇的悖論——為什麼選擇越多,生活越苦惱?

我們生活在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擁有祖先們做夢也沒想過的東西,生活充滿了無窮的可能性。

但更多的選擇帶來的後悔、適應、社會地位、社會比較、和影響巨大的最大化傾向,讓我們的心理焦慮有增無減。更多的選擇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

01

為何我們想要更多的選擇?

我們會想要選擇,是因為選擇可以為我們帶來好處,主要因為選擇能給我們帶來工具價值,表達價值,心理價值。

選擇的工具價值:讓人們獲得自己生活中的所需所想。

選擇可以讓每一個人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追求那些能滿足自己的喜好之物,做自己愛做的事情。你可以做一個素食主義者,我也可以唯“肉”是圖;你可以喜歡嘻哈說唱,我也可以聽國家廣播電臺;你可以選擇獨身,我可以戀愛結婚。

選擇的表達價值:選擇是我們向全世界表明自己身份和喜好的一種途徑。

我們吃的食物、開的車、住的房子、聽的音樂、讀的書、追求的愛好、做的善事、參加的遊行,無論它在現實中是否重要,每一個選擇都有表達的功能。

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可以印證我們擁有自主權,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

選擇的心理價值:讓選擇可以人們更積極活躍地參與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果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下擁有選擇,我們就可以掌控整個局面,免於感到無助。只有在沒有選擇的情境下,無助感才會產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最基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於我們對環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是否知道自己擁有這種能力。

"


人類演化二:選擇的悖論——為什麼選擇越多,生活越苦惱?

我們生活在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擁有祖先們做夢也沒想過的東西,生活充滿了無窮的可能性。

但更多的選擇帶來的後悔、適應、社會地位、社會比較、和影響巨大的最大化傾向,讓我們的心理焦慮有增無減。更多的選擇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

01

為何我們想要更多的選擇?

我們會想要選擇,是因為選擇可以為我們帶來好處,主要因為選擇能給我們帶來工具價值,表達價值,心理價值。

選擇的工具價值:讓人們獲得自己生活中的所需所想。

選擇可以讓每一個人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追求那些能滿足自己的喜好之物,做自己愛做的事情。你可以做一個素食主義者,我也可以唯“肉”是圖;你可以喜歡嘻哈說唱,我也可以聽國家廣播電臺;你可以選擇獨身,我可以戀愛結婚。

選擇的表達價值:選擇是我們向全世界表明自己身份和喜好的一種途徑。

我們吃的食物、開的車、住的房子、聽的音樂、讀的書、追求的愛好、做的善事、參加的遊行,無論它在現實中是否重要,每一個選擇都有表達的功能。

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可以印證我們擁有自主權,自己的事能自己做主。

選擇的心理價值:讓選擇可以人們更積極活躍地參與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果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下擁有選擇,我們就可以掌控整個局面,免於感到無助。只有在沒有選擇的情境下,無助感才會產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最基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於我們對環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是否知道自己擁有這種能力。

人類演化二:選擇的悖論——為什麼選擇越多,生活越苦惱?


02

更多的選擇讓我們更幸福了嗎?

今天我們體驗到的控制感和自主感,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人都無法想象的。數百萬計的人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鮮受物質、經濟和文化的束縛。他們自己,而不是父母,決定自己結婚與否以及何時跟何人結婚;他們自己,而不是宗教領袖,決定自己的衣著打扮;他們自己,而不是政府,決定自己要看的報紙和電視。

然而,與自主性相對的,抑鬱症病例的數量正在爆發式地增長,自殺事件也愈演愈烈,而且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研究發現,70年代到80年代,法國的自殺率翻了兩番,挪威、澳大利亞翻了一番,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增加了一半。只有日本和西德的青少年自殺率有所下降。

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個享有更多自主權和控制感的年代,為什麼反而造成了人們幸福感的下降?

03

為什麼選擇越多越苦惱?

過多的選擇升高了我們對選擇的期望值。

強調選擇的自由以及現代社會所提供的大量可能性,是人們形成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的主要原因。

生活在包辦婚姻社會裡的人們沒有權利選擇結婚的對象,在教育機會有限的社會裡,人們沒有權利選擇學什麼。正因為沒有什麼可以選擇,也就沒有什麼好期待。

而現代社會,控制感的增加導致了人們對控制的期望值升高。我們越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就越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我們的教育應該既有趣又實用;我們的工作理應既激動人心又富有社會價值,而且還要收入豐厚;我們的伴侶應該既是性感尤物,又忠貞不二,不但有過人的頭腦,還要善解人意;我們的孩子應該漂亮、聰明又乖巧,還要個性獨立;我們買到的東西一定要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

面對浩如煙海的選擇,我們不再因為一樣東西“夠好”就感到滿足。

從某種體驗裡得到的愉悅和滿足,既來源於這個體驗本身,也來源於我們對這個體驗的期望。比如說,減肥的人會把實際的體重減少量跟預期的進行對比。如果你想要減5磅而實際減了10磅,感覺大概再好不過了,可當你希望減15磅卻只減了10磅,那可就不高興了。再比如,學生會把實際成績跟期望成績進行對比,本來以為只能拿C結果得到了B,那就會感覺很好,如果本來想要A,那就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過多的選擇強化了我們的自責傾向。

隨著期望值的普遍升高,現代文化比過去更強調個人主義。

高度的個人主義不僅意味著我們希望所有事情都完美無缺,也意味著我們希望是自己使這一切完美無缺的。而當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把失敗歸咎於自己,而不是別的一些更普遍的因素。

現代人對外表的痴迷最能體現他們對於控制、自主和完美的扭曲追求。大量的有力證據表明,幾乎大多數人都無法改變自己的身材和體重。而社會告訴我們,肥胖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因為我們的控制力不夠,是因為對自己不夠負責,我們理應追求完美的外表,如果沒這樣做,就只能怪自己。

例如人們認為體重是可以控制的,而要漂亮就要瘦。當變瘦的努力失敗,不但每天照鏡子時都要失望,還要承擔“漂亮不起來都是自己的錯”的內疚。

過於追求完美使我們對結果更失望 。

在失去機會、後悔、適應和社會比較的時候,最大化者(對於一切都要選最好的人)更多地受到高期望和自責的折磨。最大化者會花很多功夫去做決定,並且對結果有極高的期望,從而也可能受到極大的失望。

高期望和自責可以發生在教育、事業、婚姻等重大決定上,也可以發生在我們選擇晚上吃什麼的時候,就算再瑣碎的事情都會受其影響。如果失望的體驗源源不斷,如果做的每一個選擇都達不到預期和渴望,如果執意要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最後必將久積成疾,“什麼也幹不成”的信念會將我們活生生打垮。

05

怎樣做出明智的選擇?

對於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巴里·施瓦茨 在《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中給出瞭如下建議: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有過量的選擇,才產生了更好的客觀結果和更糟糕的主觀感受。

要應對過量選擇帶來的問題,必須首先明確究竟哪些選擇對生活來說是最重要的,然後把時間精力都集中到重要決策上,其他的則可以放到一邊。通過限制選擇的數量,我們就可以少做一點選擇,多一點舒心。

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 回顧最近所做的選擇,無論大小(買衣服、買廚具、決定旅遊目的地、分配退休金、選擇醫療方案、換工作或是換男女朋友);

■ 逐項列出做以上選擇時採用的步驟、花費的時間、所做的研究以及做選擇時的焦慮程度;

■ 回憶自己做選擇時的感受;

■ 問問自己,花這些工夫去做選擇,到底得到了什麼。

2.成為選擇者,而不是撿拾者

選擇者是這樣一種人:他們知道何謂重要的決定,知道何種情況下不應該作出選擇,知道何時應該尋找新的選項,也知道如何選擇更能凸顯自己的不凡之處。能為自己和他人創造選擇機會的正是選擇者。不過面對海量選擇時,我們通常會被迫成為撿拾者,只能被動地從已有選項裡挑選。

當你回顧最近所做的選擇時,會更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也會發現什麼是自己真正在意和不在意的東西。你可以:

■ 少花些時間決定無關緊要的事;

■ 用省下來的時間問問自己,在人生中的重大抉擇中,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 當你發現現有的選項沒有一個符合自己的要求時,不妨思考怎樣創造出更好的選項。

3.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在選擇過量的社會裡,最大化者常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害怕後悔,不願失去機會,害怕跟別人比較。當選擇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最大化者將會非常地失望。

要成為一個滿足者,需要你謹慎地反思自己的目標和雄心,使你做選擇時能夠設定“夠好”的標準。要知道什麼是“夠好”,需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麼。所以你可以:

■ 回憶生命中那些曾經因“夠好”而滿足的時刻;

■ 仔細想想那些時候你是如何進行選擇的;

■ 把這些技巧運用到其他選擇上。

4.別太在意機會成本

做決定之前想想別的選項並沒有錯,如果無視這些“機會成本”,可能會高估最佳選項的優點。可另一方面,我們對機會成本考慮得越多,就會越不滿意最終的選擇,所以反倒是不要多想那些已經被否決的選項為好。

5.做不可逆的選擇

當我們可以對某個選擇反悔,滿足感就會降低,要是某個選擇是不可更改的,我們就會採用多種心理機制,使自己將所選擇的那個和別的比較時感到好受一點。如果某個決定是可逆的,這些心理機制就沒什麼效果了。

一旦做了不可逆的選擇,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關係上,而不是進行無謂的猜疑。

6.培養感恩之心

我們對事物的評價很容易受比較的影響,比較的對象甚至可以是虛構的。同一種體驗可以好壞並存,而我們是否對其滿意,取決於我們關注的是哪一面。如果總是想象有更好的替代品,我們的選擇就會顯得很糟糕,而當我們想到有比它更差的選項時,我們的選擇就會顯得很不錯。

7.告訴自己不後悔

無論是感到自己可能後悔還是真的追悔莫及,後悔帶來的刺骨之痛都會影響人們的選擇,有時候甚至會讓我們不願意做選擇。雖然後悔在很多時候都有其合理性和啟發性,但當它強烈地影響了我們的選擇時,就該想方設法減少它。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減少悔意:

■ 採用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的標準;

■ 在做決定前,減少選項的數量;

■ 對決定的好處心存感激,而不要糾結於不好的方面。

8.為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會適應任何有規律可循之物。生活艱難時,適應能使我們免受困難的衝擊。生活不錯時,適應就會讓我們踏上“享樂跑步機”,消耗我們從積極體驗中獲得滿足的能力。我們沒有辦法阻止適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對不同階段的體驗作出符合實際的期望。

為了減少失望,更好地為適應現象做好心理準備,我們可以試試下面幾點:

■ 買新車的時候要明白,無論你買的車多好,兩個月後,你都不會像現在這樣激動;

■ 少花些時間去找完美的東西,你就不會因為高昂的搜尋成本而減少從最終選擇中得到的滿足感;

■ 提醒自己關注現有的事物有多美好,而不是關注它們現在沒有原先那麼好。

9.控制過高的期望

我們對體驗的評價大多受到期望的影響,若想增加選擇的滿足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對它們期望太高。然而說比做容易得多,尤其是在這個鼓勵高期望的世界,到處都是選擇,以至於讓人以為總能找到完美選項。要想把降低期望的任務變得容易一些,你可以:

■ 減少選項的數量;

■ 做一個滿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 留心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

你是否經常到了期盼已久的度假地點,卻感到失望透頂?相反,無意中出現的驚喜,反而使精緻的小餐館和鄉村旅店,比豪華法國餐廳和四星級大酒店更加讓人愉悅。

10.學會避免社會比較

我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價自己的體驗。雖然社會比較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也常常減少我們的滿足感。所以少一點比較,我們的滿足就會多一點。

11.把選擇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縛

隨著我們面對的選擇越來越多,選擇的自由最終會變成選擇的暴政。常規的選擇過程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使每一天都變成煎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學會把選項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不是束縛。社會為選擇提供規則、標準和規範,而個人經驗則形成習慣。遵循規則(比如系安全帶,一晚上喝酒不超過兩杯)使我們得以避免一次又一次地作出費勁的決定,幫我們省時省力,把時間花在那些尚無規矩可循的選擇上。

【作者:陳長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